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考化学二轮专题复习碳和碳的氧化物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3037180/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2年中考化学二轮专题复习碳和碳的氧化物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3037180/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2年中考化学二轮专题复习碳和碳的氧化物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3037180/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2年中考化学二轮专题复习碳和碳的氧化物
展开
这是一份2022年中考化学二轮专题复习碳和碳的氧化物,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年中考化学二轮专题复习:碳和碳的氧化物
一、选择题
1. C60的发现使人类了解到一个全新的碳世界,构成C60的微粒是
A. 分子 B. 原子 C. 离子 D. 元素
2. 我国提出争取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这对于实现绿色发展至关重要。下列措施中能促进碳中和最直接有效的是
A. 大规模开采可燃冰作为新能源 B. 通过清洁煤技术减少煤燃烧污染
C. 研发新型催化剂将CO2转化为甲醇(CH3OH) D. 将石油炼制后做燃料使用
3. 北京2022冬奥会国家速滑馆“冰丝带”的制冰过程中使用了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技术,下列关于二氧化碳在跨临界直冷循环过程中的说法正确的是
A. 二氧化碳分子的质量发生了变化 B. 二氧化碳分子不再运动
C. 二氧化碳分子的化学性质发生变化 D. 二氧化碳分子的间隔发生变化
4. 下列操作中,能鉴别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三瓶气体的是
A. 观察气体颜色 B. 插入燃着的木条
C. 闻气体的气味 D. 倒入澄清石灰水
5. 下列做法不符合“低碳生活”理念的是
A. 外出随手关灯 B. 自带布袋购物
C. 骑自行车出行 D. 使用一次性餐具
6. 下列对二氧化碳与一氧化碳的描述,正确的是
A. 都是氧化物 B. 都具有可燃性
C. 都能用于冶炼金属 D. 都能使石灰水变浑浊
7. 下列有关汽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打开汽水瓶盖,有大量气泡冒出,说明气体的溶解度随压强减小而减小
B. 汽水的pH为3~4,这种液体显碱性
C. CO2极易溶于水,所以用来制汽水
D. 胃酸过多的病人必须多喝汽水
8. 如图是小明设计的验证CO2性质的实验装置。棉花团中放有Na2CO3粉末,向其中滴加稀硫酸,一段时间后,a管中石蕊试纸不变色,b管石蕊试纸变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该实验可以证明CO2密度大于空气
B. 该实验说明CO2可使紫色石蕊变红
C. 该实验中可以用浓盐酸代替稀硫酸
D. 该实验节约药品,符合绿色化学的理念
9. 科学家设计了“人造树叶”模拟光合作用,其装置和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适宜的催化剂能改变该反应速率
B. 该过程实现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
C. 该设计变废为宝,所得CO和H2可做燃料
D. 化学方程式为
10. 下图为CO还原CuO的实验装置图,己知。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气球的作用是收集尾气,防止空气污染
B. 实验中所需要的CO可以现制现用
C. 此实验中黑色粉末变成红色,石灰水变浑浊
D. 为确保实验成功,实验一开始就点燃酒精灯进行加热
二、非选择题
11. 我国承诺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碳中和中的“碳”指的是_______;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________。
12. 用下图装置研究CO2与NaOH溶液的反应。
已知:通常状况下,1体积的水约能溶解1体积二氧化碳。
(1)CO2与NaOH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
(2)步骤2中注射器活塞缓缓向左移动,最终停留在5mL刻度处。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_____。
13. 用下图装置进行实验,验证CO2的性质。图中,①②为一半干燥一半用紫色石蕊溶液润湿的小纸花。
(1)若验证了“CO2的密度大于空气”,应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
(2)本实验可说明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是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回答)。
14. 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
(1)写出Y型管两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左侧_______;右侧_______。
(2)实验中观察到b处紫色石蕊试纸比a处先变红,可证明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是_____。
