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六单元12 祝福课后测评
展开《祝福》同步习题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注音和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监(jiān)生(明清两代在国子监读书的人) 抟(tuān)
B.镯(zhuó)(镯子,戴在手腕上的一种环形装饰物) 荸荠(bí qí)(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
C.暄(xuān)(大声说话) 讪(càn)(难为情的样子)
D.惴(chuǎì)(忧惧不安的样子) 歆(yīn)(这里指神享用祭品)
【答案】B
【详解】
本题综合考查字音和字义。识记字音、字义可以据音释义,亦可据义识音。
A项,监(jiàn),抟(tuán)。
C项,暄(温暖),讪(shàn)。
D项,惴(zhuì),歆(xīn)。
故选B。
2.下列词语的字形无误的一项是( )
A.烟霭 和蔼 谬论 纰谬 未雨绸缪
B.朱拓 聊赖 鄙薄 俨然 沸反盈天
C.鬼秘 窈陷 逍遥 炮烙 宽洪大量
D.蹙缩 歆享 怨腑 渣滓 走投无路
【答案】B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字形的辨识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逐个审读容易出错的字,从中可以辨析出一些“形近而音不同”的别字。如果怀疑某个是别字,可以写出几个同音字来比较,可以写出几个形似字来比较。还可以通过掌握的词语意义,或通过分析形声字的形旁来推导这个字的含义,再放到这个词语中去判定是否相符。
A项,“纰谬”中的“谬”书写错误,应该为“缪”。
B项,正确。
C项,“鬼秘”中的“鬼”书写错误,应该为“诡”。
D项,“怨腑”中的“腑”书写错误,应该为“府”。
故选B。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一)阅读下列描写祥林嫂的片断,回答文后问题。
(1)她不是鲁镇人。有一年的冬初,四叔家里要换女工,做中人的卫老婆子带她进来了,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
……
(2)但有一年的秋季,大约是得到祥林嫂好运的消息之后的又过了两个新年,她竟又站在四叔家的堂前了。桌上放着一个荸荠式的圆篮,檐下一个小铺盖。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
(3)我这回在鲁镇所见的人们中,改变之大,可以说无过于她的了: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3.《祝福》中三次描写祥林嫂的外貌,这三次描写可以说是代表了她人生的三个阶段。请仔细品味,概述它们各表现了祥林嫂怎样的生存状态。
4.鲁迅先生指出:要极俭省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这篇小说三次描写了祥林嫂的眼睛,请试作分析。
5.“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改为:“她一手提着内中放了一个空的破碗的竹篮;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下端开了裂的竹竿,她分明纯乎是一个乞丐了。”可以吗?为什么?简要说明理由。
6.对祥林嫂的死因,有着不同的说法。可以说,封建礼教和愚昧、冷酷、自私的社会环境、社会氛围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根本原因。但祥林嫂的悲剧,还有她自身的原因,请你结合着小说中的“出逃、抗婚”和“捐门槛”相关的内容,简要地分析一下。
【答案】
3.(1)是一个用精神力量抗拒着人生灾难的、对生活充满希望的青年妇女形象。
(2)是一个精神受到挫伤,意志的支柱在生活的重压下已经动摇但仍然在勉强维持着生计的妇女形象。
(3)是一个精神完全枯竭的妇女形象。不仅物质上一无所有,而且精神上毫无寄托,是一个从肉体到精神都跨掉的形象。
