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包身工》同步练习(解析版)高中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084994/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10《包身工》同步练习(解析版)高中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084994/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10《包身工》同步练习(解析版)高中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084994/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第二单元7 包身工练习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第二单元7 包身工练习,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课内鉴赏,现代文阅读,语言表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包身工》同步习题一、选择题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夏衍(yán) 怜悯(mǐn) 荤腥(hūn) 搽粉(chá)B.揩油(kāi) 契约(qiè) 拷绸(kǎo) 蠕动(rú)C.骷髅(lǒu) 弄堂(nòng) 缜密(zhěn) 皮辊(gǔn)D.游说(shuì) 惺忪(xīng) 籼米(xiān) 栅栏(zhà)【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正确识记现代汉语字音的能力。A项,“衍”,应读作“yǎn”。B项,“契”,应读作“qì”。C项,“髅”,应读作“lóu”;“弄”,应读作“lòng”。故选D。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现代“包身工”的出现,是因为近年来劳动力供大于求、农民盲目外出打工以及劳动监察部门疏于管理的结果,影响了社会稳定。B.养老是国家大事更是家事,国家将健全“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C.我们对职业要有一颗敬畏和赤诚的心,用“匠人精神”将这份职业做到极致,就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D.“人与自然"摄影展上的照片,无论是聚焦市井胡同,还是聚焦海滨风情,均具有悠远的意境,视觉上带给人清新和素净。【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改病句的能力。A项,“是因为……的结果”结构混乱中的句式杂糅,删去“因为”。B项,“是国家大事更是家事”语序不当,“国家大事”与“家事”调换位置。D项,“视觉上带给人清新和素净”成分残缺,“带给”缺少宾语。故选C。3.与下面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句是( )这是杨树浦福临路东洋纱厂的工房。长方形的、红砖墙严密地封锁着的工房区域,_____。A.这狭长的两块是被一条水门汀的小巷划成的B.一条水门汀的小巷将它划成狭长的两块C.被一条水门汀的弄堂马路划成狭长的两块D.一条水门汀的小巷使它划成狭长的两块【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性的能力。本语段大意是:上海杨树浦福临路东洋纱厂的工房用红砖墙严密地封锁着,被一条水门汀的弄巷马路划成狭长的两块。其中,“长方形的,红砖墙严密地封锁着的工房区域”是一个偏正短语,中心语是“工房区域”,它后面应该出现谓语,构成一个完整的句子,陈述“工房区域”的情况。而A、B、D项都是完整的句子,都有主语,如果选择这三个选项,与前一句“工房区域”不能搭配,而且前一句也就没有了谓语,就是病句中的中途易辙。故选C。4.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①拿出血汗换的钱来孝敬工头,在她们当然是一种难堪的负担。 ②但是在包身工,那是连这种送礼的权利也没有的! ③外头工人在抱怨这种额外的负担,而包身工却在羡慕这种可以自主地拿出钱来贿赂工头的权利! ④实际上,拿莫温对待外头工人,也并不怎样客气,因为除了打骂之外,还有更巧妙的方法。 ⑤譬如派给你难做的“生活”,或者调你去做不愿意去做的工作。 ⑥所以,外头工人里面的狡猾分子,就常常用送节礼巴结拿莫温的手段,来保障自己的安全。A.④⑤①②⑥③ B.④⑤⑥①②③C.①②⑥④⑤③ D.③④⑤⑥①②【答案】B【解析】解答此题,要仔细分析题中六句话之间的逻辑关联,注意各句话中的代词及其指代的对象,注意关联词语。题中六句话的总话题是拿莫温对待“外头工人”的办法。比较四个选项,以④排在首位最佳,于是排除C、D两项。