15.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1)实验室欲配制50g质量分数为6%的NaCl溶液,若量取水时仰视量筒读数,会导致所配溶液的质量分数______(填“偏大”或“偏小”)。
(2)如图为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实验。写出玻璃管内发生的反应方程式为______;看到澄清石灰水溶液变______,实验时将尾气点燃,目的是______。
16. 我国科学家研制出复合光催化剂,可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燃料。如图是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则丁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_;反应中甲和乙的质量比为________;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17. A、B、C、D、E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常温下A、B、C都为无色气体,B、C元素组成相同。D、E都为黑色粉末。物质间的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表示相邻的两种物质间能发生反应,“→”表示两种物质间的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请回答下列问题。
(1)A的化学式为_______。
(2)C转化到B需要_______(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3)B与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4)E的物理性质之一是_______。这个物理性质决定的对应用途是_______。(答一点即可)
18. 2022年2月4日,第24届冬奥会在北京举行,北京冬奥会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如下图)。请回答下列小题。
(1)液态二氧化碳蒸发吸热实现制冷,使水变成冰。此过程中,二氧化碳发生了_______(填“物理变化”或 “化学变化”)。
(2)超临界状态二氧化碳通过冷却器实现循环,并释放热量为场馆除湿、供热,此技术的优点是____(写出一点即可)。
19. 根据下列装置回答问题。
(1)检查B装置气密性的方法_______。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较纯净的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应选用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为_______。
(3)装置B或C均可用于制取CO2,B与C相比较,其优点是_______。
20. 某化学小组选用以下装置和药品进行实验探究。
(1)写出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2)观察到C中石蕊试纸不变色,D中石蕊试纸变红,由此并不能得出“CO2能与水发生化学反应”的结论,理由是_______。
21. 根据下列实验装置图,回答有关问题。
(1)仪器a的名称为_________。
(2)实验室选用A装置和高锰酸钾来制备氧气(管口加棉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用D装置收集,则气体从__________(填“b”或“c”)端进入。
(3)实验室若要制取干燥的二氧化碳,除发生装置外,还应选用D装置,并在该装置中盛放__________(填写试剂名称,下同),如果用D装置检验二氧化碳,D中应盛放的试剂是____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
(4)实验室制备氨气(NH3)的反应原理:。现要制备NH3,并用浓硫酸吸收以防污染空气。设计包括“制备、收集、除尾气”的一套装置,其连接序号应为:_______→D→________。(装置不重复选用)
22. 现有氯酸钾、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稀硫酸、稀盐酸、石灰石,及如图仪器:
(1)仪器⑥的名称_______。
(2)利用上述药品,从①一⑦中选择仪器,可以制取一瓶较干燥氧气,你选择的仪器是_____(填序号),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选写一个)。
(3)小明用A、B两种仪器组装了一套发生装置,这套装置与你的装置相比,具有的优点是____(任写一条)。
(4)用下图实验来探究CO2的性质。
验证CO2能与水反应产生H2CO3,实验时的步骤是:①关闭止水夹Ⅰ,打开止水夹Ⅱ②关闭止水夹Ⅱ,打开止水夹I,实验的正确步骤顺序是_______(填序号)。烧杯中发生的现象是_______,写出涉及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
23. 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石墨烯是从石墨中剥离出来的单层碳原子晶体,是目前为止最薄的二维纳米碳材料。因其结构特殊,具有很多优异性能,如极高的导热性、阻隔性、柔韧性等,被誉为“新材料之王”。
近年来,石墨烯在纺织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赛时制服就使用了石墨烯材料,其优异性能,为参与冬奥会的运动员和工作人员保暖护航。
石墨烯能有效抑制真菌滋生,祛湿透气,持久保持肌肤干爽。下表列举了石墨烯复合纤维与普通纤维的部分性能测试结果。
性能
透气率(mm/s)
抑菌率(%)
保温率(%)
石墨烯复合纤维
66
99.98
48.97
普通纤维
45
