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2乌鲁木齐四中高二下学期期中及答案(九科)
2022乌鲁木齐四中高二下学期期中阶段考试历史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2022乌鲁木齐四中高二下学期期中阶段考试历史试题,文件包含精品解析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四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精品解析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四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4页, 欢迎下载使用。
乌鲁木齐市第四中学2021-2022学年度下学期阶段性诊断测试高二年级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 《易传》:“农功既毕,始牵牛车,载其所有,求其所无,远行买卖,用其所得珍异,孝养其父母。”此材料最能够反映出A. 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B. 手工业发展不均衡C. 古代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D. 商人来自于社会的各个阶层2. 中国传统上经商被视为末业,商人社会地位最低。但在明清之际出现了“良贾何负闳儒”、“贾何后于士”的言论。这一变化说明当时A. 传统价值取向出现变迁B. 商人政治地位跃居首位C. 重学风气已被社会抛弃D. 自然经济受到商业冲击3. 安史乱前,唐朝的财赋重心在北方,尤倚重河北、河南、河东三道。安史乱后,河北全部、河南大部、河东一部,皆为藩镇割据,唐朝财赋重心遂南移江淮。这一变化说明A. 安史之乱严重削弱君主集权B. 国家加强对土地人口的控制C. 藩镇割据促进区域经济繁荣D. 江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不俗4. 考古学家发现,在出土的许多汉代漆、陶器上,往往有“市”“亭”等戳记(“市”和“亭”指各地官府管理的手工业和商业区)。如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漆器,上有铭文“成市草”“市府草”等,经考证,“成市草”“市府草”为成都县的市所造,而这类产品曾在汉代一些小官吏或平民墓葬中出现。由此可知,汉代地方官营手工业生产( )A. 冲击当时的等级观念 B. 具有一定的商品生产性质C. 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 D. 导致私营工业的日益萎缩5. 康熙年间,苏州府的吴江县棉花种植面积已经超过粮食种植面积;松江府所属的太仓州、海门厅,通州等地区,农民种粮者不过十之二三,而种植棉花者已达十之七八;直隶保定一带农村的农民见植棉获利大,往往将种麦子的好地方改种棉花。上述现象A. 表明中国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B. 证明当地人地矛盾已得到解决C. 反映政府经济政策的重大调整D. 说明当地商品经济的发展状况6. 《国语·齐语》:“昔圣王之处士也,使就闲燕;处工,就官府;处商,就市井;处农,就田野。”这则材料反映的我国古代手工业形态是( )A. 官营手工业 B. 家庭手工业C. 民营手工业 D. 官营和民营合并的手工业7. “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诸民年及课(达到缴税年龄)则受田,老免及身没(年老不再缴税或死亡)则还田。”这段史料反映的是A. 井田制B. 自耕农土地所有制C. 均田制D. 土地兼并8. 宋神宗执政前期允许未立市舶机构的港口实行直航贸易,执政后期只允许位于南海贸易中转站的海南岛进行直航贸易以补贴地方财政,其余未立市舶机构的港口只能实行转口贸易。这一变化表明A. 国家经济攫取能力增强B. 重农抑商政策被打破C. 商业税收成为主要财源D. 宋代海外贸易发达9. 下表为不同文献关于唐朝土地状况的记述,由此可以推知 出处记载《田舍》诸庶人有身死家贫无以供葬者,听卖永业田《全唐诗补逸》良田收百顷,兄弟犹工商《唐大诏令集》寺观广占田地……侵损百姓《全唐史》王公百官及富豪之家,比置庄田,恣行侵吞,莫惧章程 A 土地自由买卖得到法律保护B. 政府推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C. 士农工商社会结构发生变化D. 政府对土地的实际控制力有限10. 据唐圭璋先生《两宋词人占籍考》所作的研究,宋代词人籍贯可考者667人,最为集中的地方是东南地区,其次是河南,再次是川蜀。这一现象反映了A. 诗词的影响力不断扩大B. 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C. 川蜀地区经济后来居上D. 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11. 明清农村虽然还是一种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但这一时期的小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农民已经不再仅仅是在自给自足之余,将自己的农产品拿到市场上出售,而是更多地依赖于市场。材料表明A. 经济作物在乡村普遍种植B. 农民阶级出现分化C. 小农经济与市场联系密切D. 小农经济已经瓦解12. 天禧四年(1020年)正月,宋廷下诏,命令各路提点刑狱司“所至,取民籍视其差等,不如式者惩革之;劝恤农民,以时耕垦,招集逃散,检括陷税,凡农田事悉领焉”。