比较A、B,可发现②中的“这种送礼的权利”指代的是①所说的内容;但①却不宜连在⑤之后。于是得出正确答案。二、课内鉴赏5.《包身工》课文理解(1)本文是以什么线索组织材料的?在这些时间段“包身工”在干什么? (2)作者对“包身工”这一现象的评价是什么? (3)根据课文内容,理解包身工的社会意义。 (4)包身工是一个群体,他们承受的黑暗、残酷带给我们深深的震撼,作者运用了什么写法使我们对这一群体有了更全面、深刻的认识? 【答案】(1)以包身工一整天的生活和劳动为线索组织材料:清晨起床→吃早饭→上工→黄昏收工。四点一刻 晨起;四点半钟 早饭;五点钟 上工;六点钟(十二小时劳动,中午休息的15分钟) 放工。 (2)“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谋利的制度,我不禁想起孩子时候看到过的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了。”通过把包身工和墨鸭比较,指出墨鸭养活船户,包身工养活带工老板,但船户对墨鸣没有怎么虐待,带工老板却残酷压迫包身工,连一点施与的温情也没有,强烈地揭示了包身工受压迫的惨重,人不如禽的命运。 “我也想警告某一些人,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愤怒。(3)① 包身工是旧社会一种变相的贩卖奴隶的形式,被贩卖的是女孩子,由承包人送到工厂做工,没有人身自由,工钱全归承包人所有;② 课文中的提法是“包身工”已经以一种奇妙的方式包给了叫做“带工”的老板。“包”的标志是事先立了“包身契”。“奇妙”之处不仅在于这些女孩子近乎被拐骗,而且是一仆二主:一主是日本资本家(工头是拿摩温);另一主是中国二老板,带工的。日本资本家称她们为“试验工”“养成工”;中国带工者称她们为“包身工”;③ 作品实际上是在告诉我们:包身工这一罪恶制度存在的根源,在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反动统治。)(4)本文写作上突出的特点就是点面结合。本文既有对包身工悲惨遭遇的概括介绍,对包身工群体形象的简略描写,如作者在记叙中集中写了包身工的起身、早餐、上工、收工等四个场面,这面上的记叙与描写概括了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和劳动状况,又有对“芦柴棒”“小福子”典型人物的生动描写,作者以“芦柴棒”为例,通过“发烧”“生病”被“抄身”等细节描写,写出了包身工奴隶般地“被榨完残留在皮骨里的最后一滴血汗为止”的悲惨命运。“小福子”遭到“拿摩温”和“东洋婆”毒打惩罚的描写,也反映了包身工的不幸遭遇。 【解析】试题分析:注意联系文章的内容作答,注意分析人物的形象特征、社会根源以及主旨,中间注意塑造人物的手法。三、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一个6岁儿童眼中的非洲劳工世界沙伦·拉弗拉尼尔非洲童工的悲惨世界清晨5点。沃尔塔湖上一片黑暗,马克·夸杜沃就被从睡梦中唤醒,起身离开他潮湿、肮脏的地板上的睡铺。开工时间到了。还打着寒战的马克帮着一艘独木舟划到湖中。在接下来的5小时里,他的工友一寸一寸地收渔网,马克则把船里的水舀出去,以免船沉没。马克还没吃早饭,破败的船桨是那么沉重,他几乎抬不起来,但他还是全神贯注地听从坐在独木舟尾的塔基·夸杜沃发出的每个命令。塔基31岁,体格健壮,稍有不满便对马克拳脚相向。“我不喜欢这工作。”马克小声嘟嚷着。马克·夸杜沃今年6岁,约30磅重,穿着蓝红相间的短裤和印有小美人鱼的T恤衫,看起来更像是一个蹒跚学步的婴儿而不像是一个船工。他还太小,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要经过两天的长途跋涉来到这个渔村。但其他三个较为年长的男孩知道其中原委。和马克一样,他们都是契约雇佣工。他们的父母为了区区20美元的年薪把他们租给了塔基。他们就好像困在渔网里面的鱼儿,直到三年或四年劳役结束后,才能重获自由。现在他们被迫每周工作7天,每天14小时以上,而他们的工作甚至在成年渔民看来也是相当辛苦的,而且有时还很危险。童工缩影塔基雇的男孩是从小型流动工人营地里招来的,都是一些上不起学、达不到温饱且没有自由的孩子。他们只是那些在西非和中非渔场、采石场、可可与水稻种植园或是街市上工作的无数非洲童工的缩影。女孩子做家佣或在面包房里工作;男孩子则在农田里做工,搬运货物或在废弃的金矿和宝石矿里拾荒。贩卖儿童绝不是非洲独有的现象。在中东,儿童被迫赶骆驼、纺织地毯,工厂里也充斥着未成年人。国际劳工组织估计,每年大约有120万儿童通过非法交易被贩卖、奴役,年交易额达100亿美元。研究显示,亚洲、拉丁美洲和非洲的儿童最容易遭到贩卖和奴役。2001年,在贝宁的一个港口,警方在一艘船上发现了35名儿童。据这些儿童称,他们是要被运到加蓬做劳工的。2003年,尼日利亚警方从拉各斯北部的采石场中营救出194名营养不良的儿童。据警方透露,至少有13名儿童在这里死亡,并被埋在矿坑附近。之前,尼日利亚警方偶然发现一辆运送冻鱼的冷藏卡车载着64名14岁以下的女童。据警方透露,这些女孩来自尼日利亚中部,长途跋涉了几百公里,原本是要被运到拉各斯去做家佣的。命运悲惨从加纳首都阿克拉出发,开一天车,穿越茂密的丛林,便能到达凯泰克拉奇。