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学年第13课 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课时练习
展开
这是一份2021学年第13课 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课时练习,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天津地理买卖杂字》载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1.1993年至1997年,上海先后架起杨浦、徐浦两座大桥和延安路越江隧道复线,开通运营地铁1号线。另外,还建成了城市内环路高架系统和外环线工程,以及沪宁和沪杭高速公路。1997年10月15日,浦东机场举行隆重开工仪式。下列项中,对此解读不正确的是A.上海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发展完善B.上海交通呈现多样化、立体化趋势C.改革开放推动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D.有效地解决了城市道路拥堵的现象2.1924到1928年间,科隆到波恩这段公路上的车流量超过该路的承受能力。1929年,一条新型的“机动车专用路”开始建造,动用了5500多名失业人员,最终于1932年8月通车。下列项中,对此解读有误的是A.这条“机动车专用路”是世界上第一条高速公路B.“新型”主要是指专供汽车分向、分车道高速行驶C.汽车工业的发展推动了道路建设D.德国通过交通建设摆脱了经济危机3.由人力、畜力向机械动力的演进,是交通现代化的趋势。下图所示属于中国现代新式交通工具的有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4.“如果说工业革命在开始时不得不满足于传统交通工具,那么现在它就自己来发展新的交通工具,新的交通工具又加速了工业化的进程。”据此可知新的交通工具A.以电力为主要的动力 B.与工业革命相辅相成C.取代了传统交通工具 D.推动了电力革命爆发5.美国电话之父贝尔于1877年创立贝尔电话公司;爱迪生发明电灯后立即创立自己的电器公司;德国卡尔·本茨1885年发明汽油动力车,次年便成立奔驰汽车厂;美国莱特兄弟1903年制造出第一架飞机,1909年创办莱特飞机公司;化学家诺贝尔拥有100家工厂。材料表明A.经济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B.科技发明家是垄断组织出现主要推动力C.大力投资重化工业成为当时的社会潮流 D.科学技术成为推进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6.目前,中国己成为世界上高速铁路系统技术最全、集成能力最强、运营里程最长、运行速度最高、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中国进入高铁时代的标志是A.唐胥铁路建成通车 B.京张铁路建成通车C.京津城际铁路通车 D.东海道新干线通车7.如今,以地铁为主导的城市轨道交通以其准时、高效的的优点,受到人们的青睐。世界上第一条地铁线出现在A.英国伦敦 B.法国巴黎 C.美国纽约 D.德国柏林8.《天津地理买卖杂字》载:“东门里,有圣庙,府署以前西箭道。天主教,耶稣教,东马路上天齐庙。四马路,安电线,白牌电车围城转。……西北角,自来水,西头湾子梁家嘴。……西南角,广仁堂,电车公司叫卖行。”材料反映当时的天津①有轨电车交通系统落成 ②具有中西文化交融特色③封建迷信思想十分浓厚 ④近代电信事业得到发展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9.《民国首都城市公共交通管理略论》一书中指出,南京政府完善交通法规,健全交通设施,对车辆进行登记检验,形成严密化、程序化的规范体系;南京政府制定价格标准,确定行车速度,针对交通违法行为实施处罚,形成法制、规范、管控和惩治等管理路径。该举措旨在A.保障交通秩序的规范 B.推动大中城市的发展C.加强交通安全的立法 D.保障首都的交通安全10.2016年中国高铁运营里程超过2.2万千米,占全球高铁运营里程的65%以上。我国火车经历了从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电力机车─动车的进步,这说明了( )①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②我国对外开放的程度不断加深③我国科学技术不断发展④西方对我国经济侵略加深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11.济青高铁建成运营后,构成了连接济南、青岛间多个中心城市和通达沿海的烟台、威海、日照等中心城市的快速客运主通道,逐步形成省内的2小时交通圈。这表明A.新型交通工具加快城市化进程 B.经济版图彻底突破了地域界限C.人们的竞争意识正在逐步形成 D.区域间经济联系日益密切12.二战后,美国的城市郊区出现了大量集购物、休闲、餐饮、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购物中心,后来,这一新的商业组织形式逐步推广到世界各地。该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是A.城市郊区环境优美污染少 B.高速公路修建与汽车普及C.房地产企业无序盲目扩张 D.