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西师大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西师大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解决问题,探求新知,联系实际,拓展应用,总结评价,提高认识,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知道平均数的求法。
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学习解决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孩子们,今年我们永川变得特别整洁,卫生了,知道为什么吗?它就是我区创建国家卫生区、国家生态城区、全国文明城区。简称三城同创。"
师:你看,市民们正在为三城同创努力着!我们学校也积极加入到这个活动中。在这个活动中我们班还进行了收集废旧饮料瓶的比赛。老师请你们当小裁判,行吗?
生:可以。
师征求大家的意见说:把我们班分为甲队和乙队,每队选出4名代表进行比赛。
二、解决问题,探求新知
1.感受平均数产生的需要。
师:比赛开始了。师出示:甲队收集了:14个、12个、11个、15个,乙队收集了:15个、9个、14个、10个。
师:现在老师让一个小裁判说说:“哪个队胜了呢?你是怎样判断的?”
生:甲队52个,乙队48个,甲队胜了。
老师宣布:"通过比总数,甲队胜了。"老师面对获胜方:祝贺你们!。
你们都在为自己家乡出一份力,李老师也请求加入到了乙队,收集了12个。
师:现在乙队共收集了多少个?通过比总数,乙队获胜了。学生则没有反应。
师等待,问甲队学生们:"你们真的没有什么想说的?"
一生说:"我们队4个人收集,乙队变成了5个人,这样比赛不公平。"
师:"是呀,看来人数不相等,用比总数的办法来决定胜负是不公平。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比较这两个队收集瓶子的水平吗?
生:可以先求出每队平均每个人收集的个数,再比较。
师:就是求出每队的平均数来比较。揭示课题-----平均数(板书1)
2.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
师:这是甲队4人收集瓶子的统计图,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图中数据。
师:他们每个人收集的瓶子数量同样多吗?
生:不一样多。(板书2)
师: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他们4个人收集的瓶子数量变成同样多吗?
学生活动:同桌合作交流,然后在统计图上画一画,算一算。
展示学生作品。交流算法。
移多补少法:
师:请你给大家介绍一下你的想法,好吗?
(学生介绍)
师:你们还有什么要问他吗?
预设:
生1:小红的多,小兰的少。
生2:通过你的移动,每个人收集的瓶子数量就怎么样了?(同样多了)
生3:你能给你的方法取个名字吗?(这种方法就叫“移多补少法”)(板书3)
生4:这13就是他们收集瓶子数量的什么?(平均数)
师小结:通过移多补少,我们把多的给少的,最后使他们的数量同样多了。
②先求和再平均:
师:你也上来说说你的想法。(学生介绍)(也可学生来问)
师:谁和他的方法一样?会用这种方法的举手。你们还有什么要问他的?
生1:这52表示什么?生答。总数量
生2:为什么要再除以4.。生答。总份数。
生3:还能给这种方法取个名字吗? 先求和再平均(板书4)
也可以记作: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板书5)
师小结:我们要求平均数,也可以用公式来计算平均数。
3.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师:我们刚才通过用“移多补少”的方法和计算的方法使他们收集的瓶子数怎么样了。生:同样多(板书6)
师:数量是多少? “这个13表示什么?13(板书7)
生:表示甲队收集瓶子的平均数。平均数(板书8)
师:它是表示甲队四人中某一个人实际收集了13个瓶子吗
师:你们的意思是说,把多的给少的,这样就--(生接:平均了。)
师总结:13这个数是14、12、11、15这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它较好地反映了甲队的总体水平。
师:甲队收集瓶子数最多是多少?最少是多少?生答。
师:他们的平均数是多少?13.
师:说明我们求出的平均数是在最多和最少之间。
师:当人数不相等,比总数不公平,是谁出现在我们的课堂?
生:平均数。
师:此时此刻,你不想对平均数发自内心地说两句吗?
生1:平均数啊平均数,你很公平。生2:平均数,你使不公平的事变公平了。
4.沟通平均数与生活的联系。
在平时的生活中,你们见过平均数吗?
学生举例。有的说考试统计分数需要平均数。有的说歌手比赛打分时用到平均数,……
老师也收集了一些我们身边的有关平均数的信息:
永川客运中心日均发送旅客4000余人次。
永川乐和乐都年均接待游客80万余人次。
……
三、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师:学习了平均数,它能为我们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让我们一起做一做吧。
(一)、求平均数
下面是5位同学为灾区小朋友捐书的情况。平均每人捐了几本?
(二)平均水深问题
出示:1.水池的平均水深是120厘米,小红身高140厘米,她在游泳池中学游泳,会不会有危险?为什么?
师:平均水深120厘米是什么意思?
(三)门票统计问题
出示统计图,学生观察。
重庆博物馆“五一”期间售出门票统计图(略)
师:从这幅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师:面对这么多信息,你还想了解什么?
生1;五天内平均每天售出多少张?
生2:五天一共收入多少钱?
生3:为什么1日、2日参观的人数多,后几天一直在下降?
师:我们班的同学真是善于观察、思考、提问。
1.请你估计一下,这五天中平均每天售出门票大约多少张?
"1000张"、"1100张"、"1200张"、"900张"、"2000张"……同学们迫不及待地报出自己的估计。
2.大家估计得准不准呢?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验证一下。 同学们用自己的方法验证着,师一边巡视一边鼓励学生。
师: "说一说,你是怎样验证的?把你的方法介绍给大家。"
生:我把五天售出的票加起来再除以5。
师:刚才,同学还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5月2日后,游玩的人数越来越少了?如果你是园长,看到这个信息,你会有什么想法?
(四)月平均用水量
电脑出现一幅干枯的土地画面。
老师语调沉重:"在严重缺水地区平均每人每天用水量约为3千克。"老师拿出一瓶500克的水,继续说:"洗脸、喝水、做饭、洗衣服,一共就这样6瓶呐。在这里,我还要提供一则信息:(出示小刚家各季度用水情况统计表)小刚家每季度用水分别是:16吨、24吨、36吨、27吨。"
请你帮他算一算平均每月用水多少吨。应该选择下面哪个算式? 出示算式:
(1)(16+24+36+27)÷4
(2)(16+24+36+27)÷12
(3)(16+24+36+27)÷365
老师请出三位代表3种结果的同学。"你能通过提问,把对方问得心服口服吗?"引发同学们的争论。
生:"题目让我们求平均每月用水多少吨,你除以4,求出来的是什么?""请问一年有多少个月?"
师: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
同学们有感而发:"小刚家要节约用水。""水比较多的城市也要节约用水。"
师: "节约用水,从我们自己做起吧。"
四、总结评价,提高认识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发言:
生1:我明白了什么是平均数,在生活中会遇到它生2:我认识了平均数,它能使生活中不公平的事变公平。
生3:我知道了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求平均数。
生4:我懂得了遇到问题可以和同学交流。
……
五、板书设计:
第1节 平均数
移多补少 同样多
不一样多 先求和再平均 13个
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平均数姓名
杨欣宇
王 波
刘真尧
马 丽
唐小东
本数
8
6
9
8
14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西师大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堂导入,课堂探究,新知应用,归纳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西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 平均数平均数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平均数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情境导入 ,引入新课,自主探究 ,解决问题,内化拓展,探究平均数的特点,学以致用,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