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2)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066321/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劝学》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2)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066321/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劝学》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2)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066321/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劝学》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2)第4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066321/0/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劝学》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2)第5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066321/0/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劝学》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2)第6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066321/0/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劝学》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2)第7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066321/0/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劝学》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2)第8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066321/0/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必修 上册10.1 劝学教课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必修 上册10.1 劝学教课ppt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孙权劝学,课文重要人物资料快递,第二课时,吴下阿蒙刮目相看,第三课时,中心概括,第四课时,比较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要求:1.轻声跟读,读准字音,读出抑扬顿挫。2.完成对文本内容的温习回顾。视频
直截了当,点明全文的中心论点。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蓝 青
水 冰
直木 车轮 木 直木金 利刃
輮
轮 不复挺
加工后,客观事物的改变具有持久性。
经过学习,人的改变具有持久性。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提高自己改善自己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登高而望 博 见
登高而招 见者远
顺风而呼 闻者彰
假舆马 致千里
终日而思 不如 须臾之所学跂而望 不如 登高之博见
假舟楫 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思考探究:请举例说明,文章中采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来论述学习的作用?
比喻论证的基本原则是“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也就是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来说明深刻的道理,深入浅出,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
洗脸还要养心 脸上有灰尘,要洗掉,心上有灰尘呢?当然更要洗掉,至少应该说,脸蛋的白净和心灵的纯净同样重要吧。我们的心灵,是蒙着很多灰尘的,比如,浮躁,油滑,懒散,冷漠,偏执,狭隘,仇恨,逃避责任,自我中心,等等。久而久之,我们的心成了一片干涸的沙漠,一片杂草丛生的荒原。其实,我们对这样的生命状态已然感到焦灼和无奈。那么,读书吧,读一本好书,就是引来一泓清泉浇灌心田,读一本好书,就是开启一片阳光照亮人生的房间,就是身入芝兰之室,头顶灿烂星天。于是,灵魂不再漂泊和彷徨,精神不再挣扎和流浪,情怀变得纯洁和高雅,生命沉静而又飞扬!
请从论证方法的角度,鉴赏文中的一个划线句子。
请以比喻论证的方式,围绕“学”的有关话题,展开简洁的论述。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用心一也蟹……用心躁也
把两种矛盾或对立的事、理加以对比,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分析,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使所阐述的道理更加深刻,更有说服力。
论证方法:正反对比论证
我国明代的张溥,他小时候很“笨”,别人读一会儿就能背下来的东西,他往往要读几十遍才能背下来。但是,他并没有灰心,每拿到一篇文章,先认真抄一遍,校正好,再大声朗读一遍,然后烧掉,接着再抄。这样,一篇文章往往要抄六七遍。后来,他逐渐变得文思敏捷,出口成章。26岁写下了名扬天下的《五人墓碑记》。 仲永5岁就能赋诗,可谓天赋出众。凭着聪明,他父亲带他四处作诗炫耀。仲永再也不思进取,长大以后,他变得庸庸碌碌,“泯然众人矣”!
写作练兵:请根据以下两则材料,构思一个正反对比的议论文片段。
【2017 ·长春高三 二模】22.阅读下面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上海16岁女生武亦姝成为《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冠军,很多粉丝惊呼这位00后少女,“满足了对古代才女的所有幻想。”在实际的学习中,武亦姝不但能背诵两千首古诗词,而且文理均衡。成功登顶后,她淡定地表达:“比赛结果都无所谓,只要我还喜欢诗词,只要我还能享受到它带给我的生活中的快乐,就够了。” 高考语文试卷,古诗文默写只占5分,不少学生甚至家长一直以来存在这样的质疑:为了只占几分的古诗文默写,值得让学生花那么多时间学习和背诵吗? 根据材料,从你的学习体验和生活经验出发,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问题,自拟题目,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作业:学以致用 旧作升格
