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还剩52页未读,
继续阅读
第17课 短文两篇--2021--2022学年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同步教学课件+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第17课 短文两篇--2021--2022学年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同步教学课件+教案
目录1234学习目标课前资料教学过程思维导图CONTENTS17 短文两篇 第一课时第二课时1.朗读并背诵这两篇短文,积累重点文言词句。2.理解作者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的高洁志趣。3.了解“陋巷之乐”的美德和莲、菊牡丹的文化象征意义。学习目标第一课时新课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赏读一篇经典铭文《陋室铭》,品味蕴藏于文字背后的哲理、情怀。首先,我们一起来了解文体和作者。知识链接 “陋室”,简陋的屋子,这里指作者任和州(今安徽和县)刺史期间在当地居住的简易房子。陋室铭 “铭”,古代文体名,用于述功纪行或警戒劝勉,文辞精炼,有韵,读来铿锵有力;体制短小,最短者不足10字,与格言颇相似。本文虽只有81字,却是铭辞中的长者。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有“诗豪”之称。他和柳宗元辅佐王叔文执政,实践“永贞革新”。但革新很快宣告失败,刘禹锡也因此受到达官权贵的排挤打击,屡遭贬谪,宦海沉浮,但始终不屈。他一生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写作背景 刘禹锡在任监察御史期间,参加了王叔文的“永贞革新”运动,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革新失败后,被贬至安徽和州当一名小小的刺史。刺史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可和州知县故意刁难刘禹锡。短短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剩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斗室。刘禹锡遂提笔写下了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在石碑上,立在了门前,以示“纪念”。 一个被贬官员,在那样恶劣的政治环境里工作、生活,却能写出《陋室铭》这样的千古古名篇,主要依靠的是他的精神世界。 读下面两首诗,同学们能读出一个怎样的刘禹锡呢?作者简介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作者简介秋 词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一般来说,“沉舟侧畔”“病树前头”会让人们意志消沉,诗人却能看到“千帆过”“万木春”;一般来说,文人自古都悲秋,诗人却说“我言秋日胜春朝”。读这两首诗,我们读出了一个乐观、开朗、潇洒的刘禹锡。作者简介惟吾德馨 苔痕 鸿儒 案牍 xīntái字词梳理字音字形rúdú朗 读1.听录音朗读课文。名ing,灵ing,馨in,青ing,丁ing,经ing,形ing,亭ing2.齐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3.找出韵脚词(即句末韵母相同或相近的词语),体会课文的音韵特点,然后放慢语速,再读课文。一韵到底,让文章回环往复,朗朗上口;韵脚词均在偶数句,又让句子两两呼应,形成对偶句(骈句) ,句式整齐,节奏明快,音韵和谐。这就是这篇铭文的语言风格特点。朗 读4.放慢语速再读课文,边读边划出朗读节奏。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疏通文意借助“注释”和“工具书”1.结合课下注释,尝试边读边口译、对译课文,难以理解的词句标注供讨论。2.摘录文中重要的实词、成语(词语)和名言警句。疏通文意名:出名,有名。灵:神异。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惟,只。斯,这。馨,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山不一定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神异。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原文注释译文《陋室铭》的起笔很好,作者巧妙地变化了句式,强调了“吾”:室不在陋,有德则馨,以虚代实,传达出自豪之感。疏通文意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鸿儒:博学的人。鸿,大。白丁: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与我谈笑的是博学的人,来往的没有平民。原文注释译文疏通文意调素琴:弹琴。调,调弄。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金经:指佛经(佛经用泥金书写)。无丝竹之乱耳: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无案牍之劳形: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案牍,指官府文书。形,形体、躯体。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原文注释译文疏通文意南阳诸葛庐:诸葛亮隐居南阳住的草庐。 西蜀子云亭:扬子云在西蜀的屋舍。西蜀今四川。子云,即扬雄(前53-18),字子云,蜀郡成都(今属四川)人,西汉哲学家、文学家。