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考语文三轮冲刺题组训练:文言文阅读(五)(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1年中考语文三轮冲刺题组训练:文言文阅读(五)(含答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阅读下面文本,回答下列问题, 阅读下面文本,回答下列小题,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小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谳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三峡》)
【乙】梅溪①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②,孤峰限③日;幽岫④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⑤幽居,遂葺⑥宇其上。
(吴均《与顾章书》)
【注释】①梅溪:山名,在今浙江安吉境内。②森壁争霞:阴森陡峭的峭壁与天上的云霞争高。③限:阻,这里指遮断。④幽岫:幽深的山穴。⑤重:这里是向往的意思。⑥葺:修建。
(1)解释下列划线加点的词语。
至于夏水襄陵: ________
林寒涧肃:________
沿溯阻绝:________
既素重幽居: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幽岫含云,深溪蓄翠。
(3)【甲】文中“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写出了山的高峻,“素湍绿潭”写出水的碧绿,
【乙】文中也有相似的句子,请找出来。
(4)请分别概括【甲】文中三峡四个季节的特点。夏季:________ 春冬:________ 秋季:________
(5)【甲】【乙】两文都写到猿啼叫的声音,说说它们各自的作用。
2.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释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晓雾将歇(消散)
B.夕日欲颓(颓唐)
C.沉鳞竞跃(指水中潜游的鱼)
D.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3)依据文章的内容填写句子。
《答谢中书书》通过先写四时之景,再写________,以表现山川之美。“________”一句则抒发了对美好景色强烈的喜爱与沉醉之情。
《答谢中书书》中写早晚景物特征的句子是:________。
(4)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5)作者书写游山之感,为什么要与“康乐”相比?
3. 阅读下面文本,回答下列问题。
与朱元思书
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从流飘荡:_______________②鸢飞戾天者:_______________。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负势竞上至于负者歌于途
B.天下独绝猿则百叫无绝
C.争高直指直视无碍
D.风烟俱净湖中人鸟声俱绝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②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4)本文先勾勒出富春江沿岸“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的景色特点,看到富春江的奇山异水,作者发出了“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感慨,含蓄地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生态度。
(5)作者的观察角度是如何变化的?
4. 阅读下面文本,回答下列问题。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
①五色交辉:________ ②晓雾将歇:________
③夕日欲颓:________ ④沉鳞竞跃: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②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请发挥想象描写“高峰人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所呈现的景色。
(4)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5. 阅读下面文本,回答下列小题。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
①解衣欲睡:________ ②欣然起行:________
③遂至承天寺:________ ④相与步于中庭:________
(2)请用“/”标示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念无与为乐者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妙处。
(5)文中叙事、写景、抒情相结合,这三者都为写人服务,写人又突出一点:“闲”,如何理解作者的“闲情”?
(6)“欣然”一词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性格特征?
(7)本文写作时,苏轼已被贬黄州,近乎流放,处境维艰。揣摩文章最后一句,体会作者复杂的心境和思想感情。
(8)用自己的话说说苏轼是怎样描写承天寺夜色的。
(9)补全下面的对偶句。
将影作藻见奇趣,_______________抒闲情。
(10)古人诗文中月光如水的比喻并不少见,如“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独上江楼思悄然,月光如水水如天”,但运用之妙,因人而异。本文的艺术效果为什么如此不同寻常?谈谈你的理解。
6.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小题。
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
①沿溯阻绝:________ ③或王命急宣:________
③林寒涧肃:________ ④属引凄异: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3)请用“/”为文中画线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画两处)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4)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先从侧面极力渲染,再从正面描写刻画,突出了山的高峻。
B.“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描绘出夏水之盛。
C.“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谳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变换视角描写景色,先仰视,后俯视,多角度描绘,让人美不胜收。
D.文章写景是承水势的涨落而安排的。先写迅猛的夏水,继写风平浪静的春冬之景,末写水枯谷空的秋景,可见其匠心独运。
(5)作者在描写“春冬”景物后为何感慨道“良多趣味”?
(6)作者在写三峡的水时,为什么没有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而是先写夏季?
(7)本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下列小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勾践之困会稽也,喟(kuì)然叹曰:“吾终于此乎?”种曰:“汤系夏台°,文王囚羑(yǒu)里,晋重耳奔翟·,齐小白奔莒,其卒王霸。由是观之,何遽不为福乎?”