83.28
40.25
石墨烯的远红外升温特性,能瞬间升温,高效蓄热,达到超强保暖的效果。图1为石墨烯含量对升温效果影响的测试结果。石墨烯还具有良好的防紫外线性能,可有效防止人体皮肤晒伤老化,图2为石墨烯含量对紫外透过率影响的测试结果。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石墨烯材料将会应用在更多的产品和领域中。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石墨烯属于 (填序号,下同)。
A. 单质 B. 化合物 C. 氧化物
(2)石墨烯复合纤维与普通纤维相比,其优异性能为 。
A. 透气性好 B. 抑菌率高 C. 保温率高
(3)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填“对”或“错”)。
①复合纤维中石墨烯的含量对其升温效果无明显影响。__________。
②石墨烯的应用领域将会越来越广泛。__________。
(4)对比图2中四条曲线,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
24. 在学校艺术节上化学老师向大家展示了“吹气生火”的魔术表演,他向包有过氧化钠(Na2O2)粉末的脱脂棉上用导管吹气,脱脂棉燃烧了起来。同学们对该实验产生了浓厚兴趣并进行探究。
探究一:脱脂棉燃烧的原因。
【作出猜想)同学们认为脱脂棉燃烧是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与过氧化钠反应产生了氧气。
【进行实验】同学们按如下装置进行了实验,图中氢氧化钠的作用是______,把带火星木条放到导管口木条复燃了,说明该反应产生了______,过氧化钠粉末由淡黄色逐渐变为白色,触摸玻璃管发现玻璃管有些烫手。
【得出结论】吹出的气体与过氧化钠反应生成了氧气,同时反应放出热量,满足了脱脂棉燃烧的条件。
探究二:试管内残留白色固体的成分。
【查阅资料】①吹出的气体主要成分有氮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②过氧化钠与氮气不反应。
【作出猜想】
猜想1:CO2参加反应,固体成分是Na2CO3;
猜想2:H2O参加反应,固体成分是NaOH;
猜想3:CO2和H2O均参加反应,固体成分是Na2CO3和NaOH。
【实验验证】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取残留白色固体于试管中配成溶液,向其中加入过量的氯化钙溶液,静置
产生白色沉淀
固体成分含有____
②取适量①的上层清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入几滴酚酞溶液
______
固体成分含有NaOH
写出实验步骤①中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实验结论】从实验结论可知,猜想______正确。请写出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拓展延伸】以下几种制氧气的方法:①加热高锰酸钾②电解水③在常温下过氧化钠(Na2O2)固体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Na2CO3)和氧气。这种方法的优点是_____。(写出一点即可)
25. 根据下列装置,结合所学化学知识回答问题:
(1)写出有标号仪器的名称:①_______。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应选择的发生和收集装置是_______,实验室也可用氯酸钾制取氧气,其反应的理论产氧率为_______[,结果精确到0.1%]
(3)装置B与D组合或C与D组合,可制取二氧化碳,装置B和C对比,C装置的优点是_______。若用装置G收集二氧化碳,则气体应从_______(填“a”或“b”)通入。
(4)下面是某同学设计的除去CO中的CO2并收集一瓶CO的装置图(瓶内为NaOH浓溶液),其中最合理的装置是_______。
26. 我国力求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中和”即CO2的消耗量抵消其排放量。某兴趣小组围绕CO2的制备、存在、吸收、利用等问题展开探究。
Ⅰ.CO2的制备:
(1)实验室用大理石制备CO2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Ⅱ.CO2的存在:为了证明某网红碳酸饮料中含有CO2,小深同学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
查阅资料可知:该饮料中存在柠檬酸,柠檬酸易溶于水和酒精,常温稳定,熔点153℃,熔化后沸腾前分解,分解温度约为175℃。
(2)打开瓶盖,立即塞上带导管的橡皮塞,将导管另一端伸入装有紫色石蕊溶液的试管中。当观察到试管内_______,证明饮料内含有CO2。
(3)小圳同学质疑小沈深的方案不够严谨,认为也可能是柠檬酸随着气体进入试管,导致指示剂变色。小深在自己实验的基础上,未增加任何试剂,仅通过一步实验操作进行证明。该操作是_______,可观察到_______,证明不是因为柠檬酸而引起紫色石蕊溶液的变色。
Ⅲ.CO2的吸收:
利用压强传感器研究NaOH溶液吸收CO2的情况。用3个250mL的烧瓶收集满纯净的CO2,连接压强传感器,用注射器同时等速度分别注入三种不同浓度的NaOH溶液各15 mL,同时振荡烧瓶。采集的数据如图所示。
(4)曲线a、b、c所示的实验中,t3时烧瓶内压强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t3时被吸收CO2的体积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
Ⅳ.CO2的利用:
(5)将CO2作为资源有利于实现“碳中和”。以CO2和H2为原料,在一定条件可合成甲醇(CH4O),反应还生成了水。则参加反应的CO2和H2的质量比为_______。
