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年湖北省襄阳市某校初一(下)期中考试语文试卷部编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1-2022年湖北省襄阳市某校初一(下)期中考试语文试卷部编版,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综合读写,单选题,默写题,名著阅读,古诗词鉴赏,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经过半个学期的语文之旅,我们收获颇丰。读光未然的《黄河颂》,我们感受到黄河万丈狂斓的气势;读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我们感动于志愿军战士坚韧的意志和高尚的品质;我们吟诵着“碎首黄尘,燕然勒功,至今热血犹殷红”的歌词,内心涌起对“两弹一星”邓稼先的崇敬之情;我们也听到闻一多先生在李公仆被害后,拍案而起,大骂特务,慷概淋漓,并发表了_______________的“最后一次演讲”。
(1)给画线字注音。
坚韧( ) 殷红( )
(2)找出文中两个错别字并改正。
“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
(3)根据语境,为空白处选择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沥尽心血B.悲天悯人C.气冲斗牛D.深恶痛绝
2.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国一体,从来都是悠悠中华最深刻的精神原色。重新拾起失落的家风,可以更好地弘扬明礼、孝亲等中华美德;大力倡导文明的新风,才能共同建设富强、民主的和谐社会。为此,某校决定开展“传承好家风”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对联我拟写】小秦同学有感于此写了一段话,准备创作一副有关家教家风的对联,请你根据小秦同学的上联,运用对联知识将画线句子内容拟写的下联写在下面横线上。
父严母慈,父母双亲的言传身教,其实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人生道路:老师们谆谆教诲中带着微笑,用美的阳光普照,用美的雨露滋润,悄无声息的熏染着我们,让我们无时无刻不感受到温暖且不断迈向美好的未来。
上联:父母言传身教影响潜移默化
下联:_______________
(2)【家风我展现】学校要出关于“家风”的专版,请你仿照示例,再设计两个栏目。
栏目一:家风故事荟萃
栏目二:_______________
栏目三:_______________
(3)【数据我观察】下面是小秦同学从网络上搜集到的一个饼状数据图,仔细观察,请用简洁的语言帮小秦同学概括其主要内容。
(4)【交流我表达】关于“家教家风我来说”这个活动,小红和小新在班级交流群中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请针对“家教家风”这个话题谈谈你的观点。
小红说:家教家风都是些老思想、老传统,我们生活在现代社会,就要接受现代文明,没有必要去继承什么家教家风。
小新说:我们家的家教特别严格,吃东西时必须要吃完,不能浪费,我爷爷说这是勤俭节约的好习惯,我觉得我们家的家风最好,我要把它发扬光大。
我说:_______________
二、单选题
下列对语文知识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我的祖国》以优美动人的旋律和朴实真挚的歌词,震撼了我们的心灵,激荡着我们的爱国之情。(画线词语的词性分别是:介词、连词、动词)
B.“排比的各项之间是并列关系,所以句子顺序可以任意调换。”(此说法完全正确。)
C.《黄河颂》作者光未然,原名张光年,湖北光化(今老河口西北)人,诗人,文学评论家。(此说法正确。)
D.《卖油翁》的作者欧阳修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此说法正确。)
把下列句子组合成语序合理、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最恰当的一项( )
①那春到底从何时开始苏醒涌动的?
②我固执地认为,从大年的威风锣鼓猛然爆发、齐声轰鸣,春便苏醒、便起步、便奔涌,以至百般红紫斗芳菲,以至万里山河皆画卷。
③春,是从何时开始苏醒涌动的?
④是从漫山遍野红艳艳的山桃花吗?不是,芬芳竞艳的山桃花,犹如杨树梢头叽叽喳喳的喜鹊,那已是春盈满天地间的捷报。
⑤是从崖畔上垂下第一枝黄灿灿的迎春花吗?不是,一枝独秀的迎春花,犹如从天地间穿过的第一只燕子,传递的仅仅是春将要到来的消息。
A.③④①⑤②B.①⑤③④②C.②③⑤④①D.③⑤④①②
三、默写题
诗文默写。
(1)杨花榆荚无才思,_______________。(韩愈《晚春》)
(2)岑参《逢入京使》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写出了东望故园,长路漫漫,亲人远隔,泪雨滂沱的情景。
(3)王维的《竹里馆》一诗中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木兰诗》中描写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残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名著阅读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他越着急便越自苦,吃喝越没规则。他以为自己是铁作的,可是敢情他也会病。病了,他舍不得钱去买药,自己硬挺着;结果,病越来越重,不但得买药,而且得一气儿休息好几天。这些个困难,使他更咬牙努力,可是买车的钱数一点不因此而加快的凑足。整整的三年,他凑足了一百块钱!