何陋之有:语出《论语·子罕》。意思是,有什么简陋的呢?之,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它好比)诸葛亮隐居南阳住的草庐,扬子云在西蜀的屋舍。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原文注释译文(1)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疏通文意扬雄、诸葛亮的节操,是安贫乐道。作者用古代名贤的“庐”“亭”类比自己的“陋室”,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自己也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写人家,其实是写自己,其实《陋室铭》的每一个句子都是在写自己。理解难句(2)孔子云:“何陋之有?”这句话取自《论语·子罕》中的“子曰:‘君子居之,何随之有?‘”,巧妙地省略了“君子居之”,读起来委婉,亦喻自己是“君子”,表达出我就要成为像孔子那样的人的愿望,传达出期盼之情,是全文点睛之笔。①惟吾德馨:[古]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 [今]香气②无丝竹之乱耳:[古]弦乐器和管乐器 [今]指丝绸和竹子③无案牍之劳形:[古]形体、躯体 [今]样子、形状重点积累古今异义重点积累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出名、有名整体感知美读课文,标出课文的三个层次,读出三个层次的不同感受。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引出陋室,读出欣喜、兴奋之情。描绘陋室,读出陶醉、享受、悠闲之态。评价陋室,读出自豪、得意之感。细读分析1.品读课文,分析作者是如何描绘出陋室不陋的。引出“惟吾德馨”后,作者从自然环境和生活情境着力,描绘出一个鲜明生动的陋室:“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描述了清幽宁静的自然环境。“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写的是室内生活富有高雅的情趣——借客人的不俗衬托主人的不凡,以及主人身居陋室的清雅情趣。“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写的是室主人超尘脱俗的胸襟。作者从不同方面描绘了陋室中的情景,就写出了陋室不陋。细读分析2.作者真的就只是在写陋室不陋吗?为什么?不只是写陋室,而是借写“陋室”来写“德馨”,表明了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这种写作方法就叫——托物言志。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就是通过对客观物品的描写和叙述,间接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情感等。如《石灰吟》。知识链接石灰吟于 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首诗就借石灰这个客观事物,通过描绘石灰的特性,表达了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深入探究赏析文章写法请从文章中任选一句,写一段赏析《陋室铭》的文字。示例1:《陋室铭》全文构思巧妙,层次明晰。先以比兴,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来比喻陋室(引出陋室),强调德馨,然后从环境、日常生活方面描述陋室,最后运用类比、引用,表明志向。全文层次明晰,首尾呼应,中心突出。提示:可从文章的构思、层次、语句、手法等角度赏析。深入探究赏析文章写法示例2:文章第一句起笔高远,富有气势。先设两个比喻,用“山、水”比喻房屋,“仙、龙”比喻有品德、有才能的人,引出陋室。山水因仙龙而生灵秀,“居室”和“人”的关系也是如此,即陋室借道德高尚之士芳名远扬,旨在突出“惟吾德馨”。示例3:文章开头以山水起兴,顺势引出“陋室”,妙!“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那么房子呢?自然不在于宽敞华丽,只要有一位品格高尚的人居住就会受到人们的仰慕。本文就是用这种方法,从“山”“水”引出“陋室”的。深入探究赏析文章写法示例4:文章中间细写了几笔,从环境、交往、志趣方面极力渲染陋室不陋,主人因德而馨。文中大量使用了骈句(对偶句),采用了烘托手法——用室外的环境和室内主人的活动来烘托“陋室”的高雅,突出主人安贫乐道的志趣。如:“苔痕上阶绿,草色人帘青”这一句很有韵味,描写了陋室偏僻荒凉、人迹罕至的环境,还原了陋室本身之陋,又以“绿”和“青”二字,给人有雅趣可赏的明亮感觉,突出环境之幽静,主人心静之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所来者均为文人雅士,志同道合的朋友,不仅可以交流学问,更重要的是心灵相通。该句借客人写主人的不凡,暗夸自己是鸿儒。深入探究赏析文章写法“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一句从正面叙述了作者被贬官赋闲到此,无力改变现实,转而追求内心的高洁,可见作者对待生活的态度,突出主人志趣之雅(补充:琴原本就是一种乐器,过多繁琐的装饰反而掩盖了其真正的价值。作者强调所弹的是“素琴”,就是在强调对音乐本质的追求);“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两句是从反面书写居室主人摆脱官场事务后的轻松淡泊和怡然自得的生活,旨在突出主人情趣之高雅。示例5:本文用词精练,富有表现力。如“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中的“上”和“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仿佛绿苔、青草这些生机盎然的植物也成了往来“陋室”的客人。