4.这篇小说三次描写了祥林嫂的眼睛,旨在突出其心理变化。祥林嫂初到鲁镇时“顺着眼”,表现其安分守己、任劳任怨的品行;再到鲁镇仍然是“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这无疑是人生遭遇波折,内心痛苦而又难以表述的体现;最后“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这是她在长期严重打击与折磨之下,内心抑郁无法宣泄,精神麻木的表现。
5.不能改。因为文中的“空的”和“下端开了裂”分别是前面句子的修饰语,单独放在后面,是为了强调和突出,改了就没有这种效果了。“已经”表明祥林嫂做乞丐有一段时间了,不是此时的事。
6.她满足于坐稳了奴隶的地位,她的出逃、抗婚等反叛行为是“从一而终”的封建道德,她认为再婚是耻辱的事情。她捐门槛是出于封建夫权下的精神恐怖,一句话,祥林嫂始终以封建礼教的是非,作为自己的生存准则,来约束自己的思想行为,这是可悲的。
【分析】
3.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需要学生认真阅读文本,找出文本中相关的语言、动作、外貌、神态、心理等描写,然后抓住关键字,结合这些描写手法分析人物形象。
第一处,“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大约二十六七”写出祥林嫂还年轻;“头上扎着白头绳”“脸色青黄”写出此时的祥林嫂遭遇人生困难;“两颊却还是红的”写出她对生活充满希望。
第二处,“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写出此时祥林嫂面丈夫逝世,儿子被狼衔去的生活重压,精神受到严重挫伤,意志开始动摇。
第三处,“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全白的头发,瘦削不堪不堪的脸,“木刻”似的神态,基本不动的眼珠等描写表现了祥林嫂精神已经完全枯竭,如同行尸走肉,“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既写出她物质上的贫乏,也表现她精神毫无寄托,从肉体到精神都跨掉了。
4.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和句子作用的能力。需要学生认真阅读文本,找出文本中相关的语言、动作、外貌、神态、心理等描写,然后抓住关键字,结合这些描写手法分析人物形象,分析句子的作用。
祥林嫂初到鲁镇时“顺着眼”,祥林嫂的“低眉顺眼”表现了她在丈夫逝世后接受命运的安排呢,安分守己、任劳任怨的品行;
再到鲁镇,“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比前文描写更加细致,“泪痕”写其内心的痛苦,“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写其精神受到严重挫伤,意志开始动摇;
最后,“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间或”写其眼珠转动次数极少,“她是一个活物”说明祥林嫂已经完全麻木,精神毫无寄托,从肉体到精神都跨掉了。
5.此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能力。关于语句表达优劣的比较,解答此类题目,应以此句为核心,也要兼顾下文语境,从句子着手,从全局着眼。语言表达效果具有如下特点:语言形象、生动、含蓄、凝练;以描述代替一般的叙述,形象饱满,感情丰富;句式灵活,整散结合。然后在文章找到具体能反应这些特点的内容,进行分析回答问题。
“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将“空的”和“下端开了裂”这两个定语置于句末,起到了强调的作用,碗空,竹竿裂开,正是乞丐的典型特征,表明祥林嫂已经有相当一段时间就是如此了,改了就没有这种效果了。
6.本题考查理解作者观点和个性化探究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在通读文本,理解作者观点态度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独到见解,观点要鲜明,论据要合理。
