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河北省部分名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考试试题精选汇编现代文阅读2专题(含答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河北省部分名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考试试题精选汇编现代文阅读2专题(含答案)第1页
    河北省部分名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考试试题精选汇编现代文阅读2专题(含答案)第2页
    河北省部分名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考试试题精选汇编现代文阅读2专题(含答案)第3页
    还剩41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河北省部分名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考试试题精选汇编现代文阅读2专题(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河北省部分名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考试试题精选汇编现代文阅读2专题(含答案),共44页。
    河北省部分名校
    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考试试题精选汇编
    现代文阅读2专题
    河北省保定市唐县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幸福的事
    张爱国
    课堂上,钟老师问:“同学们,你们认为让自己感到最幸福的事是什么?”
    “受到老师的表扬最幸福。”刚刚受到钟老师表扬的李大雷第一个站起来,得意洋洋地说
    “最幸福的是考了第一名!”张明明说着还挑衅似的看了看李扬——这两个孩子一直在学习上较劲,而上周的考试,张明明获得了第一名。“最幸福的是过周末!”陈志磊似乎有些不好意思,“因为……因为周末,外婆会为我做很多好吃的。”孩子们哄堂大笑,陈志磊真是个“贪吃鬼”。
    “今年春天,我爷爷的腿好了,又重新能挑水的时候,我感到最幸福。”龙小刚进入了回忆状态,“去年下大雪之后,有一天我爷爷摔了一跤,躺在床上不能动。我奶奶又挑不了水,每天都逼着我和她一起抬。地上滑,好几次,我和奶奶都摔破了手,还摔坏了几只桶呢。那时候,我、爷爷、奶奶和弟弟真苦啊,舍不得喝水……所以,爷爷腿好了,能够一跛一跛地拎水的时候,我感到特别幸福!”“你爷爷奶奶真笨!看我爷爷奶奶,建了个大水窖,趁天睛把水窖挑满水,就够一家人过冬了……”说话的孩子还想取笑龙小刚,被钟老师制止了。“去年,邻居莲奶奶病了,睡在家里好几天没人知道,我最先发现的,是我给她儿子打了电话,她儿子オ从外地赶回家里带她治病的,不然她就死掉了。”班上有名的“调皮鬼”刘洋大声说,“现在莲奶奶总夸我是好孩子,还常常给我糖吃。要我说,我才是最幸福的。”孩子们显然不屑。
    “这也算幸福啊?哼!”
    “我还帮一个老爷爷打过电话呢……”
    我也是……”
    “我也有一次……”
    “我那次帮了一个小妹妹打电话,她想她爸爸妈妈了……”
    教室里哄闹起来,钟老师拍了拍讲泉,启发孩子们再换换角度。“我最幸福的事是在今年暑假。”柳静尽力说得有文采一些,“我坐了两天一夜的火车,到了我爸爸妈妈打工的深圳——啊!深圳真大啊,比我们镇上大多了。那天晚上,我爸爸没上班,带我到大街上——啊!深圳的大街真亮啊,各式各样的灯都有。逛完街,爸爸还带我吃了肯德基——啊,肯德基真……”
    “哼!深圳算什么?”同桌郭童很不服气,“深圳有东方明珠塔吗?有海洋世界吗?有世博园吗?没有吧?但上海都有。我暑假去的时候,我爸爸妈妈一整天都没上班,带我看东方明珠……”
    “老师,郭童撒谎!他根本就没看到东方明珠塔。”刘洋站起来,冲着郭童叫道,“我爸爸打电话和我说了,你爸爸刚走出工地不远就迷了路,然后随便找个地方说是东方明珠塔,你其实连东方明珠塔的影子都没看到。
    “我看到了,我看到东方明珠塔的塔尖了,我还和爸爸妈妈在一起好几天呢。”郭童气呼呼地反驳道,“你嫉妒我,因为你爸爸妈妈从来都没带你去过那儿。”
    “你们别吵了,要我看,去深圳,去上海都比不上我去我姑姑家幸福。”杨鑫博眉飞色舞地说,“姑姑和姑父都忙,很少在家,我一去,就能和我表哥整天打游戏、上网,想玩什么就玩什么。”
    这时,钟老师叫起很少发言的郭素素,问:“郭素素,你来说说最幸福的是什么。”
    “我……其实我觉得每天都很幸福。”郭素素淡淡地说,“每天下午放学后,爷爷坐在院子里抽烟,奶奶在厨房里烧饭,妺妺和我一起写作业。等爸爸妈妈从地里回来了,全家人就坐在一起吃饭……”教室里突然安静下来,郭素素还在说着,突然,不知谁哭出了声,一个,两个,一大片。
    (选自《意林》少年版,有改编)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钟老师这一形象文章虽然着墨不多,但是通过他制止孩子取笑小龙、启发孩子们转换角度思考等细节,可以看出他教育有方。
    B. 小说设计孩子们围绕帮人打电话而引发争议的这一情节,主要是为了塑造乡村孩子们乐于助人、朴实善良的群像特点。
    C. 小说善于运用短句,这既符合孩子们口语表达的特点,结构简单,句意明晰,也使文章具有简洁明快、通俗易懂的特点。
    D. 孩子们对幸福的理解虽然各有不同,但都真实地展示了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作者并没对孩子的幸福观作出直接的褒贬评价。
    7. 郭素素的发言为什么会引发一片哭声?作者以此作为文章的结尾,有什么用意?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河北省承德市双滦区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百合花
    茹志娟
    这天打海岸的部队决定晚上总攻。主攻团的团长叫一个通讯员送我到前沿包扎所去。
    早上下过一阵小雨,现在放了晴,两边地里的秋庄稼,却给雨水冲洗得青翠水绿,珠烁晶莹。空气里也带有一股清鲜湿润的香味。通讯员撒开大步,一直走在我前面。一开始他就把我撂下几丈远。等我紧走慢赶地快要走近他时,他又蹬蹬蹬地自个向前走了,一下又把我甩下几丈远。从背后看去,只看到他是高挑挑的个子,块头不大,但从他那副厚实实的肩膀看来,是个挺棒的小伙,他穿了一身洗淡了的黄军装,绑腿直打到膝盖上。肩上的步枪筒里,稀疏地插了几树枝。
    我的双脚胀痛得像火烧似的。我向他提出了休息一会,自己在石头上坐了下来。他也在远远的一块石头上坐下,背向着我,好像没我这个人似的。凭经验,我晓得这一定又因为我是个女同志。我着恼的带着一种反抗情绪走过去,面对着他坐下来。①他立即张皇起来,好像他身边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局促不安,掉过脸去不好,不掉过去又不行,想站起来又不好意思。
    我们到包扎所,部队上的被子还没发下来,但伤员流了血,非常怕冷,所以就得向老百姓去借。不一会,我就借到两条棉絮,一条被子,手里抱得满满的,通讯员从对面走来,两手还是空空的。
    “怎么,没借到?”我觉得这里老百姓觉悟高,又很开通,怎么会没有借到呢?我有点惊奇地问。
    “女同志,你去借吧!……老百姓死封建。……”
    “哪一家?你带我去。”我估计一定是他说话不对,说崩了。
    我们走进老乡的院子里,一会,门帘一挑,露出一个年轻媳妇来。这媳妇长得很好看,高高的鼻梁,弯弯的眉,额前一溜蓬松松的留海。我看她头上已硬翘翘地挽了髻,便大嫂长大嫂短的向她道歉,说刚才这个同志来,说话不好别见怪等等。她听着,脸扭向里面,尽咬着嘴唇笑。半晌,她转身进去抱被子了。
    她拿出来的是一条里外全新的新花被子,被面是假洋缎的,枣红底,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她好像是在故意气通讯员,把被子朝我面前一送,说:“抱去吧。”
    我手里已捧满了被子,就一努嘴,叫通讯员来拿。没想到他竟扬起脸,装作没看见。我只好开口叫他,他这才绷了脸,垂着眼皮,上去接过被子,慌慌张张地转身就走。不想他一步还没有走出去,就听见“嘶”的一声,衣服挂住了门钩,在肩膀处,挂下一片布来,口子撕得不小。那媳妇一面笑着,一面赶忙找针拿线,要给他缝上。通讯员却高低不肯,挟了被子就走。
    刚走出门不远,就有人告诉我们,刚才那位年轻媳妇,是刚过门三天的新娘子,这条被子就是她唯一的嫁妆。
    回到包扎所以后,我就让他回团部去。他精神顿时活泼起来了,向我敬了礼就跑了。走不几步,他又想起了什么,②在自己挂包里掏了一阵,摸出两个馒头,朝我扬了扬,顺手放在路边石头上,说:“给你开饭啦!”说完就脚不点地的走了。我走过去拿起那两个干硬的馒头,③看见他背的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跟那些树枝一起,在他耳边抖抖地颤动着。
    包扎所的工作人员很少。乡干部动员了几个妇女,帮我们打水,烧锅,作些零碎活。那位新媳妇也来了,她还是那样,笑眯眯的抿着嘴,我看见她把自己那条白百合花的新被,铺在外面屋檐下的一块门板上。
    天黑了,天边涌起一轮满月。一会儿,我们的炮响了,天空划过几颗红色的信号弹,攻击开始了。不久,断断续续地有几个伤员下来,包扎所的空气立即紧张起来。
    前面又下来一个重伤员。屋里铺位都满了,我就把这位重伤员安排在屋檐下的那块门板上。担架员把伤员抬上门板,但还围在床边不肯走。一个上了年纪的担架员,大概把我当做医生了,一把抓住我的膀子说:“大夫,你可无论如何要想办法治好这位同志呀!你治好他,我……我们全体担架队员给你挂匾……”
    新媳妇端着水站在床前,短促地“啊”了一声。我急拨开他们上前一看,我看见了一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
    “这都是为了我们,……”那个担架员负罪地说道,“我们十多副担架挤在一个小巷子里,准备往前运动,这位同志走在我们后面,可谁知道狗日的反动派不知从哪个屋顶上撂下颗手榴弹来,④手榴弹就在我们人缝里冒着烟乱转,这时这位同志叫我们快趴下,他自己就一下扑在那个东西上了。……”
    新媳妇又短促地“啊”了一声。我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
    等我和医生拿了针药赶来,新媳妇正侧着身子坐在他旁边。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地说:“不要缝了。”
    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
    “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青年人的脸。
    (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二自然段开头描写了凄清的秋景,与故事写战争的残酷的大背景协调。
    B. 通讯员因为嫌弃“我”是女同志,在去前线包扎所的路上与我保持距离。
    C. 小说故事取材于“我”的真实经历,“通讯员”“年轻媳妇”均有其人。
    D. 新媳妇因没有将唯一的陪嫁被子借给小通讯员,而被他误以为思想封建。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选材别具匠心,作者以战火纷飞的战斗场面为背景,将故事发生的地点选在后方的一个包扎所里。
    B. 对通讯员身材、着装细致描写,突出其健壮、精干;对年轻媳妇面部粗略描绘,突出其年轻美丽。
    C. 小说结构严谨绵密,是因为作者善于运用诸如通讯员“肩上衣服的破洞”之类情节的前后照应。
    D. 故事以小见大,从普通战士、百姓的几件小事入手,表明了人民是解放战争胜利的基础和源泉。
    8. 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有重要作用,小说在写通讯员时多次使用细节描写,请分别分析文中四处画线句子细节描写的作用。
    9. 小说以“百合花”为题,有什么深刻意蕴?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河北省定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二)(15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格桑梅朵
    来到川藏线上这个道班的时候,正是一个凛冽的冬天,风像长了牙齿,龇牙咧嘴地向我扑来。连绵的雪山矗立在眼前,一眼望去,是意料之中的一片纯白。
    父亲在这条线上修了一辈子路,最后不得不带着一身的高原病回到家乡。临走时,也不忘将我作为他的接班人。那时,我刚卫校毕业,本有大好的前途。可军人出生的父亲,却板着一张脸,无比严肃认真地告诉我,你必须得去,那儿需要你这样懂医的人。
    我知道有这样的父亲,一切都是无法挽回的。在母亲的哭哭啼啼中,我没有掉一滴泪,把对父亲的怨恨装进行囊,毅然走进了这个雪山脚下的道班。
    这里并没有想象中的荒凉,每年春夏时节,被大雪封了一冬的公路就格外的热闹。纤细娇艳的格桑花蓬蓬勃勃一路开到雪山之巅;连绵不断的进藏汽车排起长龙,在蜿蜒而上的盘山公路上蠕动;骑行爱好者们一路欢歌,摇着清脆的铃铛,从我们面前疾驰而过;还有那些藏族老乡赶着自家的牛羊,从从容容地跨过公路,辗转到别的草场……
    公路上最热闹的时候,也是我们这些养路工人最繁忙的时候。这段28公里长的川藏线是属于我们道班管辖的,为了能保证这条路畅通,李大姐他们天不见亮就得起来去清理路面,然后再回来吃早饭。
    通常这个时候,我都还在睡懒觉,他们知道我憋屈,也不叫我出工,由着我的性子来。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不属于这里的,迟早有一天我会离开这里,因此我也放任着自己,我要让我的父亲知道,是他毁了我的一生。
    直到有一天,一阵慌乱的脚步声将我从睡梦中惊醒,接着是李大姐的呼喊:“幺妹儿,快起来,要出人命了。”我一骨碌从床上坐起来,只见几个藏族老乡抬进来一个老阿妈,呼吸急促,脸色乌青。我被这慌乱的场面吓住了,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办。老阿妈的呻吟瞬间战胜了我的犹豫,我从床下拿出急救箱,给老阿妈吸上氧,打针,拿药,倒水,喂药,一连串的动作再自然不过了。
    不一会儿,老阿妈终于缓过气来,她忽然跪在我的面前,不停地说着我听不懂的话,吓得我直往李大姐的身后躲。
    一个月后的一天下午,我百无聊赖地坐在道班的屋顶上看远处盛开的格桑花,一个部队的车队从道班门口浩浩荡荡驶过。这时,一辆军车靠边停了下来,从车上跳下一个年轻的士兵,对正在修路的李大姐他们比划着什么。
    忽然,李大姐抬起头,朝我大喊,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从房顶上跳下来问:“喊我干啥子?”
