2022届高考二轮复习——论述类推断观点态度 课件24张
展开
这是一份2022届高考二轮复习——论述类推断观点态度 课件24张,共2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解题策略,解题步骤,真题研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常见的6种陷阱一、选项用直言判断 选项采用“判断句”的方式表述,句中有“是”“就是”“则”等表判定的词语。这种表述形式,在逻辑学上,称为直言判断。在直言判断中,对思维对象和性质判断之间的关系是直接的判定,是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常见的表述形式。对这类表述的判断,要看文中有无直接关系,表述的逻辑是否严密。如:
【2019全国卷Ⅲ第3题】B.民间各种自发的载歌载舞活动都是传统表演艺术的一部分,有很强的民俗色彩。原文内容传统表演艺术与普通民众生活息息相关,其表演通常具有群体性特征:无论侗族大歌还是壮族山歌,人人都可展示歌喉;无论汉族的秧歌,还是藏民的锅庄,民众欢乐起舞的场面都蔚为大观。对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就要坚持其生活性、群体性,而不应仅局限在艺术团体或演出队等小范围内。广大民众为庆贺丰收、祭祖敬神、禳灾祈福而载歌载舞的即兴表演,寄托着他们深沉的精神追求和丰富情感。使传统表演艺术“雅化”,固然能彰显各类民族民间艺术的特色,但也弱化了传统表演艺术的民俗文化内涵。
【分析 】“民间各种自发的载歌载舞活动都是传统表演艺术的一部分”的说法缺少根据,文章中只是说“广大民众为庆贺丰收、祭祖敬神、禳灾祈福而载歌载舞的即兴表演”是传统表演艺术的一部分,有很强的民俗色彩。并非所有的“自发的载歌载舞活动”都是传统表演艺术的一部分。
二、选项用假设关系的复句表述 选项用假设复句(前一个分句假设存在或出现了某种情况,后一个分句说出假设情况一旦实现产生的结果,常见的关联词:如果……就……)表述文本内容,判断这类选项是否符合文本的意思,要把握两个方面:一是文本的具体内容,二是假设关系是否成立。如:
【分析 】选项采用假设关系复句,“要……就有必要……”推断错误。正确说法是:“新子学”要成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具有创造性的思想系统,就有必要在中西之学交融、中西文化互动的前提下从“照着讲”逐渐过渡到“接着讲”。
【2018全国卷Ⅰ第3题】D.“新子学”要参与世界文化的发展,就有必要从“照着讲”逐渐过渡到“接着讲”。原文内容从思想的发展与诸子之学的关联看,“接着讲”接近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在品格,……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背景下,“接着讲”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从更深的层次看,这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与发展过程。中国思想传统与西方思想传统都构成了世界文化的重要资源,而世界文化的发展,则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这一意义上的“新子学”,同时表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相对于传统的诸子之学,“新子学”无疑获得了新的内涵与新的形态。
【分析 】选项中用“因此”说明选项前后表述的内容有因果关系,对比原文分析发现,因果关系存在,说法正确。
三、选项用因果关系的复句表述 选项用“由此可见”“因此”“所以”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来表述文本中的相关内容。判断这类选项的正误要注重把握选项中的“原因”和“结果”之间的关系是否符合文本意思。如:
【2018全国卷Ⅲ第3题】B.城市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时会有不同危机,制度的主要功能也会因此不同。原文内容城市有其发展周期、发展阶段,对一个正在兴起的城市而言,其主要任务是聚集更多的发展资源、激活发展活力。而对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而言,人们会更为注重城市制度的稳定功能。但问题在于,即使是正在崛起的城市,也需要面对秩序与稳定的问题;即使是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也需要面对新活力的激活问题。
四、选项用条件关系的复句表述 选项用条件复句(前一个分句提出一个条件,后一个分句说明这个条件一旦实现所要产生的结果)表述文本内容,判断这类选项的正误要从复句关系和文本内容的角度分析。①“只有……才……”表示必要条件,如果没有这一条件就不可能出现后面的结果。②“只要……就……”表示充分条件,具备这种条件就能有相应的结果。③“无论……都……”表示排除一切条件,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会产生同样的结果。如:
