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考语文专项备考-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技巧
展开
这是一份2022年中考语文专项备考-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技巧,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过渡句,指代词,修辞词, ①关联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理解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指对文章的思想、观点、情感等起重要作用的概念。)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指对文章思想、观点、情感、结构等起重要作用的句子。)
(二)分析综合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把握文章的基本概念和重要信息,提取并组合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或文章主旨的语句,阐释或归纳文中主要内容。
2.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厘清行文的思路,理解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分析段落层次之间的关系。
3.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4.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选材范围
1.社会科学类
所谓社会科学类文章,是指研究各种社会现象的科学的文章,它包括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语言学、文化学、文艺学、历史学、美学等学科的文章。
2.自然科学类
所谓自然科学类文章,是指研究自然科学及技术方面的文章,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基础学科以及天文学、地质学、医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等学科的文章。
解题技巧
一、抓住命题规律,找到突破口
从所考查的文本上看,选材范围上有所拓宽。近两年,中考论述类文本涉及史学、美学、考古学、文艺学等,所选文本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和典范性,结构和语言具有严谨的特点。经过改造加工的文本,具备了论述类文本所应有的“论证阐述(或立论陈述)”的特征,篇幅虽小,“五脏俱全”,我们甚至可以把它看做一篇完整论述文的缩影。所选文本的论点很鲜明,一般是在文本的首段就旗帜鲜明地点明文章的论点;每段还有分论点,论述层次很清晰。作为论据,既有事实性的材料,也有理论性的论据。论证方法也很灵活,有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演绎推理)、对比论证等。
从文本内容来看,新考纲中新增的“分析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在近两年的中考试题中已经有所体现。阅读论述类文本无法绕开这三要素,但在中考中如何对其考查是我们应关注的重点。其实,新考纲将其能力层级界定为“分析”,意在要求学生明了文本的论点,并分析其合理性;理解并分析文本为证明其论点运用了哪些论据;文本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是如何运用论据来证明其论点的。这种考查要求回归论述类文本阅读的本质,可以让考生更好地循着文本特征阅读,考查方式和命题方式也趋于科学和合理。
二、挖掘命题陷阱,寻求突破技巧
设题误区一:范围不清。
主要指空间错位,即以部分代替整体,以局部代替全局;或者以全局代替局部,以一般代替个别,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
设题误区二:混淆时间。
就是指命题者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事情说成既成事实。
设题误区三:张冠李戴。
主要指命题人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误导考生。
设题误区四:条件错误。
设题方式有两种,或是条件不充分,或是将必要条件当成充分条件。
设题误区五:因果混乱。
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就是把“因”错断为“果”,“果”错断为“因”,颠倒了两者的关系;二是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是因果关系。
设题误区六:遗漏信息。
在保留原文基本内容的前提下,看似不经意地漏掉原文中的某个词语,实际上是“暗藏杀机”。
设题误区七:无中生有。
在拼凑原文某些词语时,命题者常常有意加入自己的“私货”,从而造成干扰。
设题误区八:指代不明。
就是指代词的指代内容模糊、不明确,甚至是指代错误。
设题误区九:逻辑错误。
指命题者在设置根据原文内容进行合理的推断和想象题的选项时,从逻辑推理角度设置陷阱。
设题误区十:曲解原意。
指对词句的理解与原文意思发生了偏离,曲解了作者所要阐述的观点或所要表达的意思。
三、抓关键字词句,辨明关系
(一)找关键句
1.找中心论点句。在文本开头,首句圈点勾画,开宗明义;或在文本结尾,卒章显志,篇末点题;或在中间,先破后立。
2.分论点句。即段落内容的中心句。
3.论据句。充当事实论据的事例、论据、史实等语句;充当理论论据的诗文、名言、哲理、事理等语句。
4.统摄句。
①领起句,领起全篇或者全段的语句,位于文本或段落的开头。
②总括句,包括篇章总括(观点、结论),段落总结(结论、推论)。
5.过渡句。段落之间、层次之间、句群之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标重要词语
1.时间词。古代、现在、目前、当下、年份(年代)等。
2.次序词。第一、第二、首先、其次、还有、另外、最后等。
3.列举词。例如、再如、还有、举凡、诸如此类等。
4.范围词。多数、少量、凡、所有、都、仅仅等。
5.程度词。凡是、几乎、很、将、基本、仅仅等。