    那个士兵递给我一个栽有格桑花的罐头盒说:“谢谢你救了我阿妈,这是生长在五千米雪山上的格桑梅朵,送给你。”还没等我反应过来,他就跑掉了。
    我只知道这花叫格桑花,却不知道它还有一个名字叫格桑梅朵,好有诗意的名字。我把那盆格桑花放在窗台上,问李大姐:“格桑梅朵是什么意思?”
    李大姐说:“格桑是幸福的意思,梅朵是花的意思,你那盆花在藏族人眼里就是吉祥幸福的花。”
    以后的日子,那个藏族士兵每次进藏都要为我带回一个栽有格桑梅朵的罐头盒。渐渐的,娇艳的格桑花开满了我的窗台,在花香里,所有的烦恼抑郁全都逃遁了。
    终有一天,为我送格桑梅朵的不再是那个满脸高原红的藏族小兵,而是他的战友。我问他的战友,那个小兵哪儿去了?战友先是支支吾吾,最后才说,他牺牲了。
    战友红了双眼,哽咽道:“就是这次进藏,突遇暴风雪,道路塌方,嘎旺他们的车就翻下了悬崖……”
    我不知道那个战友是何时离开的,我的头脑中一片空白。
    李大姐安慰我说:“别伤心,在这几千里的川藏线上这样的事已是家常便饭。你爸爸曾说过,我们守路的人一定要守好这条路,才能让行路的人更加安全,让千千万万的家庭幸福美满。”
    整整齐齐摆在窗台上的格桑梅朵,在暖暖阳光下,绽放着。似乎在告诉我,父亲和千千万万的养路工人是在用生命浇灌着更多人的格桑梅朵。
    (选自《2014中国微型小说年选》)
    4.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第一段描写的自然环境,写出了川藏公路线环境的恶劣,表现了“我”进藏的无助,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B. 小说中的父亲是一个血肉丰满的公路养护工形象,作者以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表现出他的强势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C. 小说以“我”睡懒觉、不出工、放任自己与李大姐等养路工人天不见亮就起来去清理路面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养路工人的繁忙和“我”的懒惰与任性。
    D. “我”起初不愿去高原,感觉人生灰暗,后来经历了给藏族老阿妈治病,藏族士兵给“我”送格桑花及藏族士兵的牺牲这一过程,我的思想发生转变,对以后的人生充满希望。
    5. 为什么小说在第4段要极力描写春夏时节川藏公路的热闹景象?
    6. 小说主要描写了“我”的心理变化过程,请简要概括。


    河北省秦皇岛市卢龙县第二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远去的白马 
    朱秀海
    从哪儿说起呢?从白马吧。
    晋察冀军区四分区骑兵连源于聂荣臻司令员从陕北带到五台山的三匹马,两匹属于将军,一匹是驭手兼警卫刘有才的坐骑。1941年敌情吃紧,将军由内线向外线转移,带着马匹无法通过封锁线,走着走着,停下来,把刘有才叫到跟前,看着仅有的三匹马说:
    “你带它们留下,搞个骑兵班,坚持斗争,我是要回来的。尤其是这匹大白马,是朱总司令送我的,我当它是宝贝呢,出了差错拿你是问!”
    刘有才人长得半截黑塔一般,脚下砰啪一个炸响,立正敬礼,扯开大嗓门吼道:
    “司令员放心!刘有才在马在,刘有才不在了马还在!”
    将军哼一声说:“哪有这么严重,首先是人,其次才是马,马再金贵能比得上你这个红军战士?”说着队伍已接近封锁线,滹沱河两岸枪声大作,敌我双方曳光弹打得如同现在国庆节夜晚的礼花。刘有才一个人牵着三匹马,站在北岸望着将军带人上了一条树叶般的小船。小船载不动似的摇晃着,渐渐远去,最后消失在不时被弹光映亮的河面上。
    聂司令这一去就没有回来,他先是到延安,后又去了太行山东麓建立新的晋察冀军区司令部。刘有才和留下的三匹马熬过了一个艰苦的冬天,竟然将三匹马的骑兵班发展成了四分区一个很像样的骑兵连。大白马和另一匹名叫黑豹的母马边战斗边产驹,加上从日伪军那儿打来的,到1942年冬天,这个连竟有了二十六匹马,外加四头驮辎重的大走骡。刘有才当上了连长,率领骑兵连在太行山西区纵横驰骋,杀得鬼子闻风丧胆,成了保卫我晋察冀根据地的重要力量。这期间他改了名字,不再叫刘有才,叫刘抗敌。
    那时刘抗敌可是一门心思要将骑兵连发展成一个骑兵团,最起码也得是个骑兵营,然后带着人马渡滹沱河南下,再向东,去不停东移的军区司令部找聂司令。他一直都在想象见面时的情景:他突然带着一个像模像样的骑兵团或者骑兵营出现在聂司令面前,将部队交给首长,首长肯定会大吃一惊,然后就会大大地表扬他一番,说:“好哇,长能耐了你。”他想那时自己站在首长面前,会像个孩子一样咧开嘴大笑起来。大白马老了,他已经为聂司令另准备了一匹同样毛色的三岁的追风快马,通体雪白,西域汗血宝马和蒙古马的混种,骨骼高大,身段优美,跑起来四条腿伸展开就是一条直线,腚后再起云条似的一道马尾,端的是马中神骏。分区抗敌剧社一位诗人兼编剧还为它起名“飘雪”,写了诗,登在小报上。刘抗敌想司令员不但喜欢马,还是相马的行家,一说起中国三大名马—三河马、伊犁马、河曲马就滔滔不绝。见了“飘雪”准要夸它一通,因为平常的三河马、河曲马刘抗敌也见过,比不上这匹“飘雪”。然后呢,没有然后——数十年后,刘抗敌常对人说:“那时候的人不讲究当官儿,讲究的是个痛快。聂司令将三匹马托付给我,我还给他一支成建制的骑兵营或者骑兵团,再加上这样一匹‘飘雪’,不管如何他总得夸我一个能干吧。有这一夸就够了,说明我能力行,任务完成得好,官儿就不当了,我还要乐呵呵地回去给首长当警卫兼驭手。”
    刘抗敌的心愿却最终没有实现。军区一个命令下来,他就和一批来自延安的干部离开太行山腹地,前往山东执行巩固胶东新区的任务。上级的指示是接到命令后马上出发,不得讲价钱。不但他麾下的骑兵连不能随他走,就连那匹跟随他出生入死、数次救了他命的大白马——准备送还给聂司令的“飘雪”——也被留在了滹沱河北岸。多年与战马朝夕相伴的刘抗敌是第一次离开了马,那叫一个千般不愿万般不舍,又不能不愿与不舍。刘抗敌像聂司令当年一样在滹沱河边上了小船,回头看白马在薄暮朦胧的时刻懂事地掉过它那俊美的头颅,朝部队驻扎的山村跑去,越来越远,他的心猛地疼起来。小船摇摇晃晃载着他离开北岸,他一直站在船尾,望着那没有鞍子往回跑的白马,望着落日最后一抹余晖勾画出的太行山曲折冷硬暗黑的山脊线。高阔辽远的天穹仍是一片青色,有一两条白云浮在空中,白云底部是从暗黑山脊线下向上反照的赭红色的晚霞。夜气升腾,白马在滹沱河和山间的河滩上一路奔跑,他以为它会回头再看自己一眼。没有,“飘雪”一次也没有回头看他。开始它还只是均匀地跑着小步,慢慢地就快了,奔驰起来,迅速冲进昏暗之中,只有白色云带似的马尾梦幻般一闪就看不见了。
    他们这批战斗骨干一路徒步,穿越多道封锁线,到达胶东,马上就投入了战斗。已是1943年了,胶东军区昆嵛山边缘的某些地方仍被称为“一枪打得穿的根据地”。刘抗敌先在老十团,还当连长,接着当了独立营营长。从骑兵一下变成步兵,好难适应。队伍装备情况极差,好在是独立营,可以自行其是。他这个营长打破当地抗战以来我守敌攻的被动局面,主动出击,神出鬼没,不但让形势有了改观,还从日军那里缴获了一匹马。竟然也是一匹白马,无论骨骼还是毛色都和他留在太行山腹地滹沱河北岸的“飘雪”相似。刘抗敌虽然换了战场,但仍然记得自己是聂司令的兵,和当年对聂司令的承诺,在上级面前费尽口舌才把这匹马留了下来。因为是日本马,有知道内情的战友就开玩笑,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叫“飘雪二郎”。刘抗敌仗打得好,在开辟和巩固根据地的战斗中屡建战功,战斗经验又丰富,胯下又有了这样一匹通体雪白的高头大马,人又年轻,根据地的姑娘、媳妇都眼馋地喊他“白马营长”……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将军由内线向外线转移,无法带着仅有的三匹马通过封锁线,才决定留下马。可见当时敌情吃紧,形势不容乐观。
    B.将军反驳了“刘有才不在了马还在”的说法,认为:马怎么也比不上红军战士的命金贵,首先要保住人,其次才是马。
    C. “回头看白马……朝部队驻扎的山村跑去,越来越远,他的心猛地疼起来”,写出了刘抗敌离开时的不舍和抵触心理。
    D.刘抗敌到达胶东后就投入了战斗,他先当连长,后当营长。但部队装备情况极差,他选择主动出击,使形势有了改观。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从哪儿说起呢?从白马吧。”文章以设问开头,引出白马,有点题作用,也设置了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 “‘好哇,长能耐了你。’……会像个孩子一样咧开嘴大笑起来”,通过心理活动描写再现了主人公刘抗敌的形象。
    C. “望着落日最后一抹余晖勾画出的太行山……夜气升腾”,景象宏阔高远,为刘抗敌的离别提供了背景,渲染了气氛。
    D. “飘雪二郎”的名字呼应了追风快马“飘雪”,刘抗敌骑着通体雪白的“飘雪二郎”,被人羡慕,他也更喜欢“飘雪二郎”。
    8.小说塑造的主人公刘抗敌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概括。(4分)



    9.请简要梳理刘抗敌(刘有才)与白马有关的主要情节。(6分)



    河北省沧衡八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周大夫
    刘夏
    周大夫是我们村不可或缺的人物,经他手送走的村里老人有几十个。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医术也越来越高明。通常他看一眼某个病重的老人,便会准确告诉其家人准备后事的时间,如三天或者两天后,几乎没有误判的。周大夫的祖父和父亲都是医者。据说他父亲当年临终时,躺在炕上气息微弱,一家人正准备后事,大门猛地被推开,架进来一个胳膊错了骨缝的,“哎哟哎哟”地叫着。老人家挣扎着起来,指挥着把伤者胳膊接好,才躺下咽了气。
    从我记事起,周大夫就在村里走街串巷地看病了。他个子很高,有点儿驼背,面容安详,脾气温和,说话慢悠悠的,柔声细气。大家都信任他,觉得他的医术比镇上医院里的医生还高明。最难得的是,无论什么时候去请他看病,他都二话不说就赶来。冬天的夜晚天寒地冻,很多老人都会生病,甚至离世。周大夫常常从温暖的家里赶过去,给病人医治。他家住在村中心,正好便于四处看病。我有时看他提着药箱在街上匆匆地走着,觉得他真是一个伟大的人,经历了那么多人的临终时刻,依然平静地活着,是可钦佩的。这么多年,我们村哪怕得了大病的,也很少去城里看病,通常都是找周大夫给开几服药,实在没治了就听他说个准确日子,该准备的准备,最后安然迎接那个日子。
    因为有了周大夫,死亡在我们村里变成不那么可怕的事。他化解了死亡带来的恐惧,“生老病死”的最后一关变得不那么神秘恐怖了。“某某走了”这句婉辞不再饱含悲伤,仿佛那人只是去了某处远游。我无法想象有一天周大夫要是“走了”村里该怎么办,好在他一直身体康泰,今年大概也有近八十岁了。我父母有时回老家待一段时间,回来后还称赞从他那儿拿点儿很便宜的药,对头疼脑热的症状有奇效。我想如果他待在城里的大医院,早就成了医学泰斗了,身边弟子无数。但这恐怕只是我的一厢情愿。周大夫几十年如一日面容平静地医治各种病人,大概早就有了圣者心肠。如果说“医者父母心”,他算得上是我们全村的老父亲了。
    不只是我们村的人信得过周大夫,因为周大夫医术高明、为人和善,周围几个村也常有来找他看病的,还有一些是我们村里人的亲戚,借着走亲访友的机会找他看看,抓几服药。他算得上是中西医并重,来自祖传的秘方自然是中医,但他也不故步自封,将西医的成果也吸纳了进来,因此也常开些有效的西药给病人。他家的药铺里既有中医的药柜子,也有西医的药盒子。西医见效快,可以处理一些紧急病症;中医见效慢,但适于调理一些慢性老病。他扎针的技术也是令人放心的,略微斟酌之后,一针到位。有时病人不便移动,他就到病人家中去。总之,他是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尽量减轻病人痛苦,也尽量减轻家属负担。有些病重的老年人,他不再给开药,只是定时打个止痛针,或者开个食疗的小方子。他因此并不多么富裕,只是维持着一个“凭手艺吃饭”的普通家庭。