祥林嫂的死既有封建礼教和愚昧、冷酷、自私的社会环境、社会氛围的原因,也有祥林嫂她自身的原因。她逃婚,是因为想要对前夫从一而终,再婚女子就无贞洁可言,是一种耻辱。捐门槛是害怕自己死后“到阴司去,那两个死鬼的男人还要争”,不知道该给谁,因此,捐门槛,找替身。因此,祥林嫂始终以封建礼教的是非,作为自己的生存准则,来约束自己的思想行为,这是可悲的。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忆半农
鲁迅
这是小峰出给我的一个题目。
这题目并不出得过分。半农去世,我是应该哀悼的,因为他也是我的老朋友。但是,这是十来年前的话了,现在呢。可难说得很。
我已经忘记了怎么和他初次会面,以及他怎么能到了北京。他到北京,恐怕是在《新青年》投稿之后,由蔡孑民先生或陈独秀先生去请来的,到了之后,当然更是《新青年》里的一个战士。他活泼,勇敢,很打了几次大仗。譬如罢,答王敬轩的双簧信,“她”字和“牠”字的创造,就都是的。这两件,现在看起来,自然是琐屑得很,但那是十多年前,单是提倡新式标点,就会有一大群人“若丧考妣”,恨不得“食肉寝皮”的时候,所以的确是“大仗”。现在的二十左右的青年,大约很少有人知道三十年前,单是剪下辫子就会坐牢或杀头的了。然而这曾经是事实。
但半农的活泼,有时颇近于草率,勇敢也有失之无谋的地方。但是,要商量袭击敌人的时候,他还是好伙伴,进行之际,心口并不相应,或者暗暗的给你一刀,他是决不会的。倘若失了算,那是因为没有算好的缘故。
《新青年》每出一期,就开一次编辑会,商定下一期的稿件。其时最惹我注意的是陈独秀和胡适之。假如将韬略比作一间仓库罢,独秀先生的是外面竖一面大旗,大书道:“内皆武器,来者小心!”但那门却开着的,里面有几枝枪,几把刀,一目了然,用不着提防。适之先生的是紧紧的关着门,门上粘一条小纸条道:“内无武器,请勿疑虑。”这自然可以是真的,但有些人——至少是我这样的人——有时总不免要侧着头想一想。半农却是令人不觉其有“武库”的一个人,所以我佩服陈胡,却亲近半农。
所谓亲近,不过是多谈闲天,一多谈,就露出了缺点。几乎有一年多,他没有消失掉从上海带来的才子必有“红袖添香夜读书”的艳福的思想,好容易才给我们骂掉了。但他好像到处都这么的乱说,使有些“学者”皱眉。有时候,连到《新青年》投稿都被排斥。他很勇于写稿,但试去看旧报去,很有几期是没有他的。那些人们批评他的为人,是:浅。
不错,半农确是浅。但他的浅,却如一条清溪,澄澈见底,纵有多少沉渣和腐草,也不掩其大体的清,倘使装的是烂泥,一时就看不出它的深浅来了:如果是烂泥的深渊呢,那就更不如浅一点的好。
但这些背后的批评,大约是很伤了半农的心的,他的到法国留学,我疑心大半就为此。我最懒于通信,从此我们就疏远起来了。他回来时,我才知道他在外国钞古书,后来也要标点《何典》,我那时还以老朋友自居,在序文上说了几句老实话,事后,才知道半农颇不高兴了,“驷不及舌”,也没有法子。另外还有一回关于《语丝》的彼此心照的不快活(1)。五六年前,曾在上海的宴会上见过一回面,那时候,我们几乎已经无话可谈了。
近几年,半农渐渐的据了要津,我也渐渐的更将他忘却:但从报章上看见他禁称“蜜斯”之类,却很起了反感:我以为这些事情是不必半农来做的。从去年来,又看见他不断的做打油诗,弄烂古文(2),回想先前的交情,也往往不免长叹。我想,假如见面,而我还以老朋友自居,不给一个“今天天气……哈哈哈”完事,那就也许会弄到冲突的罢。
不过,半农的忠厚,是还使我感动的。我前年曾到北平,后来有人通知我,半农是要来看我的,有谁恐吓了他一下,不敢来了。这使我很惭愧,因为我到北平后,实在未曾有过访问半农的心思。
现在他死去了,我对于他的感情,和他生时也并无变化。我爱十年前的半农,而憎恶他的近几年,这憎恶是朋友的憎恶,因为我希望他常是十年前的半农,他的为战士,即使“浅”罢,却于中国更为有益。我愿以愤火照出他的战绩,免使一群陷沙鬼将他先前的光荣和死尸一同拖入烂泥的深渊。
八月一日
(有删改)
(注)(1)1928年鲁迅任《语丝》主编期间,选登了一篇读者来信。这封信纠正了刘半农发表在该刊的一篇文章中的一个史实性错误。(2)指刘半农于1928年到1934年间发表于《论语》《人世间》等刊物的《桐花芝豆堂诗集》和《双风凰砖斋小品文》等。
7.下面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散文回忆了我与刘半农交往的经历,对五四新文化运动初期的刘半农持肯定态度,对半农死之前几年的表现不满。
B.“不错,半农确是浅”,对于“浅”字,批评刘半农的人理解为思想“肤浅”,我的理解是其文章“内无武器”。
C.“从去年来,又看见他不断的做打油诗,弄烂古文”一句,可见鲁迅对刘半农后来变节继续写陈腐的文言文表达不满。
D.本文是按照“现在一过去一现在”思路行文,语言朴实无华,情感真缭,既写出刘半农的成绩,也写出半农的不足。