27. 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后锥形瓶内剩余的固液混合物(以下简称废液)做实验: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烧杯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2)烧杯中产生气体的质量是______g。
(3)计算:12.5g大理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________(利用化学方程式,写出计算过程)。
28. 为测定某纯碱样品中(含有少量氯化钠杂质)碳酸钠的质量分数,现称取6g试样放在烧杯中并滴入稀盐酸,当稀盐酸滴加至36.5g时,烧杯内溶液的总质量为40.3g(产生的气体全部逸出)。产生气体的质量与滴入稀盐酸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试计算:
(1)依题意,m的值为_______g。
(2)求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______(写出计算过程,结果精确到0.1%)。
2022年中考化学二轮专题复习:碳和碳的氧化物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C60的发现使人类了解到一个全新的碳世界,构成C60的微粒是
A. 分子 B. 原子 C. 离子 D. 元素
【答案】A
2. 我国提出争取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这对于实现绿色发展至关重要。下列措施中能促进碳中和最直接有效的是
A. 大规模开采可燃冰作为新能源 B. 通过清洁煤技术减少煤燃烧污染
C. 研发新型催化剂将CO2转化为甲醇(CH3OH) D. 将石油炼制后做燃料使用
【答案】C
3. 北京2022冬奥会国家速滑馆“冰丝带”的制冰过程中使用了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技术,下列关于二氧化碳在跨临界直冷循环过程中的说法正确的是
A. 二氧化碳分子的质量发生了变化 B. 二氧化碳分子不再运动
C. 二氧化碳分子的化学性质发生变化 D. 二氧化碳分子的间隔发生变化
【答案】D
4. 下列操作中,能鉴别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三瓶气体的是
A. 观察气体颜色 B. 插入燃着的木条
C. 闻气体的气味 D. 倒入澄清石灰水
【答案】B
5. 下列做法不符合“低碳生活”理念的是
A. 外出随手关灯 B. 自带布袋购物
C. 骑自行车出行 D. 使用一次性餐具
【答案】D
6. 下列对二氧化碳与一氧化碳的描述,正确的是
A. 都是氧化物 B. 都具有可燃性
C. 都能用于冶炼金属 D. 都能使石灰水变浑浊
【答案】A
7. 下列有关汽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打开汽水瓶盖,有大量气泡冒出,说明气体的溶解度随压强减小而减小
B. 汽水的pH为3~4,这种液体显碱性
C. CO2极易溶于水,所以用来制汽水
D. 胃酸过多的病人必须多喝汽水
【答案】A
8. 如图是小明设计的验证CO2性质的实验装置。棉花团中放有Na2CO3粉末,向其中滴加稀硫酸,一段时间后,a管中石蕊试纸不变色,b管石蕊试纸变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该实验可以证明CO2密度大于空气
B. 该实验说明CO2可使紫色石蕊变红
C. 该实验中可以用浓盐酸代替稀硫酸
D. 该实验节约药品,符合绿色化学的理念
【答案】D
9. 科学家设计了“人造树叶”模拟光合作用,其装置和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适宜的催化剂能改变该反应速率
B. 该过程实现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
C. 该设计变废为宝,所得CO和H2可做燃料
D. 化学方程式为
【答案】D
10. 下图为CO还原CuO的实验装置图,己知。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气球的作用是收集尾气,防止空气污染
B. 实验中所需要的CO可以现制现用
C. 此实验中黑色粉末变成红色,石灰水变浑浊
D. 为确保实验成功,实验一开始就点燃酒精灯进行加热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11. 我国承诺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碳中和中的“碳”指的是_______;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________。
【答案】 ① 二氧化碳或 ②. 氧元素或
12. 用下图装置研究CO2与NaOH溶液的反应。
已知:通常状况下,1体积的水约能溶解1体积二氧化碳。
(1)CO2与NaOH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
(2)步骤2中注射器活塞缓缓向左移动,最终停留在5mL刻度处。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_____。
【答案】(1)CO2+2NaOH=Na2CO3+H2O
(2)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导致注射器中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
13. 用下图装置进行实验,验证CO2的性质。图中,①②为一半干燥一半用紫色石蕊溶液润湿的小纸花。
(1)若验证了“CO2的密度大于空气”,应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
