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少版六年级下册14 成长变化(二)教案
展开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成长变化(二)
作者
类型
造型·表现
课时
1课时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
本课“成长变化(二)”是前几册人物造型教学内容的延续。本课旨在引导学生归纳比较人在不同年龄时期的体貌特征的规律,运用泥工表现的形式进行设计创作,表现人在不同年龄时期不同的变化,包括体态、身份的变化等。
本课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既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某人从童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的特征变化。也可以让学生回忆过去的自己,并将自己的成长作一部分跨越性的想象,有趣味地学习人在不同年龄时期的体貌特征规律。同时运用夸张、变形、添加等艺术手法和泥工的作业形式来表现自己或他人的成长变化。本课让学生着重了解人成长变化过程中体貌特征的变化及延续性特点,同时又关注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树立健康的人生观,排除成长的烦恼,从而提高学生的艺术能力与人文素养。
学生情况:
学生在之前学习、了解、接触过人物画及泥工课,但对于运用泥工的方法来表现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和性别的人物形象却从未涉及,因此,学生们既有兴趣,同时也感到有一定难度。针对这一情况,需要教师有的放矢的设计、组织学生们感兴趣且易于接受的教学内容,启发、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欣赏、动手操作来完成学习任务。
教学方式、手段:
新课标提倡教师的启发引导,提倡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充分地讨论和探究,提倡知识的综合性。本课拟采用观察欣赏法、情境教学法、分层探究法、组织讨论法、互动交流法、综合演示法、多媒体教学等教学方法。开展师生间、组员间、同伴间互助学习,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范作、示范用具、泥工工具、学生作业展柜等。
学生准备:课前预习、常用工具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人在成长变化中各个年龄段的外貌、体态变化特征,并能运用泥工的表现形式进行大胆地塑造,表现自己或他人在成长变化过程中的体貌特征及心理变化,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艺术表现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运用人的不同时期成长过程中的照片进行赏析和对比,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人的成长轨迹、了解人的生理及心理的变化,并通过观察“镜子中的自己”和自己成长历程的照片,进一步了解自己的相貌特点,运用泥工“手捏塑形法”等多种技能技巧的综合练习,想象、创作、塑造未来自己的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活动,学生能够理解人在成长历程中的规律和艰辛,激发起关爱生命、尊老爱幼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借助照片或图片,观察、了解自己及他人在成长变化中体貌的变化特征;
2.通过教学让学生意识到成长过程中要保持生理、心理双重健康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用泥工的表现形式表现自己或他人的成长变化以及各年龄段人的相貌特征,注意相貌的延续性。
教学设计
一、照片导入,激发兴趣
1.猜猜他是谁?出示同一个人物在幼儿、童年、少年、青年、中年及未来想象的几张照片,让学生猜测:照片上是同一个人吗?你是怎样感觉出来的?
2.学生猜测照片上的人物——篮球巨星:姚明
3.教师陈述:这是一组姚明不同年龄段的照片。向大家展示姚明的成长变化之后,请同学们也来说说自己的成长变化。
设计意图:在“猜猜他是谁?”的小游戏中,用学生熟悉的姚明的成长照片导入新课,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活动:取出镜子,观看镜子中的自己,再拿出小时候的照片进行对比并发言,交流感受。
(1)师让学生说说自己脸部最大的特征。
设计意图:简单的一句话,道出了无论人的成长变化有多大,但自己最基本的相貌特征是不会变的。小镜子的运用,让学生真切地感觉到了自己脸部的特征。
(2)生根据自己的特征,想想自己未来的模样并说说未来的自己。
设计意图:从过去到现在再到未来,学生顺着这一思路想象自己未来的模样,通过说和想活跃了学生的思维,点燃了创作的欲望。
师总结:不同年龄段,人的五官、表情、发型、神态发生改变;皮肤由细嫩逐渐变得粗糙且有皱纹。
板书课题:成长变化(二)——泥工。
二、展开新授
1.中外古代作品欣赏:
师组织学生欣赏并小组讨论:古今中外陶俑作品造型特点、表现方法。
唐代仕女俑 东汉击鼓说唱俑 干活的青年 古代美洲玛雅文化
生回答:略。
师归纳:造型特点——人物以块面为主、手法简洁、表情神态动作夸张、自如且整体感强、线条流畅、人物性别、年龄特征明显。
2.访问艺术家:大师作品欣赏。
师组织学生欣赏并小组讨论:现代作品的艺术特点及表现方法。
民国妇女 李燕蓉(中国) 人像 梅叶丽(美国)
生回答:略。
师归纳:民国妇女造型特点:方法多样、手法精细、线条流畅、表情沉稳,将民国少女的装扮及优雅的举止表现得淋漓尽致;人像的造型整体夸张、线条柔和、刻制细腻、方法多样,表现出年轻人的冷静与专注。
3.同伴作品欣赏。
(1)师出示一组学生作品并提问:她们是同一个人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她的主要相貌特征是怎样的?年老以后,她的相貌特征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人物头像
生仔细观察人的成长过程中面部特征变化规律小组讨论并汇报,指出表现方法:采用手捏塑形法、刻线法、粘贴法。
幼年:五官靠下,下巴较小。
中年:发际上移,略皱眉,下巴胖。
老年:头发稀疏,两颊下陷,有皱纹。
师小结:运用手捏法、刻线法、粘贴法等,表现了人逐步衰老过程的头像,注意抓住了人物的眉毛、眼睛、特别是鼻子、脸型的主要特征,刻画细致,表情栩栩如生。
(2)师出示:以下图示并提问,不同年龄段人的相貌发生了怎样的改变?如何表现出中老年的特征?作者运用了哪些方法?
