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二轮复习:论述类筛选整合信息 课件21张
展开
这是一份2022届高考二轮复习:论述类筛选整合信息 课件21张,共2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设误方式,角度一比对词语,程度词,二指代词,解题策略,三时间词,四是非词,角度二比对关系,解题步骤,真题研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曲解文意 命故意更换选项个别关键字词或说法,造成一字、一词之差或说法相异,从而背离原文意思,歪曲作者观点。
原文选段(2019全国卷Ⅱ)这种优越的禀赋表现于他的诗中,第一点最可注意的成就,便是其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就诗歌体式风格方面而言,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更能融会运用,开创变化,千汇万状而无所不工。
选项曲解文意。对比可以发现,原文说“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深入撷取尽得其长”并不是做出“正面评价”。
原文选段(2017全国卷Ⅱ)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于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
对比可知,选项以偏概全。“明代社会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是对选文“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这一说法的错误转述。
2.以偏概全 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表示程度轻重、表示数量指称等的词语,如以部分代整体、以个别代一般、以特殊代普遍等。应注意以下两点:一要注意重要词语前面的修饰与限制词,看一看选项句与原文中的指代内容是否存在范围、程度以及频率上的差异;二要注意原文表述是涵盖全部还是有所针对,是特指还是全部。
3.偷换概念暗中将两个概念的内涵(如属性、作用、发展趋势等)或外延进行调换、改变或混淆,给考生的判断选择造成极大的困扰。应注意看选项中是否存在信息错误对接的现象,尤其要看命题的主语、谓语、宾语与原文是否一致。
原文选段(2019全国卷Ⅲ)在对民间表演艺术进行再创作的过程中,有些实施者没有坚持本真性的原则,将一些传统艺术改编得面目全非。比如,有些人在改造民乐时套用西方音乐编排方式,被改编的作品便失了自身的魂魄。因此,对民族民间艺术进行“二度创作”,应既不失其本真的艺术特性,又科学地融入现代元素,适应民众新的审美需求。
4.混淆时态故意把“未然”(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设想或推测)说成“已然”(既成事实),或把处于设想、理念、框架、宏图等转述为当下、现实、成果、见解或结论等。也可能反之,将“已然”说成“未然”等。要特别注意表示时间的词语。
原文选段 事实上,从儿童早教到高等教育,从技能培训到成人教育,学习人工智能都将成为必备的技能。有人说:要在人类DNA中编入终身学习的代码,学会与机器人“相处”,正是不断跟进科技前沿、不断更新知识体系、时刻准备应对变化的表现。
原文选段 司马迁在《游侠列传》中说,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太史公的看法,其实太过理想主义。在笔者看来,侠不见得真有如此伟大,反倒是韩非子的话更为直接,“侠以武犯禁”。侠,是无视“禁忌”的——“禁忌”有好有坏,这种“无视”也自然是双刃剑,是一种直接、狂放的行事方式。
5.张冠李戴将此人表述成彼人,将此事物表述成彼事物,将事物的此方面表述成彼方面,比如把某一时间、地点,说成另一时间、地点。要特别注意选项句的主语与宾语,还要留心文中代词的指代,要联系上下文弄清指代性词语指代的具体内容。
6.无中生有选项的内容在文中根本找不到依据,或原文中并无此意,而选项凭空捏造出某种意思。