课堂回顾:1.梳理本文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2.进行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写作练习
与君共勉: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 陶渊明
单元学习目标1.学习精读的方法,在通览全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把握关键语句或段落,字斟句酌,揣摩品味其含义和表达的妙处;2.注意结合人物生平及其所处时代,透过细节描写,把握人物特征,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重点】 1.通过停顿、重音、语速、语气、语调的朗读训练,提升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与水平。 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详略得当,运用语言描写和侧面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难点】 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并能读出人物不同的语气语调,认识开卷有益的道理。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294卷, 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书名是当时皇帝宋神宗定的,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意思是说,这是帮助宋王朝治理国家的整个历史借鉴。(资,帮助。治,治理。通,贯通。鉴,借鉴。) 该书以政治、军事为主,涉及经济、文化等。取材除十七史以外,尚有野史、传状、文集、谱录等二百二十二种。 书名“资治”,说明本书编撰(zhuan)的目的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居涑(sù )水乡,世称涑水先生。晚年自号迂叟。为相八个月病死,追封温国公。卒谥文正,世称司马温公。宝元年间中进士。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稽古录》。他主编的《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内容丰富,叙事简练,是富有一定文学价值的历史名著。
司马光警枕励志 司马光是个贪玩贪睡的孩子,为此他没少受先生的责罚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谆谆教诲下,他决心改掉贪睡的坏毛病,为了早早起床,他睡觉前喝了满满一肚子水,结果早上没有被憋醒,却尿了床,于是聪明的司马光用园木头作了一个警枕,早上一翻身,头滑落在床板上,自然惊醒,从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读书,坚持不懈,终于成为了一个学识渊博的 写出了《资治通鉴》的大文豪。
墓园的碑楼有巨碑记载司马光一生的事迹
孙权(182——252),字仲谋,吴郡富春(现在浙江富阳)人,取大乔为妻。三国吴帝国的创建者。自称为春秋时大军事家孙武之后, 公元二二九年至二五二年在位。在五十多年的时间内占有江东。公元229年,称帝与武昌,后迁都建业(今南京市),建立吴国,在位23年。其最大功绩就是开发了东南地区,促进了东南地区经济的繁荣发展。 在位时,曾派卫温率领万人船队与夷洲(今台湾省)取得联系。死后追封为吴大帝。
他在外交上能屈身忍辱,以柔克刚,有勾践之奇,这方面超过了曹操,刘备。东汉末,他从兄长孙策遇害身亡之日起,继其兄孙策据江东六郡,后与刘备联合,大败曹操与赤壁。
曹操与孙权对阵,曹操攻而不能破,且见吴军阵容整肃,孙权英武异常,深为羡慕。于是就发出了“生子当如孙仲谋”的赞语。后人常以此比喻希望晚辈英贤。
鲁肃(172-217),字子敬,临淮东城(今安徽定远东南)人。从小丧父,靠祖母抚养。他少有大志,轻财好施,喜欢习武骑射。三国时吴国名将、战略家、政治家和外交家。 东吴四英将第二位,文武全才。他不但治军有方,名闻遐迩,而且虑深思远,见解超人。他出身士族,为孙权所敬重。周瑜向孙权推荐了鲁肃。鲁肃见了孙权,明确提出了与曹操、袁绍三分天下的想法,这就是著名的《榻上策》。孙权非常敬重鲁肃,与他日夜交谈。赤壁之战中,鲁肃以武将身份出战,总领三军,立下了很大的功劳。赤壁之战后,鲁肃立主将荆州借给刘备,这一招使得曹操正在写字的笔吓得掉到了地上。周瑜临死前向孙权推荐鲁肃继任都督。他一生的最大功绩是倡导、促成并终身不易地竭力维护孙刘联盟,使三足鼎立之势能够形成。217年,鲁肃病逝,年仅46岁。
吕蒙(178-219)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汝南富陡安徽阜南人,少年时不读书,以胆气称,少依孙策部将邓当。邓当死代领其军。后从孙权攻占各地。曾随周瑜、程普等大破曹操于赤壁。后来他接受孙权劝告,多读史书、兵书,长进甚快。官拜虎威将军。倍受孙权,鲁肃的信赖。鲁肃死后,掌管东吴军事,率军暗袭荆州,擒杀关羽父子,占领荆洲,名扬三国。杀关羽后不久病死。 主要建策:
1. 208年荊南战役获馬300 匹(54 回)
2. 212 年,建濡须塢(61 回)
3. 214 年,急攻皖城(67 回)
4. 215 年,巧詐郝普。
5. 219 年,袭取荊州(75回) 代表性战役:
1. 214 年,皖城会战。67 回。
2. 219 年,荊州战役。75~77 回。
1.落实字音2.翻译《孙权劝学》3.积累重点实词
初,权/谓吕蒙(méng) /曰:“卿/(qīng)今当涂(tú)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 qǐ )欲卿/治经/为博士邪(yé)!但当/涉(shè)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shú) 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 jí )更(gēng)/刮( guā )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suì)拜/蒙母,结友/而别。
初, 权谓吕蒙 曰:“ 卿 今当涂 掌 事,不可不学!“蒙 辞 以军中多务。权曰:“孤 岂 欲 卿 治经 为 博士 邪!但 当 涉猎, 见往事 耳。卿言多务,孰 若 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1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2蒙辞以军中多务。3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4但当涉猎,见往事耳。5卿言多务,孰 若孤?6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不学习!”
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来推托。
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经书当博士吗?
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你说事务多,哪里比得上我事务多呢?
