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有课文配套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有课文配套ppt课件,共17页。
1、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恐龙无处不有》,找出这篇文章的说明对象,并说说你是在哪里找到的。
说明对象:“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
由此可见,找说明对象不但要看题目,看首尾,还要用文章的主要内容作依据。
《被压扁的沙子》的说明对象?
同学们,教材编者把两篇文章放在一课中,他们究竟有什么关联呢?
“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恐龙无处不有》:科学家在南极洲发现恐龙化石属于生物学范畴,而“地壳在进行缓慢而又不可抗拒的运动”属于地质学范畴。由南极洲发现恐龙化石证明“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就是生物学的发现促进了地质学的发展。
《被压扁的沙子》:斯石英的发现属于物理学范畴,“恐龙灭绝的原因”属于生物学范畴,科学家由斯石英的发现证明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应该是撞击”,就是物理学的发现影响了生物学的发展。
请同学们阅读《恐龙无处不有》,小组合作交流,根据提示补全下面的推理过程。
1.速读《恐龙无处不有》,梳理文章的推理过程。
现象:1986年1月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说明恐龙无处不有。疑问:可是, 那么,
论证:2.25亿年前形成最后一次泛大陆,恐龙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1、速读《恐龙无处不有》,梳理文章的推理过程。
现象:1986年1月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说明恐龙无处不有。疑问:可是, 那么,
速读《被压扁的沙子》,探究推理过程。
作者先写科学家针对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原因提出了“撞击说”和“火山说”两种假设,接着通过对斯石英的发现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
思考:这两篇文章的推理环节一样吗?
两篇文章的推理过程都是提出疑问——作出假设——分析论证——得出结论。
2、品味红色的词 ①“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明确:“几乎”有差不多、接近的意思,说明“板块构造”理论解决了地质界的大部分问题,仍然有些疑难问题无从解决。由此可以体会到说明文语言的严谨与准确,符合事实。
②印度向北移动,并且大约在5 000万年前与亚洲相碰撞…明确:大约:在数、量或时间上接近精确地;近似。去掉“大约”,语言就变得肯定了,不符合实际。
③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明确:“确实”是副词,有“的确”“实在”之意,表示情况完全符合实际。在此句中,肯定了恐龙在世界各地都存在的事实。
④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明确:“似乎”有好像的意思,在这里表推测,因为这里所涉及的问题本身就是一种假想。如果没有“似乎”一词,就表示十分了解当时恐龙所生活的环境,与事实不相符合,违背了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1、以本文为例,说说科学家们在科学研究中发挥了哪些创造性的思维。明确:(1)联想、想象。 由南极恐龙化石联想到恐龙的迁移,由生物界的恐龙迁移想象到地质界的板块漂移,使问题的研究一步步地深入。
2、“事物间是有联系的。”学习作者的思维方法,请留心生活,思考自然和社会,多角度、多侧面、重联系、重沟通,力求一石击千浪而举一反三。请举例说明。1)学好语文对学好其他学科有着重要作用。2)人们根据苍蝇的复眼发明了照相机。3)鲁班发明锯受了某种草叶的启发。雷达的发明受了蝙蝠的启发。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短文两篇》同步课件,共60页。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恐龙无处不有示范课课件ppt,共3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说说你对恐龙的了解,点击图片看视频,恐龙无处不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八年级下册恐龙无处不有教学课件ppt,共3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作者简介,知识链接,恐龙无处不有,文题解读,岛屿链,褶皱zhě,学习字词,壳k0贝壳,整体探究,板块构造学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