它们以自身特有的姿色,装点着这间陋室——台阶被滋长的“青苔”覆盖得绿茸茸的,草色跨进门帘,屋内呈现一片青翠。深入探究赏析文章写法示例6:“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表明,既然往来的谈笑的都是些知识渊博的学者,陋室的主人的德才就可想而知了。此句用来客的不俗侧面衬托主人的不凡,旨在突出交往之雅。示例7:“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运用了类比的修辞手法,即将“陋室”与“诸葛庐”和“子云亭”类比,引前贤陋室自比。孔明和扬雄才德过人,陋室因此不陋,自己又何尝不是如此?此句暗示了自己见贤思齐的远大志向,含蓄表达了自己也是像孔子扬雄一类的人。 诸葛亮在青年时“每自比于管仲、乐毅”,管仲为名相,乐毅为名将,这句表明了诸葛亮出将入相的雄心。而扬雄最终走出山林,被王莽召去任官。所以,此处的类比不仅赞美自家的陋室的情趣与之类似,也暗示了自己对能被朝廷重新起用的渴望。深入探究教师小结拓展延伸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作者所说的“惟吾德馨”?提示:可从“德馨”体现在哪些地方,精神追求与物质满足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去思考。思维导图第二课时新课导入 前面我们阅读了《陋室铭》,感受到唐代诗人刘禹锡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志趣,今天我们再来阅读宋代周敦颐的名作《爱莲说》。我们先来认识作者。知识链接 “爱莲说”就是作者在写自己为什么会喜欢莲花。爱莲说 “说”,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杂文相似。作者简介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宋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北宋哲学家,宋代理学的创始人。他不慕钱财,淡泊名利胸怀坦荡,人品高洁。晚年隐居在庐山莲花山下,他将门前的小溪命名为家乡的濂溪,还在那里建了濂溪书堂。世称“濂溪先生”。写作背景 宋熙宁四年(1071),周敦颐任江西南康知军,他在军衙东侧开挖了一口池塘,并全部种植莲花,名曰“爱莲池”。周敦颐当时已值暮年,又抱病在身。每当茶余饭后,他或独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赏花品茗,本文即写于此时。蕃 淤泥 清涟 濯 噫 亵玩 鲜有闻 fányū字词梳理字音字形liánzhuóyīxièxiǎn朗 读1.听录音朗读课文。①读出断句。示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予谓/菊,花之……;牡丹,花之……莲,花之……2.齐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出断句和语气。②放慢语速,读出标点的停顿,并注意语调。第1自然段,应用陈述的语调朗读,逗号短停,句号长停;第2自然段用议论的语调朗读,第一层应读出肯定的语气,第二层应读出感叹的语气,而“莲之爱”还要读出惋惜之意。疏通文意借助“注释”和“工具书”1.结合课下注释,尝试边读边口译、对译课文,难以理解的词句标注供讨论。2.摘录文中重要的实词、成语(词语)和名言警句。疏通文意蕃 :多。独:只。李唐:指唐朝。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水里、陆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东晋陶渊明只喜爱菊花。自从唐朝以来,世人(都)很喜爱牡丹。原文注释译文疏通文意淤泥:河沟、池塘里积存的污泥。染:沾染(污秽)。濯清涟而不妖: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濯,洗。涟,水波。妖,艳丽。中通外直:(莲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不蔓不枝: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蔓、枝都是名词用作动词。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我只喜爱莲花,(因为它)从河沟、池塘里积存的污泥中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莲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原文注释译文疏通文意香远益清:香气远闻更加清芬。 亭亭净植:洁净地挺立。亭亭,耸立的样子。植,竖立。亵玩:靠近赏玩。亵,亲近而不庄重。焉:语气词。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香气远闻更加清芬,洁净地挺立(在水中),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赏玩啊。原文注释译文疏通文意隐逸:隐居避世。这里是说菊花不与别的花争奇斗艳。 噫:叹词,表示感慨。鲜:少。 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宜乎众矣:应当人很多了。宜,应当。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人。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应当人很多了。原文注释译文亭亭净植:[古]竖立 [今]种植重点积累古今异义重点积累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不蔓不枝:横生藤蔓不蔓不枝:旁生枝茎形容词用作动词香远益清:远闻重点积累词类活用理解“之”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作用。