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树和天空》同步练习(原卷版)高中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084935/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2《树和天空》同步练习(原卷版)高中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084935/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2《树和天空》同步练习(原卷版)高中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084935/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中语文13.4 *树和天空同步测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13.4 *树和天空同步测试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课内鉴赏,现代文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树和天空》同步习题一、选择题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亲戚( qī ) 蹒跚(pán) 拖沓(tà) 纤绳(qiàn)B.莅临(lì) 绽开(zhàn) 惊蛰(zhái) 肄业(yì)C.笑靥(yè) 膝盖(qī) 酗酒(xù) 围绕(rào)D.狡黠(jié) 女娲(wā) 徘徊(huái) 畸形(jī)2.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安静地打开书本,你有可能与仰慕已久的古圣先贤或当代精英不期而遇,同时,进入安静阅读的境界也是 人生经验和阅读滋养的有效途径。②这几年虽然很艰难,但我的付出 没有白费,经过刻苦的学习和长期的实践,我练就了过硬的本领。③ 在十字街头,望着眼前的一切心感渺茫,胜利、掌声、鲜花早已离我远去,我完全找不到人生的方向,找不到未来的路。④爱过,笑过,恨过,终于一切随风飘去,零落成泥,然而,生前身后的空间, 着细腻的温情,淡淡飘香。A.汲取 总算 徜徉 充溢B.汲取 总算 徘徊 充溢C.获取 终于 徘徊 充斥D.获取 终于 徜徉 充斥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尧山山峰奇特,瀑布众多,森林茂密,集雄、险、秀、奇、幽于一体。尧山的树总是生长于悬崖峭壁、你想知道为什么吗?因为从花岗岩的裂缝中生长出来它们顽强的种子,汲取土壤石头中的养分,它们在绝境中生长, , 用一种谦卑的姿态迎接生命的阳光。尧山较著名的景点有石人、和合峰、凤凰台、报晓峰、猴子拜观音等。“凤凰台”格外秀丽,它之所以叫“凤凰台”是因为在云雾的烘托下,( );山峰上怪石嶙峋, ,像是一件件美妙的艺术品,简直让人 。 这一奇景,真值得你去感受一番,好好看看大自然的 ,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曼妙无比。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向死而生 千姿百态 叹为观止 巧夺天工B.绝处逢生 形态各异 赞叹不已 鬼斧神工C.绝处逢生 千姿百态 赞叹不已 巧夺天工D.向死而生 形态各异 叹为观止 鬼斧神工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项是( )A.因为它们顽强的种子从花岗岩的裂缝中成长出来,土壤石头中的养分被汲取B.因为它们的种子从花岗岩的裂缝中顽强地生长出来,汲取土壤石头中的养分C.因为它们顽强的种子从花岗岩的裂缝中生长出来,土壤石头中的养分被汲取D.因为它们的种子从花岗岩的裂缝中顽强地成长出来,汲取土壤石头中的养分5.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周围幽谷中的林木把整个石峰包围遮掩着,如一振翅欲飞的凤凰B.整个石峰被周围幽谷中的林木包围遮掩着,如一振翅欲飞的凤凰C.整个石峰被周围幽谷中的林木包围遮掩着,如一凤凰振翅欲飞D.周围幽谷中的林木把整个石峰包围遮掩着,如一凤凰振翅欲飞二、课内鉴赏6.《树和天空》想象奇特,意境朦胧,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7.特朗斯特罗姆的《树和天空》中,诗人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树及其自然界,对此应如何理解? 三、现代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被遗忘的船长(注)(瑞典)特朗斯特罗姆 李笠译我们有许多影子。我走在九月夜晚的回家路上,Y从躺了四十年的坟墓里走出与我结伴起初他空如虚影,只是个名字但他的思想比时间走得快并追上了我们我把他的眼睛放在我的眼睛里于是看到战争的海洋他驾驶的最后的那条船在我们的脚底下生长前前后后爬动着大西洋的船队有的将幸存下去有的被打上了记号(看不见的记号)失眠的昼夜竞相交替但与他无关——救生衣穿在油布大衣下他没有回家一阵内心的哭泣让他的血在加的夫的一家医院流尽他终于躺下变成地平线再见,时速十一迈的船队!