    周大夫看病多年,偶尔也有走眼的时候。我姥姥病重的时候,曾在我们家住过一阵儿,因此经常请周大夫来。他有两次下了病危通知,在把脉之后郑重地说:“没脉了,准备吧。”但姥姥每次都挺过来了,不仅重新有了脉搏,后来还又多活了两年,他因此经常感慨:“这个老人,真是个奇迹!”姥姥年轻时读过书,参加过“民先队”,经常翻山越岭与鬼子作战,练就了一身好体质。有一次她还在村西头的沽河岸边从被鬼子枪毙的八路军中扒出了一个没有咽气的战士,偷偷背回家调治,那人好了以后重返部队。姥姥后来嫁给了姥爷。姥爷根正苗红,父母早亡,一直给地主家当长工,大字不识一个。生了一大堆孩子,姥姥就没有精力再出去干革命了。早年的那些革命经历渐渐成了断线的风筝,她则成了沽河村一个普通的农村老太太。改革开放之后的某一年,沽河村忽然来了个大军官,开着一辆高大的吉普车,停在姥姥家门口。原来是当年那个被救的战士,经多方打听联系到姥姥这个救命恩人,专程回来看望她。我小时候很喜欢听姥姥讲故事,那些在生死边缘的人生历练或许使得姥姥的身体超越了一般的生死规律,也多少超出了周大夫的判断。
    周大夫的两个儿子都没有继承父业,这是村民都深以为憾的。我小时候怀疑周大夫把他们家所有的医学天分都吸收了,连渣渣儿也没剩下给儿子们。他的小儿子曾与我同学,像个终日在宝山中穿行却一无所获的愚钝之子,没有一丝对医术的渴慕,而是热衷于上树捉鸟下河摸鱼,长大后去了县城,在百货商场门口当了一名保安,轻松度日。大儿子在我们村南开了一家养鸡场,终日与鸡和鸡蛋打交道,基本不费什么脑子。多年以后,我忽然想到,或许周大夫的两个儿子是故意不继承父业的——要知道治病救人这项工作是极其耗神而且责任重大的,能够从中脱身,对于普通人来说,未尝不是一种聪明的选择。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年轻人努力进城买房,有病去城里大医院,所以周大夫的医术得不到继承和发扬,似乎也不算什么大事。城市的魅力无疑是不可抵抗的,它正一步步蚕食着乡村,乡村则一点点交出自己的灵魂,连剩下的躯壳都散发着被城市降服的意味,随时准备把自己变成被改造的旧村中的一员。我偶尔想起周大夫,他依然是我印象中那高大清瘦微驼背的样子。他守护我们鸡鸣村几十年,加上他的父亲和祖父,行医至少超过百年了吧?有这么厚的福德,周大夫一定会长命百岁的。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写周大夫在村子里的地位很重要,并介绍他成长的经历,他的医术由粗糙到精湛。
    B.周大夫对全村人的贡献不只在于治病疗伤,更是化解了村民们内心对死亡的恐惧。
    C.由于“我”姥姥多次被周大夫告知处于病危之中,导致“我”对周大夫产生了双重看法。
    D.“我”对周大夫的两个儿子没有继承父亲的工作持批判态度,并对此感到十分难以理解。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描写周大夫的父亲临终时还在行医,而且效果极佳,与后文的周大夫的表现形成对比。
    B.虽然小说中有多处对周大夫治病技术的描写,但读来并无重复之感,突出作者技法高超。
    C.小说中插入一段与“我”的姥姥相关的故事,丰富了文章内容的同时还增加文章的可读性。
    D小说的最后一段有力收束全文,提及对城乡差距扩大的思考,将小说带往更深的层次。
    8.请结合全文理解“但这恐怕只是我的一厢情愿”的原因。(4分)
    9.“周大夫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作者是如何塑造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河北省沧州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万圣节杀人计划
    [美]杰弗·里迪弗闻春国/译
    他挑选在万圣节之夜采取行动可谓费尽了心机。
    晚上,这个闲适的郊区向来行人稀疏,而今行人如织,有上门美糖果的孩子,也有参加聚会的大人。这一天,任何人戴上面罩都不会让人猜疑。最重要的是,只要喊一声“不给糖就捣蛋”,主人就会开门,根本不会怀疑陌生人上门的目的。
    鲁迪,外表冷酷、粗笨,其实胆大心细。杀人越货20载,他竟然从未落入警察之手。近日,他得知警方找到了一位愿意指证他在最近一起银行劫案中抢劫杀人的目击证人。为此,他感到惶恐不安。于是,他通过关系收买了一位当地警察——为了1万美元,这位名叫约翰尼·西蒙斯的警察竟然把证人的名字和住址给了他。眼下,他正一步步地朝那里逼近。
    房子的灯亮着,大门一旁的灯笼里烛光影影绰绰。厨房里,安妮正在点缀南瓜形姜汁甜饼。她穿着孩子们为她挑选的武士服。此刻,她在想玩“不给糖就捣蛋”的孩子们。
    这时,门铃响了。安妮端着一盘甜饼走到门口。抱微笑地打开门,随后一声尖叫。一个头戴黑色面罩的男子用枪抵着她,把她推进门,随手把门关上。瓷盘落了下来,满地都是碎片,甜饼散落一地。
    “你叫什么名字?”鲁迪厉声问,随手拉下了百叶窗。
    “你是谁?”安妮怯生生地问。
    “名字!”他咆哮道。
    “安妮。”
    “你丈夫哪去了?”
    安妮脸上充满恐惧,瑟瑟发抖。“他出去了。你要干什么?”
    “他什么时候回来?”
    “我不知道。”
    “快说!他7点钟下班。这我知道。他现在该回家了。”鲁迪舞着枪,厉声说道。
    “他下班后还得分发一些文件。他8点30分回来。”
    眼下,还有40分钟。鲁迪准备等待。
    安妮突然认出了他。“你……你就是我丈夫要指证的那个人!”
    “别紧张。我不想伤害任何人。”鲁迪挤出一丝微笑。“我只想告诉他,把在银行里看到的给忘了,只要他合作就没事。你现在要装得跟平常一样,要是小孩上门,你就给他们一些糖果,笑一笑,然后把他们打发走。”
    “我没有糖果。我美分发甜饼。这是我家的传统。”
    “去吧,随你怎么做。把那里收拾一下。”他扫了一眼地板。
    收拾好之后,安妮匆匆走进了厨房。在那里,她刚给一批甜饼涂了彩。她的手在颤抖,脸色几乎和糖霜一样白。
    “快一点。”鲁迪命令道。
    这时,门铃响了。“不给糖就捣蛋。”一个女孩喊道。
    安妮将甜饼装进一个新盘子,然后强装笑脸朝门口走去。快到门口时,鲁迪叫住了始。“嗨,安妮,等一下。”他上前拿起最上面的一块甜饼,翻了过来,甜饼上用糖霜写着:“榆树街384号一叫警察!”
    “点子不错嘛!”他又翻看了其他甜饼。再没有字了。“去吧。”
    送完甜饼之后,鲁迪示意她在门口的椅子上坐下,然后悠闲地吃着那块写有求救信息的甜饼。味道相当不错!
    鲁迪和安妮坐在客厅里沉默不语。时间已经是8点20分。
    “看你挺聪明的,为什么要抢劫呢?”安妮终于打破沉默。
    “你为什么要做甜饼呢?”
    安妮耸耸肩。“我不知道。我喜欢做,做甜饼是我的拿手活。”
    鲁迪笑了笑。“你我完全一样。”
    “你怎么这样说呢?让人听起来像是业余爱好。那起银行抢劫案——出纳员被杀了!”
    “那不是我的错。”
    “不是你的错?你是说你有一个同伙,他开的枪?”
    鲁迪像是受到了侮辱。“那是我一人干的,我从来不用同伙。我是说,他企图按响警报。我告诉他别那么做。”
    “这么说,那是他的错?”
    “是的。他没有服从命令。我有权杀了他。”
    “你有心理疾病。”
    “不,我是职业杀手。”鲁迪纠正道。
    他们又陷入了沉默。这时候,时间刚刚过8点30分,他们听到了车库门响。安妮开始哭了起来。
    “进厨房。”鲁迪吩咐道。
    安妮很不情愿地进了厨房。鲁迪紧随其后,站在厨房中间。他把枪别在裤带上,让她不会感到恐慌。等到她丈夫一进门,他就会拔枪把他们杀了。
    这时传来了钥匙在锁孔转动的声音。鲁迪深深吸了一口气,他想:再过10秒钟我所有的问题全都解决了……
    可后来什么也没发生。门没开,车库那边没有了动静。
    “怎么啦?”他皱起了眉头。
    突然,从他背后有人高声喊道:“我们是警察!把手举起来。快点!”
    鲁迪回过头,不觉倒吸一口凉气。3名身穿防弹背心的警察举枪瞄准了他。
    “照他们说的做!”安妮命令道。
    鲁迪望着她。
    安妮也抜出藏在武士服下的手枪,对准了他的胸口。
    这时,五六个警察把他团团围住。他盯着一位警官。他就是约翰尼·西蒙斯警官。
    “嘿,鲁迪。”警官笑盈盈地招呼道。
    “你耍了我。”这个杀手咆哮起来。“你假装被收买。你们根本就没有证人,是不是?”
    “对。”约翰尼答道,“我们故意放出风声说我们有证人。这下,你上当了。”
    “这房子呢?”
    “是借的。我们忙了一整天给它装上摄像头。我们的技术小组干得不赖。你竟然一个都没有发现。”
    鲁迪还得知,安妮也是一位警探,她是约翰尼的搭档。眼下,她已经完成使命:录下了鲁迪承认抢劫杀人的口供。
    “你是用那个甜饼求助的吗?你为什么要这样做?”鲁迪问。
    安妮耸耸肩。“我得让你不会疑心我是警察,让你觉得我真的害怕。”
    “没错,你把我骗了……可你们警察也疯了!你也不想想今晚遇到的那些孩子.我本来是准备开枪的。”
    “我们决不会那么做的。你一到这里,整个街区就被我们封锁了。”约翰尼说道。
    “可刚才有小孩上门呀!我都听见了。”
    “噢,那是我的声音。”一个年轻的女警察说道。她的声音听起来确实像个孩子。”我穿了不同衣服来过五六次,就是怕你看出破绽。哦,安妮,你的甜饼棒极了,我全都吃了。”
    这时候,安妮看了鲁迪一眼,笑了起来。
    “什么事那么好笑?”将辿低声问。
    “想到你今晚策划的这起谋杀行动我就觉得挺好笑。”
    “为什么?”
    “今晚不是万圣节吗?我们得到了糖果,你却在捣蛋。”
    注:万圣节是西方传统节日,当晚小孩会穿上化妆服,戴上面具,喊着“不给糖果就捣蛋”去挨家挨户收集糖果。欧洲传统上认为万圣夜是鬼怪世界最接近人间的时间,所以万圣夜的主题常是鬼怪、吓人,以及与死亡、魔法、怪物等有关的事物。
    6.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房子的灯亮着,大门一旁的灯笼里烛光影影绰绰”,这一处景物描写只是为了营造节日的气氛,迷惑鲁迪。
    B.当安妮认出他是她丈夫要指证的那个人时,鲁迪挤出一丝微笑,并要她“别紧张,我不想伤害任何人”。这说明鲁迪其实心地善良,他杀人及计划杀人只是迫于形势。
    C.小说中写鲁迪悠闲地吃着那块写有求救信息的甜饼,并觉得“味道相当不错”,说明安妮做甜饼的手艺很高,使鲁迪感到轻松。
    D.小说结尾的“捣蛋”指鲁迪利用万圣节之夜,费尽心机想要杀害证人;而“糖果”指警察精心谋划,取得了逮捕鲁迪并录下他抢劫杀人口供的胜利。
    7.对这篇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开头写鲁迪费尽心机挑选在万圣节采取行动,而结尾是他落入警方精心设计的陷阱之中。首尾照应,构思精巧。
    B.小说开头部分补叙了杀人犯鲁迪的经历,并交代了他找上安妮家的原因,为下文进一步实施杀人计划作铺垫。
    C.小说运用了大量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塑造了安妮和鲁迪的形象。其中大量的对话描写还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D.小说的结局具有“欧·亨利式结尾”的特点。一心要杀害证人的鲁迪不仅没有得逞,反而被警方逮捕,而且被录下了抢劫杀人的口供。故事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8.鲁迪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全文归纳他的性格特点。(4分)
    9.这篇小说结尾新颖独特,但因为前文的多处铺垫、伏笔而显得“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请找出文中能暗示结局的几处铺垫、伏笔。(6分)



    河北省唐山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包氏父子
    张天翼
    天气还那么冷。离过年还有半个多月,可是听说那些洋学堂就要开学了。
    这就是说,包国维在家里年也不过地就得去上学!
    公馆里许多人都不相信这回事。可是胡大把油腻腻的菜刀往砧板上一丢,拿围身布揩了揩手——伸个中指,其余四个指头凌空地扒了几扒:“哄你们的是这个。你们不信问老包:是他告诉我的。他还说恐怕钱不够用,要问我借钱哩。”
    大家把它当做一回事似地去到老包房里。
    “怎么,你们包国维就要上学了么?”
    “唔,”老包摸摸下巴上几根两分长的灰白胡子。
    “怎么年也不过就去上书房?”