【2017全国卷Ⅰ第3题】C.只有每个人都控制“碳足迹”,从而实现了代际共享,才能避免“生态赤字”。原文内容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从时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
【分析 】选项采用“只有……才……”的条件关系复句表述。选项有两层意思,“每个人都控制‘碳足迹’”可实现“代际共享”,实现“代际共享”是“避免‘生态赤字’”的必要条件。实现“代际共享”是就代际公平而言的,而代际公平的目标要求“每个人都控制‘碳足迹’”。符合原文意思,选项表述正确。
五、选项用目的关系的复句表述 选项用目的复句(句中一个分句表述实现某种目的或避免某种结果,一个分句表示为此而采取的行为,常见的词语:为了、以便、以、用以、为的是、以免、省得)表述文本内容。如:【2017全国卷Ⅲ第3题】C.为了保护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还应该考虑到当地居民的文化需求。原文内容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留住它们,才能留住乡愁。
【分析 】选项采用“为了……”的目的关系复句,结合文章有关内容看,选项说法正确。
六、选项用表推测的词语表述 选项根据文本内容,用“应”“将会”等表示发展趋势的词语进行推测。判断这类选项的正误要注重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尤其要关注文本内容是否能够推断出选项预测的结果。如:【2020全国卷Ⅱ第3题】B.郭熙的《早春图》很可能是北宋宫廷建筑画中的一幅,观看它时,只留意细部的笔墨技法,未必符合其最初的创作状态。原文内容有研究者追溯郭熙《早春图》的渊源,提出这幅卷轴画原是北宋宫殿一套建筑画中的一幅。……也许有人会说:如果研究者的关注点是郭熙的笔墨技法的话,这种研究则似不需要。但是笔墨离不开观看,而观看必然和绘画的形式和空间有关。
【分析 】选项采用“很可能”“未必”等表推测的词语,考查对文本内容的推断。从文本有关内容看,选项分析推断正确。
一、认清题型特征把握文中的观点态度题题干一般表述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正确)的一项是”,其选项内容常是命题者依据文本中某些内容,对事物的性质、特点、发展趋势等作出的分析和推断。选项中推断出的内容在原文中一般是没有一一对应的表述,依据原文和情理,对此推断作出正确与否的判断。
二、推断隐含关键信息一看:推断过程是否合理,即根据文本内容和复句类型判断选项是否符合文本意思。(1)假设关系复句。选项用假设复句(前一个分句假设存在或出现了某种情况,后一个分句说出假设情况一旦实现产生的结果,常见的关联词:如果……就……)表述文本内容,判断这类选项是否符合文本的意思,要把握两个方面:一是文本的具体内容,二是假设关系是否成立。
(2)条件关系复句。选项用条件复句(前一个分句提出一个条件,后一个分句说明这个条件一旦实现所要产生的结果)表述文本内容,判断这类选项的正误要从复句关系和文本内容的角度分析。①“只有……才……”表示必要条件,如果没有这一条件就不可能出现后面的结果。②“只要……就……”表示充分条件,它不排除其他条件也会引起同样的结果。③“无论……都……”表示排除一切条件,无论什么情况下都会产生同样的结果。(3)目的关系复句。选项用目的复句(一个分句表述实现某种目的或避免某种结果,一个分句表示为此而采取的行为,常见的词语:为了、以便、以、用以、为的是、以免、省得)表述文本内容。
二看:作为推断依据与原文内容是否一致,即是否有据。比对原文分析“条件”“原因”和“结论”“关系”是否成立。用“由此可见”“说明”“总之”等表述文本中的相关内容。判断这类选项要注重把握选项中的“条件”“原因”和“结果”之间的关系是否符合文本意思。三看:推断隐含信息(结论)是否合理。推断合理与否,一要靠对原文宏观大意和隐藏的细节的精准理解与把握,二要依据生活常识、常理。选项根据文本内容,用“启示是”“将会”等表示文本发展趋势的预测,判断这类选项要注重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尤其要关注由文本内容是否能够推断出选项预测的结果。
三、掌握推理的一些逻辑性和推理关注点
【2021新高考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十八世纪德国学者莱辛的《拉奥孔》是近代诗画理论文献中第一部重要著作。从前人们相信诗画同质,直到莱辛才提出丰富的例证,用动人的雄辩,说明诗画并不同质。据传说,希腊人为了夺回海伦,举兵围攻特洛伊城,十年不下。最后他们佯逃,留着一匹腹内埋伏精兵的大木马在城外,特洛伊人看见木马,把它移到城内。典祭官拉奥孔当时极力劝阻,说留下木马是希腊人的诡计。他这番忠告激怒了偏心于希腊人的天神。当拉奥孔典祭时,河里就爬出两条大蛇,把拉奥孔和他的两个儿子一齐绞死了。这是罗马诗人维吉尔《伊尼特》第二卷里最有名的一段。十六世纪在罗马发现的拉奥孔雕像似以这段史诗为蓝本。莱辛拿这段诗和雕像互较,发现几个重要的异点。因为要解释这些异点,他才提出诗画异质说。据史诗,拉奥孔在被捆时放声号叫;在雕像中他的面孔只表现一种轻微的叹息,具有希腊艺术所特有的恬静与肃穆。为什么雕像的作者不表现诗人所描写的号啕呢?希腊人在诗中并不怕表现苦痛,而在造型艺术中却永远避免痛感所产生的面孔筋肉挛曲的丑状。在表现痛感之中,他们仍求形象的完美。