……
自从有了这辆车,他的生活过的越来越起劲儿了。拉包月也好,拉散座也好,他天天用不着为“车份儿”着急,拉多少钱全是自己的。心里舒服,对人就更和气,买卖也就更顺心。拉了半年,他的希望更大了:照这样下去,干上二年,至多二年,他就又可以买辆车,一辆,两辆……他也可以开车厂子了!
(1)文段选自_______________(作者)的《骆驼祥子》,选文中的“他”是_______________。选文中的“车”是他人生的第_______________辆车。
(2)从选文中可以看出“他”具有怎样的特点?从整本书看,“他”的形象最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你认为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什么?请简要概括。
(3)批注可以从作品的语言特色入手。选文的语言有何特色?找出两个能体现这种特色的词语。
五、古诗词鉴赏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 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句“暗飞声”的“暗”字,包含了不知此笛为何人所吹、从何处而来的意思,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
B.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满”字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
C.此诗着重在以诗人的感情变化,来表现吹笛人技艺的高超,烘托玉笛声的艺术魅力。
D.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诗人闻笛后的孤寂心情和乡思之切。
(2)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所描写的情景。
六、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
(乙)晋平公①问于师旷②曰:“吾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③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④乎?”平公曰:“善哉!”
(《炳烛夜读》)
【注】①晋平公:春秋时期晋国国君。②师旷:春秋时期晋国乐师,双目失明,故自称“盲臣”。③炳烛:点燃蜡烛。④昧行:在黑暗中行走。昧:暗。
(1)解释下列句中画线词的用法或意思。
①刮目相待:_______________
②日出之阳:_______________
(2)用“/”标注下面句子的句读(标点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B.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C.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D.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4)(甲)文中吕蒙不愿学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乙)文中晋平公担心学不会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每空不超过5个字)
(5)这两个文段都是劝人学习的,从劝说方式看,孙权和师旷有何不同?
七、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玉米地里的身影
向 刚
①正月初六,暖阳似金。春节假期还没结束,父母便扛着锄头去地里忙活了。
②他们弯着腰,锄头举过头顶,挖进地里,轻轻一撬,再把土块敲碎。我送午饭时,地已经挖了一大片,父母额头上的汗珠如雨水般滚进衣裳,背部已然湿透。他们年过花甲,头发皆已花白,还如此劳累,我见了不由心疼,他们却是笑意盈盈,一边吃饭,一边讨论下午以及最近的计划,争取在清明节前把玉米种全部播进地里。
③父母种了一辈子的玉米,以前种玉米为生,如今种玉米致富。
④小时候,家里比较穷,玉米面饭是主食,餐餐吃,天天吃。母亲怕我们三兄妹厌食,就会变着法儿做,一会儿土豆拌玉米饭,一会儿麦面拌玉米饭,一会儿又变成莱蒿蒸玉米饭。秋收后,家里满院子都是金黄的玉米,父母商议后划成三份,家人吃一份,养家畜一份,一份给我们兄妹当学费。进入新世纪,家乡的日子越过越好,大米代替玉米成了餐桌上的主食。村里的一些叔叔伯伯纷纷外出打工,父亲却选择留了下来。他说:“我习惯了种地,种玉米让我感到踏实。”他和母亲租了一些空地,全部种上玉米。
⑤种玉米看似简单,传统的种植方法,是一套完整的工作步骤。松土、运粪、发酵,到了清明前后,确保气温不再降低后,再把玉米种播进地里。播种时间很讲究,清明节前后半个月内最佳,出苗率最好,收成更有保障。父母对玉米细心,他们顶着烈日除草,在田间插放稻草人,让每棵玉米苗都茁壮成长,收成后的玉米堆满一个小粮仓。这些玉米不再是家里仰仗的口粮,而是用来养殖家禽和家畜。
⑥日子好过了,我们三兄妹都各自有了自己的事业,父母也在逐渐老去。他们年复一年的劳作,背慢慢驼了,腰渐渐弯了,天气变化时,偶尔就会引发腰酸背痛的毛病。我经常劝他们少种一些玉米,该休息时就要舍得花时间静养。他们满口答应,但一转眼,就又开始滔滔不绝地谈论哪块庄稼长势好。只要谈到玉米,他们就会一副欢天喜地的笑颜。
⑦父母种了一辈子玉米,玉米的丰收,让贫困的家庭脱掉贫根,过上幸福生活。如今,他们劳动,在我看来,更多的是一种享受,一种珍惜。因为他们坚信:越勤奋,越幸福。
⑧当天晚上,一家人围着火塘而坐。侄女看着疲惫的爷爷奶奶有感而发:“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们兄妹对视了一下,默然点头。
⑨第二天,天刚亮,我们就起床。吃过早餐,扛着农具,带着孩子,跟父母一起下地里干活。我们早已不仰仗这些玉米生活了,但是我们兄妹都觉得,要把父母一辈勤劳踏实的家风传承下去。
⑩清香的春风吹在身上,舒适惬意。阳光下,柳枝静静发芽,桃花悄悄吐蕊……
(选自《人民日报》2021年4月10日)
(1)文章以“玉米地里的身影”为标题有何作用?