材料表明A. 北宋监察体系趋于完善B. 北宋土地兼并现象严重C. 北宋中央集权得到强化D. 北宋政府重视农业生产13. 匣钵技术的发明,可将火焰与制品隔离,避免了粘釉、火刺、变形等缺陷。陶瓷研究者劳法盛早已指出:越窑因匣钵的使用,产品器形端正,器壁减薄,釉面晶莹光润,极大地提高了瓷器质量,所以唐代越窑有如冰似玉的质感,成为全国瓷器之冠。这表明A 中国古代科技应用十分广泛B. 中国古代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形成C. 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享誉世界D. 中国古代技术创新推动了手工业发展14. 魏晋南北朝时期商业发展相对缓慢,至隋唐时期,商业发达的城市广布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及沿海地区。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京杭大运河的开通B. 农业手工业的发展C. 大一统局面的形成D. 科举制度全面实施15. 据邹纪万《魏晋南北朝史》统计,(西晋)永嘉之乱后,坞堡组织发展至高峰:魏郡、汲郡、顿丘有五十余,冀州有百余,雁门、太原等地有三百余,关中地区最多,有三千余,各地豪强纷纷结坞自保。这一现象表明,该时期A. 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B. 豪强成为维系国家统一的关键C. 全国性市场遭到破坏 D. 庄园经济成为国家财政的支柱16. 据史料记载,清初曾大肆圈占京畿地区汉族田地,分给“东来诸王、勋臣、兵丁人等”。从顺治到康熙年间曾前后三次大规模进行类似的“圈地运动”。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 经济动因超过了政治动机B. 满足手工工场的发展需求C. 一度破坏了汉族农耕经济D. 大大推动了资本原始积累17. “五行八作”这一成语源起南宋,是都城对各行各业的民间泛指和传统俗称。当时,市肆各种行业分别称为“团”“行”“市”“作分”等。“团”“行”“市”多为商业,“作分”则是小手工业。与该成语出现最有可能相关的是A. 宋朝奉行“工商皆本”政策,促进了城市商业、手工业的发展B. 宋朝不抑兼并,破产自耕农迁往城市,促进城市工商业发展C. 成语从侧面说明当时东京行业之多以及手工业的发达程度D. 南宋推行抑商政策,只允许都城有五种商行和八种作坊存在18. 汉文帝时,算赋(汉代对成年人所征的丁口税)由每个每年120钱减至每人每年40钱,徭役则减至每3年服役一次。景帝时,把秦时17岁傅籍(秦汉时适龄男子必须在专门的名册登记,并开始服徭役、兵役)的制度改为20岁始傅。上述措施A. 抑制了民间工商业的发展B. 拓宽了农民的收入来源C. 利于农业经济的恢复发展D. 推动征税标准重大变革19. 在拍摄某部关于唐朝历史的电视剧的时候,剧务在唐朝宰相的书房内景中设置了以下摆设:①墙上挂着一幅反映棉纺织业的图画,②案几上摆放着一件精美的青花瓷器,③书桌上有几个精致的白瓷茶碗,④床上放着一件制作精美的丝质长袍。很快导演就指出了几处违反史实的地方,你认为应该是A. ①②B. ②④C. ①②③D ③④20. 明清时期政府规定铜钱与白银的比价为铜钱一千准白银一两,但在实际流通中,往往要一千数百钱,才等于白银一两。出现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是A. 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B. 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C. 铜矿开采量远远超过银矿开采量D. 铜钱与白银的使用场景不一致21. 布罗代尔在《15到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一文中指出:“由于15世纪地理大发现,欧洲一鼓作气地(或几乎如此)挪动了自己的疆界,从而创造了奇迹。”作者所指的“奇迹”主要是指( )A. 欧洲人对地理概念认识逐渐清晰 B. 美洲新大陆的发现C. 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形成 D. 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22. 有学者认为,欧洲人开辟新航路绝非历史的偶然,它有着深刻的经济根源、社会根源、思想根源和宗教根源。下列能够印证该学者观点的是A. 西欧资本主义经济发达 B. 宗教改革是其精神动力C. 对货币的需求量日益增加 D. 世界市场雏形已经出现23. 16世纪前,最重要的商品是由东方运往西方的香料贸易,16世纪后,随着贸易范围的扩大,新的海外产品成为欧洲的主要消费品。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A. 新航路开辟引起了欧洲的商业革命B. 新航路开辟引起了欧洲的价格革命C. 反映了欧洲贵族生活的奢靡D. 反映了欧洲的矿产资源匮乏24. 美国学者贾雷德·戴蒙德在《枪炮、病菌和钢铁》中说:“就整个新大陆来说,据估计在哥伦布来到后的一两个世纪中,印第安人人口减少了95%。……主要的杀手是旧大陆来的病菌。印第安人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些病菌,因此对它们既没有免疫能力,也没有遗传抵抗能力。”从世界发展趋势角度看,它给我们今天最大的启示是A. 病菌是印第安人大量死亡的第一“杀手” B. 西方发达国家有责任帮助落后国家脱贫C. 高度重视“全球化”进程中的负面影响 D. 全世界都要加强对“流行疾病”的防控25. “在重商主义时代,一个幽灵困扰着欧洲,这便是担心像西班牙一样因富于黄金,贫于生产,以及由可怕的贸易逆差而被毁灭。”