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9.2 *项脊轩志背景图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9.2 *项脊轩志背景图ppt课件,共3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知人论世,诵读感知,课文解读,醉于书香,怡然自得,情感两种,情事三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从古至今,书斋一直是读书人放牧思想的精神家园,它有时反映作者的志向,有时寄托自己的情怀,或自勉,或自嘲。历代文人雅士都很讲究自己书斋的命名,比如刘禹锡的“陋室”、蒲松龄的“聊斋”、陆游的“老学庵”、沈从文的“窄而霉斋”。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归有光的这间小小的书斋,听听他的光阴故事,学习这篇被称为“明文第一”的《项脊轩志》。
书斋名,是作者家中一丈见方的斗室。
志,即“记”,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志”或“记”属于“杂记类”文体,这种文体常常灵活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来记人叙事,描摹对象,抒发怀抱。其内容丰富多样,可以写“书斋记”(如《项脊轩志》),可以写“书画杂物”(如《核舟记》),可以写“亭台名胜”(如《喜雨亭记》)等等在描写对象时,形神兼顾;写法多样,随物赋形,言而有序。
归有光(1507年1月6日-1571年2月7日)字熙甫,又字开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世称“震川先生”。明朝中期散文家、官员。归有光崇尚唐宋古文,他善于把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引到古文中来,“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其散文风格朴实,感情真挚,是明代“唐宋派”代表作家,被时人称为“今之欧阳修”,后人称赞其散文为“明文第一”。《项脊轩志》《先妣事略》《寒花葬志》为代表。与唐顺之、王慎中并称为“嘉靖三大家”。
他的作品对清代桐城派散文影响很大,桐城派的姚鼐评价他:“是架设在唐宋八大家与桐城派之间的一座桥梁”。
作者生平:8岁丧母周氏,17岁失祖母夏氏,18岁写成项脊轩志前四段24岁娶了母亲生前为他定亲的女子魏氏25岁生下一女,看到女儿想起母亲,与魏氏环保而哭,写下了《先妣事略》29岁发妻魏氏死,32岁久病卧床,魏氏婢女寒花亡,写下了《寒花葬志》33岁,重新拿出项脊轩志,补写最后两段。补写完第二年中举,三年后连续八次落第43岁长子亡,44岁继室又死。年近花甲高中进士,授长兴知县。后6年,因劳累过度身染重病,亡于任上。
明代嘉靖年间的一个散文流派,代表人物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明代中叶,文坛上出现了前、后七子的复古运动,对扫除台阁体的文风有一定作用。但至嘉靖年间,已流为盲目尊古倾向。王慎中、茅坤、唐顺之等人起而抵制,提倡唐宋古文,主张“文道合一”,被称为“唐宋派”。归有光为“唐宋派”成就最高的人。他的基本观点是:以《史记》为代表的秦汉文章虽好,但唐宋间名文未尝不佳,前、后七子标榜“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实则泥古成风,走入歧途。
他的散文取法于唐宋八大家,主要特点是:①即事抒情,真切感人。如代表作《项脊轩志》,以“百年老屋”项脊轩的几经兴废,穿插了对祖母、母亲、妻子的回忆,极富人情味。②注重细节,刻画生动。如《项脊轩志》写景,发扬了唐宋文的优良传统。③篇幅短小,言简意赅。归有光的散文名作,如《项脊轩志》《先妣事略》《思子亭记》《寒花葬志》等,均未超过千字。④结构精巧,波折多变。如《宝界山居记》由太湖风景写到宝界山居,又对比唐代王维之辋川别业,并对王维发了议论;《菊窗记》从洪氏之居的地势、风景写到古人仲长统与陶渊明,夹叙夹议,跌宕多姿。
归有光的散文虽多写身边琐事,但他的《备倭事略》《昆山县倭寇始末书》等文,刻画了倭寇入侵后昆山一带“屋庐皆已焚毁,赀聚皆已罄竭,父母妻子半被屠刳(kū,剖开、挖空),村落之间哭声相闻”的惨状;《书张贞女死事》《张贞女狱事》等文,揭露了恶霸横行、吏治腐败的现实;在《书张贞女死事》、《张贞女狱事》文中,揭露了恶霸横行、吏治腐败的现实。在《九县告示》、《乞休申文》等文中,表达了自己为民请命的心怀。在《可茶小传》、《鹿野翁传》等传记文里,勾勒了一些普通人物的形象。在《己未会试杂记》、《壬戌纪行》等纪行文中,记载了当时一些民情世态。这些作品,也还具有一定社会意义。
归有光主要生活在明朝嘉靖、隆庆时期,当时明王朝的统治十分腐朽。 项脊轩是作者年轻时学习、生活过的地方。它印证着一些人和事的变迁。小小的书斋是作者家庭和身世遭遇的见证,那里记录着他的希望和梦想,也留下了他的喜悦和悲哀。 归有光一直郁郁不得志,他回首往事,情不自已,于是写下了这篇文章。
思考文章写了什么(物 事 人 情)?
诸父异爨、老妪忆母、大母励志、回忆亡妻
借一阁以寄三世之遗迹。——清·梅曾亮
1.第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记撰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风貌。
2.项脊轩前后经历了怎样的变化?描写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
“万籁有声”“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
轩中人的喜悦、悠闲、恬然自得之情以及他的沉静、淡泊、勤奋之性。景可爱,情可喜,情景交融。读后可以感受到作者对项脊轩那种深挚的眷恋之情。恰与下文写可悲的事相映照。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诸父异爨怀念母亲回忆祖母
第2段写项脊轩的变迁和家人间的往事。
1、第2段中,项脊轩勾起了作者哪些悲伤的回忆?