半身像
生观察并回答:略。
师小结:运用了“手捏法、添加法、刻线法、粘贴法……”表现了人物的半身像,通过加上不同的配饰,展现了人物的活动及职业,且突出了五官特点的表现。人物动态各异、表情丰富。
(3)师出示:以下图示并提问,“我”的一生并提问——小作者是如何表现人的全身动态的?
全身像
生仔细观察:人的成长过程中体态特征变化规律并指出表现方法。
幼年:头大身小。
青年:身材挺拔。
中年:肚子大、臀部宽。
老年:背部佝偻、双腿弯曲。(在说老年人的特点时还可让学生用体态、动作来模仿)
设计意图:人的成长变化作品的出示,形象地展示了不同年龄人的相貌、体态的变化特征,通过比较又让学生分析出人在成长过程中相貌、体态的变化规律。理解、掌握了本课的知识点——人的成长变化中体貌特征的变化规律,从而突破了本课教学的难点。
师概括:这件作品表现了小姑娘逐渐成长的四个重要阶段,使我们从中发现了人在成长中的美,也充分展现了人的生命规律和生命之美!
①选材美:选取有代表性的内容,表现出人物的全身体态特征并且配有周围环境;
②技法美:巧妙地运用手捏法、刻线法等综合技法表现人物的体态特征,追求形神兼备;
③形式美:透过人物的动态活动,向我们展现了人在成长历程中的美,激发起我们珍爱生命、关爱他人的优良品质。
师总结:生命的起源,生物的成长、繁衍、更替,人类的进化等都呈现出生命过程的自然规律和神奇画面,你注意过这些现象吗?
三、师生共同示范
1.手捏制作:年老的我
年老的我
(出现过程图示。)
步骤图:
2.师提问:你打算怎样做呢?会用到哪些方法?
生讨论并回答:略。
3. 师小结:刚刚同学和老师一起运用手捏法制作了“年老的我”,接下来就看你们如何制作了。
四、布置课堂作业
师导语:欣赏了这么多的作品图片,同学们已经跃跃欲试了,那就赶快动起手来,针对自己的特征,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现出自己成长过程中某一时期的特写,也可表现成长过程的系列。
设计意图:多样的泥工表现手法,让学生有了表现自己的更广阔的天地,张扬学生的个性也顾及到了学生的个别差异。
师提出具体要求:用黏土做自己成长过程的系列肖像。可做头像、胸像或全身像。
学生作业,师巡视指导。
五、展示与交流
1.布置“我的成长脚印和未来”展。
2.说说作品中的自己。
3.评评作品里的别人。
在对学生的“作业”和“学习过程”评价时可分为:
(1)学生自我评价;
(2)同学间的相互评价;
(3)教师的评价,这些评价可以先从好的方面开始,目的是给学生自尊、自信,然后从存在的不足和需要努力的方面说一说。这样的多层次多角度的评价科学、全面、有意义。
五、展示与交流
1.布置“我的成长脚印和未来”展。
2.说说作品中的自己。
3.评评作品里的别人。
生:表达各自的观点:略。
4. 师评价并小结。
非常好!这几位同学说得真好,老师也很同意他们的观点。的确,这几件作品从创意到制作、从取材到细节处理得都非常好,把今天课堂上跟古今陶艺大师们学到的方法结合自己的特色都运用到了自己的作品中,人物造型生动、活泼,表情刻画得惟妙惟肖且细心、认真,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予以表扬!(全班掌声鼓励。)
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对不同年龄和职业的人有了更深的了解,更加热爱勤劳智慧的劳动人民,更加珍惜今天学习的大好时光,珍惜时间,珍爱生命。
设计意图:教书育人,教育学生通过学习,做关爱老人、尊敬师长、珍爱生命的好学生。
六、延伸与拓展
1.猜猜他是谁?——丁俊晖、哈利·波特。
师总结:略。
2.朗读诗句: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劝学》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就上到这里,请收拾好工具。课后及时洗手!
作业要求
针对自己的特征,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现出自己成长过程中某一时期的特写,也可表现成长过程的系列。
具体要求:用黏土做自己成长过程的系列肖像。可做头像、胸像或全身像。
反思和总结
1. 教师在课前应充分准备泥工工具、范作、课件等,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创作表现用品;
2. 根据学生实际,可以考虑独立或同伴合作完成作业,准备好展柜展出学生完成的作品;
3. 经过教学实践,教学目标预设较为合理、教学程序、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比较得当;
4. 关注该课的生成性及其研究内容和方向;
5. 就教与学的重点、难点和易出现的问题及困难提出科学智慧的解决之道,并概述教学过程和教学方式;
6. 关注教学的趣味性和游戏性,结合教学内容,提示在该课何时巧妙运用各种手段(如“抛包袱”“提问”“设疑”“抢答”“辩论”等等)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激发学生有价值、有意义、有效率的思维活动;
7. 注意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某些方式方法的提示。合理而适度地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注意学习方法的培养,关注美术学科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双基)的培养尺度以及在课中“量”“时”“度”的把握;
8. 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要的示范时机、示范内容和示范要求,注意教师示范的良性生成性。
2020-2021学年13 成长变化(一)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13 成长变化(一)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感知与体验,创作与表现,欣赏与分析,学生再创作,评价与展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苏少版六年级下册13 成长变化(一)教案: 这是一份苏少版六年级下册13 成长变化(一)教案,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照片导入,讲授新课,学生作业,教师辅导,展评作业,拓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苏少版六年级下册13 成长变化(一)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苏少版六年级下册13 成长变化(一)教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