(2)本实验可说明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是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回答)。
【答案】(1)②湿润的一半石蕊小纸花比①先红
(2)
14. 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
(1)写出Y型管两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左侧_______;右侧_______。
(2)实验中观察到b处紫色石蕊试纸比a处先变红,可证明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是_____。
【答案】(1) ①. CaCO3 +2HCl =CaCl2 + CO2↑ + H2O ②. CO2 + Ca(OH)2= CaCO3↓ + H2O
(2)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15.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1)实验室欲配制50g质量分数为6%的NaCl溶液,若量取水时仰视量筒读数,会导致所配溶液的质量分数______(填“偏大”或“偏小”)。
(2)如图为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实验。写出玻璃管内发生的反应方程式为______;看到澄清石灰水溶液变______,实验时将尾气点燃,目的是______。
【答案】(1)偏小 (2) ①. 3CO+Fe2O32Fe+3CO2 ②. 浑浊 ③. 减少空气污染
16. 我国科学家研制出复合光催化剂,可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燃料。如图是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则丁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_;反应中甲和乙的质量比为________;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答案】 ①. 0 ②. 11:9 ③. CO2+2H2OCH4+2O2
17. A、B、C、D、E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常温下A、B、C都为无色气体,B、C元素组成相同。D、E都为黑色粉末。物质间的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表示相邻的两种物质间能发生反应,“→”表示两种物质间的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请回答下列问题。
(1)A的化学式为_______。
(2)C转化到B需要_______(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3)B与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4)E的物理性质之一是_______。这个物理性质决定的对应用途是_______。(答一点即可)
【答案】(1)O2 (2)吸收
(3)CO+CuOCu+CO2(或4CO+Fe3O4 3Fe+4CO2)
(4) ①. 导电性 ②. 可作电极
18. 2022年2月4日,第24届冬奥会在北京举行,北京冬奥会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如下图)。请回答下列小题。
(1)液态二氧化碳蒸发吸热实现制冷,使水变成冰。此过程中,二氧化碳发生了_______(填“物理变化”或 “化学变化”)。
(2)超临界状态二氧化碳通过冷却器实现循环,并释放热量为场馆除湿、供热,此技术的优点是____(写出一点即可)。
【答案】(1)物理变化 (2)利用二氧化碳资源,不产生有毒有害物质,环保节约
19. 根据下列装置回答问题。
(1)检查B装置气密性的方法_______。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较纯净的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应选用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为_______。
(3)装置B或C均可用于制取CO2,B与C相比较,其优点是_______。
【答案】(1)夹紧弹簧夹,上拉动注射器,松手后若回到原位,则气密性良好
(2) ①. ②. AF或FA
(3)便于控制反应速率
20. 某化学小组选用以下装置和药品进行实验探究。
(1)写出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2)观察到C中石蕊试纸不变色,D中石蕊试纸变红,由此并不能得出“CO2能与水发生化学反应”的结论,理由是_______。
【答案】(1)
(2)浓盐酸具有很强的挥发性,湿润的石蕊试纸含有水,挥发出的HCl气体溶于水形成盐酸,盐酸显酸性也能使石蕊试纸变红
21. 根据下列实验装置图,回答有关问题。
(1)仪器a的名称为_________。
(2)实验室选用A装置和高锰酸钾来制备氧气(管口加棉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用D装置收集,则气体从__________(填“b”或“c”)端进入。
(3)实验室若要制取干燥的二氧化碳,除发生装置外,还应选用D装置,并在该装置中盛放__________(填写试剂名称,下同),如果用D装置检验二氧化碳,D中应盛放的试剂是____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
(4)实验室制备氨气(NH3)的反应原理:。现要制备NH3,并用浓硫酸吸收以防污染空气。设计包括“制备、收集、除尾气”的一套装置,其连接序号应为:_______→D→________。(装置不重复选用)
【答案】(1)长颈漏斗
(2) ①.