“菊之爱”“莲之爱”“牡丹之爱”中的“之”,标明宾语前置(将动词的对象提前) ,以示强调,突出爱的内容。而“何陋之有”中的“之”也是这种用法,强调“何陋”,突出君子居之就不简陋了。“水陆草木之花”“花之隐逸者也”中的“之”是助词,表示“的"。“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的“之”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起舒缓语气的作用。“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中的“之”,其作用是代词,指“它”。整体感知1.作者为何喜欢莲呢?我们先浏览全文,勾画出文中高度概括“莲”整体形象的一句话。“莲”的整体形象:“莲,花之君子者也。”原来爱莲,就是慕君子,这是以物喻人。细读分析细读“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段文字,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填写后面的表格。提示:这段文字倾注了作者对莲的无限赞美之情,作者的关注点始终在“莲”上,所以,概括时一定要突出“莲”。细读分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不会被污浊的环境浸染不因环境的美好而放纵花柄通达笔直不旁逸斜出给周围以有益的影响洁净且笔直挺立凛然不可侵犯洁身自爱,不同流合污不媚俗,坚守道德刚直,胸怀坦荡独立,行为正直美德广布,有感召力洁净挺拔,卓尔不群独立高贵,令人景仰深入探究欣赏表达手法之美莲的丰富内涵以及作者的情感是通过哪些手法表达出来的呢?再读课文,从文章整体的角度赏析《爱莲说》的表达手法之美。(1)美在托物言志。在作者眼里,菊、莲、牡丹这三种花都具有象征不同人群的意义。作者好像是在写花,而实际上弦外有音,是在托物言志,即赋予“莲”以某种人格化特征,以寄寓自己的志向、思想、情感。如用莲寄寓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情感。作者由三种花引出三种评价,名为写花,实际写人,写人们对生活理想的三种选择。这样写是为了凸显自己对胸怀坦荡、行为正直、不慕名利、洁身自爱等美好品格的崇尚。深入探究欣赏表达手法之美在篇末,作者进而对“爱”作出评价“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这里用感叹的方式含蓄地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态度: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而是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知识链接衬 托 “衬托”是用某一种事物来衬托另一种事物,以突出形象的一种表现手法,即为了使所写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就用另外的形象来映衬它,起到烘云托月的作用。深入探究(2)美在衬托,以突出莲。一处是“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这里作者用陶渊明爱菊和世人爱牡丹,来衬托自己与众不同的独爱莲的心意——在浊世要保持清白的情怀。一处是“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这里运用衬托的手法,旨在突出莲的品格,抒发感慨,含蓄地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由此可见,本文用菊花和牡丹来衬托莲,有烘云托月的作用。欣赏表达手法之美深入探究(3)美在象征,赋予了莲以君子的形象、君子的品质。“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在作者眼里,三种花都具有象征不同人群的意义,唯独莲象征君子的美好形象,象征品德高尚的君子。可见,周敦颐爱莲,是因为莲花的品质正好跟周敦颐的性情品质相契合,爱莲,就是爱君子之德。欣赏表达手法之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莲、菊、牡丹等花卉意象均含有文化象征意义,花卉的特征是可与人物的品格联系起来,给予人们启示的。于是在作者周敦颐的眼里,莲象征高洁独立,菊象征独善其身,牡丹象征富贵功名。 《爱莲说》美在它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作者通过托物言志、衬托和象征的艺术手法,描绘了莲的整体形象,既歌颂了莲花坚贞高洁的品格,又含蓄表达了自己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深入探究教师小结拓展延伸《陋室铭》中的“惟吾德馨”,《爱莲说》中的“莲之爱,同予者何人”都有点孤芳自赏的意思,而且把自己与众人对立起来,往往不能欣赏他人之德。对此,你是怎样思考认识的?请说说你的思考认识。示例:任何人都不应该只认为自己是最优秀的,将自己与他人对立起来。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普通人,要意识到多数人可能比自己更好、更优秀。即使自己做了“好人好事”,也应视之如平常之事,心想,每个人都会这样做,因此不值得一提。只有有了这种认识的人,才会与他人、社会和谐共处,对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刘禹锡、周敦颐其人与《陋室铭》《爱莲说》其文,一直为世人所仰慕。今天这两篇经典美文,穿越时空与我们相遇了。读罢《陋室铭》《爱莲说》,相信它们会激起很多人的共鸣——做人就要做君子。课堂小结盘点收获:(1)在通读、背诵中了解了两篇文言美文的不同特点,文言语感有所增强,积累了一些文言实词和三种句式。(2)在欣赏表达手法之美时,了解了托物言志的方法。(3)在品读语句中,领悟到“陋巷之乐”“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德和莲、菊、牡丹的文化象征意义。课堂小结布置作业1.背诵并默写课文。2.作者用“莲花”寄寓了自己的志趣,你喜欢什么植物?请谈谈你喜欢它的原因或者它寄托了你怎样的思想感情。思维导图