城市中心区人口严重不足13.下表为南京国民政府交通部与德国汉莎航空公司联合成立欧亚航运公司(经营沪兰、平粤、兰包、西昆、兰新等航线)的营业收支表。据此可知年度营业收入(元)营业支出(元)盈亏额(元)193144202.14452611.77—408409.61933529462.05953063.48—423601.4319351491856.102129786.30—637930.2019373497206.343249407.7824798.56 A.中德两国关系密切 B.中国航空业发展迅速C.西北交通得以改善 D.欧亚航空公司连年亏损14.下表反映了1909—1919年中国邮政事业发展的部分情况,据此可以得出A.邮政事业是民族经济发展的产物 B.近代邮政业务仅限于中心城市C.邮局邮路开始脱离海关控制 D.交通工具进步促进邮政事业发展15.世界上最长的海底隧道及世界第二长的铁路隧道是A.英法海底隧道 B.青函海底隧道C.大清水隧道 D.新关门海底隧道16.1949年开国大典,北京居民观礼时出行的代步工具有可能是①自行车 ②有轨电车 ③公共汽车 ④面的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17.城市交通工具的发展史是与城市发展史密切相关的。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沈阳市公交发展历程表时间历程1907年日本财团大仓祖把马拉铁道引至沈阳,是沈阳市公共交通客运的先驱,共在沈阳运营18年。1925年奉天市政公所修筑有轨电车正式通车,8辆有轨电车全部从德国购进。解放初沈阳市的客运十分落后,市内仅存6条有轨电车线路和30台有轨电车。1957年电车线路达到7条,总长度57.6公里,营运车辆183台,其中有轨电车.143辆,无轨电车40辆。1958年至1958年,沈阳已有国产有轨电车170辆,居全国前列。1975年1951年,沈阳开始创办无轨电车运输,到1975年,无轨电车达到264辆。1984年全市公共交通共有线路48条,电汽车1042辆。1990年沈阳市公共交通联营公司成立,在国营公交空白区陆续开辟公交联营线路。1995年开通无人售票线路,新型中高档无人售票车和双层客车大量投入使用。1999年无轨电车全部退役,由“福莱西宝、黄海、沈飞、华龙”四种车型545台汽车所取代。“电改汽”使沈阳公交事业的发展出现了历史性的转变。2000年至今面对日趋恶化的交通环境,沈阳市开始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事业,新增公交车2250台,使全市大公交车辆达到4357台,大公交线路达到119条。——摘编自百度文库《沈阳公交发展与历史》(1)根据材料,概括沈阳市城市公交发展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沈阳市城市公交发展的影响。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9世纪三四十年代,美、法、德、低等国开始兴建铁路。19世纪50年代,印度、巴西、澳大利亚、埃及等国的土地上也出现了铁路。19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列强提出了在中国修筑铁路的要求,并付诸行动。光绪二年(1876年),英国人擅自修建了10余公里长的吴淞铁路,但不久即被清政府赎回、拆毁。1880年,开平矿务局以“非由铁路运煤.诫恐终难振作"和“愚误各兵船之用"等理由,得到清朝政府许可,从矿区所在的唐山动工修筑一条铁路到胥各庄。次年建成,全长9.7公里,名唐胥铁路。——摘编自陈振江主编<中国大通史·清》材料二 1949一1950年底,新中国修复的铁路达到14089公里,使原有铁路基本畅通。到1952年底,除了重修已毁弃的旧线路602公里外,又修建了三条新线路,总长1263公里,使全国通车里程达到24578公里接近新中国成立前最高年份。——摘编自武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上卷)(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晚清时期中国铁路诞生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加强铁路建设的影响。
参考答案1.D【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城市道路拥堵是多种因素导致的,仅靠发展道路问题不能彻底解决道路拥堵问题,D项错误,符合题意;从材料中的基础设施建设来看,上海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发展完善,排除A项;从材料中的道路发展来看,呈现呈现多样化、立体化趋势,排除B项;从材料时间及道路设施建设可知,改革开放推动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排除C项。故选D项。2.D【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爆发,德国通过修建公路等大型基础设施,缓解国内失业压力,但没有从根本上上解决资本主义固有矛盾,也没有摆脱经济危机,D项符合题意;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推动了道路建设,科隆到波恩之间修建的“机动车专用路”是世界上第一条高速公路,其“新型”主要指的是专供汽车分向、分车道高速行使,这些表述符合史实,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3.D【详解】自行车依靠人力推动,不属于现代交通,故①错误;汽车依靠机械动力,在现代中国属于新式交通工具,故②正确;木船是传统交通工具,故③错误;飞机依靠机械动力推动,是中国新式交通工具,故④正确。