对于当地大约9000居民来林,便能到达凯泰克拉奇。对于当地大约9000居民来说,渔业是他们赖以生存的产业,而儿童则是该产业的保证。在这里,几乎所有的独木舟上都有几个童工。一些孩子只有五六岁大,通常由一个青少年监管。很多在独木舟工作和在岸边织补破烂渔网的孩子在接受采访的时候都表示,他们所从事的工作异常辛苦,每周的工作时间长达100小时,而且还经常会遭到殴打。他们对于跳进浑浊的湖水中解开纠结的渔网普遍存在着恐惧心理。孩子们从未见过自己微薄的薪水,雇用他们的渔民说,每年12月,他们会将薪水付给孩子的父母或亲戚,一般是过节的时候,由他们将薪水带到这些家庭所在的村落。孩子们共同的悲惨命运和相互之间的友情似乎是他们唯一的慰藉。这些默默无闻的孩子几年没见过自己的亲人,也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而且有时大人们还会假装许诺让他们上学或是很快返乡。塔基无论是睡觉还是工作都穿着同一件灰色T恤衫,在谈到自己的家庭情况时更是直言不讳。他说自己的孩子每天只能吃两顿饭,衣不蔽体,而自己在8岁时就开始在湖上划船做苦工。男孩子们经常幻想逃走。9岁的科菲·年科姆就是为数不多的曾尝试过逃跑的童工之一,3年前他从马克的家乡来到这里。去年12月,他半裸着跑到城镇上,后背都是擦伤。他说塔基把他抓回去,绑起来用鞭打他。最后由于警方的介入,塔基被迫放走了科菲。但没过几周,便有人替代了他的位置——一个年龄更小、更无助、更加顺从的孩子:马克·夸杜沃。(选自《纽约时报》,有删改)6.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沃尔塔湖上一片黑暗”这个环境描写是为了说明童工们起床时间之早,工作之辛苦。B.这些童工都是契约雇佣工,他们的父母用低廉的价格把他们租给了雇主,他们却见不到自己的薪水。C.雇主塔基自己的家庭情况也非常艰难,他本人就是童工出身,自己的孩子也过着艰难的生活。D.本文通过写尝试逃跑的童工为数不多,含蓄地揭示了非洲甚至在全世界各地童工盛行的原因。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他们的工作甚至在成年渔民看来也是相当辛苦的,而且有时还很危险”这句话把童工和成年渔民进行对比,表明这些童工的工作比成年渔民还要劳累辛苦。B.文章用“一个6岁儿童眼中的非洲劳工世界”为标题,意在借一个6岁儿童的观察,写非洲的劳工世界;同时也突出了童工年龄之小,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C.文章为表现马克·夸杜沃的不幸遭遇运用了一些细节描写,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使文章更具震撼力。D.这篇文章所报道的非洲童工的悲惨遭遇,绝不是非洲所独有的现象,只是非洲的这种情形最为严重。8.报告文学具有新闻性,新闻讲究以事实说话,文中为了表现非洲童工的悲惨境遇列举了哪些事实?请分条概述(不少于四条)。 【答案】6.D 7.C8.①年龄很小就成为雇佣工。②他们所从事的工作异常辛苦,每周的工作时间长达100小时。③他们经常会遭到殴打。④睡铺肮脏,营养不良,身体瘦弱。⑤工作有时很危险。⑥从未见过自己微薄的薪水。【分析】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项,“本文通过写尝试逃跑的童工为数不多,含蓄地揭示了非洲甚至在全世界各地童工盛行的原因”理解错误。强加因果,“尝试逃跑的童工为数不多”与“童工盛行”之间没有因果关系。故选D。7.本题考查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A项,“进行对比”“这些童工的工作比成年渔民还要劳累辛苦”错误,这里没有对比、比较,只是为了突出童工的辛苦;B项,“借一个6岁儿童的观察”错误,应为“借一个6岁儿童的亲身遭遇”;D项,“只是非洲的这种情形最为严重”说法错误。原文的表述是“国际劳工组织估计,每年大约有120万儿童通过非法交易被贩卖、奴役,年交易额达100亿美元。研究显示,亚洲、拉丁美洲和非洲的儿童最容易遭到贩卖和奴役”,并没有说非洲的童工的情形最严重,选项无中生有。故选C。8.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筛选答案时,要仔细审题,确定筛选标准、范围,明确范围后逐一筛选;在筛选的基础上,对主旨或共性的东西加以提炼概括。①文中说,“马克·夸杜沃今年6岁”“9岁的科菲·年科姆就是为数不多的曾尝试过逃跑的童工之一,3年前他从马克的家乡来到这里”“一些孩子只有五六岁大,通常由一个青少年监管”等,由此可知非洲童工年龄很小。②文中说,“现在他们被迫每周工作7天,每天工作14个小时以上,而他们的工作甚至在成年渔民看来也是相当辛苦的,而且有时还很危险”,以及“他们所从事的工作异常辛苦,每周的工作时间长达100个小时”,由此可知非洲童工所从事的工作异常辛苦,工作时间长。③文中说,“稍有不满便对马克拳脚相向”“他们所从事的工作异常辛苦,每周的工作时间长达100个小时,而且还经常会遭到殴打”“他说塔基把他抓回去,绑起来用鞭打他”,由此可知非洲童工经常会遭到殴打。