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赈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卧薪尝胆》)
【注释】①系:拘囚。②翟:同“狄”。③坐;同“座”,座位。④折节:屈己下人。⑤赈:救济。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 发:_______________
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任:_______________
③其卒王霸 卒:_______________
④越王勾践反国 反: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赈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3)【甲】文中的画线句的论证方法有何不同?
(4)【乙】文中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事实能够证明【甲】文中的哪句话?
(5)【甲】文列举六位圣君贤相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和【乙】文引用曾经落难的商汤、周文王、重耳、小白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参考答案
1.
【答案】
(1)①冲上、漫上,②肃杀,凄寒,③逆流而上,④一向
(2)①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坐船快;
②幽深的洞穴蕴含着云雾,深谷小溪积聚着翠绿。
(3)森壁争霞,孤峰限日;深溪蓄翠。
(4)壮美,秀美,凄美
(5)【甲】文中写猿声的哀转久绝表现峡谷幽长的特点,渲染了秋天三峡的萧瑟气氛。【乙】文借写猿啼叫的声音,突出山的幽静、美妙,充满生机,从而表达作者对隐居山野的向往与喜爱。
【解答】
(1)①等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襄:冲上、漫上。
②树林和山涧就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肃:肃杀、凄寒。
③上行和下行船只的航路都被阻断。溯:逆流而上。
④我既然向来推崇隐居。素:一向。
(2)①虽:即使。奔:奔驰的快马。御:驾着,驾驶。不以:不如。疾:快。
②幽岫:幽深的山穴。蓄:包含。翠:绿水。
(3)作答本题时要充分理解文章的意思,然后在文中筛选出答案即可。【乙】文“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写出山的高俊;“深溪蓄翠”写出水的碧绿。
(4)第二段写夏季三峡之景。“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正面描写水势之险恶、水位之高、水流之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通过对比、夸张更加突出了夏季江水之迅疾。写出夏季三峡的壮美。第三段写春冬三峡之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雪白的激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美丽的倒影,使作者禁不住赞叹“良多趣味”,写出春冬之时三峡的秀美。第四段写秋天三峡之景:水枯气寒,猿鸣凄凉。“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那凄异的叫声持续不断,在空旷的山谷里“哀转久绝”。三峡的奇异景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写出秋天三峡的凄美。
(5)【甲】写猿围绕着“山”和“哀”两个重点,从而显示秋天三峡的特色。以“高”形容猿,指明是高山上的猿,以“长”形容啸,送声长远,暗示是在长峡之中。“空谷传响”,直言在山中。“久绝”,回应“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从猿鸣之中,使人进一步体会到山高、岭连、峡窄、水长,同时山猿哀鸣,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
【乙】作者绘声绘色,把山中描写成一个音乐的世界:溪流的淙淙声,鸣蝉的吟唱声,云鹤的叫唳声,猿猴的哀啼声,交织在一起,“英英相杂,绵绵成韵”,组成了优美的山林交响曲。作者铺写山中的各种声音,表面上看似热闹,其实却是以闹写静,显示出山高无人的幽静,这个地方,对于“素重幽居”的作者来说,自然是一个好去处,因而他“葺宇其上”。借写猿啼叫的声音,突出山的幽静、美妙,充满生机,从而表达作者对隐居山野的向往与喜爱。
2.
【答案】
(1)B
(2)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都有;
②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
(3)①朝晚之景,实是欲界之仙都,②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4)示例:语句通过“入”字极力描写了山之高,用“见”字描写了水之净,用笔洗练,寥寥八字,就写出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新。
(5)谢灵运以他的创作极大地丰富和开拓了诗的境界,使山水诗成为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个流派。正因如此,作者陶弘景书写山水之感时,才要与谢灵运相比。作者带有自豪之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解答】
B项,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颓:坠落。
故选B。
(2)①青林:青葱的树林。翠竹:翠绿的竹子。四时:四季。俱:都。
②歇:消。乱:此起彼伏。
(3)①根据“先写四时之景,再写”“以表现山川之美”可知,第一处横线应填:朝晚之景。
根据“抒发了对美好景色强烈的喜爱与沉醉之情”可知,第二处横线应填:实是欲界之仙都。
②根据“写早晚景物特征的句子”可知,横线处内容为: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4)作答本题时要充分了解语句意思,然后按照题目要求从练字的角度进行赏析。“高峰入云,清流见底”的意思是: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语句通过“入”字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寥寥八字,就写出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新。
(5)“康乐”指袭封了康乐公的谢灵运。谢灵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量创作山水诗的著名诗人。谢灵运出身高贵,本人又才华出众,但是一直仕途不顺意,所以寄情山水,写作了大量山水诗,开创了山水诗一派,影响了一代诗风。直到《答谢中书书》的作者陶弘景的年代,也没有比谢灵运更有名的山水诗人了。所以作者盛赞山水之美的时候,自然就会联想到谢灵运,而且也稍微有一点自比谢灵运的意思。
3.