(2)从描写方法或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他们弯着腰,锄头举过头顶,挖进地里,轻轻一撬,再把土块敲碎。我送午饭时,地已经挖了一大片,父母额头上的汗珠如雨水般滚进衣裳,背部已然湿透。
(3)第⑦段说“如今,他们劳动,在我看来,更多的是一种享受,一种珍惜。因为他们坚信:越勤奋,越幸福。”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下面对结尾段作用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结尾段是景物描写,写出了春暖花开、风和日丽的情景,渲染轻松愉悦的氛围,烘托人物舒适惬意的心情。
B.结尾和开头相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加完整。
C.暗示本文主旨:人们已经靠勤劳的双手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D.总结全文,照应标题,表达了作者对美好春天的赞美。
(5)文中说“我们兄妹都觉得,要把父母一辈勤劳踏实的家风传承下去”,那么你们家有什么样的家风?结合实际说说你是如何传承的。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那个春天,很暖
章月珍
①女儿一岁时,婆婆得了精神疾病,生活基本上能够自理,自己每天买菜做饭洗衣服,只是一到傍晚,就会出现幻觉,常常会无缘无故地把家里的东西扔掉。记得有一次女儿感冒,婆婆竟然把感冒药全部扔到了池塘里,还振振有词说那些都是毒药。说着说着,婆婆害怕地哭了。女儿一边咳嗽一边也哭个不停。我看着两个泪人,也忍不住哭了。
②那个冬天,很冷……
③女儿五岁那年,有一天她怯怯地对我说:“妈妈,我可不可以换掉我奶奶呀?我要让惜愉的奶奶做我的奶奶!”我说为什么,她说:“我的奶奶一点都不好!从来没有疼爱过我!但是惜愉的奶奶对惜愉可好了,每天来幼儿园接惜愉回家,回到家还给他做好多好吃的,冬天灌好热水袋给惜愉捂手,夏天拿着扇子不停地给惜愉赶蚊子。”我把女儿搂在怀里:“这世上每一个做奶奶的都会疼爱自己的孙女。奶奶没有好好疼爱你照顾你,那是因为她病了。从你出生的那天起,她注定是你一辈子的奶奶,这个谁也无法替代的。”女儿失望地低下了头。
④女儿七岁时,上小学一年级。有一天,她回家狠狠地把书包扔在桌上,愤愤地说:“我有这么个奶奶真是倒霉死了!害得我天天被同学们嘲笑,抬不起头来!”我问怎么了,她说:“奶奶每天去菜市场买菜,每天都经过我们学校。你说她可笑不可笑,冬天扇扇子,夏天戴个绒线帽,同学们都说她是疯婆子!”我气得把女儿的书包扔在地上,恶狠狠地说:“别人可以看不起你奶奶,可以嘲笑她,歧视她,但是你不可以!因为你是她最亲的人,你的身上流着她的血!你要想同学们尊重你奶奶,首先要做到自己尊重你奶奶!不管奶奶变成什么样子,她永远是你要去敬重的人!”女儿第一次看到我情绪如此激动,不停地说:“妈妈,我错了。”
⑤女儿九岁那年,有一天我送她去学校。远远地看见在学校门口有三个男孩正将香蕉皮扔向婆婆,我刚想制止,却见女儿用力挣脱我的手,飞一般地跑过去,用小小的身体护着她奶奶,大声地喊着:“不许你们欺负我奶奶!”三个男孩愣住了,呆立在那里。我走过去,轻声对他们说:“我不跟你们讲大道理。每个人都会有老的一天,每个人也都会有生病的时候,想想看是不是?”三个男孩愣了一会儿,默默地走到我女儿面前说:“我们再也不欺负你奶奶了。”
⑥女儿十一岁那年,院子里开满了鲜花。她让奶奶手持一根木棍,木棍的一头系着一根漂亮的红丝线,红丝线在风中轻盈地飘着。女儿说她在和奶奶钓蝴蝶。我问:“没有钩怎么能钓得着蝴蝶呢?”女儿说,她和奶奶不是在钓蝴蝶的身子,而是在钓蝴蝶的快乐!看着她们祖孙俩灿烂的笑容,我也笑了。
⑦那个春天,很暖……
(1)仿照给出的示例,从看(做)法和情感的角度,概括“我”的女儿对待奶奶的态度变化。
①五岁时,女儿觉得奶奶不疼爱自己,想换掉奶奶。
②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
④十一岁时,女儿与奶奶一起做游戏,关爱奶奶。
(2)下面句中画线部分是否可以删去?说说理由。
女儿用力挣脱我的手,飞一般地跑过去,用小小的身体护着她奶奶……
(3)文章最后一段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文中的“我”既是儿媳,又是母亲,请分别从这两个角度概括“我”的形象特点。
(5)结合对本文及链接材料的理解,谈谈你对“成长”的两点思考。
链接材料:
反省是一面莹澈的镜子,它可以照见心灵上的玷污。——高尔基
当我们学会用积极的心态去对待“放弃”时,我们将拥有“成长”这笔巨大的财富。——村上春树