②. b
(3) ①. 浓硫酸 ②. 澄清石灰水 ③. CO2+Ca(OH)2=CaCO3↓+H2O
(4) ①. A ②. C
22. 现有氯酸钾、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稀硫酸、稀盐酸、石灰石,及如图仪器:
(1)仪器⑥的名称_______。
(2)利用上述药品,从①一⑦中选择仪器,可以制取一瓶较干燥氧气,你选择的仪器是_____(填序号),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选写一个)。
(3)小明用A、B两种仪器组装了一套发生装置,这套装置与你的装置相比,具有的优点是____(任写一条)。
(4)用下图实验来探究CO2的性质。
验证CO2能与水反应产生H2CO3,实验时的步骤是:①关闭止水夹Ⅰ,打开止水夹Ⅱ②关闭止水夹Ⅱ,打开止水夹I,实验的正确步骤顺序是_______(填序号)。烧杯中发生的现象是_______,写出涉及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
【答案】(1)锥形瓶 (2) ①. ①②⑥⑦ ②.
(3)可以控制反应速率(合理即可)
(4) ①. ①② ②. 蜡烛自下而上依次熄灭(下层蜡烛先熄灭,上层蜡烛后熄灭) ③.
23. 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石墨烯是从石墨中剥离出来的单层碳原子晶体,是目前为止最薄的二维纳米碳材料。因其结构特殊,具有很多优异性能,如极高的导热性、阻隔性、柔韧性等,被誉为“新材料之王”。
近年来,石墨烯在纺织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赛时制服就使用了石墨烯材料,其优异性能,为参与冬奥会的运动员和工作人员保暖护航。
石墨烯能有效抑制真菌滋生,祛湿透气,持久保持肌肤干爽。下表列举了石墨烯复合纤维与普通纤维的部分性能测试结果。
性能
透气率(mm/s)
抑菌率(%)
保温率(%)
石墨烯复合纤维
66
99.98
48.97
普通纤维
45
83.28
40.25
石墨烯的远红外升温特性,能瞬间升温,高效蓄热,达到超强保暖的效果。图1为石墨烯含量对升温效果影响的测试结果。石墨烯还具有良好的防紫外线性能,可有效防止人体皮肤晒伤老化,图2为石墨烯含量对紫外透过率影响的测试结果。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石墨烯材料将会应用在更多的产品和领域中。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石墨烯属于 (填序号,下同)。
A. 单质 B. 化合物 C. 氧化物
(2)石墨烯复合纤维与普通纤维相比,其优异性能为 。
A. 透气性好 B. 抑菌率高 C. 保温率高
(3)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填“对”或“错”)。
①复合纤维中石墨烯的含量对其升温效果无明显影响。__________。
②石墨烯的应用领域将会越来越广泛。__________。
(4)对比图2中四条曲线,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
【答案】(1)A (2)ABC
(3) ①. 错 ②. 对
(4)石墨烯含量越高,紫外线透过率越低
24. 在学校艺术节上化学老师向大家展示了“吹气生火”的魔术表演,他向包有过氧化钠(Na2O2)粉末的脱脂棉上用导管吹气,脱脂棉燃烧了起来。同学们对该实验产生了浓厚兴趣并进行探究。
探究一:脱脂棉燃烧的原因。
【作出猜想)同学们认为脱脂棉燃烧是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与过氧化钠反应产生了氧气。
【进行实验】同学们按如下装置进行了实验,图中氢氧化钠的作用是______,把带火星木条放到导管口木条复燃了,说明该反应产生了______,过氧化钠粉末由淡黄色逐渐变为白色,触摸玻璃管发现玻璃管有些烫手。
【得出结论】吹出的气体与过氧化钠反应生成了氧气,同时反应放出热量,满足了脱脂棉燃烧的条件。
探究二:试管内残留白色固体的成分。
【查阅资料】①吹出的气体主要成分有氮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②过氧化钠与氮气不反应。
【作出猜想】
猜想1:CO2参加反应,固体成分是Na2CO3;
猜想2:H2O参加反应,固体成分是NaOH;
猜想3:CO2和H2O均参加反应,固体成分是Na2CO3和NaOH。
【实验验证】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取残留白色固体于试管中配成溶液,向其中加入过量的氯化钙溶液,静置
产生白色沉淀
固体成分含有____
②取适量①的上层清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入几滴酚酞溶液
______
固体成分含有NaOH
写出实验步骤①中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实验结论】从实验结论可知,猜想______正确。请写出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拓展延伸】以下几种制氧气的方法:①加热高锰酸钾②电解水③在常温下过氧化钠(Na2O2)固体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Na2CO3)和氧气。这种方法的优点是_____。(写出一点即可)
【答案】 ①. 吸收没有参与反应的二氧化碳 ②. 氧气或O2 ③. 碳酸钠或Na2CO3 ④. 溶液变成红色 ⑤. Na2CO3+CaCl2=CaCO3↓+2NaCl ⑥. 3 ⑦. 2Na2O2+2CO2= 2Na2CO3+O2↑ ⑧. 反应条件简易
