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3)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066319/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劝学》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3)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066319/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劝学》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3)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066319/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劝学》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3)第4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066319/0/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劝学》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3)第5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066319/0/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劝学》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3)第6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066319/0/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劝学》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3)第7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066319/0/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劝学》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3)第8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066319/0/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0.1 劝学集体备课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0.1 劝学集体备课ppt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不可以已,学习的作用,◆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古今,课文分析,写作特点,词类活用,师旷论学,孟母教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锲而不舍”是同学们早已熟悉的两个成语,这两个成语的含义是什么呢?和学习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荀子•劝学》一文,领略一下荀子是如何“劝学”的。
孔子:“学思结合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朱熹: “三到法”心到、眼到、口到。子思(儒学家)“五之法”: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 之、笃行之。宋濂:余则縕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三字经》: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
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写的 劝学 三更灯火五更鸡, 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 白首方悔读书迟。
古乐府诗《长歌行》 : 百川东到海, 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你收集了哪些激励人们学习的名人名言?
孔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高尔基:如果不想在世界上虚度一生,那就要学习一辈子。但丁:人不能像走兽那样活着,应该不停地追求知识和美德。 顾炎武:君子之学,死而后已。
两千多年前的荀子:学不可以已
请同学们齐读课文 思考:文章主要采用什么论证方法?
今义:劝告,劝说,劝阻
古义:劝勉,勉励,鼓励
作者以《劝学》为题目,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劝”这个字统领全篇,告诉我们这是一篇勉励人们努力学习的文章。
《劝学》是《荀子》一书的第一篇,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目的、意义、态度和方法。中学语文课本中节选了原文中的四段,着重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意义和学习应持的态度。
(约公元前313~公元前238),战国时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名况,当时人们尊重他,称他荀卿。汉代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两度到当时齐国的文化中心稷下游学,任过列大夫的祭酒(学宫领袖),还到过秦国,拜见秦昭王,后来到楚国,任兰陵令。公元前238年失官家居逝世,葬在兰陵。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在宇宙观方面,荀子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但人类可以用主观努力去认识它,顺应它,运用它,以趋吉避凶。他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在认识论方面,他认为人认识客观事物,首先要通过感觉器官和外界事物接触,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有朴素的唯物思想。
荀子(约公元前313~公元前 238),战国时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名况,当时人们尊重他,昵称他荀卿。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一个代表人物。后人多认为荀子的文章代表了先秦时期散文最高的艺术成就。
荀子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提出性恶论,注重后天教育的作用。
政治上,提出“法后王”的口号。主张应该适应当时的社会情况去施政。要选贤能,明赏罚。许多思想为法家所汲取。他的学生韩非和李斯成了法家的代表。荀子的观点和孟子对立。
《荀子》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
《荀子》大部分是荀子所著,一小部分出于其弟子之手,现存20卷,32篇,前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为其门人弟子所记。内容涉及哲学、政治、治学、处世学术等。