目录1234学习目标课前资料教学过程思维导图CONTENTS17 短文两篇 第一课时第二课时1.朗读并背诵这两篇短文,积累重点文言词句。2.理解作者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的高洁志趣。3.了解“陋巷之乐”的美德和莲、菊牡丹的文化象征意义。学习目标第一课时新课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赏读一篇经典铭文《陋室铭》,品味蕴藏于文字背后的哲理、情怀。首先,我们一起来了解文体和作者。知识链接 “陋室”,简陋的屋子,这里指作者任和州(今安徽和县)刺史期间在当地居住的简易房子。陋室铭 “铭”,古代文体名,用于述功纪行或警戒劝勉,文辞精炼,有韵,读来铿锵有力;体制短小,最短者不足10字,与格言颇相似。本文虽只有81字,却是铭辞中的长者。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有“诗豪”之称。他和柳宗元辅佐王叔文执政,实践“永贞革新”。但革新很快宣告失败,刘禹锡也因此受到达官权贵的排挤打击,屡遭贬谪,宦海沉浮,但始终不屈。他一生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写作背景 刘禹锡在任监察御史期间,参加了王叔文的“永贞革新”运动,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革新失败后,被贬至安徽和州当一名小小的刺史。刺史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可和州知县故意刁难刘禹锡。短短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剩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斗室。刘禹锡遂提笔写下了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在石碑上,立在了门前,以示“纪念”。 一个被贬官员,在那样恶劣的政治环境里工作、生活,却能写出《陋室铭》这样的千古古名篇,主要依靠的是他的精神世界。 读下面两首诗,同学们能读出一个怎样的刘禹锡呢?作者简介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作者简介秋 词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一般来说,“沉舟侧畔”“病树前头”会让人们意志消沉,诗人却能看到“千帆过”“万木春”;一般来说,文人自古都悲秋,诗人却说“我言秋日胜春朝”。读这两首诗,我们读出了一个乐观、开朗、潇洒的刘禹锡。作者简介惟吾德馨 苔痕 鸿儒 案牍 xīntái字词梳理字音字形rúdú朗 读1.听录音朗读课文。名ing,灵ing,馨in,青ing,丁ing,经ing,形ing,亭ing2.齐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3.找出韵脚词(即句末韵母相同或相近的词语),体会课文的音韵特点,然后放慢语速,再读课文。一韵到底,让文章回环往复,朗朗上口;韵脚词均在偶数句,又让句子两两呼应,形成对偶句(骈句) ,句式整齐,节奏明快,音韵和谐。这就是这篇铭文的语言风格特点。朗 读4.放慢语速再读课文,边读边划出朗读节奏。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疏通文意借助“注释”和“工具书”1.结合课下注释,尝试边读边口译、对译课文,难以理解的词句标注供讨论。2.摘录文中重要的实词、成语(词语)和名言警句。疏通文意名:出名,有名。灵:神异。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惟,只。斯,这。馨,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山不一定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神异。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原文注释译文《陋室铭》的起笔很好,作者巧妙地变化了句式,强调了“吾”:室不在陋,有德则馨,以虚代实,传达出自豪之感。疏通文意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鸿儒:博学的人。鸿,大。白丁: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与我谈笑的是博学的人,来往的没有平民。原文注释译文疏通文意调素琴:弹琴。调,调弄。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金经:指佛经(佛经用泥金书写)。无丝竹之乱耳: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无案牍之劳形: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案牍,指官府文书。形,形体、躯体。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原文注释译文疏通文意南阳诸葛庐:诸葛亮隐居南阳住的草庐。 西蜀子云亭:扬子云在西蜀的屋舍。西蜀今四川。子云,即扬雄(前53-18),字子云,蜀郡成都(今属四川)人,西汉哲学家、文学家。何陋之有:语出《论语·子罕》。意思是,有什么简陋的呢?之,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它好比)诸葛亮隐居南阳住的草庐,扬子云在西蜀的屋舍。