结合上述分析可知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4.B【详解】由材料可知,工业革命推动了新交通工具的产生,新交通工具又加速了工业化进程,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B项正确;C项“取代”说法绝对,排除;A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故选B项。5.D【详解】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每一个科技发明很快就发展为生产,说明科学技术推动经济发展,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科学技术迅速运用到现实生产之中,而不是经济发展促进科技进步,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出科技发明家和垄断组织之间的关系,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科技与工业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强调重工业和化学工业是经济的潮流,排除C项。故选D项。6.C【详解】根据所学可知, 2008年,京津城际铁路通车,标志着中国进入高铁时代,故选C;唐胥铁路是中国自建的第一条标准轨运货铁路,排除A;1909年京张铁路是中国首条由中国人自行设计,投入营运的铁路,排除B;1964年东海道新干线是日本建成的高速铁路,也是世界第一条高速铁路,排除D。7.A【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世界上最早的 (也是第一条)地铁是英国伦敦的大都会地铁,建于1863年,因此A正确,BCD排除。故选A。8.A【详解】根据材料“东门里,有圣庙,府署以前西箭道。天主教,耶稣教,东马路上天齐庙。四马路,安电线,白牌电车围城转”可知天津具有中西文化交融的特色,故②正确;根据材料“西南角,广仁堂,电车公司叫卖行”可知有轨电车交通系统落成,故①正确,综上A符合题意,故选A;材料不涉及封建迷信思想,故①与材料无关,材料未涉及电信事业的发展,故④与材料无关,故BCD排除。9.A【详解】据题意“完善交通法规”、“制定价格标准”、“形成法制、规范、管控和惩治等管理路径”可知南京政府采取较为全面的措施,规范交通秩序,故A正确;题意没有体现对大中城市的推动,故B排除;C只是一个方面措施,对材料归纳不够全面,故排除C;题意重在强调交通规范,而不是保障安全,故D排除。10.A【详解】通过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中国铁路事业的迅速发展表明了①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②我国对外开放的程度不断加深③我国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但不能反映西方对我国经济侵略加深,因为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就已经摆脱了西方列强的侵略,④排除。因此A正确,BCD排除。故选A。11.D【详解】根据“构成了连接济南、青岛间多个中心城市和通达沿海的烟台、威海、日照等中心城市的快速客运主通道,逐步形成省内的2小时交通圈”可知各地之间都能够快速到达,说明联系日益密切,故选D;材料反映的是铁路运输的发展,不属于新型交通工具,排除A;“彻底突破”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材料信息没有涉及人们的竞争意识,排除C。12.B【详解】高速公路修建和汽车的普及便利了人们由城市中心去往郊区,这是城郊出现购物中心的直接原因,B正确;乡村的环境更加优美,污染更少,因此A不是购物中心设置在城郊的直接原因,排除;C与购物中心设置在城郊无关,排除C;二战后城市化发展较快,城市人口较多,排除D。13.C【详解】1937年经营沪兰、平粤、兰包、西昆、兰新等航线的欧亚航运公司营业额由亏损转为盈利,说明全面抗战时期,西北地区的交通得以改善,C项正确;20世纪30年代,南京国民政府与德国航空公司成立的航运公司由亏损转为盈余,不能说明中德两国关系密切,A项错误;欧亚航运公司的营业收支变化不能说明整个中国航空业发展迅速,B项错误;欧亚航空公司连年亏损与1937年盈余2万多不符,D项错误。14.D【详解】依据表格中“邮政开始用汽车取代马拉邮车”“上海、汉口邮政开始自备邮艇运送邮件”说明交通工具进步促进邮政事业发展,故D正确;材料无法显示是民族经济发展的结果,故A错误;“邮政业务仅限于中心城市”用词绝对,当时城镇乡村也有涉及,故B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邮局邮路开始脱离海关控制”的信息,故C错误。15.A【详解】英法海底隧道由三条长51千米的平行隧洞组成,总长度153千米,其中海底段的隧洞长度为114千米,是世界最长的海底隧道及世界第二长的铁路隧道,因此A正确,BCD排除。16.C【详解】中国出现“面的”始于改革开放后,故排除④,①②③在建国之初都有,C项正确;排除ABD。