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6.2 *六国论背景图课件ppt
展开1.疏通课文,掌握重点文言字词、特殊句式;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用多种论证方法逐层论证的手法和语言特色;3.领会苏洵关心国家、反对屈辱求和、主张抵抗外辱的思想,了解作者借古讽今的现实针对性,理解文章的现实意义,提高人文素养。4.比较阅读《六国论》与《阿房宫赋》
苏洵(1009—1066),北宋散文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据说27岁才发奋读书,学业大进。宋仁宗嘉祐元年带领儿子苏轼、苏辙到汴京以所著文章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文名因而大振。因而把作品集命名为《嘉祐集》。
论 “论”是古代论说文体中的一种,以议论为主,析理透辟。“论”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政论,用于发表对当时政治的见解和主张;一种是史论,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的统治者提供治国之鉴。本文即史论。
《六国论》的历史背景应从两个角度着眼:一是苏洵论述的六国灭亡那个历史时期的情况,借以了解苏洵立论的根据;二是苏洵所处的北宋时代的历史状况,借以明确苏洵撰写《六国论》的针砭现实的意义及其写作上的特点。北宋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积弱的王朝,经常受到辽、西夏的威胁与袭扰,北宋朝廷不敢正面抵抗,而采取妥协退让、屈辱求和的政策,逐年向契丹和西夏缴纳绢匹银两,换取暂时的安宁喘息。以贿求和,对内加重了人民负担,损伤了自己的力量;对外则不断刺激敌人的胃口,使得他们贪得无厌。这同六国的“赂秦”而亡,本质上是一样的。苏洵希望北宋统治者改弦更张,勿蹈覆辙,举贤任能,团结一致,抵御外侮,以维护和巩固国家的安全,于是写下了这篇《六国论》。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思考:第一段哪句话概括了六国破灭的原因?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的?有何作用?
作用:内容上开门见山、直截了当提出中心论点,结构上提领全文、统摄全篇。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由上文引出下文结果。导致
比较因割地贿赂造成的双方的土地变化(对比)
情形(祖先和子孙对比)
结果(“有限”与“无餍”对比)
割地赂秦的危害(引用、比喻)
思考:贿赂秦国的都有谁?
韩:前290年韩割武遂予秦 前230年灭韩魏:前275年割温予秦;前273年割南阳予秦。前225年灭魏楚:前280年楚割汉北及上庸予秦前223年灭楚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思考:结尾是如何论证总结的?
方法:假设论证结论:假设韩魏楚爱自己的土地,齐国不依附秦,燕国刺客不行,赵国良将犹在。结果就会不一样。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是又在六国下矣。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思考:第四段作用是什么?
思考:第五段得出什么结论?
借古讽今: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1.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封赏谋臣2.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贤下士3.并力西向 ——团结一致
第一部分(1、2):提出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第二部分(3、4):论证中心论点。第一层:论述“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第二层:论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第三部分(5、6):作出结论。 第一层:总结历史教训。 第二层:讽谏北宋王朝。
弊 在 赂 秦
(总 分)
为国者无 使为积威 之所劫哉
(递 进)
勿从六国破 亡之故事
引证法,引用古人的话,以加强论证的说服力。 例证法,列举六国灭亡的史实,以论证观点的正确性。 对比论证,用秦国与六国对比,六国之间的对比,以证明六国破灭的历史必然性。 此外还用了因果论证、假设论证。
作者注重语言的锤炼和变化,试赏析本文在语言上突出的特色。
①语言生动,气势充沛。本文用词准确,言简意赅,语言生动形象。如在论证中穿插“思厥先祖父……而秦兵又至矣”的描述,引用古人“薪不尽,火不灭”的名言说明道理,用“食之不得下咽”形容“秦人”的惶恐不安,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②文章的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的情感。如用“呜呼”“悲夫”等感情强烈的叹词。就是在夹叙夹议中,也流露着作者的情感。如对“以地事秦”的憎恶,对“义不赂秦”的赞赏,对“用而不终”的惋惜,对为国者“为积威之所劫”的痛惜、激愤,都溢于言表,有着强烈的感染力,使文章不仅以理服人,而且以情感人。③ 对偶、对比、比喻、引用、设问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文章富于变化,纵横恣肆,起伏跌宕,富有雄辩的力量和充沛的气势。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6.2 *六国论课文ppt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6.2 *六国论课文ppt课件,共1页。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6.2 *六国论教课内容课件ppt: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6.2 *六国论教课内容课件ppt,共2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秦强楚大齐富,有的人,保全形做动,判断句,它的实际数量,丧失的土地,最担心,祖辈父辈,以至于,坚持正义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6.2 *六国论教学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6.2 *六国论教学课件ppt,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文体知识,注意字音,破灭灭亡,兵武器,利锋利,弊弊端,赂割地贿赂,亏亏损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