原文选段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共生”,与国泰民安一起,成为泰山文化的一体二翼。“国泰民安”“和合共生”,这种人文理念和价值取向,贯穿于中国人的历史创造之中,赋予中国人与时俱进、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气魄,促使国人为实现祖国富强、百姓安康和民族复兴而不断创造历史伟业。
该项无中生有。从原文“成为泰山文化的一体二翼”看,两者是并重的,并没有“国泰民安”是主体部分的论述。故选项犯了无中生有的错误。
原文选段 西夏时期陆上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辽朝沟通东西方的作用显著增强。辽朝控扼北方大漠,幅员辽阔,东起日本、朝鲜,西到中亚地区都与之保持着广泛的贸易联系,“东西交汇,贯通南北”的地域特点使四方商品汇集在此,辽朝因此成为巨大的中转贸易市场。
选项因果颠倒。原文是“地域特点使四方商品汇集在此,辽朝因此成为巨大的中转贸易市场”。
7.因果混乱一是因果颠倒,指选项在因果(或条件)关系上,故意把原材料中的“因”(或条件)变成了“果”,或把“果”变成“因”(或条件)等;还有一种情况是强加因果关系,即把本无因果关系的两个事物硬说成有因果关系。注意原文或选项中的因果关系的关键词,如“之所以”“就只要”等。
8.绝对武断选项忽略程度、情态、条件、范围、分寸、时序的细微差别,排除个例和特殊现象,一概而论,即用同样的说法表述两种或多种事物。关注表程度、情态、范围、分寸、条件的词句,注意选项中“全”“都”“一定”“必将”等词语。
原文选段 综观工业化国家的制造业发展,大都经历了一个从价值链中低端向中高端攀升的过程。一个国家制造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逐渐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攀升,这是世界经济中的普遍现象和基本规律。
该项绝对武断。原文说“一个国家制造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逐渐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攀升”,只是“普遍现象和基本规律”,“必然过程”的说法过于绝对。
角度三:比对依据与结论
1.读文本,圈注关键点(1)标画论点句。论点的位置:①文本的开头,开门见山;②文本的结尾,篇末点题,以“所以”“总而言之”“总之”“归根结底”等为标志;③在文本的中间;④标题就是全文论点。(2)找寻论据句。论据的标志:找“如”“例”等句可迅速把握事实论据;圈注表比较、对比、引述等的句子可迅速把握事理论据。(3)圈画关键词。①年代时间(多次出现的时间)、数据(多个数据)及其表示范围的词(如“多数”“少量”“部分”“凡”“凡是”“所有”“都”“全”“几乎”“仅仅”等词);②重要的修饰限制词语(如“基本”“根本”“重要”“最”“十分”“非常”“总共”等词);
③表示已然与未然的词和表示或然与不然的词;④重要代词(如“这”“那”“它”“其”“此”等);⑤文章重点阐述的概念、术语、观点的词;⑥有助于理清文章思路、避免逻辑错误的词语:表因果关系的词(如“因为”“因此”“……的原因”“因而”“由于”“从而”等);表转折关系的词(如“但是”“反而”“其实”“实际上”等);表并列或递进的词(如“也”“又”“不是……而是……”“不仅……还……”等);表分类分层的词(如“首先……,其次……”等);举例子的词(“例如”“如”);表解说性的词语(如“换句话说”“也就是说”“所谓”“即”等)。
2.回原文,找准对应点在认真阅读原文和选项的基础上,将选项所涉及的信息代入原文,找出原文中与选项相对应的语句。有时对应句可能不止一处,但一般只有一处是符合要求的,因此要仔细辨别,筛选出需要的内容。如果确实不止一处,则要进行整合,使之互相补充。同时还要弄清对应句与上下句、全段乃至全文的关系,弄清对应句在其中所处的地位,即弄清点与面的关系,做到“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3.看表述,落实设误点一定要注意题干和选项所涉及的信息与原文所存在的“变”与“不变”。如果选项在原文的基础上出现了修饰、限制、补充成分的增减,那么就要注意是否出现了范围的扩大或缩小,程度的加深或减轻,数量的增加或减少,是否改变了原有的因果关系、先后顺序、主次关系,是否将或然性、可能性变为必然性,预见性变为现实性,将来时变为完成时,等等。另外,还要对比选项之间的异同,找出准确对应题干的选项。4.用排除,选准答案项确定选择一个选项的过程,就是排除其他三个选项的过程。每个题目中设置的干扰项,都是可以从原文中找出依据加以排除的。排除选项的依据只能忠于原文。