《荀子》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 法绵密,善用比喻。
《荀子》先秦唯物主义思想的主要代表作之一,相传为战国时赵国人荀况所著。该书继承了春秋以来的唯物主义传统,吸收了儒家、墨家、法家的部分思想,内容比较完整,是集先秦唯物主义之大成的著作。全书共32篇,其中《天论》、《天制》、《非相》等篇阐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提出“天行有常”(万物运动有客观的规律)、“天地合,万物生”的思想,批判了天命观和迷信思想;《解蔽》《正名》等篇阐述了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逻辑思想;《王制》《隆礼》等篇提出了“隆礼重法”的政治理论;《性恶》《修身》《劝学》等篇阐述了社会伦理思想和教育思想;《非十二子》则是对先秦诸子学求思想的批判性的总结。
4、君子/ 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 知明/ 而行无过矣。
3、故 /木/ 受绳 / 则直,金/ 就砺/ 则利
5、吾尝/ 终日而思矣,不如/ 须臾之所学也6、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7、君子/生 /非异也,善/假于物也。8、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 下/饮黄泉,用心/一也。9、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①君子:此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②已:动词,停止
第一段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译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说:“学习不可以停止。”
译文:靛青,从蓝草中提取,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深。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介词结构后置)
①青:第一个意为靛青,一种染料;第二个意为蓝色(深)②之:代词,代指第一个“青”,它③于:介词,第一个意为“从”;第二个表比较,意为“比”④而:表转折的连词,但是、可是⑤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介词结构后置
译文:冰,水凝结成它,可是比水寒冷。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①为:wéi,动词,形成,凝结②之:代词,代指 “冰”,它③而:表转折的连词,但是、可是④于:介词,意为“比”⑤而寒于水:介词结构后置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靛青,从蓝草中提取,可是比蓝草深。冰,水凝结成它,可是比水寒冷。
读书人,是由没有文化的人变成的,但是学习后,就比学习前层次高。可见,学习可以提高人的水平。
取 青 蓝 胜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木直中绳,輮以 (之) 为轮,其曲中规。①中:zhòng,两个均意为符合、适合②绳:木工用来取直的墨线③輮:róu,通“煣”,使动,(用火烤)使…弯曲④以为:“以之为”的省略,把…当做⑤其:代词,代前文的“木”,它⑥曲:qū,形容词作名词,曲度,弧度⑦规:圆规
译文:木材笔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线,(用火烤)使它弯曲,把它做成车轮,它弯曲(的弧度)符合圆规(的要求)。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断句式)
①虽:表让步连词,即使②有:通“又”③槁:gǎ,枯。 ④暴:pù,通“曝”,晒⑤槁暴:枯干、晒干⑥挺:直⑦者:因果复句中表提顿,可译为“…的原因”⑧之:它,代词,代“木直中绳”中的“木” ⑨然:代词,这样
译文:即使又晒干,不再挺直的原因,是(用火烤)使它弯曲,令它这样的。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①故:所以②受绳:经墨线量过③则:就 ④金:指金属制成的刀剑等⑤就:动词,靠近、接近⑥砺:磨刀石⑦利:锋利
译文:所以木材经墨线量过就笔直,金属制成的刀剑靠近(放在)磨刀石(磨过)就锋利,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①博:广泛②而:第一个为表递进连词,意为“并且” ;第二个为表并列连词,意为“而且”。日:表时间的名词,放在动词“参省”前,作状语,当“每日”讲。③参:cān,动词,检查④省:xǐng,与“参”同义⑤乎:介词,相当于“于”,意思是“对、向”⑥知:zhì,通“智”,智慧⑦明:明达。指对事理有明确透彻的认识⑧行:行为 ⑨过:过失
译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进行检查,就聪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蓝 青
水 冰
人
直木 轮 木 直金 利
找出第二段的中心句并概括: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第二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第三段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①尝:曾经②终日:整天③而:两个“而”均为表修饰的连词④须臾:片刻⑤所学:“所”字结构,学习的…… (收获)⑥跂:踮起脚后跟⑦之:助词,主谓之间,取独⑧博:广博,宽广
译文:我曾经整天地思考,比不上片刻的学习的收获;我曾经踮起脚跟眺望,比不上登上高处看得广阔。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①高:形容词作名词,高处。②而:第一、三个表修饰;第二、四个表转折。③加:增加④见者远:人在远处也能看见⑤疾:强,这里指声音宏大⑥闻:听⑦彰:清楚
译文:登上高处招手,手臂没有增加长度,但远处的人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喊,声音没有增大,但听的人听得清楚。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噫!原来这里看得更远哩!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①假:借助,利用 ②舆:yú,车③利:形容词使动,使…快 ④而:二个均为表转折连词⑤致:达到,到达⑥楫:jí,船桨,代船。⑦水:游水,名词作动词⑧绝:横渡,横穿,渡过
译文: 借助车马的人,不是使脚步快,却能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不是能游泳,却能横渡江河。
嗨!看我“旱鸭子” 过河喽!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①生:xìng,通“性”,资质,禀赋②物:外物,指各种客观条件
译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的资质(和一般人)没有不同,(可是聪明能干差异很大,这是因为他们)善于凭借和利用外物啊。
登高 博见
跂而望 登高博见
登高招 见者远
顺风呼 闻者彰
假舆马 致千里假舟楫 绝江河
(在利用自然条件的基础上改进创造)
找出第三段的中心句并概括: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作者是如何来阐述学习的作用的?