    “不兴过年嘛,这是新派,这是……”
    “洋学堂是不过年的,我晓得。洋学堂里出来就是洋老爷,要做大官哩。”
    许多眼睛就盯到了那张方桌子上面:包国维是在这张桌上用功的。一排五颜六色的书。一些洋纸簿子。墨盒。洋笔。一张包国维的照片:光亮亮的头发,溜着一双眼——爱笑不笑的。要不告诉你这是老包的儿子,你准得当他是谁家的大少爷哩。
    别瞧老包那么个尖下巴,那张皱得打结的脸,他可偏偏有福气——那么个好儿子。
    可是老包自己也就比别人强:他在这公馆伺候了三十年,谁都相信他。太太老爷他们一年到头不大在家里住,钥匙都交在老包手里。现在公馆里这些做客的姑太太,舅老爷,表少爷,也待老包客气,过年过节什么的——一赏就是三块五块。
    “老包将来还要做这个哩,”胡大翘起个大拇指。
    老包笑了笑。可是马上又拼命忍住肚子里的快活,摇摇脑袋,轻轻地嘘了口气。
    “哪里谈得到这个。我只要包国维争口气,像个人儿。”
    这天下午,寄到了包国维的成绩报告书。
    老包小心地抽开抽屉,把老花眼镜拿出来带上,慢慢念着。像在研究一件了不起的东西,对信封瞧了老半天。两片薄薄的紫黑嘴唇在一开一合的,他从上面的地名读起,一直读到“省立××中学高中部缄”。他仿佛还嫌信封上的字太少太不够念似的,抬起脸来对天花板愣了会儿,才抽出信封里的东西。
    天上糊满着云,白天里也像傍晚那么黑。老包走到窗子眼前,取下了眼镜瞧瞧天,才又架上去念成绩单。手微微颤着,手里那几张纸就像被风吹着的水面似的。
    成绩单上有五个“丁”。只一个“乙”一那是什么“体育”。
    一张信纸上油印着密密的字:告诉他包国维本学期得留级。
    老包把这两张纸读了二十多分钟。
    “这是什么?”胡大一走进来就把脑袋凑到纸边。
    “学堂里的。……不要吵,不要吵。还有一张,缴费单。”
    这老头把眼睛睁大了许多。他想马上就看完这张纸,可是怎么也念不快。那纸上印着一条条格子,挤着些小字,他老把第一行的上半格接上了第二行的下半格。
    “学费:四元。讲义费:十六元。……损失准备金:……图书馆费:……医……医……”
    他用指甲一行行划着又念第二遍。他在嗓子里咕噜着,跟痰响混在了一块。读完一行,就瞧一瞧天。
    “制服费!……制服费:二——二——二十元。……通学生除——除——除宿费膳费外,皆须……”
    瞧瞧天。瞧瞧胡大。他不服气似地又把这些句子念一遍,可是一点也不含糊,还是这些字——个个仿佛刻在石头上似的,陷到了纸里面。他对着胡大的脸子发愣:全身不知道是一阵热,还是一阵冷,总而言之是似乎跳进了一桶水里。
    突然——磅!房门给谁踢开,撞到板壁上又弹了回来。
    房里两个人吓了一大跳。一回头——一个小伙子跨到了房里。他的脸子我们认识的:就是桌上那张照片里的脸子,不过头发没那么光。
    胡大拍拍胸脯,脸上陪着笑:“哦唷,吓我一跳,学堂里来么?”
    那个没言语,只瞟了胡大一眼。接着把眉毛那么一扬,额上就显了几条横皱。
    胡大悄悄地走了出去。
    老包瞧着他儿子的背:
    “怎么又要留级?”老包轻轻地问。
    “表少爷也留级哩。”
    接着倒在桌边那张藤椅上,把膝头顶着桌沿,小腿一荡一荡的。他用右手抹了一下头发,就随便抽下一本花花绿绿的书来。
    老头有许多话要跟包国维说,可是那人眼睛盯到了书上:别打断他的用功。
    (节选自一九三四年四月一日《文学》,略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讲述了三十年代一个“望子成龙”的灰色悲剧,虽然这一故事的时代背景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其表现的主旨仍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B. 小说中对包国维书桌的描写寓意深刻,它不仅反映出包国维日常生活腐化、贪图享乐,也折射出老包意欲在对同行面前摆阔的虚荣心理。
    C. “天上糊满着云,白天里也像傍晚那么黑。”这一景物描写,渲染出一种沉闷压抑的氛围,烘托出老包收到学校来信时内心的忧虑和惶恐。
    D. 一张缴费单,显示出老包已经和将要继续付出多少辛劳;一张成绩单,却暗示着这一切都将是白费的。作为牺牲品的老包对此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笔法细腻传神,主要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刻画了一幅中国旧时代的病态人物图,使人发笑,引人深思。
    B. 小说在结构上没有完整连贯的故事情节,只是选取几个熟悉的日常场景,以寥寥几笔,便将人物形象鲜明地刻画出来。
    C. 作者巧妙地使用反语这一手法,如“大少爷”“好儿子”等,不仅具浓郁的幽默意味,还产生了强烈的讽刺效果。
    D. 作者善于侧面描写来烘托人物,“只瞟了胡大一眼。接着把眉毛那么一扬”,这一侧面描写将包国维的骄纵无礼表现得淋漓尽致。
    8. 请分析“胡大”这一人物形象的作用。
    9. 有人评价张天翼“擅于采用漫画式的夸张来塑造人物”,文中哪些地方用了这种手法?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



    河北省部分名校
    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考试试题精选汇编
    现代文阅读2专题
    河北省保定市唐县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幸福的事
    张爱国
    课堂上,钟老师问:“同学们,你们认为让自己感到最幸福的事是什么?”
    “受到老师的表扬最幸福。”刚刚受到钟老师表扬的李大雷第一个站起来,得意洋洋地说
    “最幸福的是考了第一名!”张明明说着还挑衅似的看了看李扬——这两个孩子一直在学习上较劲,而上周的考试,张明明获得了第一名。“最幸福的是过周末!”陈志磊似乎有些不好意思,“因为……因为周末,外婆会为我做很多好吃的。”孩子们哄堂大笑,陈志磊真是个“贪吃鬼”。
    “今年春天,我爷爷的腿好了,又重新能挑水的时候,我感到最幸福。”龙小刚进入了回忆状态,“去年下大雪之后,有一天我爷爷摔了一跤,躺在床上不能动。我奶奶又挑不了水,每天都逼着我和她一起抬。地上滑,好几次,我和奶奶都摔破了手,还摔坏了几只桶呢。那时候,我、爷爷、奶奶和弟弟真苦啊,舍不得喝水……所以,爷爷腿好了,能够一跛一跛地拎水的时候,我感到特别幸福!”“你爷爷奶奶真笨!看我爷爷奶奶,建了个大水窖,趁天睛把水窖挑满水,就够一家人过冬了……”说话的孩子还想取笑龙小刚,被钟老师制止了。“去年,邻居莲奶奶病了,睡在家里好几天没人知道,我最先发现的,是我给她儿子打了电话,她儿子オ从外地赶回家里带她治病的,不然她就死掉了。”班上有名的“调皮鬼”刘洋大声说,“现在莲奶奶总夸我是好孩子,还常常给我糖吃。要我说,我才是最幸福的。”孩子们显然不屑。
    “这也算幸福啊?哼!”
    “我还帮一个老爷爷打过电话呢……”
    我也是……”
    “我也有一次……”
    “我那次帮了一个小妹妹打电话,她想她爸爸妈妈了……”
    教室里哄闹起来,钟老师拍了拍讲泉,启发孩子们再换换角度。“我最幸福的事是在今年暑假。”柳静尽力说得有文采一些,“我坐了两天一夜的火车,到了我爸爸妈妈打工的深圳——啊!深圳真大啊,比我们镇上大多了。那天晚上,我爸爸没上班,带我到大街上——啊!深圳的大街真亮啊,各式各样的灯都有。逛完街,爸爸还带我吃了肯德基——啊,肯德基真……”
    “哼!深圳算什么?”同桌郭童很不服气,“深圳有东方明珠塔吗?有海洋世界吗?有世博园吗?没有吧?但上海都有。我暑假去的时候,我爸爸妈妈一整天都没上班,带我看东方明珠……”
    “老师,郭童撒谎!他根本就没看到东方明珠塔。”刘洋站起来,冲着郭童叫道,“我爸爸打电话和我说了,你爸爸刚走出工地不远就迷了路,然后随便找个地方说是东方明珠塔,你其实连东方明珠塔的影子都没看到。
    “我看到了,我看到东方明珠塔的塔尖了,我还和爸爸妈妈在一起好几天呢。”郭童气呼呼地反驳道,“你嫉妒我,因为你爸爸妈妈从来都没带你去过那儿。”
    “你们别吵了,要我看,去深圳,去上海都比不上我去我姑姑家幸福。”杨鑫博眉飞色舞地说,“姑姑和姑父都忙,很少在家,我一去,就能和我表哥整天打游戏、上网,想玩什么就玩什么。”
    这时,钟老师叫起很少发言的郭素素,问:“郭素素,你来说说最幸福的是什么。”
    “我……其实我觉得每天都很幸福。”郭素素淡淡地说,“每天下午放学后,爷爷坐在院子里抽烟,奶奶在厨房里烧饭,妺妺和我一起写作业。等爸爸妈妈从地里回来了,全家人就坐在一起吃饭……”教室里突然安静下来,郭素素还在说着,突然,不知谁哭出了声,一个,两个,一大片。
    (选自《意林》少年版,有改编)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钟老师这一形象文章虽然着墨不多,但是通过他制止孩子取笑小龙、启发孩子们转换角度思考等细节,可以看出他教育有方。
    B. 小说设计孩子们围绕帮人打电话而引发争议的这一情节,主要是为了塑造乡村孩子们乐于助人、朴实善良的群像特点。
    C. 小说善于运用短句,这既符合孩子们口语表达的特点,结构简单,句意明晰,也使文章具有简洁明快、通俗易懂的特点。
    D. 孩子们对幸福的理解虽然各有不同,但都真实地展示了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作者并没对孩子的幸福观作出直接的褒贬评价。
    7. 郭素素的发言为什么会引发一片哭声?作者以此作为文章的结尾,有什么用意?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答案】6. B 7. 原因:郭素素介绍的一家人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的幸福情景,是班上大部分孩子期望而又难以实现的,因而引发哭声一片。
    用意:①暗示主旨,表达了作着对农村留守孩子及留守老人生活现状的反思与同情。
    ②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唤起读者(或社会)对留守家庭进行关注与思考,以增强文章的现实批判力。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
    B.“主要是为了塑造乡村孩子们乐于助人、朴实善良的群像特点”理解有误,从全文来看,小说设计孩子们围绕帮人打电话而引发争议的这一情节主要是为了暗示留守儿童和老人遭遇到的生活困难,从中可以看出孩子们乐于助人的品格,但不是主要目的。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梳理概括小说情节,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
    (1)分析郭素素的发言为引发一片哭声的原因
    先找到小说中郭素素发言的内容,并分析其他孩子的发言的内容,分析二者之间的差别,这就是孩子哭泣的原因。
    郭素素说自己感到幸福的事是“每天下午放学后,爷爷坐在院子里抽烟,奶奶在厨房里烧饭,妹妹和我一起写作业。等爸爸妈妈从地里回来了,全家人就坐在一起吃饭”。郭素素介绍的一家人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的幸福情景,而且“每天”都如此情景,这说明这对于郭素素来说,一家人守护在一起是生活的常态,这才是真正的幸福。再看其他孩子,有的是与爷爷奶奶相守,有的只能在假期见到父母“几天”。对于郭素素来说是常态的事情,而对于其他孩子来说却是奢望,是难以实现的事情,所以引发孩子们的一片哭声。
    (2)分析作者这样收尾的用意。
    结合上文写柳静去深圳,郭童去上海看望他们大城市打工的父母,龙小刚与爷爷奶奶,还有弟弟相守等事情,再结合结尾郭素素介绍的“每天下午放学后,爷爷坐在院子里抽烟,奶奶在厨房里烧饭,妺妺和我一起写作业。等爸爸妈妈从地里回来了,全家人就坐在一起吃饭……”的一家人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的幸福情景分析,作者用郭素素一家人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的幸福情景和引发的一片哭声收尾,揭示了留守孩子和留守老人的普遍现象。孩子的“哭声”既然是孩子的伤感,也有作者对留守老人和孩子们的同情与反思,引发人们对这种现状的关注与思考,增强文章的现实批判力。
    河北省承德市双滦区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百合花
    茹志娟
    这天打海岸的部队决定晚上总攻。主攻团的团长叫一个通讯员送我到前沿包扎所去。
    早上下过一阵小雨,现在放了晴,两边地里的秋庄稼,却给雨水冲洗得青翠水绿,珠烁晶莹。空气里也带有一股清鲜湿润的香味。通讯员撒开大步,一直走在我前面。一开始他就把我撂下几丈远。等我紧走慢赶地快要走近他时,他又蹬蹬蹬地自个向前走了,一下又把我甩下几丈远。从背后看去,只看到他是高挑挑的个子,块头不大,但从他那副厚实实的肩膀看来,是个挺棒的小伙,他穿了一身洗淡了的黄军装,绑腿直打到膝盖上。肩上的步枪筒里,稀疏地插了几树枝。
    我的双脚胀痛得像火烧似的。我向他提出了休息一会,自己在石头上坐了下来。他也在远远的一块石头上坐下,背向着我,好像没我这个人似的。凭经验,我晓得这一定又因为我是个女同志。我着恼的带着一种反抗情绪走过去,面对着他坐下来。①他立即张皇起来,好像他身边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局促不安,掉过脸去不好,不掉过去又不行,想站起来又不好意思。
    我们到包扎所,部队上的被子还没发下来,但伤员流了血,非常怕冷,所以就得向老百姓去借。不一会,我就借到两条棉絮,一条被子,手里抱得满满的,通讯员从对面走来,两手还是空空的。