④文中说,“潮湿、肮脏的地板上的睡铺”“马克·夸杜沃今年6岁,约30磅重”“尼日利亚警方从拉各斯北部的采石场中营救出194名营养不良的儿童”,由此可知非洲童工睡铺肮脏,营养不良,身体瘦弱等。⑤文中说,“孩子们从未见过自己微薄的薪水”“在成年渔民看来也是相当辛苦的,而且有时还很危险”“每天只能吃两顿饭,衣不遮体”,由此可知非洲童工工作危险或者毫无尊严,从未见过自己微薄的薪水。四、语言表达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夏衍的报告文学,数量不多,质量也参差不齐,但它对中国报告文学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却令其他作家______________。《包身工》是夏衍于1936年发表在左联机关刊物《光明》创刊号上的一篇报告文学,该刊的社评曾指出:“《包身工》为中国报告文学开创了新的记录。”( ① )。《包身工》完美体现了报告文学的属性特色,既缩短了报告文学与小说的距离,又在报告文学与小说之间划出了严格的__________。首先,夏衍的报告文学精于艺术营构,善于对生活场景和人物形象做逼真的描绘。“文学是人学”,特别是叙事性文学,是离不开对人物的描写和刻画的。夏衍的报告文学就扩展了人物描写和刻画的范围,而且着意通过富有典型意义的人物来揭示某些事物的本质,使报告文学开始由以事为中心向以人物为中心转变。再者,夏衍的报告文学是比较讲究艺术结构的,他改变了过去通讯、速写等多作线性叙述的单纯的结构方式,而使作品的结构富于变化,多姿多彩。如《包身工》巧妙地采用纵横交错的结构方法,以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劳动为纵线,收放自如地___________横向事件,使全篇宛如一条斑斓的彩带缀上了一串闪光的珍珠,显得玲珑剔透、严谨精美。在人物刻画和场景的描写上,他善于选择富有特色的典型的生活片段和细节,作特写镜头式的具体描绘,增强了作品的可视性和可感性。比如包身工早晨吃粥的情景就描绘得相当细腻,逼真。文中对粥的描写,能让你立即联想到猪食;女工们用舌舔着淋漓在碗边外的粥汁,蹲伏或站立在路上和门口就食的情景,使你仿佛听到了她们的饥肠辘辘;至于老板娘将籼米、锅焦、豆腐渣等搅拌之后给女工充饥的镜头,更是把包身工悲惨的生活揭示得___________,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满腔悲愤。最后,报告文学,无论是记事,还是写人,都是作者带着自己的观点、感情来写的。任何一个作者都不会对故事和人物进行纯客观的叙述,而总是把自己的见解和感情诉诸笔端,用以说服、感染读者。夏衍的报告文学在主客观结合方面达到了浑然一体的境界。他的作品把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融于一体,交错运用,并且天衣无缝,恰到好处。( ② );《包身工》是抒情的,在关键处常常直抒胸臆,将作者自身的深切感受,爱憎情感和着包身工的血泪一起喷出。有时,夏衍又以精确的数据和事实,围绕包身工制度的起源,发展为中心进行深刻分析和直接评价,使作品具有强大的说服力。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望尘莫及 界线 勾通 一针见血B.望其项背 界限 勾通 入木三分C.望尘莫及 界限 勾连 入木三分D.望其项背 界线 勾连 一针见血10.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A.反复 比拟 比喻 B.引用 比喻 通感C.排比 夸张 比喻 D.引用 对偶 通感1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文学是人学”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这个“文明”的城管,一脚踢翻了老人的水果摊。B.海伦学会了拼写“泥土”“种子”等许多单词。C.现代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形神兼备,充满生机”。D.后人对韩愈评价甚高,将他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12.下列在文中两个括号内分别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①这“新的记录”不是数字的突破,而是质的变化②《包身工》是叙事的,它向人们述说包身工的悲惨遭遇B.①这“新的记录”不仅是数字的突破,而且是质的变化②《包身工》是叙事的,它向人们述说包身工的悲惨遭遇C.①这“新的记录”不是数字的突破,而是质的变化②《包身工》向人们述说包身工的悲惨遭遇,它是叙事的D.①这“新的记录”不仅是数字的突破,而且是质的变化②《包身工》向人们述说包身工的悲惨遭遇,它是叙事的1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夏衍又以精确的数据和事实,以包身工制度的起源,发展为中心进行深刻分析和直接评价,使作品具有强大的说服力。B.夏衍又以精确的数据和具体的事实,围绕包身工制度的起源,发展为中心进行深刻分析和直接评价,使作品具有强大的说服力。