用了一系列比喻,比喻论证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形容词使动用法,使足利,使……走得快
1、声非加疾也:2、假舆马者:3、绝江河:
介词结构状语后置,善于借助外物,对外物善于借用。
第四段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①兴:起②焉:前二个为兼词,意为“于此”、“于是”;第三个为语气助词,“了”③渊:深水④蛟:jiā,一种龙⑤善:形容词作名词,善行。⑥而:表顺承,“就”⑦神明:指人的高度智慧⑧得:获得⑨备:具备
译文:堆积泥土成为高山,风雨从那里兴起;积聚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在那里生长;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最高的智慧就会得到,通达事理的思维就具备了。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①跬:古代的半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两脚为“步”②无以:固定句式,没有用来…的(办法)③骐骥:骏马④十驾:马拉车一天走的路叫“一驾”
译文:所以不积累每一步,就无法达到千里之外;不积聚细小河流,就无法形成江海。骏马跳跃一次,不能有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不停地走。
分析“至”和“致”有何区别?
“至”在中本义是“鸟飞从高下至地也”,引申为“及,达到”,1句强调指出自身累积“跬步”达到的结果,用“至”突出了第4段的中心.“致”在中的解释为“送诣也,送而必至其处也.”含有“使……达到”的意思,2句强调“善假于物”的重要作用,用“致”恰当地表达了语意.
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①锲:二个“锲”均意为“雕刻”②而:二个“而”均表假设关系,如果③舍:二个“舍”均为动词,放弃④镂:雕刻
译文:如果雕刻几下就放弃,腐朽的木头也不会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金石也能雕刻。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①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②强:qiáng,强劲的意思③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 ④上、下:方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⑤一:数词作动词,专一的意思。
译文: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向上能吃到泥土,向下能喝到泉水,因为它心思专一啊。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①六跪:跪,蟹脚;蟹实际上是八条腿。一说,海蟹后面的两条腿只能划水,不能用来走路或自卫,所以不能算在“跪”里面。②而:表并列,和③螯:á,蟹钳。④躁:浮躁,不专心
译文:螃蟹有六条腿和两只蟹钳,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无处容身(的原因),是因为心思浮躁啊。
一跃骐骥 不能十步
思考:第四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思考:第4段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谈学习的方法的?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用心躁也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1、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上、下:方位名词分别用在动词“食”、“饮”前,作状语,当“向上”(指在地面上),“向下”(指在地下)讲。
一:数词作形容词,专一
1、用心一也:2、蟹六跪而二螯:3、爪牙之利: 爪zhǎ鸟兽的脚趾 zhuǎ禽兽的脚
因为思想意识活动/读书用功
爪子和牙齿/坏人的党羽或帮凶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齐读课文,找出本文的论点。2.荀子从哪些方面论证自己的观点的?请找出标志性的句子。
明确: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②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③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 ④功在不舍。 ⑤用心一也。
方法学习的 态度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从学习的意义上论证(5个比喻)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从学习的作用上论证 (5个比喻)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从学习的方法态度上论证(10个比喻)
1.第一自然段共用了五个比喻句,怎样论述了学习的意义?每个小组一问,然后代表回答。(1)作者以青青于蓝,冰寒于水两个比喻说明了什么?(提示:青比蓝更青,冰比水更寒,说明事物本身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明确:是提高了,发展了。这里的所以比喻都是为了说人的,人通过学习会怎样呢?——提高自己。
(2)木材从非常直的状态经过火烤变成了弯曲的车轮,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说明了事物后天可以改造。人呢?人的资质可以通过学习来改变,而且一旦提高和发展了,就不会回到原来的状态,即:人不断学习下去,会发生质的变化——改变自己。
(3)金就砺、木受绳,两个比喻引出了什么结论? 明确: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文章第四自然段分几层论述?各是论述哪个方面的?●积累、坚持、专心顺序能否调整?