    “怎么,没借到?”我觉得这里老百姓觉悟高,又很开通,怎么会没有借到呢?我有点惊奇地问。
    “女同志,你去借吧!……老百姓死封建。……”
    “哪一家?你带我去。”我估计一定是他说话不对,说崩了。
    我们走进老乡的院子里,一会,门帘一挑,露出一个年轻媳妇来。这媳妇长得很好看,高高的鼻梁,弯弯的眉,额前一溜蓬松松的留海。我看她头上已硬翘翘地挽了髻,便大嫂长大嫂短的向她道歉,说刚才这个同志来,说话不好别见怪等等。她听着,脸扭向里面,尽咬着嘴唇笑。半晌,她转身进去抱被子了。
    她拿出来的是一条里外全新的新花被子,被面是假洋缎的,枣红底,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她好像是在故意气通讯员,把被子朝我面前一送,说:“抱去吧。”
    我手里已捧满了被子,就一努嘴,叫通讯员来拿。没想到他竟扬起脸,装作没看见。我只好开口叫他,他这才绷了脸,垂着眼皮,上去接过被子,慌慌张张地转身就走。不想他一步还没有走出去,就听见“嘶”的一声,衣服挂住了门钩,在肩膀处,挂下一片布来,口子撕得不小。那媳妇一面笑着,一面赶忙找针拿线,要给他缝上。通讯员却高低不肯,挟了被子就走。
    刚走出门不远,就有人告诉我们,刚才那位年轻媳妇,是刚过门三天的新娘子,这条被子就是她唯一的嫁妆。
    回到包扎所以后,我就让他回团部去。他精神顿时活泼起来了,向我敬了礼就跑了。走不几步,他又想起了什么,②在自己挂包里掏了一阵,摸出两个馒头,朝我扬了扬,顺手放在路边石头上,说:“给你开饭啦!”说完就脚不点地的走了。我走过去拿起那两个干硬的馒头,③看见他背的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跟那些树枝一起,在他耳边抖抖地颤动着。
    包扎所的工作人员很少。乡干部动员了几个妇女,帮我们打水,烧锅,作些零碎活。那位新媳妇也来了,她还是那样,笑眯眯的抿着嘴,我看见她把自己那条白百合花的新被,铺在外面屋檐下的一块门板上。
    天黑了,天边涌起一轮满月。一会儿,我们的炮响了,天空划过几颗红色的信号弹,攻击开始了。不久,断断续续地有几个伤员下来,包扎所的空气立即紧张起来。
    前面又下来一个重伤员。屋里铺位都满了,我就把这位重伤员安排在屋檐下的那块门板上。担架员把伤员抬上门板,但还围在床边不肯走。一个上了年纪的担架员,大概把我当做医生了,一把抓住我的膀子说:“大夫,你可无论如何要想办法治好这位同志呀!你治好他,我……我们全体担架队员给你挂匾……”
    新媳妇端着水站在床前,短促地“啊”了一声。我急拨开他们上前一看,我看见了一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
    “这都是为了我们,……”那个担架员负罪地说道,“我们十多副担架挤在一个小巷子里,准备往前运动,这位同志走在我们后面,可谁知道狗日的反动派不知从哪个屋顶上撂下颗手榴弹来,④手榴弹就在我们人缝里冒着烟乱转,这时这位同志叫我们快趴下,他自己就一下扑在那个东西上了。……”
    新媳妇又短促地“啊”了一声。我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
    等我和医生拿了针药赶来,新媳妇正侧着身子坐在他旁边。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地说:“不要缝了。”
    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
    “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青年人的脸。
    (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二自然段开头描写了凄清的秋景,与故事写战争的残酷的大背景协调。
    B. 通讯员因为嫌弃“我”是女同志,在去前线包扎所的路上与我保持距离。
    C. 小说故事取材于“我”的真实经历,“通讯员”“年轻媳妇”均有其人。
    D. 新媳妇因没有将唯一的陪嫁被子借给小通讯员,而被他误以为思想封建。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选材别具匠心,作者以战火纷飞的战斗场面为背景,将故事发生的地点选在后方的一个包扎所里。
    B. 对通讯员身材、着装细致描写,突出其健壮、精干;对年轻媳妇面部粗略描绘,突出其年轻美丽。
    C. 小说结构严谨绵密,是因为作者善于运用诸如通讯员“肩上衣服的破洞”之类情节的前后照应。
    D. 故事以小见大,从普通战士、百姓的几件小事入手,表明了人民是解放战争胜利的基础和源泉。
    8. 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有重要作用,小说在写通讯员时多次使用细节描写,请分别分析文中四处画线句子细节描写的作用。
    9. 小说以“百合花”为题,有什么深刻意蕴?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案】6. D 7. B
    8. ①“张皇”“局促不安”等写出通讯员质朴、腼腆的特点;②送“我”“两个馒头”为我开饭写出了通讯员关心战友;③枪筒上的“野菊花”是对美好生活的热爱;④飞身扑在手榴弹上,舍己为人,英勇无畏(为了人民,可以献出自己的生命的牺牲精神)。
    9. ①“百合花”是新被子上的图案;②象征通讯员和新媳妇纯真、高洁的美好品格(心灵);③是对革命军人为了人民而不怕牺牲的精神的礼赞;④象征着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一家亲。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内容的能力。
    A.“描写了凄清的秋景”错误,从“早上下过一阵小雨,现在放了晴,两边地里的秋庄稼,却给雨水冲洗得青翠水绿,珠烁晶莹。空气里也带有一股清鲜湿润的香味”可知,应当是描写了清新的秋景,反衬战争的残酷;
    B.“通讯员因为嫌弃‘我’是女同志”错误,通讯员没有“嫌弃”我,而是因为“我”是女同志害羞,才与我保持距离;
    C.“小说故事取材于‘我’的真实经历,‘通讯员’‘年轻媳妇’均有其人”错误,本文为小说,故事及人物是虚构的。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
    B.“对通讯员身材、着装细致描写”“对年轻媳妇面部粗略描绘”错误,小说描写通讯员是“粗略描绘”,描写新媳妇是“细致描写”。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
    第一处,用细节“他立即张皇起来,好像他身边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局促不安”,细致地刻画出了通讯员质朴、腼腆、憨厚的性格特点;
    第二处,用细节“摸出两个馒头,朝我扬了扬,顺手放在路边石头上”,表现了通讯员的细致周到和对革命战友的关心爱护;
    第三处,用细节“他背的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跟那些树枝一起,在他耳边抖抖地颤动着”,表现出了通讯员对美好生活的热爱。这些树枝和野花是生命的象征,它反映了一个年轻战士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优美情趣,同时也表现了通讯员的天真和在紧张战斗生活中的从容、镇定;
    第四处,用细节“手榴弹就在我们人缝里冒着烟乱转”“他自己就一下扑在那个东西上”,表现了通讯员舍己为人,英勇无畏的革命牺牲精神。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从“她拿出来的是一条里外全新的新花被子,被面是假洋缎的,枣红底,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可知,“百合花”的表层含义指的是新被子上的图案;
    而“百合花”的深层含义会使读者联想到新媳妇、通讯员美好、纯洁的心灵,象征了他们的美好品质就像百合花一样洁白无瑕;
    百合花纯洁美好,给人们带来美丽与芬芳,就像革命军人不惜牺牲生命打敌人来给人民开创美好生活一样,百合花是对以通讯员为代表的革命军人为了人民而不怕牺牲的精神的礼赞;
    象征以新媳妇和通讯员为代表的军民的纯洁高尚的情怀,寓意着军民之间开着一朵圣洁的百合花,表现了军民之间纯洁高尚的感情。
    河北省定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二)(15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格桑梅朵
    来到川藏线上这个道班的时候,正是一个凛冽的冬天,风像长了牙齿,龇牙咧嘴地向我扑来。连绵的雪山矗立在眼前,一眼望去,是意料之中的一片纯白。
    父亲在这条线上修了一辈子路,最后不得不带着一身的高原病回到家乡。临走时,也不忘将我作为他的接班人。那时,我刚卫校毕业,本有大好的前途。可军人出生的父亲,却板着一张脸,无比严肃认真地告诉我,你必须得去,那儿需要你这样懂医的人。
    我知道有这样的父亲,一切都是无法挽回的。在母亲的哭哭啼啼中,我没有掉一滴泪,把对父亲的怨恨装进行囊,毅然走进了这个雪山脚下的道班。
    这里并没有想象中的荒凉,每年春夏时节,被大雪封了一冬的公路就格外的热闹。纤细娇艳的格桑花蓬蓬勃勃一路开到雪山之巅;连绵不断的进藏汽车排起长龙,在蜿蜒而上的盘山公路上蠕动;骑行爱好者们一路欢歌,摇着清脆的铃铛,从我们面前疾驰而过;还有那些藏族老乡赶着自家的牛羊,从从容容地跨过公路,辗转到别的草场……
    公路上最热闹的时候,也是我们这些养路工人最繁忙的时候。这段28公里长的川藏线是属于我们道班管辖的,为了能保证这条路畅通,李大姐他们天不见亮就得起来去清理路面,然后再回来吃早饭。
    通常这个时候,我都还在睡懒觉,他们知道我憋屈,也不叫我出工,由着我的性子来。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不属于这里的,迟早有一天我会离开这里,因此我也放任着自己,我要让我的父亲知道,是他毁了我的一生。
    直到有一天,一阵慌乱的脚步声将我从睡梦中惊醒,接着是李大姐的呼喊:“幺妹儿,快起来,要出人命了。”我一骨碌从床上坐起来,只见几个藏族老乡抬进来一个老阿妈,呼吸急促,脸色乌青。我被这慌乱的场面吓住了,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办。老阿妈的呻吟瞬间战胜了我的犹豫,我从床下拿出急救箱,给老阿妈吸上氧,打针,拿药,倒水,喂药,一连串的动作再自然不过了。
    不一会儿,老阿妈终于缓过气来,她忽然跪在我的面前,不停地说着我听不懂的话,吓得我直往李大姐的身后躲。
    一个月后的一天下午,我百无聊赖地坐在道班的屋顶上看远处盛开的格桑花,一个部队的车队从道班门口浩浩荡荡驶过。这时,一辆军车靠边停了下来,从车上跳下一个年轻的士兵,对正在修路的李大姐他们比划着什么。
    忽然,李大姐抬起头,朝我大喊,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从房顶上跳下来问:“喊我干啥子?”
    那个士兵递给我一个栽有格桑花的罐头盒说:“谢谢你救了我阿妈,这是生长在五千米雪山上的格桑梅朵,送给你。”还没等我反应过来,他就跑掉了。
    我只知道这花叫格桑花,却不知道它还有一个名字叫格桑梅朵,好有诗意的名字。我把那盆格桑花放在窗台上,问李大姐:“格桑梅朵是什么意思?”
    李大姐说:“格桑是幸福的意思,梅朵是花的意思,你那盆花在藏族人眼里就是吉祥幸福的花。”
    以后的日子,那个藏族士兵每次进藏都要为我带回一个栽有格桑梅朵的罐头盒。渐渐的,娇艳的格桑花开满了我的窗台,在花香里,所有的烦恼抑郁全都逃遁了。
    终有一天,为我送格桑梅朵的不再是那个满脸高原红的藏族小兵,而是他的战友。我问他的战友,那个小兵哪儿去了?战友先是支支吾吾,最后才说,他牺牲了。
    战友红了双眼,哽咽道:“就是这次进藏,突遇暴风雪,道路塌方,嘎旺他们的车就翻下了悬崖……”
    我不知道那个战友是何时离开的,我的头脑中一片空白。
    李大姐安慰我说:“别伤心,在这几千里的川藏线上这样的事已是家常便饭。你爸爸曾说过,我们守路的人一定要守好这条路,才能让行路的人更加安全,让千千万万的家庭幸福美满。”
    整整齐齐摆在窗台上的格桑梅朵,在暖暖阳光下,绽放着。似乎在告诉我,父亲和千千万万的养路工人是在用生命浇灌着更多人的格桑梅朵。
    (选自《2014中国微型小说年选》)
    4.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第一段描写的自然环境,写出了川藏公路线环境的恶劣,表现了“我”进藏的无助,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B. 小说中的父亲是一个血肉丰满的公路养护工形象,作者以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表现出他的强势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C. 小说以“我”睡懒觉、不出工、放任自己与李大姐等养路工人天不见亮就起来去清理路面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养路工人的繁忙和“我”的懒惰与任性。
    D. “我”起初不愿去高原,感觉人生灰暗,后来经历了给藏族老阿妈治病,藏族士兵给“我”送格桑花及藏族士兵的牺牲这一过程,我的思想发生转变,对以后的人生充满希望。
    5. 为什么小说在第4段要极力描写春夏时节川藏公路的热闹景象?