8.下面对鲁迅相关作品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鲁迅最早的白话小说叫《狂人日记》,作品中的狂人是鲁迅批判的人物形象。
B.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所选的《理水》一文,选自鲁迅散文集《朝花夕拾》。
C.《记念刘和珍君》是鲁迅的一篇杂文,文章对刘和珍等学生徒手请愿行为不赞成。
D.《坟》《野草》《故事新编》《且介亭杂文》《华盖集续编》是鲁迅著名杂文集。
9.联系最后一段,谈谈你对“这憎恶是朋友的憎恶”一句的理解。
【答案】
7.B
8.C
9.(1)“这憎恶”是鲁迅从朋友立场出发所产生的一种情感,是他对刘半农关切的另一种表现形式。(2)鲁迅是站在“于中国更为有益”的高度来要求刘半农的,他认为刘半农应该始终做一个战士。(3)写“僧恶”刘半农的近几年,是为了肯定与突出他过去的战绩,以免“陷沙鬼将他先前的光荣和死尸一同拖入烂泥的深渊”。
【分析】
7.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本题要求选出“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B项,“不错,半农确是浅”,对于“浅”字,批评刘半农的人理解为思想“肤浅”,我的理解是其文章“内无武器”。其中“我的理解是其文章‘内无武器’”错误。根据原文,“但他的浅,却如一条清溪,澄澈见底,纵有多少沉渣和腐草,也不掩其大体的清,倘使装的是烂泥,一时就看不出它的深浅来了:如果是烂泥的深渊呢,那就更不如浅一点的好。”这是我对刘半农的赞美,是说刘半农的坦率和真诚。B错误。
故选B。
8.本题考查对鲁迅文学作品的赏析能力。实际上考查的是关于鲁迅作品的一些文学常识的识记。解答文学常识类题目,需要考生熟记大纲规定的文学常识,平时注意分类整理记忆。本题要求选出“对鲁迅相关作品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
A项,“作品中的狂人是鲁迅批判的人物形象”错误,作品中的狂人,实际上是一个敢于向传统挑战的已经觉醒的知识分子的象征形象,一个敢于向现实的世俗社会挑战的清醒的反封建的民主主义者的象征形象,所以,狂人不是作者批判的人物形象,而是歌颂的人物形象。
B项,“《理水》选自鲁迅散文集《朝花夕拾》”错误,《理水》选自鲁迅短篇小说集《故事新编》。B项错误。
C项,正确。
D项,“《坟》《野草》《故事新编》《且介亭杂文》《华盖集续编》是鲁迅著名杂文集”错误,其中《坟》《且介亭杂文》《华盖集续编》鲁迅的杂文集,《野草》是鲁迅的散文诗集;《故事新编》是鲁迅的小说集。D项错误。
故选C。
9.本题考查了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体会句子含意的原则:①从词语到句子,即根据句子中的关键词语、词语与词语之间的关系来理解。②从形式到内容,即根据句子的结构特点、修辞手法及句子的语言气势,对它表达的内容来理解与把握。③从篇章到语句,即联系文章主旨来理解句子的真实含意。本题要求结合文章最后一段,谈谈对“这憎恶是朋友的憎恶”一句的理解。本段文字共有四句话。其中第一句写作者对他的感情没有变,不管生死;第二句强调憎恶之情也只是朋友间的憎恶。第三四句写出了憎恶的原因:一是我希望刘半农是十年前的刘半农,有益于中国的刘半农;近几年的刘半农令我憎恶,是鲁迅的一种表达方式,“我愿以愤火照出他的战绩”,来突出他以前的战绩,以免“使一群陷沙鬼将他先前的光荣和死尸一同拖入烂泥的深渊。”所以从这三个方面来理解“这憎恶是朋友的憎恶”一句的含义即可。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作为具有娱乐性质的活动,电子游戏进行经典文学作品二度开发,将合适的文学元素嫁接到游戏中本无不可,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改编必须是在尊重原著形象的基础上完成的,不能对原著形象进行颠覆。以中国的几部古典名著而论,《三国演义》《西游记》比较适合改编成游戏产品,( ),而《红楼梦》和《儒林外史》就不大适合改编成游戏产品,因为这两部名著所表现的儿女情长和社会风俗与游戏所要达到的效果有很大距离。