八、写作
请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题一:歌唱是时代的旋律,歌唱更是青春的心声。我们歌唱祖国的繁荣昌盛,歌唱和谐的人际关系,歌唱美好的时节美景,歌唱每一个使我们成长、使我们感动的瞬间。请以“歌唱”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
题二:请以“_______________的身影”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作文前,请先在答题卡上所选题号后的括号内画“√”;②若选题一,请自拟题目;若选题二,请先补充完整题目;③立意自定,有真情实感,并做到思路清晰,中心突出;④600字左右;⑤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等与考生信息相关的表述。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2021-2022年湖北省襄阳市某校初一(下)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一、综合读写
1.
【答案】
(1)rèn,yān
(2)斓,澜,概,慨
C
【考点】
注音
常见易错字
成语的使用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rèn、yān
(2)“斓”改为“澜”,“概”改为“慨”
(3)C
2.
【答案】
(1)老师谆谆教诲熏染悄无声息
(2)家训格言集锦,家风图片汇编
(3)中学生大多是从长辈那里知晓家教家风的;其次是从老师和社会,而通过朋友和其他知晓的途径比例最小。
(4)示例:对于家教家风,我们应该像对待传统文化一样,“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家教家风中对我们有积极作用的我们应坚持下去,但一些不合时宜的内容我们也应积极改变。
【考点】
对联
活动规划
统计图表
见解阐述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老师谆谆教诲熏染悄无声息
(2)家训格言集锦、家风图片汇编
(3)中学生大多是从长辈那里知晓家教家风的;其次是从老师和社会,而通过朋友和其他知晓的途径比例最小。
(4)示例:对于家教家风,我们应该像对待传统文化一样,“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家教家风中对我们有积极作用的我们应坚持下去,但一些不合时宜的内容我们也应积极改变。
二、单选题
【答案】
B
【考点】
词性
黄河颂(光未然)
卖油翁(欧阳修)
文学常识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B
【答案】
D
【考点】
句子排序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D
三、默写题
【答案】
(1)惟解漫天作雪飞
(2)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3)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4)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考点】
晚春(韩愈)
名篇名句默写
逢入京使(岑参)
竹里馆(王维)
木兰诗(《乐府诗集》)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惟解漫天作雪飞
(2)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3)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4)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四、名著阅读
【答案】
(1)老舍,祥子,第一
(2)生活艰苦,吃苦耐劳(坚忍顽强),有理想(有梦想、有追求)。最后放弃理想,从一个诚实可爱的青年变成了麻木、潦倒、狡猾、自暴自弃的行尸走肉。原因:受当时黑暗现实社会的压迫,他无法凭借个人的奋斗与强大的社会黑暗势力抗衡(向命运妥协)。
(3)语言特色:有地方特色,运用北京市民的口语(有“京味儿”),(“把顶平凡的话调动得生动有力”,给通俗朴素的文字又增添了“亲切、新鲜、恰当、活泼的味儿”)词语:“敢情”“硬挺着”“拉包月”“拉散座”“一气儿”“起劲儿”“车份儿”。