我经常读书,自己认为大有益处。
蒙乃 始 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 议,大 惊曰:“卿今者 才略,非复 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 更 刮目相待,大兄 何 见事 之 晚乎!”肃遂 拜蒙母,结友而别。
1蒙乃始就学。2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4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6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到了鲁肃经过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讨论评议,十分惊奇地说:
你现在的才干、谋略,(已)不再是吴地的那个阿蒙了!”
吕蒙说:“志士离别三日,就要重新用新的眼光看待了,
长兄怎么知晓事情这么晚啊!”
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就分别了。
卿 孤 阿蒙 大兄
①古代君对臣的爱称②古代对人的敬称
是吕蒙的小名。阿,名词词头,多用于亲属称呼或人名的前面。
长兄,这里是对朋友辈的敬称。
古义: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种。
古今异义 辞 古: 及 古: 今: 今: 孤 古: 今: 更 古: 但 古: 今: 今:
有两个成语出自这篇文章,分别是哪两个?各是什么意思?
比喻才识尚浅,现在多用于指他人有转变。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来看待
1、蒙辞以军中多务 蒙以军中多务辞 (注意翻译顺序)2、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 我难道想让你研究经书当博士吗!”3、“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 志士离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长兄怎么知晓这件事这么晚啊!”
孙权是为什么要劝吕蒙学习?又是怎样说服吕蒙的?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吕蒙执掌军权,不可不学习)
先以古为鉴,说明读书学习的必要性;再现身说法,鼓励吕蒙学习。
课文是怎样表现吕蒙学识进步的?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1.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通过写吕蒙和鲁肃之间的论议,结友,侧面烘托了吕蒙的自信,来表现他取得的学习成果。
2.启示:我们应该多读书,读好书,书是第二课堂,是我们的老师,对我们知识的增长大有帮助。(吕蒙的变化谈启示)
◆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请简要说明。
有。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是同僚关系,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风趣幽默趣味在其中。
◆“士别三日,既更刮目相待。”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情况是在不断变化的,人也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一切的人和事。
1、孙权为什么劝吕蒙学习?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孙权期望吕蒙学得怎样的结果(目的)?
3吕蒙用“军中多务”来推辞不学时,孙权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和好处的是哪几句?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4最能说明吕蒙因“学”而才略有惊人长进的是哪个句子?
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3)“卿言多务,孰若孤?”(孙权) (4)“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反问句,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
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条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鲁肃)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吕蒙)
感叹句,要读出惊讶赞叹的语气。
反问句,带有自豪的语气。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善劝 好学 关爱部下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启示:1. 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我们应该多读书,读好书,书是第二课堂,是我们的老师,对我们知识的增长大有帮助。(吕蒙的变化谈启示)2. 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一切人和事。3. 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习,坚持读书是有益的。
吕蒙由不学到学到学有所成,这个变化过程给你什么样的启示?
①读书学习非常重要。(学习对成长的重要性)
②求知可以改进人的天性。
③一个人即使基础差,只要端正态度,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学到东西,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办事能力。
④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
⑤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要虚心接受教育;
⑥活到老,学到老……
1.详写“劝学”、“议论” ;“就学”、“结友”则一笔带过。 2.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3.文章以人物对话来表现人物。
本文通过孙权劝勉吕蒙学习的故事,突出了孙权关心下级,耐心说服,不以权势压人的行为,赞扬了吕蒙接受意见并努力学有所成的事迹,说明了人只肯学就会大有长进。
1、你能讲一两句有关读书的名言吗?2、你能跟我们讲一个古今中外名人读书的故事吗?
