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驿路梨花》第一课时教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3026634/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14.《驿路梨花》第一课时教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3026634/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5 驿路梨花第一课时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5 驿路梨花第一课时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图片导入,激发兴趣,作者及时代背景简介,预习检测,出示学习目标,探究新知,课堂总结,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课题:14《驿路梨花》(第一课时)主备:李俊英 第 12 周(5月5日--5月10日) 备课时间:4月30日教学目标1.进一步学习略读的阅读方法,粗知故事梗概。2.理清文章的记叙顺序,分析、理解文章构思的特点及表达效果。教学重点理请文章的记叙顺序,分析、理解文章构思的特点及表达效果。教学难点学习文章以“谁是小茅屋的主人”的巧妙设疑的构思方法。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导语:同学们,请欣赏梨花的图片。1.出示任务:由梨花的图片你们想到了哪些关于梨花的诗句呢?2.反馈指导:(1)学生浏览图片,回忆诗句。(2)预设:柳絮风轻,梨花细雨。——谢逸《踏莎行·柳絮风轻》梦回人远许多愁,只在梨花风雨处。——辛弃疾《玉楼春·风前欲劝春光住》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白居易《长恨歌》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3.总结过渡:在不同诗句中梨花有不同的象征意义,彭荆风这篇小说的题目“驿路梨花”出自陆游诗句“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那么,本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文中的“梨花”又有怎样的含义呢?请带着疑问快速阅读课文。(1)老师板书题目:驿路梨花 彭荆风(2)解释题目:“驿路梨花”出自南宋诗人陆游诗《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诗的最后两句是:“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驿路:课文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3)出示任务:学生带着疑问快速阅读课文,勾画出关键词句。二、作者及时代背景简介1. 彭荆风,出生于1929年,当代作家。他的小说、散文和电影剧本,多以边防军民的生活和斗争为题材。作品有《边塞烽火》《芦笙恋歌》《鹿衔草》等。《驿路梨花》写于1977年5月。三、预习检测1.导语:在学习课文之前,我们先复习一下预习中要求识记的字词,齐读。出示字音:撵( niǎn ) 驿路( yì ) 陡峭( dǒu ) 竹篾( miè )简陋( lòu ) 修葺( qì ) 恍惚( huǎng hū ) 麂( jǐ )2.反馈指导:正字音,齐读。3.小结:强调易错字音。四、出示学习目标1.进一步学习略读的阅读方法,粗知故事梗概。2.理清文章的记叙顺序,分析、理解文章构思的特点及表达效果。五、探究新知(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概括课文,一个故事1.出示任务:(1)思考:A.文中故事发生的地点是哪里?B.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C.按小茅屋修改、维护的先后顺序列表,展示文中人物与小茅屋之间的故事。D.按“我”和老余的所见所闻为顺序,复述故事情节。E.比较两种记叙书序,思考讨论课文采用的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2)学生活动:快速圈点勾画,梳理、概括文章内容,并列出表格。2.反馈指导(1)学生要明确事件发生的地点。(2)要抓住文章的主旨思想。(3)学生勾画出文中的时间点并列表。(4)补充并完善课堂笔记。提示:一个故事:小说通过发生在袁牢山深处一所小茅屋的故事,生动地展示了雷锋精神在祖国边疆军民中生根、开花、发扬光大的动人情景,再现了西南边疆少数民族乐于助人、热情好客的淳朴民风,歌颂了互帮互助的良好社会风貌。按小茅屋修改、维护的先后顺序列表,展示文中人物与小茅屋之间的故事。课文记叙顺序的作用:设置悬念、引人入胜、波澜起伏。3.总结过渡:从全文整体结构看,全文按“我”和老余的行踪为线索,一早一晚的所见所闻的时间顺序组织材料,采用的是顺叙,其中瑶族老人打猎迷路,夜宿茅屋,解放军盖小屋,梨花姐妹照料小茅屋又是插叙。如果从小茅屋建造和维护的过程来看,课文采用的是倒叙。附(二)细读课文,写法探究:两次误会、三个悬念1.出示任务:(1)思考:A.“我”和老余发现小茅屋后,围绕“小茅屋的主人是谁?”发生了几次误会,作者设置了几个悬念?B.本文构思巧妙,层层设置悬念和误会,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这样写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呢?(2)学生勾画圈点出文章中的关键词句。(3)学生自主学习并简要概括。2.反馈指导:(3)关键词句:“屋里漆黑,没有灯也没有人声,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你猜这家主人是干什么的?”“老余说:‘可能是一位守山护林的老人’。”“我不是主人,也是过路人呢!”“主人家是谁?“原来对门山头上有个名叫梨花的哈尼族小姑娘。”“她一定是梨花。”“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梨花呢?”提示:两次误会第一次:“我们”认为瑶族老人是“主人”时,他说不是。第二次:“我们”和瑶族老人认为哈尼小姑娘是主人,然而又不是。三个悬念:悬念一: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悬念二:到底谁是房子的主人呢?悬念三:解放军为什么盖房子呢?表达效果:通过悬念和误会的安排和展开,使文章波澜起伏、扣人心弦,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回答时,应结合课文内容来谈。引导学生对人物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描写进行细致的品读赏析,感知“我”和老余的激动与疑惑,瑶族老人的善良与见到梨花姑娘的妹妹时的激动心情。3.总结过渡:三个悬念、两次误会,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从“我”和老余发现小茅屋之后,全文便围绕“小茅屋的主人是谁?”来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那么小茅屋的主人到底是谁呢?(三)追根溯源,寻找主人1.出示任务:(1)思考:你认为小茅屋的主人到底是谁呢?是瑶族老人吗?是梨花吗?是梨花的妹妹吗?是解放军叔叔吗?(2)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交流。2.反馈指导:到小说的最后,通过哈尼族小姑娘,终于知道了事情的原委:解放军战士为了方便过路人,学习雷锋精神建造了小茅屋;梨花姑娘深受感动,要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继续帮助过路人,并且一直照料着小茅屋;梨花姑娘出嫁后,她的妹妹接管了小茅屋;瑶族老人、“我”和老余等过路人,受到照料,心存感激,也都尽力照料小茅屋。所以,小茅屋的建造者、照管者都是主人。(1)通过寻找小茅屋的建造者是谁,进一步明确文章的线索,推动学生对文中人物内心善良的理解,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感悟。3.总结:驿路上的行人得到了照顾,在孤独的旅途中,在漆黑的夜晚,在饥饿的疲惫里,是这间小茅屋给予了他们希望与温暖,这不禁让我想到了一句话:感恩在路上。六、课堂总结小说通过发生在袁牢山深处一所小茅屋的故事,生动地展示了雷锋精神在祖国边疆军民中生根、开花、发扬光大的动人情景,再现了西南边疆少数民族乐于助人、热情好客的淳朴民风,歌颂了互帮互助的良好社会风貌。七、布置作业熟读课文。附板书设计 14.驿路梨花两次误会第一次:“我们”认为瑶族老人是“主人”时,他说不是。第二次:“我们”和瑶族老人认为哈尼小姑娘是主人,然而又不是。三个悬念:悬念一: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悬念二:到底谁是房子的主人呢?悬念三:解放军为什么盖房子呢?课后反思: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驿路梨花第2课时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驿路梨花第1课时教案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驿路梨花第一课时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基础知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7f0ad84943772f8cdf3a353ba2877c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