    6. 小说主要描写了“我”的心理变化过程,请简要概括。
    【答案】4. C 5. ①表现了藏区的美丽与和谐生活,为故事设置背景,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②突出了川藏公路线的繁忙,侧面表现了养路工人的勤劳和无私的付出。③照应了后文藏族老阿妈的生病及士兵的感谢。
    6. ①怨恨:卫校毕业,“我”被父亲强行送到川藏公路线上,内心十分怨恨。②任性:“我”来到道班,睡懒觉,放任自己。③空虚烦闷:不主动工作,百无聊赖,无所事事。④感动:“我”救过藏族老阿妈,受到她儿子藏族士兵的送格桑梅朵的感谢。⑤震动:藏族士兵牺牲使“我”内心震动。⑥醒悟:藏族士兵的牺牲、李大姐的话使“我”领悟到工作的重要、人生的意义。
    【解析】
    【分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的综合赏析能力。
    C.“表现了养路工人的繁忙和‘我’的懒惰与任性”错误,结合“通常这个时候,我都还在睡懒觉,他们知道我憋屈,也不叫我出工,由着我的性子来”分析,“睡懒觉”是因为主人公感到憋屈而表现出的任性行为,并非表现“‘我’的懒惰”。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文本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
    题目要求学生回答为什么小说在第4段要极力描写春夏时节川藏公路的热闹景象。仔细阅读课文,先找到第四段中描写春夏时节川藏公路的热闹景象的内容,再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分析作用。从文中来看,小说在第四段主要极力描写春夏时节川藏公路的热闹景象和川藏公路线的繁忙,从内容上来看,主要是表现了藏区的美丽与和谐生活,这为下文故事的展开设置背景,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从对人物形象作用的角度来看,川藏公路的热闹和繁忙离不开养路工人的工作,这也就表现了养路工人的勤劳和无私的付出;从结构上来看,照应了后文救治藏族阿妈以及藏族小伙送花等情节。考生围绕这些方面分析作答即可。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形象人力变化过程能力。
    题目要求学生简要概括小说主要描写了“我”的心理变化过程。仔细阅读文本,从文本中筛选出能体现我心理变化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根据文中“那时,我刚卫校毕业,本有大好的前途。可军人出生的父亲,却板着一张脸,无比严肃认真地告诉我,你必须得去,那儿需要你这样懂医的人”“我知道有这样的父亲,一切都是无法挽回的。在母亲的哭哭啼啼中,我没有掉一滴泪,把对父亲的怨恨装进行囊,毅然走进了这个雪山脚下的道班”可以得出“我”卫校毕业,本有大好的前途,却被父亲强行送到川藏公路线上,内心十分怨恨。
    根据文中“为了能保证这条路畅通,李大姐他们天不见亮就得起来去清理路面,然后再回来吃早饭。通常这个时候,我都还在睡懒觉”“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不属于这里的,迟早有一天我会离开这里,因此我也放任着自己,我要让我的父亲知道,是他毁了我的一生”可以得出“我”任性,来到道班,睡懒觉,放任自己。
    根据文中“为了能保证这条路畅通,李大姐他们天不见亮就得起来去清理路面,然后再回来吃早饭。通常这个时候,我都还在睡懒觉,他们知道我憋屈,也不叫我出工,由着我的性子来。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不属于这里的,迟早有一天我会离开这里,因此我也放任着自己”“我百无聊赖地坐在道班的屋顶上看远处盛开的格桑花”可以得出“我”不主动工作,百无聊赖,无所事事。
    根据文中“那个士兵递给我一个栽有格桑花的罐头盒说:‘谢谢你救了我阿妈,这是生长在五千米雪山上的格桑梅朵,送给你。’还没等我反应过来,他就跑掉了”“以后的日子,那个藏族士兵每次进藏都要为我带回一个栽有格桑梅朵的罐头盒。渐渐的,娇艳的格桑花开满了我的窗台,在花香里,所有的烦恼抑郁全都逃遁了”可以得出“我”救过藏族老阿妈,受到她儿子藏族士兵的送格桑梅朵的感谢。在花香里,“我”所有的烦恼抑郁全都逃遁。
    根据文中“终有一天,为我送格桑梅朵的不再是那个满脸高原红的藏族小兵,而是他的战友。我问他的战友,那个小兵哪儿去了?战友先是支支吾吾,最后才说,他牺牲了”“我不知道那个战友是何时离开的,我的头脑中一片空白”得出藏族士兵牺牲使“我”内心震动。
    根据文中“?战友先是支支吾吾,最后才说,他牺牲了”“李大姐安慰我说:‘别伤心,在这几千里的川藏线上这样的事已是家常便饭。你爸爸曾说过,我们守路的人一定要守好这条路,才能让行路的人更加安全,让千千万万的家庭幸福美满。’”“整整齐齐摆在窗台上的格桑梅朵,在暖暖阳光下,绽放着。似乎在告诉我,父亲和千千万万的养路工人是在用生命浇灌着更多人的格桑梅朵”得出藏族士兵的牺牲、李大姐的话使“我”领悟到工作的重要、人生的意义。
    河北省秦皇岛市卢龙县第二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远去的白马 
    朱秀海
    从哪儿说起呢?从白马吧。
    晋察冀军区四分区骑兵连源于聂荣臻司令员从陕北带到五台山的三匹马,两匹属于将军,一匹是驭手兼警卫刘有才的坐骑。1941年敌情吃紧,将军由内线向外线转移,带着马匹无法通过封锁线,走着走着,停下来,把刘有才叫到跟前,看着仅有的三匹马说:
    “你带它们留下,搞个骑兵班,坚持斗争,我是要回来的。尤其是这匹大白马,是朱总司令送我的,我当它是宝贝呢,出了差错拿你是问!”
    刘有才人长得半截黑塔一般,脚下砰啪一个炸响,立正敬礼,扯开大嗓门吼道:
    “司令员放心!刘有才在马在,刘有才不在了马还在!”
    将军哼一声说:“哪有这么严重,首先是人,其次才是马,马再金贵能比得上你这个红军战士?”说着队伍已接近封锁线,滹沱河两岸枪声大作,敌我双方曳光弹打得如同现在国庆节夜晚的礼花。刘有才一个人牵着三匹马,站在北岸望着将军带人上了一条树叶般的小船。小船载不动似的摇晃着,渐渐远去,最后消失在不时被弹光映亮的河面上。
    聂司令这一去就没有回来,他先是到延安,后又去了太行山东麓建立新的晋察冀军区司令部。刘有才和留下的三匹马熬过了一个艰苦的冬天,竟然将三匹马的骑兵班发展成了四分区一个很像样的骑兵连。大白马和另一匹名叫黑豹的母马边战斗边产驹,加上从日伪军那儿打来的,到1942年冬天,这个连竟有了二十六匹马,外加四头驮辎重的大走骡。刘有才当上了连长,率领骑兵连在太行山西区纵横驰骋,杀得鬼子闻风丧胆,成了保卫我晋察冀根据地的重要力量。这期间他改了名字,不再叫刘有才,叫刘抗敌。
    那时刘抗敌可是一门心思要将骑兵连发展成一个骑兵团,最起码也得是个骑兵营,然后带着人马渡滹沱河南下,再向东,去不停东移的军区司令部找聂司令。他一直都在想象见面时的情景:他突然带着一个像模像样的骑兵团或者骑兵营出现在聂司令面前,将部队交给首长,首长肯定会大吃一惊,然后就会大大地表扬他一番,说:“好哇,长能耐了你。”他想那时自己站在首长面前,会像个孩子一样咧开嘴大笑起来。大白马老了,他已经为聂司令另准备了一匹同样毛色的三岁的追风快马,通体雪白,西域汗血宝马和蒙古马的混种,骨骼高大,身段优美,跑起来四条腿伸展开就是一条直线,腚后再起云条似的一道马尾,端的是马中神骏。分区抗敌剧社一位诗人兼编剧还为它起名“飘雪”,写了诗,登在小报上。刘抗敌想司令员不但喜欢马,还是相马的行家,一说起中国三大名马—三河马、伊犁马、河曲马就滔滔不绝。见了“飘雪”准要夸它一通,因为平常的三河马、河曲马刘抗敌也见过,比不上这匹“飘雪”。然后呢,没有然后——数十年后,刘抗敌常对人说:“那时候的人不讲究当官儿,讲究的是个痛快。聂司令将三匹马托付给我,我还给他一支成建制的骑兵营或者骑兵团,再加上这样一匹‘飘雪’,不管如何他总得夸我一个能干吧。有这一夸就够了,说明我能力行,任务完成得好,官儿就不当了,我还要乐呵呵地回去给首长当警卫兼驭手。”
    刘抗敌的心愿却最终没有实现。军区一个命令下来,他就和一批来自延安的干部离开太行山腹地,前往山东执行巩固胶东新区的任务。上级的指示是接到命令后马上出发,不得讲价钱。不但他麾下的骑兵连不能随他走,就连那匹跟随他出生入死、数次救了他命的大白马——准备送还给聂司令的“飘雪”——也被留在了滹沱河北岸。多年与战马朝夕相伴的刘抗敌是第一次离开了马,那叫一个千般不愿万般不舍,又不能不愿与不舍。刘抗敌像聂司令当年一样在滹沱河边上了小船,回头看白马在薄暮朦胧的时刻懂事地掉过它那俊美的头颅,朝部队驻扎的山村跑去,越来越远,他的心猛地疼起来。小船摇摇晃晃载着他离开北岸,他一直站在船尾,望着那没有鞍子往回跑的白马,望着落日最后一抹余晖勾画出的太行山曲折冷硬暗黑的山脊线。高阔辽远的天穹仍是一片青色,有一两条白云浮在空中,白云底部是从暗黑山脊线下向上反照的赭红色的晚霞。夜气升腾,白马在滹沱河和山间的河滩上一路奔跑,他以为它会回头再看自己一眼。没有,“飘雪”一次也没有回头看他。开始它还只是均匀地跑着小步,慢慢地就快了,奔驰起来,迅速冲进昏暗之中,只有白色云带似的马尾梦幻般一闪就看不见了。
    他们这批战斗骨干一路徒步,穿越多道封锁线,到达胶东,马上就投入了战斗。已是1943年了,胶东军区昆嵛山边缘的某些地方仍被称为“一枪打得穿的根据地”。刘抗敌先在老十团,还当连长,接着当了独立营营长。从骑兵一下变成步兵,好难适应。队伍装备情况极差,好在是独立营,可以自行其是。他这个营长打破当地抗战以来我守敌攻的被动局面,主动出击,神出鬼没,不但让形势有了改观,还从日军那里缴获了一匹马。竟然也是一匹白马,无论骨骼还是毛色都和他留在太行山腹地滹沱河北岸的“飘雪”相似。刘抗敌虽然换了战场,但仍然记得自己是聂司令的兵,和当年对聂司令的承诺,在上级面前费尽口舌才把这匹马留了下来。因为是日本马,有知道内情的战友就开玩笑,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叫“飘雪二郎”。刘抗敌仗打得好,在开辟和巩固根据地的战斗中屡建战功,战斗经验又丰富,胯下又有了这样一匹通体雪白的高头大马,人又年轻,根据地的姑娘、媳妇都眼馋地喊他“白马营长”……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将军由内线向外线转移,无法带着仅有的三匹马通过封锁线,才决定留下马。可见当时敌情吃紧,形势不容乐观。
    B.将军反驳了“刘有才不在了马还在”的说法,认为:马怎么也比不上红军战士的命金贵,首先要保住人,其次才是马。
    C. “回头看白马……朝部队驻扎的山村跑去,越来越远,他的心猛地疼起来”,写出了刘抗敌离开时的不舍和抵触心理。
    D.刘抗敌到达胶东后就投入了战斗,他先当连长,后当营长。但部队装备情况极差,他选择主动出击,使形势有了改观。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从哪儿说起呢?从白马吧。”文章以设问开头,引出白马,有点题作用,也设置了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 “‘好哇,长能耐了你。’……会像个孩子一样咧开嘴大笑起来”,通过心理活动描写再现了主人公刘抗敌的形象。
    C. “望着落日最后一抹余晖勾画出的太行山……夜气升腾”,景象宏阔高远,为刘抗敌的离别提供了背景,渲染了气氛。
    D. “飘雪二郎”的名字呼应了追风快马“飘雪”,刘抗敌骑着通体雪白的“飘雪二郎”,被人羡慕,他也更喜欢“飘雪二郎”。
    8.小说塑造的主人公刘抗敌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概括。(4分)



    9.请简要梳理刘抗敌(刘有才)与白马有关的主要情节。(6分)

    6.C(曲解原意,“抵触心理”错误,他虽有不舍,但没有抵触心理)
    7.D(分析不当,“他也更喜欢‘飘雪二郎’”错误,于文无据)
    8.①信守承诺,忠于职守。②英勇抗敌,战功卓著。③重情重义,不重名利。④服从命令,年轻有为。(每点1分,意思答对即可)
    9.①刘有才将包括大白马在内的三匹马的骑兵班发展成了骑兵连,他率领骑兵连在太行山抗敌,成了保卫根据地的重要力量。②大白马老了,他准备还给聂司令一支成建制的骑兵营或者骑兵团,再加上追风快马“飘雪”。后因执行任务,不舍地离开了“飘雪”。③刘抗敌在胶东抗日,缴获了一匹和“飘雪”相似的白马,把它留了下来。战友给马起名叫“飘雪二郎”,人们喊他“白马营长”。(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
    河北省沧衡八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周大夫
    刘夏
    周大夫是我们村不可或缺的人物,经他手送走的村里老人有几十个。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医术也越来越高明。通常他看一眼某个病重的老人,便会准确告诉其家人准备后事的时间,如三天或者两天后,几乎没有误判的。周大夫的祖父和父亲都是医者。据说他父亲当年临终时,躺在炕上气息微弱,一家人正准备后事,大门猛地被推开,架进来一个胳膊错了骨缝的,“哎哟哎哟”地叫着。老人家挣扎着起来,指挥着把伤者胳膊接好,才躺下咽了气。