再见1940!世界史在这里结束轰炸机悬挂在空中石南的野地开花一张世纪初的照片展示一道海岸六个穿盛装的男孩站在那里他们手捧帆船多么严肃的表情!对他们中的一些人船变成了生死而描述死者也仅仅是游戏因将到的东西而变得沉重(有删改)(注)本诗描写的是二战初期发生在欧洲北海靠近英国一侧的一场海战,准确地说,是德国空军对一支盟军运输船队发动的空袭。诗中称Y为船长而非舰长,表明他是一名盟军货船船长。8.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第一句“我们有许多影子”中的“我们”指孤独存在的集合,而“许多影子”则指每一个个体所对应的虚无世界。B.“他空如虚影,只是个名字”一句,诗人借此表明Y并不一定指向某个具体真实的人,Y可以指向任意一个军人。C.“失眠的昼夜竞相交替”“内心的哭泣”写的是遭遇空袭后,Y船长重伤垂死时的无意识状态。D.“他终于躺下/变成地平线”“再见,时速十一迈的船队!再见1940!”,从这几句诗中可以看出Y船长的生命结束于1940年。9.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前后后爬动着大西洋的船队”运用拟物的手法,将船队当作爬行的动物来写,写出了船队行进的缓慢。B.诗中说船长“躺下”“变成地平线”,这种写法与陶渊明的“托体同山阿”有异曲同工之妙。C.“再见,时速十一迈的船队!再见1940!/世界史在这里结束/轰炸机悬挂在空中/石南的野地开花”,是插叙,交代了Y船长眼中最后的画面。D.诗歌倒数第二节写了Y船长小时候的纯真理想,其与Y船长的牺牲形成对比,突出了战争、死亡的残酷。10.第二节中,诗人说“我把他的眼睛放在我的眼睛里”,那么诗歌的叙述视角发生变化了吗?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11.你是如何理解“而描述死者/也仅仅是游戏/因将到的东西而变得沉重”这几句诗的?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没有走的路(美)弗罗斯特 飞白译金黄的林中有两条岔路,可惜我作为一名过客,不能两条都走,我久久踌躇,极目遥望一条路的去处,直到它在灌木丛中隐没。 我走了第二条,它也不坏,而且说不定更加值得,因为它草多,缺少人踩;不过这点也难比较出来,两条路踩的程度相差不多。 那天早晨两条路是一样的,都撒满落叶,还没踩下足迹。啊﹐我把第一条路留待来日!尽管我明白:路是连着路的,我怀疑是否还能重返旧地。 此后不论岁月流逝多少,我提起此事总要伴一声叹息:两条路在林中分了道,而我呢,我选了较少人走的一条,此后的一切都相差千里。(有删改)12.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一名过客,/不能两条都走”和“人不能同时踏进两条河流”的哲学命题相合。B.“不能两条都走,我久久踌躇”中的“踌躇”表明诗人处在人生十字路口,徘徊思索,心中犹豫,不能做出选择。C.诗人在诗中一会儿说“它也不坏”,一会儿说“这点也难比较出来”,可见其判断是草率的。D.“我选了较少人走的一条,/此后的一切都相差千里”,结尾这一句点明诗歌主旨:人生一旦做出选择,便就此决定了自己一生的路,结局也会“相差千里”。13.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的思路是先写“面对选择”,然后写“选择道路”,再写“踏上征程”,最后回顾往事,逻辑井然。B.“金黄的林中有两条岔路”中“金黄”一词在有的译本中被译成了“深黄”,不如这里的准确、形象、画面感强。C.本诗把“人生之路”依托在“自然之路”上,借“自然之路”来写“人生之路”,言在此而意在彼,用了比喻的手法。D.诗人以小见大,抓住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来抒写人生的深层感悟,令诗歌显得平易而深邃。14.诗中说“我怀疑是否还能重返旧地”,诗人能“重返旧地”吗?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15.诗人虽然选择了一条路,却对另一条路念念不忘,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 (三)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下列小题。问候天空简媜大自然总是无时无刻不在教我认识世界,传授给我力量新生的秘诀。曾经,在课堂上老师口沫横飞地叙述一个古老的神话:一个不自量力的人疯狂也似的追着太阳,终于活活渴死。记得当时自己是个乖乖的女学生,文文静静地专心听讲,照理应该提笔在书页上记下“不自量力”的教训才是。可是,却有一股莫名的情愫在我心底涌出,便锁着眉吊念那位名叫夸父的人。如果他不渴死,一定可以追得到太阳。我想。某一个夏日的下午,有风。天空大大方方地蓝着,在无际的绿稻平原之上。就像夜晚灯下变化多端的蓝色晶体,总让人觉得神秘。可是还不至于深不可测到像一本有字天书。天书有的有字,有的没字,对我而言,无字天书是比较好懂而内容丰富些。读有字天书需要一等的智慧,读无字天书,则需要一等的心情。那天下午,我读的是一本全开蓝底没有封面的无字天书。踩着脚踏车,左看、右看、上看、下看,反正没有字里行间。