【答案】
(1)①跟、随。
②至、到达。
(2)D
(3)①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那些忙于俗事政务的人也会流连忘返。
②横斜的树枝在上交错遮蔽,挡住了天空,虽在白昼,林间仍显得昏暗。
(4)宁静淡泊(或淡泊名利),向往宁静闲适生活。
(5)从上到下,从今到远。
【解答】
(1)①句意为:随着江流漂荡;从:跟、随。
②句意为:像凶猛的鸟飞到天上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戾:至、到达。
(2)A项,凭借/背东西;
B项,绝妙/断;
C项,笔直/一直;
D项,皆,都。
故选D。
(3)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4)本题考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魏晋南北朝时,政治黑暗,社会动乱。因而不少知识分子寄情山水来排解心中的苦闷。吴均也因动乱而生发热爱山水风光之情。本文叙述作者乘船自桐庐至富阳途中所见,描绘了这一段的山光水色(富春江),它创造出一种清新自然的意境,使人读后悠然神往,仿佛也亲自领略了其间的山水之美;同时也表现出他沉湎于山水的生活情趣。流露出对追求名利之徒的蔑视,含蓄地传达出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之趣。
(5)由原文中的山到水再到树。
4.
【答案】
(1)①交相辉映;
②消散;
③坠落;
④指水中潜游的鱼。
(2)①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夕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
②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3)示例:峻峭的山,直直耸立,有白云轻绕;俊美的水,有鱼儿嬉戏。溪水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互辉映。
(4)表达了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解答】
(1)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交辉”,交相辉映;“颓”,坠落;“沉鳞”, 潜游在水中的鱼儿。
(2)①颓:坠落。沉鳞:指水中潜游的鱼。
②与: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3)本题考查赏析文章的写作手法。“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寥寥八字,就写出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新。“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又改用平远、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这四句通过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又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这十句作者择取有代表性的景物加以组合,使读者对山川景物产生完整、统一的印象。
(4)此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本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能够与钴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5.
【答案】
(1)①想要。②高兴、快乐的样子。
③于是,就。④共同,一起。
(2)念/无与为乐者
(3)①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②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4)“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5)作者希望把被贬后的抑郁不得志的情怀排遣于大自然的美景之中,在恬淡的月色中寻找精神的寄托,表达了作者对世俗的厌弃和淡泊宁静的情怀。
(6)作者身处逆境,却能自得其乐,体现了作者的豁达与乐观。
(7)示例:赏月的欣喜,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被贬的无奈寂寞。虽屡遭贬谪,但仍有自我排遣的旷达乐观。
(8)示例:用比喻来描写夜色。“积水”喻月光,“藻、荇交横”喻月下竹柏影。
(9)以水喻月
(10)一是作者在“月光如水”这个比喻的基础上,进一步把竹柏影比喻成水中藻、荇,形成一个完整的比喻系统;二是巧妙运用错觉,让人扑朔迷离、水月难辨,营造了一种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解答】
(1)汉语中多义词很多,平时学习要注意举一反三,注意辨析词的多义,弄清楚不同的意义不同的用法。
(2)句意为: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是来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因此可知断句如此:念/无与为乐者。
(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庭”是“庭院”的意思,“但”是“只”的意思。
(4)解答此题,需要通晓大意,理解相关词句,赏析其语言的精妙之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的意思是: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这一句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月光”比喻成”积水”,把“竹柏影”比喻成“水中藻、荇”,写出了月光的空明澄澈,月夜美景的空灵。
(5)本篇文言文寓情于景,将淡泊宁静的情感寄于美景之中。
(6)通过本篇文言文,可知欣然是指作者身处逆境,豁达乐观的心情。
(7)从全文的主旨和情感基调入手,细细品味词句所包含、表达的思想感情。因为,文章的主旨和思想感情是统领全文的“神”要品味词句所包含、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不从全文的主旨和情感基调入手,分析品位的结果就很有可能会与原文情感相悖。
(8)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信息筛选。解答此题按题干要求,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先找出文中写承天寺夜景的句子,然后用自己的话将其描述出来即可。甲文中的写景句为:“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9)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示例:以水喻月。
(10)符合文义,有自己的见解即可。
6.
