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伟大的悲剧》作业(第二课时)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3042277/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伟大的悲剧》作业(第二课时)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3042277/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22 伟大的悲剧第二课时课时练习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22 伟大的悲剧第二课时课时练习,共4页。
1.选出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 )[中~@国%教育&^出版网]
A.拽拉(zhuài) 战栗(lì) 癫狂(diān) 坚持不懈(xiè)
B.角逐(jiǎ) 充沛(pèi) 胆怯(qiè) 毛骨悚然(sǒng)[来源@:中教&^*网%]
C.毋宁(wú) 吞噬(shì) 厄运(è) 忧心忡忡(zhōng)
D.踉跄(liàng) 羸弱(léi) 遗孀(shuāng) 海市蜃楼(chún)[来*源:^中教%@#网]
2.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 )
A.历尽千辛万苦,无尽的痛苦烦恼,风餐露宿这一切究竟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这些梦想,可现在这些梦想全完了。
B.泪水从他们的眼睛里夺眶而出。尽管精疲力褐,这天晚上他们还是夜不成眠。
C.这里看不到任何东西,和前几天令人毛骨悚然的单调没有任何区别。
D.每走一步都要粘住鞋,刺骨的寒冷吞噬着他们已经疲惫不堪的躯体。
3.在下列语段中的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语。
他们的心在_________(颤抖战栗),只不过还想尽量_________(安慰 宽慰)自己罢了——就像鲁滨孙在荒岛上_________(发现 发觉)陌生人的脚印时竭力想把它看作是自己的脚印一样。其实,他们心中早已_________(明确 明白):以阿蒙森为首的挪威人已在他们之先到过这里了。
4.下列加点词语运用不当的是( )
A.创业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恒心和毅力坚持不懈的发展过程,其中并没有什么秘密,但要真正做到中国古老的格言所说的勤和俭也不太容易。
B.在这次兴趣小组活动中,他的表现非常突出,自行设计的航模奇特新颖,让人看后毛骨悚然。
C.任何传统节日都不是人们喊几句忧心忡忡的口号,做几场精致的彩排便可以改造或拯救的。
D.西方的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民主是无可比拟的,西方自由主义永远是一座海市蜃楼。
5.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中国不仅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倡议者,更是负责任的参与者、有担当的行动者。[来源%:&中国~*教育#出版网]
B.通过参加这次活动,使我对中国博大精深的书法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www.zz^*&st@#ep.cm]
C.《大鱼海棠》在影片质感和人物情节方面突破了一大步的跨越。
D.防止校园欺凌事件不再发生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多领域齐心协力完成。
6.下列说话得体的一项是()
A.你已经交了作业,课代表仍在追要,你说:“难道要我叫两遍不成?”
B.同学邀你到他家去玩,你说:“行,届时我一定光临寒舍。”
C.你对比赛得了名次的同学说:“祝贺你,有什么好经验向我介绍介绍好吗?”