明确:分三层论述,论述了积累、坚持、专心。
明确:不行。积累必须是日积月累,非一朝一夕之功,一定要坚持不懈。在积累和坚持的过程中有一点特别重要就是专心,专心了可以事半功倍
运用大量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深入浅出,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这些比喻的运用灵活多样,生动形象,增强了表达效果,使论证更有力。
1.比喻说理,形象透彻。2.正反对比论证,灵活而富于变化。3.气势充沛,说理流畅,多用对偶、排比句式。
设喻是一种说明事理的方法,用于论证,即通常所说的“比喻论证”。设喻的基本原则是“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也就是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来说明深刻的道理。寓言也是设喻的一种,如“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等,同样也有深入浅出的效果。
关 于 设 喻
① 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輮木为轮”、“金就砺则利”等从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 ② 正反设喻,如“蚓”和“蟹”、“骐骥”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通过正反对照把所要说明的道理说得更具体明白。 ③ 反复设喻,如“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
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 ①有的是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中 ②有的先设喻,后引出道理 ③有的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
能力迁移
每人写一个比喻句,阐述知识的重要性,比喻要恰当
知识如血液一样宝贵。人缺少了血液,身体就会衰弱;人缺少了知识就会枯竭。
空虚的头脑若以知识来充实,犹如雨水浇灌着干旱的土地,使他能恢复生气。
知识是生活的明灯,没有知识的生活,犹如在黑暗中远征。
没有知识的头脑,像不长谷物的荒地。
从《劝学》看《荀子》的特色
1.用博喻(集中许多并列的比喻,从同一角度反复论述问题)2.采用对比,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对比,增强文字说服力。3.句式整齐,在排偶中适当的夹进散句,文气流畅而不呆滞。
(1)輮以为轮/輮使之然也。(“輮”同“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2)虽有槁暴(“有”同“又”)(3)虽有槁暴(同“曝”,晒干)(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同“智”,智慧)(5)君子生非异也(“生”同“性”,资质,禀赋)
而(用作连词)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①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②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③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④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以大王之威而先割十五城于赵,立奉璧来。(《廉颇蔺相如列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⑤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⑥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⑦表示因果关系。相当于“因而”。
⑧表示目的关系,可译为“来”、“用来”。
于 ①青,取之于蓝。(从,介词)②而青于蓝。(比,介词)③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对于,介词)者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者,代词。组成名词的“者字结构”,作“的人”讲。)②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者,助词,表停顿,并提示下文要说的原因。)
①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 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輮(之)以(之)为轮
倒装句式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 之,而寒于水。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之”助 词,表定语后置。)
(1)輮以为轮——古义:介词“以”+动词“为”, 使……成为。今义:认为。(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广泛地 学习。今义:学问广博精深。(3)用心一也/用心躁也——古义:两个词。 用,介词,因为;心,心思。今义:集中注意 力;多用心力。(4)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古义:藏身。今义: 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 上。
日:表时间的名词,放在动词“参省”前,作状语,当“每日”讲。
水:作游水讲。能愿动词应与动词搭配,水是名词,活用作动词。
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动词的使动 使…弯曲)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形容词的使动 使…走的快)
1、其曲中规 (形作名 曲度、弧度)2、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形作名 高处)3、积善成德 (形作名 善行)
绝:1、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3、以为妙绝 4、佛印绝类弥勒 5、假舟辑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望:1、吾尝跂而望矣 2、日夜望将军至 3、先达德隆望尊 4、适冬之望日前后
1、停止
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2、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3、寡人之于也尽心焉耳矣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善假于物也外欺于张仪,内惑于郑袖
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1虽有槁暴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3君子生非异也4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有”通“又”。“暴”通“曝”
“輮”通“煣”,使……弯曲
“生”通“性”,资质禀赋
“知”通“智”zhì,智慧。
名词作状语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名词作动词假舟楫者,非能水也使动用法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副词作动词 金就砺则利
上、下:向上,(指在地面上),向下,(指在地下)
古:金属刀剑,泛指所有金属今:专指黄金(词义缩小)
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
古:托身、安身今:把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些人或事物上
古:鸟兽的爪和牙齿今:帮凶、走狗
①“以为……”“以为”是“以之为”的省略,现代汉语义为“把它做成……”例句:輮以为轮②“无以……”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没有用来的……”或“没有用来……的办法”,与“有以……”相对。例句:无以至千里 无以成江海
①取之于蓝②而青于蓝③而寒于水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①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②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③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④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⑤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⑥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自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何以异于织绩而食,中道废而不为,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女则废其所食,男则堕于修德,不为盗窃,则为虏役矣。”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名儒。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矣。
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陶渊明
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苏东坡
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 陆 游
咬成几句有用书,可以充饥;养培数竿新生竹,直似儿孙。 郑板桥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0.1 劝学课前预习课件ppt,共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课文串讲,“学不可以已”,使观点更具权威性,课文结构,写作特点,本文设喻有什么特点,课堂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0.1 劝学完美版ppt课件,共2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开头提出中心论点,判断句,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0.1 劝学教案配套ppt课件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7f0ad84943772f8cdf3a353ba2877c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