【考点】
名著人物形象
《骆驼祥子》
课内名著阅读
作家作品
情节内容
艺术特色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老舍、祥子、第一
(2)生活艰苦,吃苦耐劳(坚忍顽强),有理想(有梦想、有追求)。最后放弃理想,从一个诚实可爱的青年变成了麻木、潦倒、狡猾、自暴自弃的行尸走肉。原因:受当时黑暗现实社会的压迫,他无法凭借个人的奋斗与强大的社会黑暗势力抗衡(向命运妥协)。
(3)语言特色:有地方特色,运用北京市民的口语(有“京味儿”),(“把顶平凡的话调动得生动有力”,给通俗朴素的文字又增添了“亲切、新鲜、恰当、活泼的味儿”)词语:“敢情”“硬挺着”“拉包月”“拉散座”“一气儿”“起劲儿”“车份儿”。
五、古诗词鉴赏
【答案】
C
(2)示例一:一个春风荡漾的夜晚,万家灯火渐渐熄灭,白日的喧嚣早已平静下来。忽然传来嘹亮的笛声,凄清婉转的曲调随着春风飞遍了整个洛城。示例二:在一个春风沉醉的晚上,不知从何而来的一曲低回呜咽的笛声飘入耳际,曲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城的每一个角落。
【考点】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古诗词曲内容理解与分析
课内古诗词曲阅读
诗歌画面描绘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C项,此诗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不是“来表现吹笛人技艺的高超,烘托玉笛声的艺术魅力”。
(2)示例一:一个春风荡漾的夜晚,万家灯火渐渐熄灭,白日的喧嚣早已平静下来。忽然传来嘹亮的笛声,凄清婉转的曲调随着春风飞遍了整个洛城。示例二:在一个春风沉醉的晚上,不知从何而来的一曲低回呜咽的笛声飘入耳际,曲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城的每一个角落。
六、文言文阅读
【答案】
(1)①擦拭,②的
C
(3)哪有作为别人臣子的戏弄他的君主的啊?(怎么会有做臣子的对他的国君开玩笑的呀?)
(4)军中多务,恐已暮(矣)
(5)孙权是拿自己和吕蒙比较,现身说法,用自己的体会强调学习的作用,最终说服吕蒙。师旷则用形象的比喻讲明老年学习的重要,从而说服晋平公。
【考点】
孙权劝学(《资治通鉴》)
文言实词
文言文比较阅读
文言断句
文言翻译
筛选信息,归纳要点(文言文)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①擦拭;②的
(2)C
(3)安:哪里,怎么。为:作为、做。戏:戏弄、取笑、开玩笑。其:他的。
(4)军中多务、恐已暮(矣)
(5)孙权是拿自己和吕蒙比较,现身说法,用自己的体会强调学习的作用,最终说服吕蒙。师旷则用形象的比喻讲明老年学习的重要,从而说服晋平公。
七、现代文阅读
【答案】
(1)①充当线索,贯穿全文,“玉米地”也点明了主要事件发生的地点;②概括本文主要内容(点明主要事件);③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2)示例一:运用了动作描写,通过“弯着”“举过”“挖进”“撬”“敲碎”一系列动词,准确、具体地描写了父母挖地(干农活)时的动作,表现了父母干农活(动作)的娴熟和他们的勤劳。
示例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父母额头上的汗珠”比作“雨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母挖地(干农活)的劳累(艰辛、辛苦),表现了“我”对父母的心疼。
(3)示例一:父母种了一辈子的玉米,以前种玉米为生,如今种玉米致富。他们习惯了种地,种玉米让他们感到踏实。
示例二:只要谈到玉米,他们就会一副欢天喜地的笑颜。玉米的丰收,让贫困的家庭脱掉贫根,过上幸福生活。
示例三:父母一辈子勤劳踏实,如今他们坚持劳动,是对幸福生活的一种热爱(享受)和珍惜。因为他们深知,幸福生活是奋斗出来的。
D
(5)学习祖训;向长辈学习;遵守一些好规矩(日常生活中的好规矩)。
日常生活中学习长辈的优良传统和父母教导的规矩。
【考点】
散文阅读
记叙文标题作用
人物描写方法及作用
修辞手法及作用
理解记叙文中句子含意或作用
记叙文结尾段的作用