鲁迅作品是艺术创造进行二度开发的一座富矿。但是,鲁迅作品的特质决定了它们不适宜改编成以娱乐为追求的游戏产品。通过将鲁迅作品改编成游戏盈利是商家基于自身利益而制造的一个商业噱头。“鲁迅群侠传”在开篇就号召“不愿辗转麻木生活”的玩家,做“勇敢的战士”,这种将鲁迅的话套用到一款游戏产品中的做法,实际上瓦解了鲁迅作品的深刻意义,所体现的只是目前弥漫在电子游戏产业中的一种恶劣趣味。
10.下列填入括号中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它们的历史战争和神仙魔怪题材与电子游戏所要达到的竞技、魔怪效果比较切合
B.电子游戏所有达到的魔怪、竞技效果与它们的历史战争和神仙魔怪题材比较切合
C.它们的神仙魔怪和历史战争题材与电子游戏所要达到的竞技、魔怪效果比较切合
D.电子游戏所要达到的竞技、魔怪效果与它们的历史战争和神仙魔怪题材比较切合
1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将鲁迅作品改编成游戏盈利是商家基于自身利益而制造的一个商业噱头。
B.通过将鲁迅作品改编成游戏是商家基于自身利益而制造的一个商业噱头。
C.将鲁迅作品改编成游戏是商家基于自身利益而制造的一个商业噱头。
D.商家通过将鲁迅作品改编成游戏盈利是基于自身利益而制造的一个商业噱头。
12.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不愿辗转麻木生活”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有几个“慈祥”的老板把捡来的菜叶用盐浸浸就算作工人的菜肴。
B.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文”,并不是指文字,而是指文采。
C.唐朝诗人李白的诗句中就有“白发三千丈”这样极尽夸张的语句。
D.“5·12”汶川大地震虽然已经过去十多年,但人们仍记忆犹新。
【答案】
10.A
11.C
12.C
【分析】
10.本题考查语句连贯。填写衔接句一定要结合整个语段的语境,分析四个选项的不同,结合不同点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和谐的角度选取答案。
根据语法结构,此空应该承接前边的主语《三国演义》《西游记》来谈,所以应该用代词“它们的……”较连贯,排除BD两项;再依据《三国演义》在前,而《西游记》在后的顺序,还有《三国演义》的内容是历史战争题材,而《西游记》的内容是神仙魔怪题材,所以,C项的语序不当,排除C。
故选A。
11.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应对此试题要注意明确病句的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对句子进行分析;做题时还要比较四个选项的不同,从不同点入手结合病句知识分析作答即可。
原句语病:(1)成分残缺,由于滥用介词“通过”,导致谓语“是”缺主语;(2)搭配不当,“盈利”是“噱头”主宾不搭;
A项,搭配不当,“盈利”是“噱头”主宾不搭;
B项,成分残缺,由于滥用介词“通过”,导致谓语“是”缺主语;
D项,搭配不当,主语是“商家盈利”,宾语是“噱头”,主宾不搭。
故选C。
12.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具体讲是如何正确使用引号。引号的作用主要有:(1)表示直接引用,直接引用指行文中引用他人的话,成语、格言、诗词等,也包括拟声词、音译词;(2)表示特定称谓(3)表示特殊含义,特殊含义指引号中的词语在其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产生了新的意思;(4)表示着重强调;(5)表示讽刺或反语。
原句,表示直接引用,直接引用“鲁迅群侠传”里的话。
A项,表示讽刺或反语,“慈祥”的老板其实是“不慈祥的”;
B项,表示着重强调,强调“文”这个概念;
C项,表示直接引用,直接引用李白的诗句;
D项,表示特定称谓。
故选C。
13.阅读下列文字,按要求答题。(4分)
9月25日,是鲁迅130周年诞辰日。先生给我们留下了太多太多,他600多万字的著述使他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近现代以来最具社会影响力的作家、思想家和精神启蒙者。近年来,“去鲁迅化”的声潮始终甚嚣尘上,从鲁迅教材“撤退”,到炮轰鲁迅的“戾气”,再到“鲁迅过时了”的声调。这实在令人心疼!