25. 根据下列装置,结合所学化学知识回答问题:
(1)写出有标号仪器的名称:①_______。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应选择的发生和收集装置是_______,实验室也可用氯酸钾制取氧气,其反应的理论产氧率为_______[,结果精确到0.1%]
(3)装置B与D组合或C与D组合,可制取二氧化碳,装置B和C对比,C装置的优点是_______。若用装置G收集二氧化碳,则气体应从_______(填“a”或“b”)通入。
(4)下面是某同学设计的除去CO中的CO2并收集一瓶CO的装置图(瓶内为NaOH浓溶液),其中最合理的装置是_______。
【答案】(1)酒精灯 (2) ①. ②. AE或AD或AG ③. 39.2%
(3) ①. 控制反应速率 ②. a
(4)③
26. 我国力求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中和”即CO2的消耗量抵消其排放量。某兴趣小组围绕CO2的制备、存在、吸收、利用等问题展开探究。
Ⅰ.CO2的制备:
(1)实验室用大理石制备CO2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Ⅱ.CO2的存在:为了证明某网红碳酸饮料中含有CO2,小深同学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
查阅资料可知:该饮料中存在柠檬酸,柠檬酸易溶于水和酒精,常温稳定,熔点153℃,熔化后沸腾前分解,分解温度约为175℃。
(2)打开瓶盖,立即塞上带导管的橡皮塞,将导管另一端伸入装有紫色石蕊溶液的试管中。当观察到试管内_______,证明饮料内含有CO2。
(3)小圳同学质疑小沈深的方案不够严谨,认为也可能是柠檬酸随着气体进入试管,导致指示剂变色。小深在自己实验的基础上,未增加任何试剂,仅通过一步实验操作进行证明。该操作是_______,可观察到_______,证明不是因为柠檬酸而引起紫色石蕊溶液的变色。
Ⅲ.CO2的吸收:
利用压强传感器研究NaOH溶液吸收CO2的情况。用3个250mL的烧瓶收集满纯净的CO2,连接压强传感器,用注射器同时等速度分别注入三种不同浓度的NaOH溶液各15 mL,同时振荡烧瓶。采集的数据如图所示。
(4)曲线a、b、c所示的实验中,t3时烧瓶内压强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t3时被吸收CO2的体积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
Ⅳ.CO2的利用:
(5)将CO2作为资源有利于实现“碳中和”。以CO2和H2为原料,在一定条件可合成甲醇(CH4O),反应还生成了水。则参加反应的CO2和H2的质量比为_______。
【答案】 ①. CaCO3+2HCl=CaCl2+H2O+CO2↑ ②. 溶液变红 ③. 加热试管 ④. 溶液由红色变为紫色 ⑤. a>b>c ⑥. c>b>a ⑦. 22:3
27. 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后锥形瓶内剩余的固液混合物(以下简称废液)做实验: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烧杯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2)烧杯中产生气体的质量是______g。
(3)计算:12.5g大理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________(利用化学方程式,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1)
(2)4.4 (3)设:12.5g大理石中碳酸钙的质量为x。
答:12.5g大理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80% 。
28. 为测定某纯碱样品中(含有少量氯化钠杂质)碳酸钠的质量分数,现称取6g试样放在烧杯中并滴入稀盐酸,当稀盐酸滴加至36.5g时,烧杯内溶液的总质量为40.3g(产生的气体全部逸出)。产生气体的质量与滴入稀盐酸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试计算:
(1)依题意,m的值为_______g。
(2)求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______(写出计算过程,结果精确到0.1%)。
【答案】(1)2.2 (2)设样品中含Na2CO3的质量为x,反应产生NaCl的质量为y,
氯化钠的质量分数=
答: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6.3%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中考化学一二轮复习题 课时2 碳和碳的氧化物,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年中考化学专题复习---碳和碳的氧化物,共2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考化学二轮复习考点练习专题02 碳和碳的氧化物(考点详解)(教师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碳的化学性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