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原文注释译文(1)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疏通文意扬雄、诸葛亮的节操,是安贫乐道。作者用古代名贤的“庐”“亭”类比自己的“陋室”,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自己也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写人家,其实是写自己,其实《陋室铭》的每一个句子都是在写自己。理解难句(2)孔子云:“何陋之有?”这句话取自《论语·子罕》中的“子曰:‘君子居之,何随之有?‘”,巧妙地省略了“君子居之”,读起来委婉,亦喻自己是“君子”,表达出我就要成为像孔子那样的人的愿望,传达出期盼之情,是全文点睛之笔。①惟吾德馨:[古]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 [今]香气②无丝竹之乱耳:[古]弦乐器和管乐器 [今]指丝绸和竹子③无案牍之劳形:[古]形体、躯体 [今]样子、形状重点积累古今异义重点积累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出名、有名整体感知美读课文,标出课文的三个层次,读出三个层次的不同感受。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引出陋室,读出欣喜、兴奋之情。描绘陋室,读出陶醉、享受、悠闲之态。评价陋室,读出自豪、得意之感。细读分析1.品读课文,分析作者是如何描绘出陋室不陋的。引出“惟吾德馨”后,作者从自然环境和生活情境着力,描绘出一个鲜明生动的陋室:“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描述了清幽宁静的自然环境。“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写的是室内生活富有高雅的情趣——借客人的不俗衬托主人的不凡,以及主人身居陋室的清雅情趣。“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写的是室主人超尘脱俗的胸襟。作者从不同方面描绘了陋室中的情景,就写出了陋室不陋。细读分析2.作者真的就只是在写陋室不陋吗?为什么?不只是写陋室,而是借写“陋室”来写“德馨”,表明了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这种写作方法就叫——托物言志。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就是通过对客观物品的描写和叙述,间接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情感等。如《石灰吟》。知识链接石灰吟于 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首诗就借石灰这个客观事物,通过描绘石灰的特性,表达了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深入探究赏析文章写法请从文章中任选一句,写一段赏析《陋室铭》的文字。示例1:《陋室铭》全文构思巧妙,层次明晰。先以比兴,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来比喻陋室(引出陋室),强调德馨,然后从环境、日常生活方面描述陋室,最后运用类比、引用,表明志向。全文层次明晰,首尾呼应,中心突出。提示:可从文章的构思、层次、语句、手法等角度赏析。深入探究赏析文章写法示例2:文章第一句起笔高远,富有气势。先设两个比喻,用“山、水”比喻房屋,“仙、龙”比喻有品德、有才能的人,引出陋室。山水因仙龙而生灵秀,“居室”和“人”的关系也是如此,即陋室借道德高尚之士芳名远扬,旨在突出“惟吾德馨”。示例3:文章开头以山水起兴,顺势引出“陋室”,妙!“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那么房子呢?自然不在于宽敞华丽,只要有一位品格高尚的人居住就会受到人们的仰慕。本文就是用这种方法,从“山”“水”引出“陋室”的。深入探究赏析文章写法示例4:文章中间细写了几笔,从环境、交往、志趣方面极力渲染陋室不陋,主人因德而馨。文中大量使用了骈句(对偶句),采用了烘托手法——用室外的环境和室内主人的活动来烘托“陋室”的高雅,突出主人安贫乐道的志趣。如:“苔痕上阶绿,草色人帘青”这一句很有韵味,描写了陋室偏僻荒凉、人迹罕至的环境,还原了陋室本身之陋,又以“绿”和“青”二字,给人有雅趣可赏的明亮感觉,突出环境之幽静,主人心静之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所来者均为文人雅士,志同道合的朋友,不仅可以交流学问,更重要的是心灵相通。该句借客人写主人的不凡,暗夸自己是鸿儒。深入探究赏析文章写法“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一句从正面叙述了作者被贬官赋闲到此,无力改变现实,转而追求内心的高洁,可见作者对待生活的态度,突出主人志趣之雅(补充:琴原本就是一种乐器,过多繁琐的装饰反而掩盖了其真正的价值。作者强调所弹的是“素琴”,就是在强调对音乐本质的追求);“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两句是从反面书写居室主人摆脱官场事务后的轻松淡泊和怡然自得的生活,旨在突出主人情趣之高雅。示例5:本文用词精练,富有表现力。如“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中的“上”和“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仿佛绿苔、青草这些生机盎然的植物也成了往来“陋室”的客人。它们以自身特有的姿色,装点着这间陋室——台阶被滋长的“青苔”覆盖得绿茸茸的,草色跨进门帘,屋内呈现一片青翠。深入探究赏析文章写法示例6:“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表明,既然往来的谈笑的都是些知识渊博的学者,陋室的主人的德才就可想而知了。