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2 平均数 ︳西师大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3/13034266/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2 平均数 ︳西师大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3/13034266/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1学年平均数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1学年平均数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直入主题,开门见山,出示例题,帮助理解,巩固练习,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平均数》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数学思考: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的方式探索新的知识。问题解决: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感受统计对于决策的作用。情感态度: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合作意识,以及细心观察的品质。学情分析: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理解了平均分及除法运算含义,平均数是在这基础上教学的,平均数的概念与过去学过的平均分的意义是不完全一样的,但有联系。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是借助平均分的意义通过计算得到的。小学数学里所讲的平均数一般是指算术平均数,也就是一组数据的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教学中,注重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开门见山主入主题,抛出问题“什么是平均数”,让学思考,带着疑问进入学习形态。接着,注重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求平均数,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运用直观形象的操作演示,让学生体会移多补少的数学思想,再进一步理解求平均数就是要使每份分得同样多,从而过渡到理解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教学过程:一、直入主题,开门见山。板书:(平均数)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平均数,什么是平均数呢?你知道吗?师:请你说一说什么是平均数,你的理解是什么?生说出自己对平均数的理解。【设计意图:开门见山,抛出问题,直入主题,引起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二、出示例题,帮助理解。1.理解题意。出示:例1师: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张图片,帮助我们更进一步来研究平均数。师:请看这一张图片,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理解图意:小朋友在收集矿泉水瓶。师:有几个小朋友。引导学生回答:有4个小朋友。(板书:4个)师:4个小朋友收集了这么多的矿泉水瓶,是吗?这时,老师有一个疑问,请看老师提出的问题?出示问题:你们小队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师:圈出关系字“平均每人”,你理解吗?师:求平均每人就是求什么?引导学生说出:求平均每人就是求平均一个人收集了多少个?就是求平均数。师:求平均一个人收集了多少个?有几个人?(4人)师说明:也就是把这些矿泉水瓶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是吗?还可以说把这些矿泉水瓶平均分成4份。师:用什么方法求?引导学生说出用除法计算。课件出示:( )÷4,可以这样求是吗?追问:这些矿泉水到底有多少呢?2.看统计图。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张统计图。 师:这幅图统计了四个小朋友收集矿泉水瓶的情况,请看。问:你知道这幅统计图的横轴表示什么吗?问:纵轴表示什么?师说明:这是一幅横向的实物统计图。问:你知道这幅图的横轴一格表示几吗?问:你能读出小红收集了几个吗?小兰、小亮、小明呢?3.讨论求法。师:同学们现在你能求出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吗?探索活动:1、请独立思考。2、动笔算一算。3、同桌交流讨论。引导学生自主研究求平均数的方法。师:汇报方法。1)移多补少。师:有没有同学是看出平均数的?师:你的结果是多少?(13个)师:请你说一说你是怎样看出平均数的?结合学生口述,用课件演示“移多补少的过程。”让学生理解把多的移给少的,使每份同样多。师总结:像这样我们把多的移给少的,使得他们同样多。这一种方法叫做“移多补少”法。(板书:移多补少)【设计意图:教学学生通过观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尝试着用不同的方法求出平均数,充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清晰地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2)公式计算。师:有没有同学是计算得出的?师:你算出的平均数是多少?生:13。引导板演。(14+12+11+15)÷4=52÷4=13(个)答:小队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追问1:(14+12+11+15)表示什么?4表示什么,(14+12+11+15)÷4表示什么?矿泉水的总数量÷4个小朋友(4份)总份数=平均数。师说明:平均数就指是一组数据的总数量除以总份数求得的。现在你知道什么是平均数了吗?3、理解平均数。师:13就是这4个数的平均数。老师考考你?• (1)13表示什么?(引导学生理解这里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这个“13”不是他们真实收集到矿泉水的个数,而是一个虚数。)• (2)13与14、12、11、15比较,比最大的数要( ),比最小的数( )。(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取值范围。)• (3)计算求出14、12、11、15这一组数的平均数是10。你能否知道,它是错误的。(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平均数的取值范围对结果进行检查)【设计意图:通过追问让学生理解进一步平均数的意义,知道平均数的特征,提高解决的正确率。】三、巩固练习。师:通过研究,我们知识求平均数的方法有两种,齐读:1移多补少、2公式计算师:那么哪一种方法更好、应用更广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出示练习1 看。 平均每人摆几个小方块?(3+2+4)÷3=9 ÷3=3(个)答:平均每人摆3个小方块。师:你能看出这道题的平均数吗?(引导学生通过“看”,得出结果,并口头列式验证。)出示练习2 问题1快乐蛋糕店的草莓蛋糕最近5天的销售情况如下图 平均每天的销售是多少个?(8+12+11+9+10)÷5=50 ÷5=10(个)答:平均每天的销售量是10个。师:引导学生思考哪一种方法更好,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有些问题运用“移多补少”的方法,不容易看出结果,这是就需要运用公式计算。出示问题2:明天我做多少个草莓蛋糕合适呢?引导学生理解10、11、12等接近平均数的数量都是合理。离平均数过大或过小的数量都是不合理的。【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作用。数学来源于生活,也用于生活。 】出示练习3 下面是肖扬同学周一~周五上学所花的时间情况。(1)她平均每天上学要花多少时间?(2)第一节课上课时间是上午8:00,肖扬什么时间从家里出发合适?(7:44是通过平均数计算得出的结果,但本题如果按这个结果显然是不合理的,要让学生明白平均数在这里是帮助我们更好地思考上学时间的合理性,应在7:42之前上学更合实际。)(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公式计算的应用更广。)4、下面的说法正确吗?正确的画“√”,错误的画“×”。(1)王悦5次跳远的总成绩是10m,她每次的跳远成绩肯定都是2m。( )(2)学校排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cm,有的队员身高会超过160cm,有的队员身高不到160cm。( )(3)小东所在小组同学的平均体重是36kg,小刚所在小组同学的平均体重是34kg,小东一定比小刚重。( )5、 【设计意图:有层次的练习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巩固所学生知识,也有利于学生的情感培养,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增强学习信心。 】小结全课师: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四、板书设计: 平均数 14,12,11,15 4份 1移多补少 2公式计算 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14+12+11+15)÷4 =52÷4 =13(个) 答:小队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西师大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堂导入,课堂探究,新知应用,归纳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西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 平均数平均数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平均数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情境导入 ,引入新课,自主探究 ,解决问题,内化拓展,探究平均数的特点,学以致用,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c2c32c447602804dcbaa70980ee6b1a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