每一本书都在我面前打开一扇窗户,让我看到一个不可思议的世界。 ——高尔基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象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象没有翅膀。 ——莎士比亚
书犹药也,善读可医愚。——刘向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钱福)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刘彝)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
知识就是力量。 (培根)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莎士比亚)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韩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岳飞 读书之法, 在循序而渐进, 熟读而精思。 -朱熹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发愤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汉乐府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 -杜甫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孔子
海伦凯勒: 由于在一岁多的时候,因生病,而双目失明,并且又聋又哑了。由于这个原因,海伦的脾气变得非常暴躁,动不动就发脾气摔东西。她家里人看这样下去不是办法,便替她请来一位很有耐心的家庭教师苏丽文小姐。海伦在她的熏陶和教育下,逐渐改变了。她利用仅有的触觉、味觉和嗅觉来认识四周的环境,努力充实自己,后来更进一步学习写作。几年以来,当她的第一本著作《我的一生》出版时,立即轰动了全美国。
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画家和文学家,小的时候在画画方面显示了超人的才华。唐伯虎拜师,拜在大画家沈周门下,学习自然更加刻苦勤奋,掌握绘画技艺很快,深受沈周的称赞。不料,由于沈周的称赞,这次使一向谦虚的唐伯虎也渐渐地产生了自满的情绪,沈周看在眼中,记在心里,一次吃饭,沈周让唐伯虎去开窗户,唐伯虎发现自己手下的窗户竟是老师沈周的一幅画,唐伯虎非常惭愧,从此潜心学画。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李白小时候很贪玩,经常逃学。 一次,他从学堂跑出来,到河边玩,看到一位老婆婆正拿着一根铁棒在石头上磨来磨去,李白很惊讶,就问老婆婆磨铁棒做什么。老婆婆说:“我在磨针。”李白又问:“这么粗的铁棒何时能磨成针呢?”老婆婆说:“只要有恒心,铁棒一定能磨成针。”李白听完很惭愧,从此刻苦学习,终于成为伟大的诗人。
董仲舒三年不窥园。董仲舒专心攻读,孜孜不倦。他的书房后虽然有一个花园,但他专心致志读书学习,三年时间没有进园观赏一眼,董仲舒如此专心致志地钻研学问,使他成为西汉著名的思想家。 匡衡凿壁偷光。西汉时期,有一个特别有学问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凿通了邻居文不识家的墙,借着偷来一缕烛光读书,终于感动了邻居文不识,在大家的帮助下,小匡衡学有所成。在汉元帝的时候,由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推荐,匡衡被封郎中,迁博士。 屈原洞中苦读。屈原小时侯不顾长辈的反对,不论刮风下雨,天寒地冻,躲到山洞里偷读《诗经》。经过整整三年,他熟读了《诗经》305篇,从这些民歌民谣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终于成为一位伟大诗人。
比较阅读《孙权劝学》 《师旷劝学》 《乐羊子妻》 《子路受教》
师旷劝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公曰:“善哉!”
晋平公问师旷道:“我年纪七十岁了,想学习,恐怕已经老了吧!”师旷说:“干吗不点燃蜡烛呢?”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戏弄他的君王的呢?”师旷说:“瞎眼的臣子(我)怎么敢戏弄我的君王啊!我听说:‘少年的时候好学,就如同日出时的阳光;壮年的时候好学,就如同太阳在中午时的光明;老年的时候好学,就如同点亮蜡烛的光亮。’点亮了蜡烛的光亮,和黑暗中行走哪个更好呢?”平公说:“对啊!”
1、晋平公不想学习的原因是(用文中原句)2、《孙权劝学》中孙权主要通过 的方式达到说服吕蒙的目的;《师旷论学》中师旷规劝晋平公则主要是通过 赢得他的认可的。3、两篇文章思想内容有一个共同点是
“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强调了学习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乐羊子妻 范晔 …… 一年来归,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妻乃引刀趋机而言曰:“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杼。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今若断斯织也,则捐失成功,稽(jī)废时日。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yì)德;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
……一年后乐羊子回到家中,妻子跪起身问他回来的缘故。羊子说:“出行在外久了,心中想念家人,没有别的特殊的事情。”妻子听后,就拿起刀来快步走到织机前说道:“这些丝织品都是从蚕茧中生出,又在织机上织成。一根丝一根丝的积累起来,才达到一寸长,一寸一寸地积累,才能成丈成匹。现在如果割断这些正在织着的丝织品,那就会丢弃成功的机会,迟延荒废时光。您要积累学问,就应当‘每天都学到自己不懂的东西’,用来成就自己的美德;如果中途就回来了,那同切断这丝织品又有什么不同呢?”羊子被他妻子的话感动了,又回去修完了自己的学业。
子路受教 《说苑》 孔子谓子路曰:“汝何好?”子路曰:“好长剑。”孔子曰:“非此之问也。请以汝之所能加之以学,岂可及哉!” ……子路曰:“南山有竹,弗揉自直,斩而射之,通于犀革。又何学为乎?”孔子曰:“括而羽之,簇而砥砺之,其入不益深乎?”子路拜曰:“敬受教哉!”
与乐羊子妻、师旷、孔子相比孙权的劝学艺术有什么特点?
以与学习相类通的事物比喻学习情况,说明学习的重要性。 以自己的实际经历作为例子告诫别人学习的益处。
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冰心
请在文中找出两个词来概括吕蒙的变化:
在这个变化的过程中发生了哪些事情?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0.1 劝学课前预习课件ppt,共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课文串讲,“学不可以已”,使观点更具权威性,课文结构,写作特点,本文设喻有什么特点,课堂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0.1 劝学完美版ppt课件,共2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开头提出中心论点,判断句,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0.1 劝学教案配套ppt课件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c2c32c447602804dcbaa70980ee6b1a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