17.(1)特点:公交车从有轨到无轨;公交车数量不断增加:公交线路和里程不断增加;由外国创办到本国自主经营;由使用外国车到使用国产车;公交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私人逐渐参与公交运营;新中国成立后发展迅速(2)影响:便利了市民的生活和工作;适应了城市人口不断增加的需要;有利于沈阳的城市规划建设;有利于促进城市经济的繁荣;一定程度上缓解日趋恶化的交通环境。【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中“1925年奉天市政公所修筑有轨电车正式通车”“1951年沈阳开始创办无轨电车运输”可知,公交车从有轨到无轨;根据“解放初市内仅存6条有轨电车线路和30台有轨电车”“2000年新增公交车2250台,使全市大公交车辆达到4357台,大公交线路达到119条”可得出,公交车数量不断增加,公交线路和里程不断增加;根据“1907年日本财团大仓祖把马拉铁道引至沈阳”“1925年奉天市政公所修筑有轨电车正式通车”可知,由外国创办到本国自主经营;根据“1925年8辆有轨电车全部从德国购进”“1958年,沈阳已有国产有轨电车170辆”可知,由使用外国车到使用国产车;综合“1990年沈阳市公共交通联营公司成立,在国营公交空白区陆续开辟公交联营线路”“1995年开通无人售票线路,新型中高档无人售票车和双层客车大量投入使用”“1999年无轨电车全部退役……‘电改汽’使沈阳公交事业的发展出现了历史性的转变”等信息可得出,新中国成立后公交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私人逐渐参与公交运营,公交事业发展迅速。(2)影响:综合材料中“面对日趋恶化的交通环境,沈阳市开始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事业”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从经济、社会、生活和城市化等方面分析可知,沈阳市城市公交事业的发展,便利了市民的生活和工作,适应了城市人口不断增加的需要,有利于沈阳的城市规划建设,有利于促进城市经济的繁荣,一定程度上缓解日趋恶化的交通环境。18.(1)背景:兴建铁路成为时代潮流;西方列强企图控制中国路权;洋务运动的发展;清政府对修建铁路态度的变化。(2)影响:巩固了新生政权;推动了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一.五”计划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奠定了基础。【详解】(1)背景:根据材料“19世纪三四十年代,美、法、德、低等国开始兴建铁路。19世纪50年代,印度、巴西、澳大利亚、埃及等国的土地上也出现了铁路”可知,兴建铁路成为时代潮流;根据材料“19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列强提出了在中国修筑铁路的要求,并付诸行动”可知,西方列强企图控制中国路权;根据材料“1880年,开平矿务局以‘非由铁路运煤.诫恐终难振作’和‘愚误各兵船之用’等理由,得到清朝政府许可,从矿区所在的唐山动工修筑一条铁路到胥各庄”可知,洋务运动的发展和清政府对修建铁路态度的变化。(2)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加强铁路建设有助于巩固新生政权;根据材料“1949一1950年底,新中国修复的铁路达到14089公里,使原有铁路基本畅通”可知,铁路修建推动了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根据材料“到1952年底,除了重修已毁弃的旧线路602公里外,又修建了三条新线路,总长1263公里,使全国通车里程达到24578公里接近新中国成立前最高年份”可知,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铁路修建为“一五”计划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奠定了基础。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13课 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一课一练,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如图反映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历史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13课 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课后测评,共6页。
这是一份历史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第13课 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同步练习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上海见证了近代中国的发展历程,如表为某同学整理的大事年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