    从我记事起,周大夫就在村里走街串巷地看病了。他个子很高,有点儿驼背,面容安详,脾气温和,说话慢悠悠的,柔声细气。大家都信任他,觉得他的医术比镇上医院里的医生还高明。最难得的是,无论什么时候去请他看病,他都二话不说就赶来。冬天的夜晚天寒地冻,很多老人都会生病,甚至离世。周大夫常常从温暖的家里赶过去,给病人医治。他家住在村中心,正好便于四处看病。我有时看他提着药箱在街上匆匆地走着,觉得他真是一个伟大的人,经历了那么多人的临终时刻,依然平静地活着,是可钦佩的。这么多年,我们村哪怕得了大病的,也很少去城里看病,通常都是找周大夫给开几服药,实在没治了就听他说个准确日子,该准备的准备,最后安然迎接那个日子。
    因为有了周大夫,死亡在我们村里变成不那么可怕的事。他化解了死亡带来的恐惧,“生老病死”的最后一关变得不那么神秘恐怖了。“某某走了”这句婉辞不再饱含悲伤,仿佛那人只是去了某处远游。我无法想象有一天周大夫要是“走了”村里该怎么办,好在他一直身体康泰,今年大概也有近八十岁了。我父母有时回老家待一段时间,回来后还称赞从他那儿拿点儿很便宜的药,对头疼脑热的症状有奇效。我想如果他待在城里的大医院,早就成了医学泰斗了,身边弟子无数。但这恐怕只是我的一厢情愿。周大夫几十年如一日面容平静地医治各种病人,大概早就有了圣者心肠。如果说“医者父母心”,他算得上是我们全村的老父亲了。
    不只是我们村的人信得过周大夫,因为周大夫医术高明、为人和善,周围几个村也常有来找他看病的,还有一些是我们村里人的亲戚,借着走亲访友的机会找他看看,抓几服药。他算得上是中西医并重,来自祖传的秘方自然是中医,但他也不故步自封,将西医的成果也吸纳了进来,因此也常开些有效的西药给病人。他家的药铺里既有中医的药柜子,也有西医的药盒子。西医见效快,可以处理一些紧急病症;中医见效慢,但适于调理一些慢性老病。他扎针的技术也是令人放心的,略微斟酌之后,一针到位。有时病人不便移动,他就到病人家中去。总之,他是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尽量减轻病人痛苦,也尽量减轻家属负担。有些病重的老年人,他不再给开药,只是定时打个止痛针,或者开个食疗的小方子。他因此并不多么富裕,只是维持着一个“凭手艺吃饭”的普通家庭。
    周大夫看病多年,偶尔也有走眼的时候。我姥姥病重的时候,曾在我们家住过一阵儿,因此经常请周大夫来。他有两次下了病危通知,在把脉之后郑重地说:“没脉了,准备吧。”但姥姥每次都挺过来了,不仅重新有了脉搏,后来还又多活了两年,他因此经常感慨:“这个老人,真是个奇迹!”姥姥年轻时读过书,参加过“民先队”,经常翻山越岭与鬼子作战,练就了一身好体质。有一次她还在村西头的沽河岸边从被鬼子枪毙的八路军中扒出了一个没有咽气的战士,偷偷背回家调治,那人好了以后重返部队。姥姥后来嫁给了姥爷。姥爷根正苗红,父母早亡,一直给地主家当长工,大字不识一个。生了一大堆孩子,姥姥就没有精力再出去干革命了。早年的那些革命经历渐渐成了断线的风筝,她则成了沽河村一个普通的农村老太太。改革开放之后的某一年,沽河村忽然来了个大军官,开着一辆高大的吉普车,停在姥姥家门口。原来是当年那个被救的战士,经多方打听联系到姥姥这个救命恩人,专程回来看望她。我小时候很喜欢听姥姥讲故事,那些在生死边缘的人生历练或许使得姥姥的身体超越了一般的生死规律,也多少超出了周大夫的判断。
    周大夫的两个儿子都没有继承父业,这是村民都深以为憾的。我小时候怀疑周大夫把他们家所有的医学天分都吸收了,连渣渣儿也没剩下给儿子们。他的小儿子曾与我同学,像个终日在宝山中穿行却一无所获的愚钝之子,没有一丝对医术的渴慕,而是热衷于上树捉鸟下河摸鱼,长大后去了县城,在百货商场门口当了一名保安,轻松度日。大儿子在我们村南开了一家养鸡场,终日与鸡和鸡蛋打交道,基本不费什么脑子。多年以后,我忽然想到,或许周大夫的两个儿子是故意不继承父业的——要知道治病救人这项工作是极其耗神而且责任重大的,能够从中脱身,对于普通人来说,未尝不是一种聪明的选择。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年轻人努力进城买房,有病去城里大医院,所以周大夫的医术得不到继承和发扬,似乎也不算什么大事。城市的魅力无疑是不可抵抗的,它正一步步蚕食着乡村,乡村则一点点交出自己的灵魂,连剩下的躯壳都散发着被城市降服的意味,随时准备把自己变成被改造的旧村中的一员。我偶尔想起周大夫,他依然是我印象中那高大清瘦微驼背的样子。他守护我们鸡鸣村几十年,加上他的父亲和祖父,行医至少超过百年了吧?有这么厚的福德,周大夫一定会长命百岁的。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写周大夫在村子里的地位很重要,并介绍他成长的经历,他的医术由粗糙到精湛。
    B.周大夫对全村人的贡献不只在于治病疗伤,更是化解了村民们内心对死亡的恐惧。
    C.由于“我”姥姥多次被周大夫告知处于病危之中,导致“我”对周大夫产生了双重看法。
    D.“我”对周大夫的两个儿子没有继承父亲的工作持批判态度,并对此感到十分难以理解。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描写周大夫的父亲临终时还在行医,而且效果极佳,与后文的周大夫的表现形成对比。
    B.虽然小说中有多处对周大夫治病技术的描写,但读来并无重复之感,突出作者技法高超。
    C.小说中插入一段与“我”的姥姥相关的故事,丰富了文章内容的同时还增加文章的可读性。
    D小说的最后一段有力收束全文,提及对城乡差距扩大的思考,将小说带往更深的层次。
    8.请结合全文理解“但这恐怕只是我的一厢情愿”的原因。(4分)
    9.“周大夫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作者是如何塑造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6.B(A项,“他的医术由粗糙到精湛”错误,与原文不符;C项,“导致‘我’对周大夫产生了双重看法”错误,结合全文,“我”对周大夫一直是敬佩的、尊重的;D项,“持批判态度,并对此感到十分难以理解”错误,原文中“我最终理解了周大夫的两个儿子没有选择治病救人的原因,因为他们长期与周大夫相处,知道这项工作的难度与艰辛,也侧面反映了周大夫的伟大)
    7.A(A项,“与后文的周大夫的表现形成对比”错误,原文没有将周大夫的父亲与周大夫形成对比)
    8.①“我”的内心渴望周大夫能够获得更多的荣誉,认为他值得拥有更加隆重的赞誉与名声,在“我”的心中周大夫不只是一名普通的乡村医生;(2分)②现实中,周大夫是淡泊名利的,将治病救人放在高于其他一切的位置上,周大夫始终保持平和的心态,拥有“圣者心肠”。(2分)
    9.性格特点:①精细认真,悉心为村民治病,诚恳谨慎;(1分)②兼容并包,将中医与西医有机结合,思想开放不故步自封。(1分)塑造方法: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既多次正面写到周大夫的治病技艺,又从村民、‘我’、周围村民等视角侧面表现周大夫的人物形象;(2分)②外貌、神态描写,文中多处使用外貌与神态描写,将这一人物形象立体化、生动化,给读者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2分
    河北省沧州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万圣节杀人计划
    [美]杰弗·里迪弗闻春国/译
    他挑选在万圣节之夜采取行动可谓费尽了心机。
    晚上,这个闲适的郊区向来行人稀疏,而今行人如织,有上门美糖果的孩子,也有参加聚会的大人。这一天,任何人戴上面罩都不会让人猜疑。最重要的是,只要喊一声“不给糖就捣蛋”,主人就会开门,根本不会怀疑陌生人上门的目的。
    鲁迪,外表冷酷、粗笨,其实胆大心细。杀人越货20载,他竟然从未落入警察之手。近日,他得知警方找到了一位愿意指证他在最近一起银行劫案中抢劫杀人的目击证人。为此,他感到惶恐不安。于是,他通过关系收买了一位当地警察——为了1万美元,这位名叫约翰尼·西蒙斯的警察竟然把证人的名字和住址给了他。眼下,他正一步步地朝那里逼近。
    房子的灯亮着,大门一旁的灯笼里烛光影影绰绰。厨房里,安妮正在点缀南瓜形姜汁甜饼。她穿着孩子们为她挑选的武士服。此刻,她在想玩“不给糖就捣蛋”的孩子们。
    这时,门铃响了。安妮端着一盘甜饼走到门口。抱微笑地打开门,随后一声尖叫。一个头戴黑色面罩的男子用枪抵着她,把她推进门,随手把门关上。瓷盘落了下来,满地都是碎片,甜饼散落一地。
    “你叫什么名字?”鲁迪厉声问,随手拉下了百叶窗。
    “你是谁?”安妮怯生生地问。
    “名字!”他咆哮道。
    “安妮。”
    “你丈夫哪去了?”
    安妮脸上充满恐惧,瑟瑟发抖。“他出去了。你要干什么?”
    “他什么时候回来?”
    “我不知道。”
    “快说!他7点钟下班。这我知道。他现在该回家了。”鲁迪舞着枪,厉声说道。
    “他下班后还得分发一些文件。他8点30分回来。”
    眼下,还有40分钟。鲁迪准备等待。
    安妮突然认出了他。“你……你就是我丈夫要指证的那个人!”
    “别紧张。我不想伤害任何人。”鲁迪挤出一丝微笑。“我只想告诉他,把在银行里看到的给忘了,只要他合作就没事。你现在要装得跟平常一样,要是小孩上门,你就给他们一些糖果,笑一笑,然后把他们打发走。”
    “我没有糖果。我美分发甜饼。这是我家的传统。”
    “去吧,随你怎么做。把那里收拾一下。”他扫了一眼地板。
    收拾好之后,安妮匆匆走进了厨房。在那里,她刚给一批甜饼涂了彩。她的手在颤抖,脸色几乎和糖霜一样白。
    “快一点。”鲁迪命令道。
    这时,门铃响了。“不给糖就捣蛋。”一个女孩喊道。
    安妮将甜饼装进一个新盘子,然后强装笑脸朝门口走去。快到门口时,鲁迪叫住了始。“嗨,安妮,等一下。”他上前拿起最上面的一块甜饼,翻了过来,甜饼上用糖霜写着:“榆树街384号一叫警察!”
    “点子不错嘛!”他又翻看了其他甜饼。再没有字了。“去吧。”
    送完甜饼之后,鲁迪示意她在门口的椅子上坐下,然后悠闲地吃着那块写有求救信息的甜饼。味道相当不错!
    鲁迪和安妮坐在客厅里沉默不语。时间已经是8点20分。
    “看你挺聪明的,为什么要抢劫呢?”安妮终于打破沉默。
    “你为什么要做甜饼呢?”
    安妮耸耸肩。“我不知道。我喜欢做,做甜饼是我的拿手活。”
    鲁迪笑了笑。“你我完全一样。”
    “你怎么这样说呢?让人听起来像是业余爱好。那起银行抢劫案——出纳员被杀了!”
    “那不是我的错。”
    “不是你的错?你是说你有一个同伙,他开的枪?”
    鲁迪像是受到了侮辱。“那是我一人干的,我从来不用同伙。我是说,他企图按响警报。我告诉他别那么做。”
    “这么说,那是他的错?”
    “是的。他没有服从命令。我有权杀了他。”
    “你有心理疾病。”
    “不,我是职业杀手。”鲁迪纠正道。
    他们又陷入了沉默。这时候,时间刚刚过8点30分,他们听到了车库门响。安妮开始哭了起来。
    “进厨房。”鲁迪吩咐道。
    安妮很不情愿地进了厨房。鲁迪紧随其后,站在厨房中间。他把枪别在裤带上,让她不会感到恐慌。等到她丈夫一进门,他就会拔枪把他们杀了。
    这时传来了钥匙在锁孔转动的声音。鲁迪深深吸了一口气,他想:再过10秒钟我所有的问题全都解决了……
    可后来什么也没发生。门没开,车库那边没有了动静。
    “怎么啦?”他皱起了眉头。
    突然,从他背后有人高声喊道:“我们是警察!把手举起来。快点!”
    鲁迪回过头,不觉倒吸一口凉气。3名身穿防弹背心的警察举枪瞄准了他。
    “照他们说的做!”安妮命令道。
    鲁迪望着她。
    安妮也抜出藏在武士服下的手枪,对准了他的胸口。
    这时,五六个警察把他团团围住。他盯着一位警官。他就是约翰尼·西蒙斯警官。
    “嘿,鲁迪。”警官笑盈盈地招呼道。
    “你耍了我。”这个杀手咆哮起来。“你假装被收买。你们根本就没有证人,是不是?”
    “对。”约翰尼答道,“我们故意放出风声说我们有证人。这下,你上当了。”
    “这房子呢?”
    “是借的。我们忙了一整天给它装上摄像头。我们的技术小组干得不赖。你竟然一个都没有发现。”
    鲁迪还得知,安妮也是一位警探,她是约翰尼的搭档。眼下,她已经完成使命:录下了鲁迪承认抢劫杀人的口供。
    “你是用那个甜饼求助的吗?你为什么要这样做?”鲁迪问。
    安妮耸耸肩。“我得让你不会疑心我是警察,让你觉得我真的害怕。”
    “没错,你把我骗了……可你们警察也疯了!你也不想想今晚遇到的那些孩子.我本来是准备开枪的。”
    “我们决不会那么做的。你一到这里,整个街区就被我们封锁了。”约翰尼说道。
    “可刚才有小孩上门呀!我都听见了。”
    “噢,那是我的声音。”一个年轻的女警察说道。她的声音听起来确实像个孩子。”我穿了不同衣服来过五六次,就是怕你看出破绽。哦,安妮,你的甜饼棒极了,我全都吃了。”
    这时候,安妮看了鲁迪一眼,笑了起来。
    “什么事那么好笑?”将辿低声问。
    “想到你今晚策划的这起谋杀行动我就觉得挺好笑。”
    “为什么?”
