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0.1 劝学课文内容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0.1 劝学课文内容ppt课件,共1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新课程标准有关要求,韩愈与其生活的时代,观点的针对性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一)(1)阅读古今中外论说名篇,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和语言特点,理解作者阐述观点的方法和逻辑。阅读近期重要的时事评论,学习作者评说国内外大事或社会热点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在阅读各类文本时,分析质疑,多元解读,培养思辨能力。(2)学习表达和阐发自己的观点,力求立论正确,语言准确,论据恰当,讲究逻辑。学习多角度思考问题。学习反驳,能够做到有理有据,以理服人。(3)围绕感兴趣的话题开展讨论和辩论,能理性、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平等商讨,有针对性、有风度、有礼貌地进行辩驳。
根据这样的总体阐述,作为全套高中教材的第一个思辨性单元,人文主题是“学习之道”。我们将单元目标确定为:1、让学生对“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有一个基本的认识,2、能够理解论述类文章的现实针对性,3、在阅读时能够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和论述思路,感受文章的逻辑思辨力量,4、能够在表达交流时有理有据地进行论述,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
1.学习富有思辨色彩的古今中外文本,通过对“学习之道”的梳理、探究和反思,把握学习的价值、意义、原则和方法,形成正确的学习观,提高学习能力。(学习情境) 2.阅读课文,注意把握思辨类文本中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理解作者思考问题的角度,学习有针对性地表达观点的方法。 3.研读课文,把握说理的逻辑思路,感受思辨中蕴含的逻辑思维,感受思辨的力量,提高理性思维水平。 4.在深入阅读文本、学习文本论述方法的基础上,学会选择合适的角度、以恰当的方式、有针对性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1. 积累文言知识,能够准确翻译浅易文言文。2. 学习富有思辨色彩的古代文本,通过对“学习之道”的梳理、探究和反思,把握学习的价值、意义、原则和方法,形成正确的学习观,提高学习能力。(学习情境)3. 学习联系写作背景,分析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理解论述的针对性;学习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
学习是永恒的话题。从《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到当今社会倡导终身学习和个性化学习,数千年来人们一直在不懈地探索学习之道,以更好地获取知识,提升能力和自身修养。“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本周年级拟召开“学习交流会”,古圣先哲关于学习的阐述,有利于我们以更好的方法更积极的态度去学习。学习本课的两篇古代典范作品,将古人的深刻的论述化为我们学习的方法和指导,作为交流会上的发言材料。
学习任务一:掌握文言知识
活动一:1、诵读课文,然后借助课下注释完成两篇基本词语和句式等有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小组内一起解惑答疑。班级内解疑。老师补充。
学习任务一:掌握文言知识
活动二:梳理两篇文章中虚词“于”“乎”“以”“而”的不同用法,各举出例句。小组内一起梳理。(在班内展示,老师点评、指导,小组间互相补充。)
活动三:翻译课文,注意落实重点词语和特殊句式。理解文意。
劝 学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 孰能无惑?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 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吾从而师之; 生乎吾后,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 无长无少,道 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 惑之不解, 或师焉, 或不焉, 小学而大遗 ,吾未见其明也。
学习任务二:梳理思路,把握“学习之道”
小组合作完成下面的活动活动一:通过翻译,依据对内容的理解,找出两文中每段的中心句和全文的中心观点,然后用思维导图图示文章主要内容之间的关联。
小组展示,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思维导图合理即可,形式可以多样,归纳的“学习之道”不要求面面俱到)
活动二:两文中都阐释了学习的重要性,其中有关“学习之道”都涉及到了哪些具体内容,依据文本分条概括。小组同学一起概括梳理。
总结:1、要长期坚持学习2、要广泛学习3、要弄懂事物的原理,并学会运用到生活中4、要长期积累,不能半途而废5、要专心学习,不可浮躁6、要善于求教,不耻下问7、不能只追求肤浅的基础知识,还要向纵深探究8、学习做人的道理9、要形成学习的风气和氛围
班内展示,互相补充,并探究其合理性
学习任务三:理解观点的针对性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常被拿来与孟子的“性善论”作比较。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曾游学于齐,荀子五十岁游齐,曾三为稷下学宫祭酒。祭酒是学宫的最高 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三为祭酒可见其主持稷下学宫时间之长。稷下学宫是齐国 专设的求学讲学的机构,老师来自全国各地,学生来自四面八方, 要求学生受业求学是祭酒考虑的重要问题。