记叙文阅读开放问题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①充当线索,贯穿全文,“玉米地”也点明了主要事件发生的地点;②概括本文主要内容(点明主要事件);③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2)示例一:运用了动作描写,通过“弯着”“举过”“挖进”“撬”“敲碎”一系列动词,准确、具体地描写了父母挖地(干农活)时的动作,表现了父母干农活(动作)的娴熟和他们的勤劳。
示例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父母额头上的汗珠”比作“雨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母挖地(干农活)的劳累(艰辛、辛苦),表现了“我”对父母的心疼。
(3)示例一:父母种了一辈子的玉米,以前种玉米为生,如今种玉米致富。他们习惯了种地,种玉米让他们感到踏实。
示例二:只要谈到玉米,他们就会一副欢天喜地的笑颜。玉米的丰收,让贫困的家庭脱掉贫根,过上幸福生活。
示例三:父母一辈子勤劳踏实,如今他们坚持劳动,是对幸福生活的一种热爱(享受)和珍惜。因为他们深知,幸福生活是奋斗出来的。
(4)D项,无照应标题作用,表达情感错误。
(5)学习祖训;向长辈学习;遵守一些好规矩(日常生活中的好规矩)。
日常生活中学习长辈的优良传统和父母教导的规矩。
【答案】
(1)②七岁时,女儿觉得奶奶可笑,看不起奶奶。,③九岁时,女儿在奶奶被欺负时,挺身而出,护着奶奶。
(2)不能删,加点部分运用动作描写,写出了女儿看到奶奶被欺负时挺身而出的迅速和果断,生动传神地表现了女儿的成长(对奶奶态度的变化)以及对奶奶的尊重和呵护。如果删去就没有这种表达效果了。
(3)①与文章题目相呼应,突出主旨;②与前文“那个冬天,很冷……”形成对比;③一语双关,表面写天气暖,实际是说女儿的成长使整个家庭充满亲情之暖。
(4)①作为儿媳,“我”心地善良,孝敬老人,包容体谅(关爱关心)患病的婆婆;②作为母亲,“我”关爱孩子,教子有方,循循善诱,用心引导呵护女儿成长。
(5)示例:①成长需要时间;②成长的过程是曲折的;③成长过程中,要反省,要勇于改正错误;④成长过程中既有烦恼,也有快乐;⑤有成长,也必然有失去;⑥成长过程中需要关爱他人;⑦成长需要引导呵护。
【考点】
散文阅读
分析文章中人物情感
理解记叙文中句子含意或作用
记叙文结尾段的作用
鉴赏文学形象
记叙文阅读开放问题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②七岁时,女儿觉得奶奶可笑,看不起奶奶。③九岁时,女儿在奶奶被欺负时,挺身而出,护着奶奶。
(2)不能删,画线部分运用动作描写,写出了女儿看到奶奶被欺负时挺身而出的迅速和果断,生动传神地表现了女儿的成长(对奶奶态度的变化)以及对奶奶的尊重和呵护。如果删去就没有这种表达效果了。
(3)①与文章题目相呼应,突出主旨;②与前文“那个冬天,很冷……”形成对比;③一语双关,表面写天气暖,实际是说女儿的成长使整个家庭充满亲情之暖。
(4)①作为儿媳,“我”心地善良,孝敬老人,包容体谅(关爱关心)患病的婆婆;②作为母亲,“我”关爱孩子,教子有方,循循善诱,用心引导呵护女儿成长。
(5)示例:①成长需要时间;②成长的过程是曲折的;③成长过程中,要反省,要勇于改正错误;④成长过程中既有烦恼,也有快乐;⑤有成长,也必然有失去;⑥成长过程中需要关爱他人;⑦成长需要引导呵护。
八、写作
【答案】
略。
【考点】
半命题作文
全命题作文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略。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1-2022年河北省仙桃市某校初一(下)期中考试语文试卷部编版,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读写,默写题,古诗词鉴赏,文言文阅读,名著阅读,现代文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1-2022年安徽省阜阳市某校初一(下)期中考试语文试卷部编版,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默写题,名著阅读,综合读写,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年广东省韶关市某校初一(下)期中考试语文试卷部编版,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默写题,填空题,单选题,综合读写,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名著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