D.你去办公室问老师问题,你说:“老师,我来不耻下问了,请给我讲讲这个题。”
7.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如果说自然的智慧是大海,那么,人类的智慧就只是大海中的一个小水滴。②可是,人们竟然不自量力地宣称要用这滴水来代替大海。③殊不知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永远只是一个天真幼稚的孩童,只是大自然机体上普通的一部分。④虽然这个水滴也能映照大海,但毕竟不是大海。⑤人们常常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宣称要征服自然。
A.①④⑤③② B.⑤③①④② C.③①④⑤② D.②③④①⑤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8~11题。
望北哨所[来源:@中%#&教网^]
石钟山
①那是她第一次到望北哨所。
②“望北”这个名字,她已经很熟悉了。他军校毕业分配到部队后的第一封来信,地址上就写着“望北”两个字。信中是这样描绘望北哨所的:高原,陡峭的山石,呼啸的山风,洋洋洒洒的落雪,虽然凄凉了一些,但却是那么有韵致。
③他们的联系方式只有信件。并非没有手机,而是望北没有手机信号。冬天哨所移山下邮路不通,到了春天她会一口气收到他写给她的几十封信。她知道,他也是这样。读信的顺序只能依据邮戳的时间,有时邮戳上的时间是同一时间,她只能随机拆开一封信来读。这样读信,时常让她有种时光倒流之感,前一封信他还在描述春天的夕阳、界碑、边境线,下一封信又是满山大雪,混沌一片了。
④他也会出现在她的梦里:他走在崎岖的巡逻线上,刚才还阳光明媚,转过一个山头就暴雪漫天了;一个战士因缺氧晕倒在巡逻路上;哨所的后山上,他们新建的蔬菜大棚正长出绿油油的蔬菜……她在梦中醒来,心就像荡秋千,高低视线,看到的是不同的风景。她知道,自己做的不是梦,只是还原他信里描述的不同场景而已。她从小就对军人职业充满敬仰,青春、热血、英雄这些令她心动的字眼,一直和军人密切相关。他在信中说:军人就是牺牲,奉献,戍边保家……联系断断续续,他们的爱情便如梦如幻。有时她觉得离他很近,有时又很远,但她心中的诗意一直澎湃着,对未来充满了幢憬和期待。
⑤她对望北充满了神秘的渴望,甚至整个西藏都对她充满诱惑。她还学会了当年流行的一首歌:“坐着火车去拉萨,去看那神奇的布达拉,去看那最美的格桑花呀,盛开在雪山下……”他们约好了,就在秋天,藏北最美丽的季节,格桑花开遍雪山脚下,她去望北哨所找他。然后他休假,带她去看神秘的布达拉,开启他们的新婚之旅。多么惬意和丰富的旅行呀!
⑥她终于采了,先是飞到了日喀则,又坐上了兵站的长途运输车。她果然看到了山间草地上盛开的格桑花,一片又一片,像怒放的生命之火,她的心便也随之燃烧起来。车队在悬崖峭壁间的公路上盘绕,越驶越高,她感到头疼恶心,视线也模糊起来。司机拿出氧气袋让她吸,告诉她,到了雪山之巅就到了望北哨所。可雪山似乎成了恒定的目标,车开了好久,似乎离雪山还是那个距离。两天之后,车队终于行驶到雪山脚下。似乎山上刚下过雪,车队又行驶了一段路,终于被大雪阻断了。眼前没了路,到处都是皑皑白雪。老兵在车里失望地告诉她,望北哨所去不成了,大雪封锁了他们的去路。雪消融之时,才是他们上山的时候。
⑦她绝望地站在车下,顺着老兵的指引,看到了山顶一排房子,遥远而又模糊,“那就是望北哨所”。她看见石头房子外聚集了一排士兵,他们一起向山下招手。她知道,他一定会在人群中。可是,她分不清哪个是他。
⑧她忽然想起了她的腰带,这是“本命年”买的腰带,红绸布制作的,是上次他探亲回家时她买的,每人一条。她从腰间解下那条红色的绸带,冲着山上挥舞着。突然,她看到山上人群中也飘起了一条红绸带。挥舞红绸带的人,一定就是他了。两人隔着雪地,一个山上,一个山下,就那么挥舞着。在大雪皑皑的一片白色中,红绸带是那么醒目鲜艳。[来#源:中*国教育出版^网%~]
⑨那一次,她无功而返,尽管哨所近在咫尺。她回去后,给他写了很多信,却没收到一封回信。她知道,大雪仍然封山,他们的信都在邮路上。
⑩再次得到他的消息时,雪已经融化了,一封电报却先期而至。他在巡逻路上……
eq \\ac(○,11)再次来到哨所时,她只看到了他的基地。哨所山后,生长着一棵松树,唯一的一棵松树。他就葬在那棵树下。她来了,他却失约了……[中国教@育出版~%#&网]
eq \\ac(○,12)她把那条红绸带系在了那棵唯一的松树上。下山走了好久,她回望望北哨所时,泪水模糊了她的视线,唯有那条红绸带仍在风中飘舞,那一点红,越来越醒目。
(选自《解放军报》,有删改)