【答案】
顺流而下,有时,肃杀,凄惨,连接
(2)①如果不是在正午,就看不到太阳;不是在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有很多趣味。
(3)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4)D
(5)全文的写作重心都集中在“险”上,因“险”而使得除“春冬”季节之外的山、树、泉、石具有骇人的特点,“春冬之时”的景物有“清荣峻茂”之象,因而使作者感到有“良多趣味”。
(6)本文第二、三段重在写三峡的水,而水以夏季为盛,夏水迅猛凶险,而春冬时节风平浪静,水流清澈明丽,秋天水枯谷空、肃杀悲凉。可见是按照水势涨落来安排写作顺序的。
(7)对祖国壮丽山川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解答】
(1)①顺流而下。 ②有时。③肃杀,凄寒,④连接。
(2)①自非:如果不是。亭午:正午。亭:正。夜分:半夜。曦:日光,这里指太阳。
②句中重点词有:清:水清;良:确实。句意为:水清,树荣,山峻,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
(3)句意为:在三峡七百里(的沿途)中,两岸都是相连的山,全然没有中断的地方。故应这样断句: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4)A项,先从正面描写,后从侧面渲染;
B项,是描绘出夏水之迅疾;
C项,应该先是俯视,后是仰视。
故选D。
(5)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从“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中可知“山险”,因“险”而使得除“春冬”季节之外的山、树、泉、石等具有骇人的特点;从“春冬之时”(即三蛱的枯水期)的景物有“清荣峻茂”之象,因而使作者感到有“良多趣味”。
(6)这道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写作顺序的理解。《三峡》出自《水经注》,而《水经注》主要是给江水作注,所以课文重点是写水。写水是按照水量由盛到枯的变化过程来安排顺序的。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可以看出,三峡夏天的水量最丰,从“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可以看出三峡夏天水流的湍急。由此可见,三峡的夏天最能表现水的特点,所以最先写。
(7)分析课文可知,作者借三峡抒发了对祖国壮丽山川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7.
【答案】
(1)①兴起,指被任用,②责任,担子,③终于,④同“返”,返回
(2)①(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
②救济穷人,悼慰死者,与百姓共同劳作。
(3)第一句话以人为例,从正面加以论证;第二句话以国家为例,从反面加以论证。
(4)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5)【甲】文列举六位圣君贤相的作用是作为事实论据证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
【乙】文引用的作用是劝说越王要像这些人一样,学会忍耐,锻炼意志,以便东山再起。
【解答】
(1)①舜从田野之中被任用。发:被任用;
②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任:责任,担子;
③他们都终于称王称霸天下。卒:终于;
④越王勾践回到越国。反:同“返”,返回。
(2)①所以: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动: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惊动。忍: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坚韧。曾益:增加。曾,通“增”。能:才干。
②赈:救济。贫:贫穷。吊:悼念、祭奠死者。
(3)"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的意思是:人常常犯错,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奋起;心绪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一个国家,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从正面进行论证,“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从反面进行论证,本句话从个人到国家,通过正反对比论证了忧患的意义,从而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论点。
(4)根据“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赈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可知,勾践回国后,就自苦其身,苦心思虑,把苦胆挂到座位上,坐着躺着仰头都能看见苦胆,吃饭时也尝尝苦胆等,通过越往王勾践的做法可以印证甲文中“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5)【甲】文,六位贤人的共同特点是都出身卑微,经过艰苦的磨难,显露出不同凡人的才干,后来又都被统治者一一委以重任,而且干出了一番的事业。利用历史事实(举例论证)来论证作者的观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逆境出人才),让观点更有说服力,更真实。
【乙】文,用这些事例证明祸福可以转化的道理,劝越王要像这些人一样,学会忍耐、锻炼意志,励精图治。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三轮冲刺课时练习《文言文阅读(对比)》(含详解),共15页。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三轮冲刺课时练习《文言文阅读(单篇)》(含详解),共12页。
这是一份2021年中考语文三轮冲刺题组训练:文言文阅读(四)(含答案),共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