C.夏衍又以精确的数据和具体的事实,围绕包身工制度的起源、发展为中心,深刻分析和直接评价包身工制度,作品具有强大的说服力。D.夏行又以精确的数据和具体的事实,以包身工制度的起源,发展为中心进行深刻分析和直接评价,使作品具有强大的说服力。【答案】9.C 10.B 11.C 12.A 13.D【分析】9.本题考查辨析并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第一空,望尘莫及:只望见走在前面的人带起的尘土而追赶不上,形容远远落后。望其项背:能够望见别人的颈的后部和脊背,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多用于否定式)。根据句式特点,应用“望尘莫及”。第二空,界线:①两个地区分界的线。②不同事物的分界。③某些事物的边缘。界限:①不同事物的分界。②尽头处;限度。根据语境。两词皆可使用。第三空,勾通:暗中串通、勾结。勾连:①勾结。②牵涉;牵连。语境说的是夏衍善于用纵线将横向事件牵连在一起,应用“勾连”。第四空,一针见血:比喻话说得简短而能切中要害。入木三分:形容书法刚劲有力,也用来形容议论、见解深刻。语境说的是夏衍深刻揭示了包身工的悲惨生活,应用“入木三分”。故选C。10.本题考查辨析修辞的能力。“《包身工》为中国报告文学开创了新的记录”“文学是人学”等运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使全篇宛如一条斑斓的彩带级上了一串闪光的珍珠。显得玲珑剔透、严谨精美”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女工们用舌舔着淋漓在碗边外的粥汁,蹲伏或站立在路上和门口就食的情景,使你仿佛听到了她们的饥肠辘辘”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文中未见排比、反复、对偶、比拟等修辞手法。故选B。11.本题考查理解标点符号作用的能力。题干中的引号表示引用。A项,引号的作用是反语。B项,引号的作用是强调。C项,引号的作用是引用。D项,引号的作用是特定称谓。故选C。12.本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根据前文“夏衍的报告文学,数量不多”可知,第一个括号内应填“这‘新的记录’不是数字的突破,而是质的变化”,这样前后意思才能吻合,据此排除B项和D项;第二个括号后说的是“《包身工》是抒情的……”,要和这个句式相呼应,第二个括号内应填“《包身工》是叙事的……”,据此排除C项。故选A。13.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画波浪线句有两处语病:一是“精确的”和“事实”搭配不当;二是“围绕……为中心”句式杂糅。A项,没有改正第一处语病;B、C两项没有改正第二处语病,且C项“作品具有强大的说服力”前应加“使”。故选D。14.筛选下面文段的关键信息,给“包身工”下个定义。(不超过45个字)这样说着,咬着草根树皮的女孩子可不必说,就是她们的父母,也会怨恨自己没有跟去享福的福分了。于是,在预备好了的“包身契”上画一个十字,包身费大洋二十元,期限三年,三年之内,由带工的供给住食,介绍工作,赚钱归带工者收用,生死疾病一听天命,先付包洋十元,人银两交,“恐后无凭,立此包身契据是实!”包身工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签署了“包身契”并预收了三年包身费的一半、由带工老板供给食宿、生死听天命的无偿劳动者。【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选用、仿用和变换句式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下定义的形式。答题模式一般为“本质属性”和“一般属性”相加。从原文语段中找到重点,先确定主干句:“包身工是的无偿劳动者”,然后把其他几个句子按照语意逻辑顺序去排列调整组合,结合“签署包身契”和“无偿劳动”的特点归纳,使其共同作为“无偿劳动者”这一宾语中心语的修饰定语即可。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统编版7 包身工精品练习题,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学习提示,简介包身工,导入新课,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归纳小结,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第二单元7 包身工精品课后作业题,共4页。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7 包身工课后测评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c2c32c447602804dcbaa70980ee6b1a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