活动一: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进一步探究作者的观点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提出来的,说说写作议论文时你有什么借鉴?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市)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每自称 “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谥号“文”,故后世又称他为“韩文公”。 韩愈三进国子监做博士,一度担任国子监祭酒,招收弟子,亲授学业,留下了论说师道、激励后进和提携人才的文章。主要作品有《师说》《进学解》《马说》《原毁》《祭十二郎文》等。他的作品被后人编为《昌黎先生集》。其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是其所倡导的“古文”的集大成者。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东汉魏晋宋齐梁陈隋)之衰”,明人将他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译文:孟子说:“人的毛病在于喜欢做别人的老师。”从魏晋以来,人们更加不追随老师学习,现在(唐)则没听说有人敢为人师;有的话往往讥笑他,认为是个狂妄的人。只有韩愈奋勇不顾世俗的眼光,勇于触犯众人的忌讳,甘愿承受他人的讥笑和侮辱,招收后进学生,写了师说这篇文章,容色严正地当地老师。世人果然君起责怪他,指指点点,互递眼色,相互拉扯,加油添醋的非议他。韩愈因此得了狂妄的名声;住在长安,饭都来不及煮熟,又忽忙东去,这种情形已经很多次了。
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了以士族为核心的门阀制度。门阀制度重门第之分,严士庶之别,士族子弟凭高贵门第就可以做官,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他们尊“家法”而鄙从师。到唐代,改以官爵的高下为区分门第的标准。这对择师也有很大的影响,在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就普遍存在着从师“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心理。韩愈写作此文时35岁,正在国子监任教,对这种风气深恶痛绝,他一方面“收召后学”,另一方面借为文赠李蟠来倡导“师道”,对此风气予以抨击,表现出非凡的勇气。
班内交流老师引导,形成较为一致的看法
荀子提出“学不可以已”的观点,一方面与他的哲学思想是密切关相关的,与孟子的“性善论”相反,荀子主张“性恶论”,认为人的本性是“恶”,故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这大概是荀子鼓励学习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荀子作为国子监祭酒,国家教育机构的最高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倡导学习,鼓励学习也是其身份所致。这一点韩愈是与之相同的。韩愈作为国子监祭酒,又是正统儒家“仁义道德”观念的继承者,有感于当时士大夫阶层不能从师而学的不利于人才发展的现状,积极倡导从师而学。
受众——针对某身份、某立场、某种思想观念的对象
写作者——自身的身份、职业、立场、观念、写作目的
谈论的话题——针对某问题,某现象、某观点
任务四:理解并学习比喻和对比的论证方法
活动一:《劝学》全文使用比喻阐释学习的道理,《师说》则注重对比,两相对比表达作者的主张。1、《劝学》全文使用比喻论证观点,说明它们分别用来阐释什么观点的。第二段、第四段如果不运用比喻,你将怎样表达,写一写,与原文比较。2、《师说》第二段使用了三组对比来阐述应“从师而学”的观点,韩愈选取了哪些人从师而学的做法与现实中的哪些人不肯从师的现象进行对比。想一想,如果只列举现实中不从师的现象并批判好不好?为什么?
活动二:有人说,环境改变人;也有人说,是人改变了环境。对于人和环境的关系,你支持哪种观点?结合你身边的环境状况用比喻论证或对比论证写一段文字,表达你的观点。
任务五:举办学习交流会
本周,年级拟召开“学习交流会”。古圣先哲关于学习的阐述,有利于我们用更好的方法更积极的态度去学习。本课的两篇古代典范作品,我们可以借用来化为我们学习的方法和指导,将你对它的理解整理出来准备作为交流会上的发言材料。其中也有某些观点,因为其时代性,与我们的观念不完全符合了。你能辩证地看待古人对学习的阐述更好,欢迎提出更有时代意义的符合我们的当下的学习需要的观点。将你的新观点整理出来,也准备发言之用。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0.1 劝学课前预习课件ppt,共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课文串讲,“学不可以已”,使观点更具权威性,课文结构,写作特点,本文设喻有什么特点,课堂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0.1 劝学完美版ppt课件,共2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开头提出中心论点,判断句,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0.1 劝学获奖课件ppt,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翻译课文,分析课文,虚词拾脉,课文分析,学不可以已,为什么,怎么做,本文特点,关于设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