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考物理复习常见题型考前限时训练13-内能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6/13043107/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2年中考物理复习常见题型考前限时训练13-内能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6/13043107/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2年中考物理复习常见题型考前限时训练13-内能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6/13043107/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2年中考物理复习常见题型考前限时训练13-内能
展开
这是一份2022年中考物理复习常见题型考前限时训练13-内能,共6页。
1.下列关于温度、内能、热量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吸收了热量,温度一定升高
B.物体的内能增加,一定是吸收了热量
C.等质量的两个物体,温度高的物体一定比温度低的物体含有的热量多
D.某铁块温度升高,内能一定增大
2.如图是用相同的加热装置对a、b、c三种物质加热时它们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其中a、c质量相同。下列对图像的分析正确的是( )
A.t1~t2时间内物质a的温度不变,内能不变
B.b的比热容大于c的比热容
C.温度从T1升高到T2时,a物质吸收的热量比b多
D.如果a、b是同种物质,b的质量大于a的质量
3.关于温度、热量和内能,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0℃的冰水混合物内能为零
B.冰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与内能均不变
C.水的温度越高,所含热量越多
D.热量可以从内能少的物体传递到内能多的物体
4.关于分子动理论及有关现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铁块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斥力
B.水和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变小,说明物质的分子之间存在间隙
C.湿衣服在热天比冷天干得快,说明分子运动的剧烈程度跟温度有关
D.墨水沾上白衬衫洗不掉,说明分子不在做运动
二.多选题(共2小题)
(多选)5.下面的四个事例中,用做功的方式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
A.冬天,搓手会让手变暖和
B.冬天,嘴对手哈气取暖
C.炒菜时,铁锅热得烫手
D.水蒸气把软木塞冲开时,温度会降低
(多选)6.用相同的酒精灯分别对a、b两液体加热(如图甲),根据测得数据分别描绘出这两液体的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乙)。在相同的时间内两液体吸收的热量相等,不计液体热量散失,分别用ma、mb、ca、cb表示a、b两液体的质量和比热容,则结合图中信息作出的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A.若 ma=mb,则 ca>cbB.若 ma=mb,则 ca<cb
C.若 ca=cb,则 ma<mbD.若 ca=cb,则 ma>mb
三.填空题(共2小题)
7.美食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变化,夏天人们一边品尝“油焖大虾”,一边喝着免费啤酒,十分惬意。一个热气腾腾的“油焖大虾”放入口中,舌尖上除了感觉到美味外,舌尖的温度也升高了,舌尖的内能 ,这是通过 改变了舌尖的内能,当打开易拉罐拉环时,会听到“嘭”的一声,这一过程是内能转化为 能。
8.如图所示为我国古老的医疗技法——刮痧,刮痧时要在皮肤上涂一些药油,当体表温度升高后,药物渗入人体的速度 (选填加快、减慢或不变);在刮痧的过程中人们能闻到刺鼻的药味,这属于 现象。
四.实验探究题(共1小题)
9.在探究“不同物质吸热能力”的实验中:
(1)甲、乙两套装置你选择 装置,原因是 。
(2)在两个相同的烧杯中加入初温相同、 相同的水和煤油(ρ水>ρ煤油)。
(3)水和煤油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丙所示。
①加热3min时,b液体比a液体的温度高,那么b液体吸收的热量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a液体吸收的热量。
②根据图丙可判断出 (填“a”或“b”)液体的吸热能力强,该液体是 (填“水”或“煤油”)。
(4)本实验除了采用控制变量法外,还采用相同的热源,通过比较 来比较水和煤油吸收热量的多少,这种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叫 法。
2022年中考物理复习常见题型考前限时训练13-内能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4小题)
1.【解答】解:A、物体吸收了热量,物体的内能增加,可能是温度升高,也可能是物质的状态发生变化,例如晶体熔化,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故A错误。
B、物体的内能增加,可能是吸收热量,也可能是外界对物体做功,故B错误。
