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西师大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案
展开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数学·四年级(下)》第87---88页例1和例2。
课型:新授课
设计理念:
平均数就是描述一组数据特征的一种统计量。它表示相关的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传统教学侧重于对所给数据计算其平均数,即侧重于从算法的水平理解平均数,这容易将平均数的学习演变成一种简单的技能学习,忽略平均数的统计学意义。因此,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从统计学的角度理解平均数。在本课教学中,我从统计的角度出发,在考虑这节课“教什么”的问题时,把教学目标定位为:重点教学平均数的意义,其次才是求平均数的方法。在考虑“怎么教”的问题时,首先从学生方面考虑,因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传授给学生,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所以,我从教学平均数的意义入手,结合学生生活实例,主要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体悟“平均数”的意义,构建“平均数”的概念,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渗透“移多补少”等数学思想方法,体会“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及广泛应用,感悟数学的魅力。
教学背景分析:
平均数是作为一个基本的统计量编排在这一单元里,虽然在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表内除法”里,通过“分一分”,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平均”。但那时对平均数的认识,停留在“将‘整体’平均分为若干等分”来作为除法的基础。而现在却是从统计角度,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来表述认识平均数的。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通过实例引导学生对“代表”数的认识,增加平均数的“统计色彩”,从而帮助学生把握、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逐步实现用学生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实际意义的目标。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并会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2、体会平均数在统计中的重要性及普遍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积极情感。
3、经历平均数的产生过程,在交流中,要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解释其实际意义, 渗透统计的思想。
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把平均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在交流中,用学生自己的语言去解释其实际意义。
教、学具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口算卡片、统计表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手段:创设多种生活情境,帮助学生在实例中自我建构、感悟知识。
教学方法:通过学生自主探究体验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认知冲突。
周末,曹老师和我的好朋友小丽、小明一起进行了一次投篮比赛,比赛规则是每人每次投10个,猜一猜,我们谁获得了胜利?光猜也没有用,这样,大家一起来看一看,这是李丽和我的成绩:(出示)
李丽
我
仔细观察这两个统计表,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哪些数学问题?你认为谁获胜了?说说你的理由。
预设:我认为小丽获胜了,因为李丽一共投中了15个,而曹老师只投中了12个。
也就是说,当投篮次数相同的时候,我们可以比较两个人投进的总个数,谁进的总数多谁就获胜。
不过,我们还有一个对手呢!这是小明的成绩:
小明
小明一共投中了16个,比小丽多,所以我宣布小明获得了比赛的胜利。
学生认为不公平,觉得小明多投了一次。
难道投的次数不同,就不能比较出小丽和小明两个人投篮水平的高低了吗?
教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学习中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比如我们四、2班和四、1班的人数并不相等,那我们能不能比出某一项成绩的高低了吗?
学生讨论汇报。
预设:可以比平均数。
老师听到了一个新词语“平均数”,你们以前学过平均数的知识吗?你认为平均数是什么意思?那用平均数来比较我们谁获胜了,你们认为公平吗?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初步感知概念
你们知道小丽三次投篮的平均数是多少吗?你是怎么得出来的?
预设一:算出来的。追问:怎么算的?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算式。
预设二:移多补少 如果学生没答出来可以引导:有没有不算,一眼看出来的?你是怎么看的?数学上,像这样从多的里面移一些补给少的,使得每个数都一样多,这一过程就叫做移多补少。
课件演示移多补少。
其实,无论是刚才的移多补少,还是用先合并求出总数再平均分的方法计算,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使原来几个不相同的数变得同样多,数学上,我们把这个同样多的数,叫做原来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板书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平均数。
我三次投篮的平均数又是多少呢?你是怎么得出来的?小明的呢?
看着这个平均数4,你有什么疑问吗?
2、交流讨论明晰概念
这个平均数4是我哪一次的投中个数呢?它能代表我第一次投中的个数吗?第二次呢?第三次呢?那奇怪了,这里的平均数4既不能代表我第一次投中的个数,也不能代表我第二次、第三次投中的个数,那它究竟代表的是哪一次的投中个数呢?(明晰代表的是投篮的平均水平)
那我和小明第一次投中了4个和平均数4表示的意思一样吗?
请大家把我们三个人投中的平均数与每次投中个数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1:有关系的,是他们的中间数。
预设2:平均分比最高分数少一些,比最低分数的多一些。
预设3:平均分在最高分的数字与最低分的数字之间。
预设4:平均分在这四个同学分数的中间位置。
那你能看出平均数是在哪两个数之间吗?
(平均数比最小的数大,比最大的数小)
教师小结:从大家的发言中可以知道,平均数既不是最大的一个数也不是最小的一个数,而是处在最高和最低之间的一个平均水平。
教师引导学生用手势表示:如果我们用这个高度来表示平均成绩,那有的成绩就要比平均成绩低,有的成绩就要比这个成绩高。平均成绩就处于他们的中间,在统计中,人们经常用平均数代表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
3、结合实例深化理解
(1)老师这里有一个统计图,东东估计了一下说四个车间的平均人数是120人对吗?60人呢?
(2)下面的问题,同样需要我们借助平均数的特点来解决。
周末的一天,东东来到一个水塘边,看见了这样一个牌子:平均水深110厘米。他想,这也太浅了,我身高135厘米,下水游泳一定不会发生危险,你们认为东东的想法对吗?
学生讨论后出示实际水深,想看看这个水塘水底真实的情况吗?适时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议一议
7个人在一起打篮球,他们的平均年龄是12岁,东东只有8岁,他说他也是这7个人中的一员,你们认为东东说得对吗?猜一猜,他们各有多少岁?
学生猜完后出示结果:8、8、7、6、6、7、42
算一算,这7个人的平均年龄是不是12岁?如果没有特别大的罗老师加在里面,6个小朋友的平均数是多少?
比较两组数据,你能发现什么?
从这几个数的平均数可以看出平均数也有不足之处,正是因为她利用了所有数据的信息,所以平均数容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其实,善于随着每一个数据的变化而变化,这也是平均数的一个重要特点。我们将会在今后的学习中作进一步的研究。
三、全课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认为平均数是一个什么样的数?你知道该怎样求平均数吗?希望大家能带着今天的知识走出课堂,更好地认识生活中和平均数有关的各种问题。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5个
6个
4个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3个
7个
2个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4个
3个
3个
6个
西师大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案: 这是一份西师大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堂导入,课堂探究,新知应用,归纳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数学西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 平均数平均数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西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 平均数平均数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数学平均数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平均数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情境导入 ,引入新课,自主探究 ,解决问题,内化拓展,探究平均数的特点,学以致用,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