【2021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据我知见,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是近代西学东渐以来第一部以“中国目录学史”命名,全面、系统研究中国目录学发展历史的学术专著。与传统的、具有目录学史性质的著作相比,显然受到西方现代学科理论建构的影响。《中国目录学史》以主题分篇,每篇之下各有若干小节,全书凡十篇。它不像通常写专史那样,从古到今划分几个发展时期,通过揭示各个时期的特点来展现历史全貌。姚名达把他组织中国目录学史的方法称作“主题分述法”,其义就是“特取若干主题,通古今而直述,使其源流毕具,一览无余”。为什么不用通常的叙述方法来写中国目录学史?因为在他看来,中国目录学虽然源远流长,但发展进程中“时代精神殆无特别之差异”,就是说二千年来目录学形态在本质上没有跳出刘歆开创的模式,硬要划分时期,区别特点,“强立名义,反觉辞费”。关于这个问题当然可以见仁见智,中国目录学史也未尝不可用“断代法”来编写(吕绍虞《中国目录学史稿》即用分期断代法论述),但我们对他敢于学术创新的肯定是无须见仁见智的。问题在于,姚名达的方法是否能够、又怎么能够让中国目录学“源流毕具,一览无余”呢?其实作者知道这样做也有不足,他说:“盖既分题各篇,则不能依时代为先后,故忽今忽古,使读者迷乱莫明,尤其大患。”利弊相权,怎么处理?姚名达的理念是:“体例为史事所用,而史事不为体例所困”;具体对策是:“依史事之所宜,采多样之体例”。就是说,各篇采用适宜各自主题的体制,而不强求一律。
《叙论篇》《结论篇》两篇分居首尾。《叙论篇》首先对“目录”“目录学”等基本概念加以定义,并对古往今来的目录作了分类,在一一分析目录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后,又划定了目录学的研究范围,末了详细阐明本书框架结构的组织方法,及其所本的学术理念。提纲挈领,宣示宗旨,很符合现代学科理论建构的规范。《结论篇》以极短篇幅,阐述他对古代、现代和未来目录学的感想和希望,实际上也是其基本观点的提炼和总括。 首尾两篇之间为全书结构的主体。其中,《溯源篇》追溯中国目录学的源头——刘向《别录》和刘歆《七略》。设立这个主题,出于他对中国目录学发展特点的基本认识:两书开创了目录体制和目录分类的基本模式,传统目录学既受两书庇荫,又长期笼罩在其阴影中,没有重大突破。该篇除详述两书分类、编目特点外,举凡书籍之产生、传述、整理、校勘等,莫不一一推寻原始,并上溯先秦目录之渊源,详详细细,原原本本。《溯源篇》以下各篇皆以主题为纲,通古贯今,看似“独立特行”,互不相干,其实却与传统纪传体史书体制结构暗合。比如,“志”在纪传体史书中统摄典章制度,《分类篇》《体质篇》都是讲目录基本制度,编撰体例相当于纪传体的“志”。 《中国目录学史》的理论框架决非无懈可击,但确有创意。姚名达对此亦颇为自许:“对于编制之体裁,杂用多样之笔法,不拘守一例,亦不特重一家,务综合大势,为有条理之叙述,亦一般不习见者。”在我看来,这的确不是过分的自诩。 (摘编自严佐之《导读》)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信息类文本阅读——信息筛选 课件,共3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真题引领明方向,知晓设误明陷阱,细心比对出陷阱,以偏概全,无中生有,混淆是非,曲解文意,说法绝对,张冠李戴,关系混乱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信息类文本阅读-筛选整合文本信息 课件,共3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筛选整合信息,板桥题画郑燮,作家作品,板桥画竹欣赏,板桥书法欣赏,文与可《墨竹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全国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专题十论述类文本阅读第2讲信息筛选整合 (含详解),共2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第2讲信息筛选整合,对点例证,对点小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