此句用来客的不俗侧面衬托主人的不凡,旨在突出交往之雅。示例7:“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运用了类比的修辞手法,即将“陋室”与“诸葛庐”和“子云亭”类比,引前贤陋室自比。孔明和扬雄才德过人,陋室因此不陋,自己又何尝不是如此?此句暗示了自己见贤思齐的远大志向,含蓄表达了自己也是像孔子扬雄一类的人。 诸葛亮在青年时“每自比于管仲、乐毅”,管仲为名相,乐毅为名将,这句表明了诸葛亮出将入相的雄心。而扬雄最终走出山林,被王莽召去任官。所以,此处的类比不仅赞美自家的陋室的情趣与之类似,也暗示了自己对能被朝廷重新起用的渴望。深入探究教师小结拓展延伸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作者所说的“惟吾德馨”?提示:可从“德馨”体现在哪些地方,精神追求与物质满足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去思考。思维导图第二课时新课导入 前面我们阅读了《陋室铭》,感受到唐代诗人刘禹锡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志趣,今天我们再来阅读宋代周敦颐的名作《爱莲说》。我们先来认识作者。知识链接 “爱莲说”就是作者在写自己为什么会喜欢莲花。爱莲说 “说”,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杂文相似。作者简介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宋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北宋哲学家,宋代理学的创始人。他不慕钱财,淡泊名利胸怀坦荡,人品高洁。晚年隐居在庐山莲花山下,他将门前的小溪命名为家乡的濂溪,还在那里建了濂溪书堂。世称“濂溪先生”。写作背景 宋熙宁四年(1071),周敦颐任江西南康知军,他在军衙东侧开挖了一口池塘,并全部种植莲花,名曰“爱莲池”。周敦颐当时已值暮年,又抱病在身。每当茶余饭后,他或独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赏花品茗,本文即写于此时。蕃 淤泥 清涟 濯 噫 亵玩 鲜有闻 fányū字词梳理字音字形liánzhuóyīxièxiǎn朗 读1.听录音朗读课文。①读出断句。示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予谓/菊,花之……;牡丹,花之……莲,花之……2.齐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出断句和语气。②放慢语速,读出标点的停顿,并注意语调。第1自然段,应用陈述的语调朗读,逗号短停,句号长停;第2自然段用议论的语调朗读,第一层应读出肯定的语气,第二层应读出感叹的语气,而“莲之爱”还要读出惋惜之意。疏通文意借助“注释”和“工具书”1.结合课下注释,尝试边读边口译、对译课文,难以理解的词句标注供讨论。2.摘录文中重要的实词、成语(词语)和名言警句。疏通文意蕃 :多。独:只。李唐:指唐朝。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水里、陆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东晋陶渊明只喜爱菊花。自从唐朝以来,世人(都)很喜爱牡丹。原文注释译文疏通文意淤泥:河沟、池塘里积存的污泥。染:沾染(污秽)。濯清涟而不妖: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濯,洗。涟,水波。妖,艳丽。中通外直:(莲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不蔓不枝: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蔓、枝都是名词用作动词。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我只喜爱莲花,(因为它)从河沟、池塘里积存的污泥中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莲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原文注释译文疏通文意香远益清:香气远闻更加清芬。 亭亭净植:洁净地挺立。亭亭,耸立的样子。植,竖立。亵玩:靠近赏玩。亵,亲近而不庄重。焉:语气词。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香气远闻更加清芬,洁净地挺立(在水中),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赏玩啊。原文注释译文疏通文意隐逸:隐居避世。这里是说菊花不与别的花争奇斗艳。 噫:叹词,表示感慨。鲜:少。 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宜乎众矣:应当人很多了。宜,应当。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人。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应当人很多了。原文注释译文亭亭净植:[古]竖立 [今]种植重点积累古今异义重点积累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不蔓不枝:横生藤蔓不蔓不枝:旁生枝茎形容词用作动词香远益清:远闻重点积累词类活用理解“之”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作用。“菊之爱”“莲之爱”“牡丹之爱”中的“之”,标明宾语前置(将动词的对象提前) ,以示强调,突出爱的内容。而“何陋之有”中的“之”也是这种用法,强调“何陋”,突出君子居之就不简陋了。“水陆草木之花”“花之隐逸者也”中的“之”是助词,表示“的"。