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比例的应用教学设计
展开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准确把握内项与外项之间的联系。
2.熟练运用比例知识解比例,按要求把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3.熟练运用比例、比例尺解决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巩固比例的知识,运用比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熟练掌握按一定比例放大或缩小图形的方法。
教学难点
解决稍复杂的与比例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法
主要采用复习法、自学法、引导法。
学法
小组合作、练习巩固、自主探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认识了比例、比例尺、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这节课我们通过《练习二》的复习进一步加以巩固。(板书课题:练习二)
二、巩固练习
(一)复习比例概念、练习写比例。
1.提问:首先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什么是比例?那么同学们会写比例吗?
2.独立完成教材第26页第1题。
3.指名汇报结果。
4.引导学生小结:通过这几个比例,我们发现“按比缩小或放大的图形,对应边长两个比的比值是相等的。”
(二)放大缩小图形
1.提问:按比缩小或放大的图形,对应边长两个比的比值是相等的。那如果告诉我们对应边长的比,你能画出缩小或放大之后的图形吗?
2.引导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二”第5题。
3.学生个别展示。说清自己是如何确定缩小放大后图形的长和宽的。
(三)判断比例
1.提问:我们已经认识了比例,如何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
2.小组总结方法,派代表展示。
3.根据方法完成“练习二”第2题的练习。
3.指名汇报,交流方法。
4.展示方法,总结方法。
5.教师小结:判断比例的方法有两种,求比值和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两个比的比值相同,这两个比就可以组成比例;组成比例后,两外项之积等于两内项之积。 )
(四)解比例方程
1.师:“两外项之积等于两内项之积”这一条比例基本性质也是解比例方程常用的方法。
2.要求学生独立解比例,完成“练习二”第3题。师巡视。
3.个别板演,小组内做好检查、订正 。
4.师:老师有个疑问,第二个方程是比例吗?怎么没有比号呢?对于这种分数形式的比例,怎样找出内项外项呢?引导学生小结出解分数形式的比例时,要对对角线上两个数交叉相乘。
(五)列含有未知数的比例方程
1.师:这节课,我们不单单解比例方程,还要通过题中的数学信息,列出含有未知数的比例方程。
2.要求学生自主完成“练习二“第4题,教师巡视。
3.学生汇报展示,加深理解。
4.小结:列比例方程的关键要找准题目中的等量关系。列比例方程的第一步要设好未知数。
(六)复习比例尺。
1.师:我们再一起来回忆一下什么是一幅图的比例尺?根据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如何来求比例尺?
2.“练习二”第6题。引导学生计算比例尺要先测量出图上距离。
3.学生展示,提醒学生计算比例尺一定要统一单位。
4.汇报交流。
三、能力提升
(一)运用比例尺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练习二“第8题,引导学生首先认识图形。
(1)学生独立完成第1小问,组织学生反馈汇报。追问,比例尺1:8000表示什么意思?
(2)学生独立完成第2小问,根据比例尺公式,变式得出求实际距离的公式。组织学生反馈汇报。
(3)学生独立完成第3小问,两段路程求实际距离方法。组织学生反馈汇报。
(4)学生独立完成第4小问,要确定游乐场的位置,需要几个条件?如何确定方向,让学生演示怎样使用量角器。如何确定距离,根据比例尺公式,变式得出求图上距离的公式,组织学生反馈汇报。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复习了比例、比例尺、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了一些新的数学问题。老师发现同学们各个都是数学小天才,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善于运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练习二∣北师大版(版): 这是一份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练习二∣北师大版(版),共2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题,学习目标,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数学6 圆的面积(二)一等奖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6 圆的面积(二)一等奖教学设计
小学北师大版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小学北师大版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