这一认识客观上A. 刺激了新航路的开辟B. 催生了自由主义思潮C 推动了英国制造业发展D. 促进了西欧的殖民扩张二、简答题26 阅读“汉唐时期人口分布”表,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汉唐时期人口分布表(单位:千人)朝代黄河中下游江淮地区西南地区两广及福建西汉3825678714364698唐朝288981213780812484 (1)西汉时期,人口主要集中在哪一地区?原因是什么?(2)唐朝时期人口的分布与西汉时期相比,发生了怎样的明显变化?(3)导致人口地理分布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人口迁移。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以及唐朝中后期人口大量南迁,造成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简要分析人口迁移对我国经济格局的影响。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纵观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大致可以将其划分为两大历史阶段。从西汉时期的张骞通西域至明代的郑和下西洋止,是第一个阶段。这一时期,虽然也有一些域外国家或地区的物产,如西域的葡萄、核桃等植物,以及胡琴等乐器传入中原地区,甚至还有一些如印度的佛教思想等也传入中国。但是,就整体过程而言,中国始终是以先进文明输出国的姿态而出现或存在的,呈现出明显的中华文明向周边国家和地区辐射和扩散的色彩。这是一种进步文明向不太进步地区的自然辐射,是一种高势能文化向低势能文化渗透与浸润的自然过程,基本上是各国间的和平、和谐发展。第二个阶段,大致自清朝初年至其覆亡止。此一时期,虽然清王朝实行了闭关锁国政策,但中外之间的联系并未完全中断。除了西方国家的商人不断来华以外,诸如荷兰、西班牙、葡萄牙、英国、法国等国家都曾派遣使节来华,力图与中国建起商贸,甚至是国家的关系。——摘编自王开玺《古代丝绸之路的辐射力》材料二 处于新航路和商路中心的英国是早期拓殖、奴隶贸易和争夺海外市场的主要国家,它先后打败西、荷、法,树立了海上霸权、商业霸权和殖民霸权。18世纪60年代,成为“日不落帝国”。它拥有的殖民地之广、市场之大,在当时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世界殖民霸主地位就此确立了。有几种条件决定了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但如此广阔的市场、廉价原料产地和对商品的大量需求,无疑是首发工业革命的一个强劲动力。——摘编自杨子坤《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史概要》(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大致划分为两大历史阶段的主要依据。(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丝绸之路”与近代世界市场的异同。 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继“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白蛇传”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牛郎织女传说”已成功申报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沂源县也成为民间文学类“牛郎织女传说”申遗成功的两个县份之一。材料二:宋代的“市”自大街至诸小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无空虚之屋,每日凌晨,两街巷门上行百市,买卖热闹。“都城之夜市,酒楼极繁华处人物嘈杂,灯火照天,每至四鼓罢……”北宋开国前后,四川通行的是铁钱,……买卖交易用钱量大。……得用车载驴驮,极为不便。于是在淳化年间出现了交子。材料三:(吴江县)绫绸之业,宋元以前惟郡人为之。至明熙、宣间,邑民始渐事机丝,犹往往雇郡人织挽。……于是盛泽、黄溪四五十里间,居民乃尽逐绫绸之利,有力者雇人织挽,贫者皆自织而令其童稚挽花,女工不事纺绩而日夕治丝。——乾隆《吴江县志》卷三十八(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牛郎织女传说”反映的我国古代的主要经济形式是什么?该经济形式有何突出特点?(2)据材料二,概括宋代“商业革命”的表现。(3)材料三反映市镇经济发展中出现了什么新现象?指出明清时期它发展缓慢的政策因素。29. 运用多元史观认识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新疆乌鲁木齐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阶段诊断测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文件包含高二年级历史期中试题docx、高二年级历史期中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9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乌鲁木齐四中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乌鲁木齐四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