“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的“之”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起舒缓语气的作用。“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中的“之”,其作用是代词,指“它”。整体感知1.作者为何喜欢莲呢?我们先浏览全文,勾画出文中高度概括“莲”整体形象的一句话。“莲”的整体形象:“莲,花之君子者也。”原来爱莲,就是慕君子,这是以物喻人。细读分析细读“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段文字,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填写后面的表格。提示:这段文字倾注了作者对莲的无限赞美之情,作者的关注点始终在“莲”上,所以,概括时一定要突出“莲”。细读分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不会被污浊的环境浸染不因环境的美好而放纵花柄通达笔直不旁逸斜出给周围以有益的影响洁净且笔直挺立凛然不可侵犯洁身自爱,不同流合污不媚俗,坚守道德刚直,胸怀坦荡独立,行为正直美德广布,有感召力洁净挺拔,卓尔不群独立高贵,令人景仰深入探究欣赏表达手法之美莲的丰富内涵以及作者的情感是通过哪些手法表达出来的呢?再读课文,从文章整体的角度赏析《爱莲说》的表达手法之美。(1)美在托物言志。在作者眼里,菊、莲、牡丹这三种花都具有象征不同人群的意义。作者好像是在写花,而实际上弦外有音,是在托物言志,即赋予“莲”以某种人格化特征,以寄寓自己的志向、思想、情感。如用莲寄寓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情感。作者由三种花引出三种评价,名为写花,实际写人,写人们对生活理想的三种选择。这样写是为了凸显自己对胸怀坦荡、行为正直、不慕名利、洁身自爱等美好品格的崇尚。深入探究欣赏表达手法之美在篇末,作者进而对“爱”作出评价“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这里用感叹的方式含蓄地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态度: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而是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知识链接衬 托 “衬托”是用某一种事物来衬托另一种事物,以突出形象的一种表现手法,即为了使所写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就用另外的形象来映衬它,起到烘云托月的作用。深入探究(2)美在衬托,以突出莲。一处是“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这里作者用陶渊明爱菊和世人爱牡丹,来衬托自己与众不同的独爱莲的心意——在浊世要保持清白的情怀。一处是“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这里运用衬托的手法,旨在突出莲的品格,抒发感慨,含蓄地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由此可见,本文用菊花和牡丹来衬托莲,有烘云托月的作用。欣赏表达手法之美深入探究(3)美在象征,赋予了莲以君子的形象、君子的品质。“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在作者眼里,三种花都具有象征不同人群的意义,唯独莲象征君子的美好形象,象征品德高尚的君子。可见,周敦颐爱莲,是因为莲花的品质正好跟周敦颐的性情品质相契合,爱莲,就是爱君子之德。欣赏表达手法之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莲、菊、牡丹等花卉意象均含有文化象征意义,花卉的特征是可与人物的品格联系起来,给予人们启示的。于是在作者周敦颐的眼里,莲象征高洁独立,菊象征独善其身,牡丹象征富贵功名。 《爱莲说》美在它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作者通过托物言志、衬托和象征的艺术手法,描绘了莲的整体形象,既歌颂了莲花坚贞高洁的品格,又含蓄表达了自己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深入探究教师小结拓展延伸《陋室铭》中的“惟吾德馨”,《爱莲说》中的“莲之爱,同予者何人”都有点孤芳自赏的意思,而且把自己与众人对立起来,往往不能欣赏他人之德。对此,你是怎样思考认识的?请说说你的思考认识。示例:任何人都不应该只认为自己是最优秀的,将自己与他人对立起来。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普通人,要意识到多数人可能比自己更好、更优秀。即使自己做了“好人好事”,也应视之如平常之事,心想,每个人都会这样做,因此不值得一提。只有有了这种认识的人,才会与他人、社会和谐共处,对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刘禹锡、周敦颐其人与《陋室铭》《爱莲说》其文,一直为世人所仰慕。今天这两篇经典美文,穿越时空与我们相遇了。读罢《陋室铭》《爱莲说》,相信它们会激起很多人的共鸣——做人就要做君子。课堂小结盘点收获:(1)在通读、背诵中了解了两篇文言美文的不同特点,文言语感有所增强,积累了一些文言实词和三种句式。(2)在欣赏表达手法之美时,了解了托物言志的方法。(3)在品读语句中,领悟到“陋巷之乐”“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德和莲、菊、牡丹的文化象征意义。课堂小结布置作业1.背诵并默写课文。2.作者用“莲花”寄寓了自己的志趣,你喜欢什么植物?请谈谈你喜欢它的原因或者它寄托了你怎样的思想感情。思维导图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