6.指代词。这、那、他、它、其、彼、此、如此、对方等。
7.修辞词。比喻词、借代词、对比词。
8. ①关联词:只要、只有、因为、如果、因此、所以、但是、然而等。
②部分与整体:整体与局部、个别与一般等。
③主要与次要: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主要原因与次要原因、主流与支流、已然未然等。
④偶然与必然、或许与往往、一定、既成事实等。
⑤设想、理念、推测、憧憬与实验、测试、制造或者是完成、取得成果等。
⑥含有肯定和否定意义的关键词等提示信息的词,文中反复出现的词。
(三)辨明关系
厘清论证关系
1.从语段间逻辑关系层面,看文段之间是否存在着总分、照应、并列、承接、归结等逻辑关系。
2.从语段内语句逻辑关系入手,寻找体现文章思路的语句,如领起句、提挈句、过渡句等,或领起下文,或收束上文,或承上启下,或勾连埋伏,或首尾照应。
辨明叙议关系
论述类文本中叙述和议论是两种主要表达方式:叙述引用材料,是论据部分;议论是说理,往往包含观点。
辨明论证手法
因果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等。
辨明语句特征
①位置句,包括领起句、收束句、过渡句、独立成段句等;
②内容句,包括论点句、论据句、论证句等;
③表达句,包括陈述句、设问句、反问句等;
④逻辑句,即能够表明各种逻辑关系的语句。
论述类文本阅读技巧:
四、典型例题详解,比对法有效击破
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做论述类文本、实用类文本选择题,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
(1)比对词语
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因此,比对的第一层是词语比对,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
(2)比对关系
比对词语,重点考查的是是否读准、读懂了信息;而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
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
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
(3)比对依据和结论
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
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4)读中比对
答题步骤有三:读、找、比。
①读。通读全文,借助关键词语、句子,快速地厘清文章的思路,基本抓住主要内容,为做题作准备。
②找。依据选项中的关键词,找准选项在原文中的对应句,确定下一步比对的内容。
③比(对)。比较选项和对应句,找到二者有差异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是正确选项,反之是错误选项。
五、解题步骤顺口溜
咬住原文不放松,答案就在文章中。
先读全文做标记,依据特点通大意;
再读题干明方向,落实原文对应句;
最后巧比看差异,得出答案较容易。
突破三大热点题型
(一)内容理解题——“三比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
第一题题干要求通常是“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命题者为了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会对文本中的一些重要词语、概念、句子、局部内容等作正确或错误的解读。这种解读其实就是对文本内容的加工转换,题目要求考生对这种加工转换的正误作出判断。
(二)论证分析题——“标”“定”“比”,三步巧解题
第二题题干要求通常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这类题目实质上是全面考查对论点、论据、论证方式三者关系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考查考生的逻辑思维。
(三)观点推断题——“抓”“明”“比”,三步稳解题
观点推断题主要考查考生筛选信息和根据原文进行逻辑推断的能力,选项内容并非直接出自文本,而是命题人依据文本所作的“推断”性表述,大多包含前提与结论两方面的内容。
论述类文本的论证方法
常用的论证方法,归纳起来有例证法、引证法、比证法三种。
1.例证法例证法就是举出事例作论据来证明论点的方法,也就是常说的“摆事实”的方法。这是列举事实论据证明论点的方法,其原理如同逻辑推理的归纳法。“事实胜于雄辩”,最具说服力,所以例证法是运用极为广泛的论证方法。
2.引证法引证法就是引用理论作为论据来证明论点的方法。这里所说的理论,就是公认的科学原理、公理;实践总结的经验、常识;理论经典、理论家的论述;名言警句、格言成语,等等。引用这些理论言论有不同的情况,有的引证与本文论点完全相同,这就形成了直接证明;有的引证是与本文论点相关的大道理,这就要用演绎推理的方法来推论出本文论点的正确性。这两种引证都会有力地证明论点。
3.比证法比证法是通过事物的比较来证明论点的方法。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比较是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也是论述文常用的方法,分析方法中有比较分析,论证方法中有比证法。比证法包括多种多样的比较,有所谓对比、对照、类比、同比、异出、横比、纵比、静比、动比,等等。如果加以归纳,主要是两类:一类是比较不同点的,叫差异比较;一类是比较相同点的,叫类似比较。比证法的比较主要是起强化论据作用的比较,事实论据可以比较,理论论据也可以比较。此外,我们还可以证说对方论点错误,从而间接证明自己论点正确,这种论证方法叫反驳。反驳的目的是驳倒对方的论点。反驳可以直接反驳论点,也可以从反驳论据或论证方法入手,揭露对方缺乏依据,论证错误,论点不能成立。这样,反驳的方法常用的就有反驳论点、反驳论据和反驳论证三种。
答题方法
(一)平心静气,细致入微选项信息虽说全都来自原文,但往往在极细微处设置选项;有的选项看似与原文不符,其实是正确的;有的看似与原文相符,却因在极细微处做了改动,反而是错误的。这就要求我们做题时千万马虎不得,要细之又细。