C、热量是一个过程量,没有发生热传递过程,没有热量的吸收和放出,并且热量的修饰词不能是“含有”,故C错误。
D、铁块的状态、质量和物质的种类都不变,铁块温度升高,物体的内能一定增加,故D正确。
故选:D。
2.【解答】解:
由图象知:
A、t1~t2时间内物质a的温度虽然不变,但继续吸收热量,所以其内能增加,故A错误;
B、用相同的加热装置对b、c两种物质加热时,0﹣t1时间内两种物质吸收的热量相同,c物质升高的温度较小,但由于不知道b、c质量的大小,不能判断出b、c比热容的大小,故B错误;
C、温度从T1升高到T2时,a物质的加热时间比b物质短,所以a物质吸收的热量比b少,故C错误;
D、如果a、b是同种物质,比热容相同,升高相同的温度时,b的加热时间长,b吸收的热量多,根据Q=cmΔt知,b的质量大于a的质量,故D正确。
故选:D。
3.【解答】解:
A、任何物体都有内能,0℃的冰水混合物内能不为零,故A错误;
B、冰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内能变大,温度不变,故B错误;
C、热量是一个过程量,不能用含有来表示,故C错误;
D、发生热传递是因为物体间存在温度差,所以内能少的物体的温度可能比内能多的物体的温度高,所以内能少的物体可以把热量传递给内能多的物体,故D正确。
故选:D。
4.【解答】解:
A、铁块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斥力,故A正确;
B、水和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变小,是因为分子之间存在间隙的缘故,故B正确;
C、湿衣服在热天比冷天干得快,说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剧烈,故C正确;
D、墨水沾上白衬衫洗不掉,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故D错误。
故选:D。
二.多选题(共2小题)
5.【解答】解:
A、搓手时两手克服摩擦做功,机械能转化为手的内能,手的温度升高,是用做功方式改变内能的,符合题意;
B、对手哈气取暖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改变手的内能,不符合题意;
C、铁锅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把热从锅传到手,因此手会感觉到烫,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改变手的内能,不符合题意;
D、水蒸气膨胀对塞子做功,水蒸气的内能减小,内能转化为塞子的机械能,是通过做功的方式改变内能的,符合题意。
故选:AD。
6.【解答】解:
由题可知,在相同的时间内两液体吸收的热量相等;由图可知,在相同的时间内a升高温度的较大;
AB、若ma=mb,吸收相同的热量,a升高温度的较大,由c=知,a的比热容较小,b的比热容较大,即 ca<cb.故A错误、B正确;
CD、若ca=cb(同种液体),吸收相同的热量,a升高温度的较大,由m=知,a的质量较小,b的质量较大,即ma<mb.故C正确、D错误。
故选:BC。
三.填空题(共2小题)
7.【解答】解:一个热气腾腾的“油焖大虾”放入口中,舌尖从油焖大虾上吸收热量,舌尖的温度也升高,内能增大,是通过热传递方式改变了舌尖的内能;
当打开易拉罐拉环时,会听到“嘭”的一声,这时易拉罐内的气体膨胀对外做功,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故答案为:增大;热传递;机械。
8.【解答】解:当体表温度升高后,药物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加快,所以渗入人体的速度加快;
因为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所以在刮痧的过程中人们能闻到刺鼻的药味,这属于扩散现象。
故答案为:加快;扩散。
四.实验探究题(共1小题)
9.【解答】解:(1)甲用酒精灯,乙用电加热器,电加热器的规格相同,甲、乙两套装置选择乙装置加热器,是因为电加热器更容易控制在相同时间内产生相同的热量;
(2)根据探究物质的吸热能力的两种方法,要控制不同物质的质量相同,所以在两个相同的烧杯中加入初温相同、质量相同的水和煤油;
(3)①同是加热3min,根据转换法,水和煤油吸收热量相同;
②根据图丙可知,a的温度变化慢,吸热能力强;由图知,加热时间相同,吸热相同,a的温度变化较慢,根据比较吸热能力的第2种方法,a吸热能力较强,可知a是水;
(4)实验中通过加热时间比较吸收热量的多少,用到转换法。
故答案为:(1)乙;易于控制相同时间吸热相同;(2)质量;(3)①等于;②a;水;(4)加热时间;转换。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日期:2022/5/7 11:01:23;用户:何宗阳;邮箱:rFmNt4UeLbGJfqM-Odm5FOLP_wQ@;学号:40565513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2年中考物理复习常见题型考前限时训练20-电与磁,共11页。
这是一份2022年中考物理复习常见题型考前限时训练16-电压 电阻,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说法最接近实际情况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年中考物理复习常见题型考前限时训练9-压强,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下列事例能增大压强的是,下列数据最符合实际情况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