鲁迅被脸谱化,大家都不陌生,鲁迅是战士,横眉冷对,一个都不宽恕……这是绝大多数人眼中的鲁迅。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鲁迅被贴上了各种令人不解的标签。身为鲁迅之子的周海婴,他更能体会到鲁迅被标签化的无奈、酸涩,甚至苦痛。其实,鲁迅是多性情的,是丰富的,这可从周海婴的记述中找到佐证。
先生曾说过,“中国大约太老了,社会上事无大小,都恶劣不堪,像一只黑色的染缸,无论加进甚么新东西去,都变成漆黑。可是除了再想法子来改革之外,也再没有别的路。”我们现在已经在不断改革,革除体制性弊端,不断前进了。先生去世久矣,精神已经在时代的发展中体现!未来还会……
对于“去鲁迅化”的声潮,我们应该抱什么态度?请仔细阅读上文,请简要概括,不要超过15个字。
【答案】记住鲁迅,还原鲁迅(实事求是、一分为二),传承鲁迅
【解析】试题分析:第一节主要表达作者对鲁迅渐渐走出人们视野的心痛之情,显然,作者是要人们记住鲁迅;第二节围绕对鲁迅的各种评价和描述,指出,鲁迅的形象应该被还原成立体的,生活化的,而不是片面的;第三节的结尾说到了鲁迅的精神,在昨天、今天、明天都将滋养民族,所以我们应该传承这种精神。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概括的能力,能力等级D
点评:抓住语段的表达方式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概括,是此类题目的关键,难度中等。本题着重看每一节作者的情感倾向,再加以概括
四、微写作
14.《祝福》中鲁四老爷、卫老婆子、柳妈说的话各有特色,个性鲜明。在日常生活中,你会经常遇到接电话的情景,请你回忆一下,按下列要求描述出来。(要写出接电话人的语调、神态。)
(1)顶头上司打来电话让去办一件事。
(2)同学、朋友打来电话要聚会。
(3)正在打扑克时,陌生人打来电话找人。
【答案】(1)喂,是您呀,(毕恭毕敬地、小心谨慎地)您有什么指示吗?我一定照办。好,好,好。
(2)喂,是你小子,有什么事吗?(随意地说,毫不客气)聚会,好,你做东,不要耍赖啊。
(3)喂,你是谁?找谁?不在,不知道。(不耐烦地放下电话)
【详解】
本题考查情境拟写的能力。需要学生根据题干设定的情景和要求,结合描写人物的手法(语言、动作、神态、外貌、心理)等回答。本题要求模拟“顶头上司打来电话让去办一件事”“同学、朋友打来电话要聚会”“正在打扑克时,陌生人打来电话找人”三个情景进行拟写。首先要明确人物的身份:下属、同学、陌生人,然后明确情景:办事、聚会和打扑克时陌生人的电话。对待上司时毕恭毕敬,对待朋友是热情熟络,对待陌生人是厌烦。然后加上语言神态描写即可。
语文必修 下册12 祝福一课一练: 这是一份语文必修 下册<a href="/yw/tb_c4001852_t7/?tag_id=28" target="_blank">12 祝福一课一练</a>,共5页。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2 祝福课后测评: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2 祝福课后测评,共6页。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2 祝福练习: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2 祝福练习,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清单化预练,语基习题化细练,课文高考化精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