    “今晚不是万圣节吗?我们得到了糖果,你却在捣蛋。”
    注:万圣节是西方传统节日,当晚小孩会穿上化妆服,戴上面具,喊着“不给糖果就捣蛋”去挨家挨户收集糖果。欧洲传统上认为万圣夜是鬼怪世界最接近人间的时间,所以万圣夜的主题常是鬼怪、吓人,以及与死亡、魔法、怪物等有关的事物。
    6.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房子的灯亮着,大门一旁的灯笼里烛光影影绰绰”,这一处景物描写只是为了营造节日的气氛,迷惑鲁迪。
    B.当安妮认出他是她丈夫要指证的那个人时,鲁迪挤出一丝微笑,并要她“别紧张,我不想伤害任何人”。这说明鲁迪其实心地善良,他杀人及计划杀人只是迫于形势。
    C.小说中写鲁迪悠闲地吃着那块写有求救信息的甜饼,并觉得“味道相当不错”,说明安妮做甜饼的手艺很高,使鲁迪感到轻松。
    D.小说结尾的“捣蛋”指鲁迪利用万圣节之夜,费尽心机想要杀害证人;而“糖果”指警察精心谋划,取得了逮捕鲁迪并录下他抢劫杀人口供的胜利。
    7.对这篇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开头写鲁迪费尽心机挑选在万圣节采取行动,而结尾是他落入警方精心设计的陷阱之中。首尾照应,构思精巧。
    B.小说开头部分补叙了杀人犯鲁迪的经历,并交代了他找上安妮家的原因,为下文进一步实施杀人计划作铺垫。
    C.小说运用了大量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塑造了安妮和鲁迪的形象。其中大量的对话描写还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D.小说的结局具有“欧·亨利式结尾”的特点。一心要杀害证人的鲁迪不仅没有得逞,反而被警方逮捕,而且被录下了抢劫杀人的口供。故事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8.鲁迪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全文归纳他的性格特点。(4分)
    9.这篇小说结尾新颖独特,但因为前文的多处铺垫、伏笔而显得“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请找出文中能暗示结局的几处铺垫、伏笔。(6分)
    6、D【解析】A,不全面,环境描写也显示了节日的夜晚危险将至,烘托了紧张的气氛。B,鲁迪杀人越货,凶狠残忍。说他“心地善良”“迫于形势”错。C,鲁迪之所以“悠闲”,觉得“味道不错”,主要是因为他觉得自己查出了安妮妄图报警的意图,感到事情在自己掌控之中。)
    7、B【解析】应为插叙
    8、鲁迪是一个凶狠残忍、狡猾心细而又非常自负的职业杀手。
    ①凶狠残忍。他“杀人越货20载”;在银行抢劫案中只因出纳员想要报警就毫不手软地杀害了他:为了消灭证人,他又准备在万圣节杀人。
    ②狡猾心细。比如他精心挑选在万圣节采取行动,比如他在闯入安妮房间后“随手拉下了百叶窗”,再比如他查出了安妮准备用来报信的甜饼。
    ③自负。当安妮问他是不是有同伙时,他感到“像是受到了侮辱”,说“那是我一人干的,我从来不用同伙”。以分,一条1分,三条4分)
    9、①为了一万美元,名叫约翰尼·西蒙斯的警官就不顾法纪,轻易地把证人的名字和住址告诉了鲁迪;
    ②万圣节的晚上安妮“穿着孩子们为她挑选的武士服”,正是为了便于藏匿武器,逮捕罪犯;
    ③安妮在万圣节的晚上不是用最常见的糖果分发给孩子们,而是准备甜饼,就是为了制造想要报警的假象;
    ④在危急时刻,安妮故意引鲁迪说起银行抢劫案中杀人的情节;
    ⑤为了麻痹鲁迪,安妮故意表现出害怕的神情,使得鲁迪“把枪别在裤带上”,以此“让她不会感到恐慌”。(6分,答出任意三条,即可得满分)
    河北省唐山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包氏父子
    张天翼
    天气还那么冷。离过年还有半个多月,可是听说那些洋学堂就要开学了。
    这就是说,包国维在家里年也不过地就得去上学!
    公馆里许多人都不相信这回事。可是胡大把油腻腻的菜刀往砧板上一丢,拿围身布揩了揩手——伸个中指,其余四个指头凌空地扒了几扒:“哄你们的是这个。你们不信问老包:是他告诉我的。他还说恐怕钱不够用,要问我借钱哩。”
    大家把它当做一回事似地去到老包房里。
    “怎么,你们包国维就要上学了么?”
    “唔,”老包摸摸下巴上几根两分长的灰白胡子。
    “怎么年也不过就去上书房?”
    “不兴过年嘛,这是新派,这是……”
    “洋学堂是不过年的,我晓得。洋学堂里出来就是洋老爷,要做大官哩。”
    许多眼睛就盯到了那张方桌子上面:包国维是在这张桌上用功的。一排五颜六色的书。一些洋纸簿子。墨盒。洋笔。一张包国维的照片:光亮亮的头发,溜着一双眼——爱笑不笑的。要不告诉你这是老包的儿子,你准得当他是谁家的大少爷哩。
    别瞧老包那么个尖下巴,那张皱得打结的脸,他可偏偏有福气——那么个好儿子。
    可是老包自己也就比别人强:他在这公馆伺候了三十年,谁都相信他。太太老爷他们一年到头不大在家里住,钥匙都交在老包手里。现在公馆里这些做客的姑太太,舅老爷,表少爷,也待老包客气,过年过节什么的——一赏就是三块五块。
    “老包将来还要做这个哩,”胡大翘起个大拇指。
    老包笑了笑。可是马上又拼命忍住肚子里的快活,摇摇脑袋,轻轻地嘘了口气。
    “哪里谈得到这个。我只要包国维争口气,像个人儿。”
    这天下午,寄到了包国维的成绩报告书。
    老包小心地抽开抽屉,把老花眼镜拿出来带上,慢慢念着。像在研究一件了不起的东西,对信封瞧了老半天。两片薄薄的紫黑嘴唇在一开一合的,他从上面的地名读起,一直读到“省立××中学高中部缄”。他仿佛还嫌信封上的字太少太不够念似的,抬起脸来对天花板愣了会儿,才抽出信封里的东西。
    天上糊满着云,白天里也像傍晚那么黑。老包走到窗子眼前,取下了眼镜瞧瞧天,才又架上去念成绩单。手微微颤着,手里那几张纸就像被风吹着的水面似的。
    成绩单上有五个“丁”。只一个“乙”一那是什么“体育”。
    一张信纸上油印着密密的字:告诉他包国维本学期得留级。
    老包把这两张纸读了二十多分钟。
    “这是什么?”胡大一走进来就把脑袋凑到纸边。
    “学堂里的。……不要吵,不要吵。还有一张,缴费单。”
    这老头把眼睛睁大了许多。他想马上就看完这张纸,可是怎么也念不快。那纸上印着一条条格子,挤着些小字,他老把第一行的上半格接上了第二行的下半格。
    “学费:四元。讲义费:十六元。……损失准备金:……图书馆费:……医……医……”
    他用指甲一行行划着又念第二遍。他在嗓子里咕噜着,跟痰响混在了一块。读完一行,就瞧一瞧天。
    “制服费!……制服费:二——二——二十元。……通学生除——除——除宿费膳费外,皆须……”
    瞧瞧天。瞧瞧胡大。他不服气似地又把这些句子念一遍,可是一点也不含糊,还是这些字——个个仿佛刻在石头上似的,陷到了纸里面。他对着胡大的脸子发愣:全身不知道是一阵热,还是一阵冷,总而言之是似乎跳进了一桶水里。
    突然——磅!房门给谁踢开,撞到板壁上又弹了回来。
    房里两个人吓了一大跳。一回头——一个小伙子跨到了房里。他的脸子我们认识的:就是桌上那张照片里的脸子,不过头发没那么光。
    胡大拍拍胸脯,脸上陪着笑:“哦唷,吓我一跳,学堂里来么?”
    那个没言语,只瞟了胡大一眼。接着把眉毛那么一扬,额上就显了几条横皱。
    胡大悄悄地走了出去。
    老包瞧着他儿子的背:
    “怎么又要留级?”老包轻轻地问。
    “表少爷也留级哩。”
    接着倒在桌边那张藤椅上,把膝头顶着桌沿,小腿一荡一荡的。他用右手抹了一下头发,就随便抽下一本花花绿绿的书来。
    老头有许多话要跟包国维说,可是那人眼睛盯到了书上:别打断他的用功。
    (节选自一九三四年四月一日《文学》,略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讲述了三十年代一个“望子成龙”的灰色悲剧,虽然这一故事的时代背景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其表现的主旨仍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B. 小说中对包国维书桌的描写寓意深刻,它不仅反映出包国维日常生活腐化、贪图享乐,也折射出老包意欲在对同行面前摆阔的虚荣心理。
    C. “天上糊满着云,白天里也像傍晚那么黑。”这一景物描写,渲染出一种沉闷压抑的氛围,烘托出老包收到学校来信时内心的忧虑和惶恐。
    D. 一张缴费单,显示出老包已经和将要继续付出多少辛劳;一张成绩单,却暗示着这一切都将是白费的。作为牺牲品的老包对此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笔法细腻传神,主要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刻画了一幅中国旧时代的病态人物图,使人发笑,引人深思。
    B. 小说在结构上没有完整连贯的故事情节,只是选取几个熟悉的日常场景,以寥寥几笔,便将人物形象鲜明地刻画出来。
    C. 作者巧妙地使用反语这一手法,如“大少爷”“好儿子”等,不仅具浓郁的幽默意味,还产生了强烈的讽刺效果。
    D. 作者善于侧面描写来烘托人物,“只瞟了胡大一眼。接着把眉毛那么一扬”,这一侧面描写将包国维的骄纵无礼表现得淋漓尽致。
    8. 请分析“胡大”这一人物形象的作用。
    9. 有人评价张天翼“擅于采用漫画式的夸张来塑造人物”,文中哪些地方用了这种手法?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
    【答案】6. B 7. D
    8. ①胡大是线索人物,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②胡大“拍拍胸脯,脸上陪着笑”侧面烘托了包国维的目中无人。③从胡大的话语中可看出老包生活并不富有,如“他还说恐怕钱不够用,要问我借钱哩”。胡大翘起个大拇指说,“老包将来还要做这个哩”,暗示了当时的社会风气。
    9. ①“老包那么个尖下巴,那张皱得打结的脸”此处漫画式夸张表现出老包的身体瘦弱,生活贫困,历经沧桑。②“老包小心地抽开抽屉,把老花眼镜拿出来带上,慢慢念着。像在研究一件了不起的东西”,表现了老包收到学校来信时的激动与期盼。③“老包把这两张纸读了二十多分钟……这老头把眼睛睁大了许多。他想马上就看完这张纸,可是怎么也念不快,那纸上印着一条条格子,挤着些小字,他老把第一行的上半格接上了第二行的下半格”可以看出老包在得知儿子成绩单和缴费单后的失望与焦虑。
    【解析】
    【分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
    B项,“它不仅反映出包国维日常生活腐化、贪图享乐,也折射出老包意欲在对同行面前摆阔的虚荣心理”说法错误。小说中对包国维书桌的描写意在表达众人对包国维的羡慕之情。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学生首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然后结合题目回到文中对具体语句进行具体分析。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D项,“作者善于侧面描写来烘托人物,‘只瞟了胡大一眼。接着把眉毛那么一扬’,这一侧面描写将包国维的骄纵无礼表现得淋漓尽致”说法错误。不是侧面描写,是正面描写。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小说中次要人物作用的分析能力。①对主要人物起陪衬作用;次要人物能够对比、衬托、烘托主人公,突出主人公的特点,使主人公形象更加鲜明;②贯穿全文的线索,特别是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我”,多起到叙述和见证人的作用,增加小说的真实性;③同主要人物一同揭示或凸显主旨;④推动情节发展。本题题干是“请分析‘胡大’这一人物形象的作用”,首先胡大是线索人物,公馆里许多人都不相信洋学堂要在年前开学这回事,“可是胡大把油腻腻的菜刀往砧板上一丢,拿围身布揩了揩手——伸个中指,其余四个指头凌空地扒了几扒:‘哄你们的是这个。你们不信问老包:是他告诉我的。他还说恐怕钱不够用,要问我借钱哩’”,然后众人“把它当做一回事似地去到老包房里”,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胡大对主要人物起陪衬作用,他遇到包国维,“拍拍胸脯,脸上陪着笑:‘哦唷,吓我一跳,学堂里来么’”,包国维“那个没言语,只瞟了胡大一眼。接着把眉毛那么一扬,额上就显了几条横皱”,从侧面烘托了包国维的目中无人。从胡大的话语中可看出老包生活并不富有,如“他还说恐怕钱不够用,要问我借钱哩”。胡大翘起个大拇指说,“老包将来还要做这个哩”,他的言语之中,不无羡慕之意,暗示了当时的社会风气。
    【9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刻画方法的能力。小说中的人物描写是为了表现人物性格,是为揭示作品主题思想服务的。阅读时只有了解了人物描写的方法和作用,把握人物性格特点,才能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本题题干“有人评价张天翼‘擅于采用漫画式的夸张来塑造人物’,文中哪些地方用了这种手法?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作答本题首先要了解什么是“采用漫画式的夸张”手法。漫画式的表现手法有夸张、变形、比拟、象征等,而以夸张、变形为主要创作手段。夸张变形就是改变人或物正常的比例关系,有意识地让其夸大或缩小,拉长或缩短,通过大与小,方与圆,曲与直,虚与实的对比手法,使表现出的形象强烈、典型,表达的意旨更鲜明,更深刻。“别瞧老包那么个尖下巴,那张皱得打结的脸”,运用夸张变形的手法,表现出老包的身体瘦弱,生活贫困,历经沧桑;“老包小心地抽开抽屉,把老花眼镜拿出来带上,慢慢念着。像在研究一件了不起的东西”,老包收到学校来信时,在老包的眼中,一封信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东西”,夸张地写出了内心的激动与期盼;“老包把这两张纸读了二十多分钟……这老头把眼睛睁大了许多。他想马上就看完这张纸,可是怎么也念不快,那纸上印着一条条格子,挤着些小字,他老把第一行的上半格接上了第二行的下半格”,一封短短的信,“老包把这两张纸读了二十多分钟”“怎么也念不快”,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老包在得知儿子成绩单和缴费单后的失望与焦虑。
    【点睛】漫画式描写法,是指抓住人或事物的某一外貌特征,运用夸张和比喻等手段进行勾勒形象来表现性格特征的一种描写方法。这种方法的特点有三:一是抓住能表现性格的外貌特征,简笔勾勒;二是夸张和比喻手法的运用;三是有画面感。这种描写,不求人物的惟妙惟肖、呼之欲出;不求形神兼备,只求特征鲜明、特征之处见“精神”。这种描写,不求面面俱到,只求突出一点。抓住某一个“点”,把镜头对准它,放大、夸张、“曝光”,以达到突出人物性格特征、给人深刻印象的目的。


    相关试卷

    河北省部分名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考试试题精选汇编名篇名句专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河北省部分名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考试试题精选汇编名篇名句专题(含答案),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默写,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河北省部分名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考试试题精选汇编古代诗歌阅读专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河北省部分名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考试试题精选汇编古代诗歌阅读专题(含答案),共13页。

    河北省部分名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考试试题精选汇编语言文字运用I专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河北省部分名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考试试题精选汇编语言文字运用I专题(含答案),共18页。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