“悲”一:大家庭的衰败离析
“悲”二:亲人阴阳两隔
2、作者抓住了哪些富有特征性的细节来写旧式大家庭的四分五裂之状?
“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形象地写出了家中凌乱不堪,庭院一再变迁,家境日趋没落,每况愈下的可悲景象。在客观的记述中寄寓对家道中落的深深悲慨、怨恨和无奈。
3、作者回忆了关于母亲的哪些事情?
4、祖母的言语举止表露了她怎样的心情?
“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既含疼爱之情,又有赞许之意
“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高兴之中又稍带有几分伤感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对孙儿的勉励、期待之情
体会分析描写祖母部分的细节描写和语言描写
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语气亲切而风趣,又爱怜又夸誉。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喃喃自语,忧虑中充满殷切希望。顷之,持一象笏至,曰:“……他日汝当用之!” ——情意真诚,嘱咐庄重。 三个细节,三个层次,依次如实道来,不饰雕琢,但感人至深,读之欲泪。
对祖母的回忆初读温暖平淡,但结合作者此时的人生经历,便有万千情绪蕴含其中。此时的作者科举不利,怀才不遇,又眼见时光易逝,如今回忆祖母当年的叮嘱教诲,越发有辜负了亲人的抚育和期望的无限沉痛的心情。因此此时的情感如汹涌的潮水,直泻而出,完全失去了控制。“令人长号不自禁”将光阴流逝之无奈、屡试不第之不得志,对祖母的思念愈深,愧疚之情愈烈等复杂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分家)
从客观的记述中寄予深长的感叹
情动于中,有泪无声,含蓄而有节制
情如汹涌的潮水,直泻而出,完全失控
情感表达极有层次由内向转为外露由沉稳渐趋强烈
第3段再写项脊轩的变迁和逸事。回忆自己闭门苦读、以足音辨人的情境,项脊轩四次遭遇火灾的变故。这一段是补叙,但不是闲笔,它以极富生活实感的琐事作点染,极亲切地写出作者的生活体验,与第1段呼应,进一步表现出项脊轩内外的寂静清幽以及作者对人、对老屋的深厚感情。
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
作者写了哪些与妻子有关的事情,流露了怎样的情感?事情:①婚后来项脊轩:“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②回娘家探望,转述话语:“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③妻子离世:“吾妻死 ”。 ④妻子栽种枇杷。“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感情:睹物思人,追忆往事,流露了对丧妻前后的欢乐和悲痛之情。
“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妻子在世时,和作者之间一定有过很多甜蜜的对话,为什么作者偏偏对这一句记忆犹新呢?
妻子以作者及其书房为荣,带给作者被崇拜与仰慕的快乐,而且,妻子把自己娘家的温暖又重新注入作者寂寞的生活里,所以作者在文章中特别记录了这句话。
赏析:庭有枇杷树,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今已亭亭如盖矣。
以景结情,余韵无穷。斯人已去,独留此树,睹物思人,触目伤情,看见了树,就想起那亲爱的人,树已亭亭如盖,人却无处寻踪。
本文第1—3段写于作者18岁时,第4、5段写于作者而立之年,是对前文的补充。全文通过记叙“项脊轩”这间 “室仅方文,可容一人居”的小小书斋,作者深情地回顾了自己当年安于清贫、发奋读书的生活和志趣,并引出自己与亲人朝夕相处“多可喜,亦多可悲”的往事,抒发了物是人非、世事变迁的感慨,表达了自己对祖母、母亲、妻子深深的怀念。与一般的“志” 相比,本文较多着眼于生活中的细节琐事,将过去与现今连结记述,融人了作者深挚的情感。
①结构严谨,文脉贯通。 本文有两部分,且不是写于同一时期,而同一时期又叙写各种不同的琐事,但并没有松散拖沓的感觉。相反,由于文章紧扣项脊轩来写,又用或喜或悲的感情作为贯通全篇的脉络,因此,那些看似散漫无章的生活琐事就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使得全文结构严谨,文脉贯通。
②善于用细节和场面来表现人物,抒发感情。 写母亲,只再现了当年她叩门问饥寒的情景,以表现母亲的慈爱。写祖母,则只抓住赠“象笏”这件事,以表现祖母的关怀以及对“我”的期望。写亡妻,并不直接说如何思念她只说:“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枇杷树本来是无思想感情的静物,但把它种植的时间与妻子去世之年联系起来,移情于物;在“亭亭如盖”四个字的前面加上“今已”这两个字,表明时光在推移,静物也显示着动态。
③善用叠字,语言清淡朴素,不事雕琢而蕴满深情。 本文多次运用叠字来摹声、绘景、状物,以增加形象性和音乐美,同时又写心情,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如用“寂寂”来烘托环境之清静,也写出自己宁静的心情;用“往往”来渲染门墙之杂乱,又流露出对分家后出现的杂乱现象的反感和不满;用“呱呱”来描摹小儿的哭声,写出对母亲的思念;用“默默”来状写作者攻读之刻苦。又如用“珊珊”既写出树影晃动时轻盈舒展的样子,同时也透露出对项脊轩无比深挚的感情;用“亭亭”写枇杷树高高耸立,寓有对亡妻悼念的深情。用叠字,摹声更为真切,状物更为细致,写景更为生动,抒情更为真挚,而且诵读起来音节和谐,更富美感。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9.2 *项脊轩志教案配套课件ppt,共2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饮冰室,惜抱轩,项脊轩志,文本研读,多可喜,多可悲,补记怀念亡妻,庭有枇杷树,写作特色,细节描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9.2 *项脊轩志教学演示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9.2 *项脊轩志备课ppt课件,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