其次,据史诗,那两条长蛇绕腰三圈,绕颈两圈,而在雕像中它们仅绕着两腿。因为作者要从全身筋肉上表现出拉奥孔的苦痛,如果依史诗,筋肉方面所表现的苦痛就看不见了。同理,雕像的作者让拉奥孔父子赤裸着身体,虽然在史诗中拉奥孔穿着典祭官的衣服。 莱辛推原这不同的理由,作这样一个结论:“图画和诗所用的模仿媒介或符号完全不同,图画用存于空间的形色,诗用存于时间的声音。……全体或部分在空间中相并立的事物叫作‘物体’,物体和它们的看得见的属性是图画的特殊题材。全体或部分在时间上相承续的事物叫作‘动作’,动作是诗的特殊题材。”
换句话说,画只宜于描写静物,诗只宜于叙述动作。静物各部分在空间中同时并存,这种静物不宜于诗,因为诗的媒介是在时间上相承续的语言。比如说一张桌子,画家只需用寥寥数笔,使人一眼看到就明白它是桌子。如果用语言来描写,你须从某一点说起,说它有多长多宽等等,说了一大篇,读者还不一定马上就明白它是桌子。诗只宜叙述动作,因为动作在时间上先后相承续,而诗所用的语言声音也是如此。这种动作不宜于画,因为一幅画仅能表现时间上的某一点,而动作却是一条绵延的直线。比如说,“我弯下腰,拾一块石头打狗,狗见着就跑了”,用语言来叙述这事,多么容易,但是如果把这简单的故事画出来,画十幅、二十幅,也不一定使观者一目了然。但是谈到这里,我们不免有疑问:画绝对不能叙述动作,而诗绝对不能描写静物么?莱辛也谈到这个问题,他说:“图画也可以模仿动作,但是只能间接地用物体模仿动作。……诗也能描绘物体,但是也只能间接地用动作描绘物体。”换句话说,图画叙述动作时,必化动为静,以一静面表现动作的全过程;诗描写静物时,亦必化静为动,以时间上的承续暗示空间中的绵延。 (摘编自朱光潜《诗论》)
材料二:《拉奥孔》所讲绘画或造型艺术和诗歌或文字艺术在功能上的区别,已成老生常谈了。它的主要论点——绘画宜于表现“物体”或形态,而诗歌宜于表现“动作”或情事,中国古人也浮泛地讲过。晋代陆机分划“丹青”和“雅颂”的界限,说:“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这里的“物”是“事”的同义字。邵雍有两首诗说得详细些:“史笔善记事,画笔善状物。状物与记事,二者各得一”;“画笔善状物,长于运丹青。丹青入巧思,万物无 遁形。诗笔善状物,长于运丹诚。丹诚入秀句,万物无遁情”。但是,莱辛的议论透彻深细得多,他不仅把“事”“情”和“物”“形”分开,还进一步把两者各和时间与空间结合;作为空间艺术的绘画、雕塑只能表现最小限度的时间,所画出、塑出的不可能超过一刹那内的物态和景象,绘画更是这一刹那内景物的一面观。我联想起唐代的传说:“客有以《按乐图》示王维,维曰:‘此《霓裳》第三叠第一拍也。’客未然,引工按曲,乃信。”宋代沈括《梦溪笔谈》批驳了这个无稽之谈:“此好奇者为之。凡画奏乐,止能画一声。”“止能画一声”五字也帮助我们了解一首唐诗。徐凝《观钓台画图》:“一水寂寥青霭合,两崖崔崒白云残。画人心到啼猿破,欲作三声出树难。”画家挖空心思,终画不出“三声”连续的猿啼,因为他“止能画一声”。徐凝很可以写“欲作悲鸣出树难”,那不过说图画只能绘形而不能“绘声”。他写“三声”,寓意精微,就是莱辛所谓绘画只表达空间里的平列,不表达时间上的后继,所以画家画“一水”加“两崖”的排列易,画“一”而“两”、“两”而“三”的连续“三声”难。 (摘编自钱锺书《读〈拉奥孔〉》)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由于诗歌是时间的艺术,在描述一件事情时,即使是高明的绘画也不如诗歌来得生动和明白。B.绘画只能是对所画对象某一瞬间的定格,因此后人根据画作是推想不出所画对象动作的过程的。C.“红杏枝头春意闹”“春风又绿江南岸”“两山排闼送青来”等诗句,化静为动,以动作来描绘景致。D.沈括质疑了唐代传说,从这个例子可判断,后人关于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说法其实没有道理。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2023届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 论述类文本阅读之如何做好观点推断题(含答案)课件PPT,共31页。
这是一份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现代文阅读Ⅰ任务3考点突破第2讲观点与态度论述最重要__观点正误推断课件,共5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典型例题,即时训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论述类阅读:第3讲 观点态度推断(讲)-《三步复习方案》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全国通用)课件PPT,共3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讲考纲考情,考点梳理,推断过度,强加关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