书名叫“天空”。蓝色令我心旷神怡,让我想笑。而远远天边堆垛的云朵,则让我向往,让我想跑。蓝的天空与白的云,向来是大自然最活泼、亮丽的打扮,像个热爱自由的少年。每次看到那么亮蓝的天空与洁白的云在平原之上耳语时,我的心情就倏地开朗起来。只是想笑、想跑、想攀登那仰之弥高的云之山峦。云,即是高高的山峰,高到只能用眼睛去攀登。我向往有一天能躺在云峦那柔柔的曲线里睡一个宁静的午觉。这说来可笑,但我无法禁止自己在看到云朵时不兴起这样的念头。那天,看不见阳光,天空是带着神秘的温柔。而云,那真是诱惑。一团团地,像一头撞进太阳的怀里般,沾着粒粒金粉。一切变得神秘,令人愉快的神秘。我骑车弯进路头,那样的下午只能用来唱歌,歌词里有阳光、绿叶、飞鸟,车轮碾歪碎石的声音是伴奏,风在和音。我弯进路头,眼睛一下子亮了起来;看蓝得水水的天,看一团白云恰好在远远的路边的一家农舍的竹丛上头,好像不小心被竹子钩住跑不掉似的,我爱这样宽阔的平野任我一个人乱闯的那种感觉,我爱心房的栅栏一下子撞破了,兴奋的触须痒遍全身的那种激情,我爱这广阔天地只属于我一人的狂想,我也爱风在耳边激动地呼啸,把我的头发梳成虬结的团线的那种痛快。一心一意,我要追赶那团云,趁她还未解掉竹钩时,一头钻进她那如棉如絮又如春日海水的胸怀里。车在颠簸,心也在颠动。恨不得有一双长臂,两手一伸一揽,收集天上所有的云朵,堆成一张弹簧床,轻轻拍一拍,纵身便依偎了进去。于是,我加快速度,决心要追赶那云,啊!云,我的故乡!第一次,我惊觉到自己有着夸父的血统。然而云是愈追愈远了。农舍经过了,才发现她在河的对岸平原上。想必是她伶手俐脚地,竹钩上一条云丝也没留下地溜了。不知道当初那个被追的太阳是否曾在长河平野上踏下几个慌张的脚印?也许,云本是行于天上的,不似太阳有火轮般的脚,所以不会下凡来领受我的盛情美意,不过是我的错觉罢了,只是,这错觉未免太美了点。如果,蓝天是一本无字天书,云必是无字的注脚,而我急速的车痕翻译云的语言于路面上则是最新出版的注疏。天空以变幻的蓝色铺叙,云以干净的手法描绘,然后交给我的眼睛去印刷,我们都在叙述一个夸父的故事。那个古老却仍年轻的神话。我读懂了这一本无字天书。从此热爱天空。无论何时何地,总献上我舒畅的笑声与问候的眼神。后来,我的走姿变了。低着头,不理一切。凡尘太多,把我的心房占得客满。我很少再去关切天空。那时候,我几乎不再读云。曾经,我认为她是诗的放牧者,曾经,我羡慕她是天庭的流浪汉,她的行囊里装着的是神秘而奇幻的故事……而我不再是爱听故事的少年。没有人能懂我望云的眼神。那时,天色是阴沉的。梅雨开始,形成雨季。雨连续着,以一种无奈的落姿。有一搭没一搭的雨丝,像是乌云对大地不休地诉苦,无可奈何地。断断续续的雨,就如断简残编;不成句的字,不成字的笔画,组成一篇难懂的文章。诉得出的苦其实不是苦,诉不出的苦,方是真苦。云的倾诉,向来谁也不懂,大地不爱做考据。生命的历程中,其实也有雨季。所有的豪情壮志都在一刹那间被打湿了,像湿了翅膀的鹰,沮丧地凝望阴霾的天空,想要振奋,却挣不断细细密密的网丝,想要展翅,却甩不掉羽翼上凝聚的重露。乌云至少还有大地可泄漏,不管懂不懂,泄完了,雨季也就过去了。而无处可诉的苦,日积月累地便在内心形成阴沉的气候,形成没有阳光的一方天空。最悲哀的是,明明心里延续着梅雨,脸上却必须堆积着虚伪的晴朗。生命之中,总难免有这样的季节。等待阳光,是最折磨的等待。却又不甘心终日梅雨。有一天,路过淡水,见平畴绿野之上,太阳在一堆泼墨也似的乌云之中挣扎。时灭时显的光线,在天空中挣脱着要出来。我突然惊讶,内心深深地感动着。大自然总是无时无刻不在教我认识世界,传授给我力量新生的秘诀。天下没有永远阴霾的天空,只要让生命的太阳自内心升起。我感受到日出的惊喜。于是,我想起夸父,觉得他与我是如此地亲近。我聆听那血液在我体内窜流的声音,并感受到有一股蛮不讲理的生命力,在我的心里呼啸着,说要霸占整个春天。于是,昂首,问候天空,伸指弹去满天尘埃,扯云朵拭亮太阳。从今起,这万里长空,将是我镶着太阳的湛蓝桂冠。16.下列各组词语中,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倏地(shū) 眼拙(zhuó) 情愫 令眼看待B.文绉绉(zōu) 膝盖(qī) 颠簸 仰之弥高C.阴霾(mái) 召集(zhāo) 惦记 兵慌马乱D.湛蓝(zhàn) 吮吸(shǔn) 秘诀 战火硝烟17.如何理解“我读懂了这一本无字天书”? 18.请对文中画线语句加以赏析。昂首,问候天空,伸指弹去满天尘埃,扯云朵拭亮太阳。从今起,这万里长空,将是我镶着太阳的湛蓝桂冠。 19.作者在文章中多次提到“夸父”,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13.4 *树和天空优秀同步训练题,共11页。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13.4 *树和天空优秀表格一课一练,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掌握文化常识、写作背景,阅读文本,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选择性必修 中册13.4 *树和天空同步训练题,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言表达,小阅读-课内,非选择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