(二)逆向阅读,从试题到文本选文的篇幅一般都超过1000字,涉及的内容往往超出考生的知识面,如果先读文章,读了也记不住,读了也不懂,做题的时候还得回过头来再读,很耽误时间。所以不能再按常规去阅读,而先从题目入手,边读边分析,然后带着题目去阅读文本,阅读就会很有针对性,能够很快达到目的。这就是逆向阅读的好处。所以考生必须适应应试阅读的特殊情况,培养逆向阅读意识,养成“从试题到文本”的逆向阅读习惯。(三)筛选勾画关键词、关键句在文本的阅读过程中,也要根据试题题干中的要求,养成“筛选勾画习惯”。就是在阅读文本过程中,边阅读边筛选勾画关键词句。
1.关键词
(1)年代时间(多次出现时间)、数据(多个数据)及其概语(如多数、少量、部分、凡、凡是、所有、都、全、几乎、仅仅、之一等表范围的词语)。
(2)重要的修饰限制词语(基本、根本、重要、最、十分、非常、总共等表程度的词语)。
(3)已然未然词(迄今为止、到目前为止、现在所见的等表时间的词语),或然必然词(如果、可能、也许、一定、必然等表判断的词语)。
(4)有助于理清文章思路,避免逻辑错误的词语(因为、因此、……的原因是、因而、由于、从而、但是、反而、其实、实际上、也、又、不再是……而是、不仅……还等)。
(5)表示举例子的词(例如、如)。
(6)解说性的词语(换句话说、也就是说、所谓、即、说得准确些),表明前后意思相同。
(7)文章重点阐述的概念、术语、人名的词,指代词等。
2.关键句
(1)从内容上来看,能体现作者观点、态度、倾向的句子。
(2)从表达上来看,议论抒情性的句子,可见、因此、所以、由此可见等作为语言标志的语句。
(3)从结构上来看,揭示行文脉络的句子,如起始句、过渡句、收束句、指代句等。
勾画出的这些关键词句,即能帮助我们迅速把握文意,甚至会出现某个选项的内容刚好与我们勾画的词句相对应的情况,加快我们判断选项正误的速度。
(四)注意“关系”——阅读时读出“四关系”
“关系”是指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概念之间的关系、扩展和被扩展之间的关系以及指代与被指代之间的关系四种情况。
1.读出“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是指在阅读文本时,注意语句之间存在的因果、转折、条件、并列等各种关系。有的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根据勾画时的关联词基本能判断出,但是有的句与句之间没有关联词,需要格外注意,在阅读时要根据语意来分析判断。特别注意的是因果关系,在论述类文本中,以果求因,以因推果,是常见的思维模式,含有因果关系的语句比较密集。
2.读“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即要读出文本中的一些概念之间的关系,注意它们自身内涵以及与其他概念之间的区别。当然,这里所说的“概念”比较宽泛,是指语境中的概念(称陈述对象也可),因为有些选项会着意考查特殊语境造成的同义“概念”现象。
3.读扩展与被扩展之间的关系从语流关系来说,论述类文本中前后语句之间存在着扩展与被扩展的关系。扩展部分,既是对被扩展部分的例证,也是对被扩展句语意的丰富。扩展部分的意义大于被扩展部分。被扩展句有时在前,有时在后。阅读时,我们要抓住这样的语流片段,搞清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
4.读指代与被指代之间的关系为了让语言简明连贯,少不了使用代词。而阅读时,就要能随机明晰代词所指的具体内涵。有时,代词指代的对象明确,容易判断。在阅读时读出原文中的这几种关系,然后再看选项语句之间表述的关系是否与这些关系相符,进而判断选项是否符合原文意思。
(五)文脉整合——理清思路,把握大意在开始读文本时就思考四个问题:
1.文本主要谈的是什么问题或就什么事情阐述道理;
2.作者的基本立场、观点、情感和态度是怎样的;
3.本文依照怎样的顺序布局谋篇、组织文章,其段落之间的关系如何;
4.行文中为突显立意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段和材料。文本读完后,再根据勾画的关键词句或浓缩的每段内容,迅速串起各段内容,从而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本大意,为阅读各题的四个选项时能迅速找出该内容在文章中的大致位置做准备。序号
类型
解读
一
概括段落大意
概括每一段的段落大意,特别注意每一段的第一句和最后一句。
二
看标题
看标题,先将文章大致看一下,然后去看题目,带着问题去找答案。这样比较有针对性,目标明确。
三
圈关键字
不管是题目还是文章都要将关键字圈起来,特别是时间,概括性词语。例如:几乎、大概、一般、全、都、凡是这类词。
四
找表程度的词语
找出文章表程度的词语。例如:总共、基本、大致、最等。
五
找有逻辑性的关联词
找出有逻辑性的关联词。例如:表转折,表因果,分层分类,举例子,并列或递进。
六
反复出现的句子
文章反复出现的句子,特别注意跟文章一样的句子,因为有可能张冠李戴。
比对词语
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看是否偷换概念;比对范围词,如“都”“所有”等,看是否扩大或缩小范围;比对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已经”“将来”等,看是否混淆或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是否绝对等;比对表肯否的词,如“没有”“无非”“不得不”等,看是否混淆是非,无中生有
比对关系
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键词)。句间关系一般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比对每一分句的意思在原文是否有依据,每一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颠倒等
比对依据与结论
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在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或结论在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届河南省中考语文专项突破模拟试题专项汇编(5月)——论述类文本阅读,共30页。
这是一份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论述类文本阅读之概括与推断,共26页。
这是一份专题1 论述类文本阅读 专项训练—广西百色市2021届中考语文复习(含答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