8.下面是对“信件”在文中作用的分析,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借助书信,插叙望北哨所和两人交往的情况。B.情节更加紧凑,避免了平铺直叙。
C.侧面烘托条件艰苦,没有通信工具可使用。D.信件是线索,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9.你觉得第④段中“有时她觉得离他很近,有时又很远”这句话矛盾吗?请说明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国#教^@育*出版网&]
10.如果把第⑩段中的“他在巡逻路上……”改为“他在巡逻路上不幸牺牲”,哪句表达效果更好? 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源:zz#step^.%&~cm]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你认为谁是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请简要说明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基础积累
参考答案
[www&.zz~*st%ep.cm#]
1.【答案】A(解析:“角”应读“jué”;“忡”应读“chōng”;“蜃”应读“shèn”。)
2.【答案】B(解析:“精疲力褐”应为“精疲力竭”。)
3.【答案】战栗安慰发现明白
解析:根据具体语境区别词义,然后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写即可。
4.【答案】B(解析:“毛骨悚然”形容非常害怕的样子。用在这个语境中不合适。)
5.【答案】A(解答:B项,缺少主语,去掉“通过”或“使”;C项,动宾搭配不当,“突破”改为“实现”;D项,否定词误用,去掉“不再”。)
6.【答案】C(解析:A项中语气过于生硬。B项中的“寒舍”用得不妥。D项中对老师说“不耻下问”不妥当。)[中国教育出版&*^网@#]
7.【答案】B(解析:先谈人们对大自然的错误认识,即⑤,“殊不知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永远只是……”对这一看法作出否定,所以是③,①用形象的比喻说明③中“人类只是大自然机体上普通的一部分”,所以③后是①,④肯定人类不能代替自然,②以“可是”对④转折,强调人们竟然不自量力地宣称要代替自然。)[来^源%:*@中~教网]
二、阅读理解
8.【答案】C(解析:从第③段“他们的联系方式只有信件。并非没有手机,而是望北没有手机信号”可知答案选项。)
9.【答案】不矛盾。因为书信来时,她能了解他的很多情况,甚至会梦到他,这时,她会觉得离他很近;因为大雪的阻隔,音讯皆无,这时,她就会感觉离得很远。
解析:首先需要联系文意,明确她“离他很近”和“又很远”的内容,然后思考这两者之间的联系,最后做出判断回答即可。
10.【答案】⑴原句表达更加含蓄。⑵给读者留下更大的想象空间。⑶改句太过于直白。
解析:原句运用了省略号,意在让文章表达含蓄委婉,让读者进一步体会语义。其次,作者故意运用了省略号,给读者留下更大的想象空间。
11.【答案】示例一:她。⑴她直接出现,贯穿始终,围绕她展开故事情节。⑵小说对她进行了着力刻画,使她性格特征鲜明。⑶通过她表现人们对军人的敬仰和热爱。示例二:他。⑴他虽未直接出现,但作者通过她、书信、电报等表现的都是他。⑵作者充分刻画了他的人物形象,性格特征鲜明。⑶通过他颂扬了戍边战士的奉献与牺牲精神。
解析:分析时只要分析这一人物如何表现主题即可。 “她”主要侧面展现“他”戍边条件的艰苦,展现人物的牺牲精神。如果以“他”为主要人物,则要联系戍边战士的艰苦展开,突出的戍边战士的奉献与牺牲精神即可。(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伟大的悲剧复习练习题,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积累,综合性学习,阅读理解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20 曹刿论战第二课时随堂练习题,共13页。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22 伟大的悲剧第一课时同步达标检测题,共4页。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