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备战2022年中考语文现代文考前阅读
- 中考现代文考前阅读21练习题 试卷 4 次下载
- 中考现代文考前阅读22练习题 试卷 4 次下载
- 中考现代文考前阅读24练习题 试卷 4 次下载
- 中考现代文考前阅读25练习题 试卷 7 次下载
- 中考现代文考前阅读26练习题 试卷 5 次下载
中考现代文考前阅读23练习题
展开
这是一份中考现代文考前阅读23练习题,共8页。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王守仁却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那么,读书能不能改变自己?读书和行事到底有何关系?让我们阅读本文,了解传统文化中的知行之道。
读书贵在知行合一
楼宇烈
①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观察、思考问题往往是从人入手。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其根本特点就是看一切问题都和人联系在一起,都要思考它对人有何教益。
②从这个角度看读书,就要做到活读书、读活书,通过读书来拓展知识、学习技能,通过读书来明白事理、完善人格。要读出智慧来,不要读成知识的奴隶。《礼记·学记》里讲:“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光记住一些知识,不能够当人家的老师。学问并不在于你能够记住多少知识,而在于你能否理解知识背后传达的思想和为人处世之道,这是中国文化所强调的要点。
③中国传统文化尤其重视“为己之学”,意思是为学要“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不仅听进去,记到心里,而且落实到自己的日常言行中。与之相对的则是“入乎耳,出乎口”——仅仅把学问视作谈资,去向别人夸耀。这后一种做法没有经过“心”,更谈不上提升自己、完善自己、超越自己。
④“为己之学”意味着,读书最终要落实到做人上。读书做人不是两件事,而是一体的。读书要在“行”上下功夫,要将所读之书,句句落实到自己身上,身体力行,知行合一。
⑤我们常常引用一位西方哲学家的话:“知识就是力量。”知识自身并不能成为力量,只有在生活中灵活运用知识,才会产生力量,而如何运用是需要智慧的。智慧是发现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智慧才是力量。
⑥特别是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如果只是简单地学习知识,把知识对象化、固定化,与自身的为人处世不直接关联,那是没有力量可言的。只有把从传统文化中领悟到的做人做事的道理,运用到生活和工作中,完善自我,并且由己及人、由近及远,让他人、社会有所受用,这样的学习才更有意义。
⑦书,有有字之书,也有无字之书。有字之书是前人的、他人的,我们要去阅读、吸取;同时,自己还要去读社会人生的无字之书,在实践中学习、体悟。现实生活中充满变化,历史的、别人的经验可能管用,也可能不管用,要在实践中寻找适合自己的方法。“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最后还是要落实到行动中。我们每个个体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也要落实到生活实践中。
1.如果要给这篇文章换一个标题,你觉得下面哪一个选项最为恰当?请作出判断,并简述理由。(3分)
A.记问之学?为己之学?
B.读书方能求知,知识就是力量
2.作者把读书之路进行了层次化的分类,请根据本文补全横线上的内容。(2分)
3.以下两则链接材料,哪一则更适合放在选文第⑥段充当论据?请选择并说说你的理由。(4分)
【链接材料一】处理现实生活是目的,读书只是达到这个目的许多手段之一。要使书为你自己用,不要让你自己去做书的奴隶。
--叶圣陶《读书的态度》
【链接材料二】不读书者,不一定就不能独立思考;然而,读死书,死读书,只读一面的书而不读反面的其他多方面的书,却往往会养成思考时的“扶杖而行”,以致最后弄到独立思考能力的萎缩。
--茅盾《谈独立思考》
4.培根在《谈读书》一文中指出,“读书可以铲除一些心理上的障碍,正如适当的运动能够矫治身体上某些疾病一般”。请从以下几本经典名著中任选一部,结合书中内容具体说说它对你的人生产生了怎样的正面影响。(4分)
《论语》 《西游记》 《鲁滨逊漂流记》
参考答案:
1.(3分)A 理由:该标题是针对作者阐述的读书的两种方式提出疑问,让读者在选择时展开思考,同时提示了文章内容。
2.(2分)①理解知识背后传达的思想和为人处世之道
②落实到自己身上,身体力行,知行合一
3.(4分)链接材料一。理由:选文第⑥段的核心要点是要把从传统文化领悟到的道理运用到生活和工作中,链接材料一讲的是读书是为了处理现实生活,两者都是讲的读书与现实的关系,且观点一致,故选择链接材料一。
4.(4分)示例一:《论语》告诉我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如“不贰过”“吾日三省吾身”,让我学会反思自己。
示例二:《西游记》让我有了恒心,当读到唐僧师徒四人一马一步步走向西天、取回真经时,我学会了坚定地向着目标前进。
示例三:《鲁滨逊漂流记》让我有了面对困难的勇气,当我随着鲁滨逊的视线,面对荒岛时,当我跟着鲁滨逊的脚步,搜集破船物资时,他那种不妥协、不放弃的精神力量,都鼓舞了我,让我增添了勇气。
中考高频主题:家国情怀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国历史和革命的见证者,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顽强抗争精神的体现。阅读本文,带领学生感受祖国的壮美河山,进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壶口涛钟
陈嘉瑞
壶口涛声,鼓荡如钟。“涛钟”,唯有这个词适合壶口。壶口的涛钟,已震岳千年。(命题点:段落作用。这里解释了标题“壶口涛钟”的含义,点明本文的写作对象,引出下文对黄河涛声的记叙。)
辛丑年国庆假日,一个黄土地的游子,终于来到了这个地方——为了兑现一场久许的拜谒。
壶口涛声,隆隆地从远处传来,用她激越的钟声,召唤着我的脚步。(命题点:句子赏析。这里运用第三人称“她”描述壶口对“我”的召引。)我挤进了岸上观瀑的人群。我只能在拥挤的人群中,一点点向前探寻。终于,我来到了壶口的最前面。我要近距离地靠近壶口,体味、感知壶口的气息。
壶口轰隆隆的涛声,憋闷着、低吼着、挣扎着、扭动着。耳闻涛声阵阵,眼见黄涛翻滚。汹涌的洪流,从上游连绵不断地涌来,你推我搡,(命题点:词语赏析。“你推我搡”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出黄河汹涌澎湃之感。这里适合考查词语赏析。)密不留缝。黄水带着高原的奔突,夹着黄土的厚重,携着千里的气势,裹着万钧的力量,一起奔涌过来。(命题点:句子赏析。运用“带着”“夹着”“携着”等多个句式一致的句子,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这里适合考查句子赏析。)奔涌、奔涌,奔到脚下,大河顿然失重,万水突然断崖。断崖前,河水已来不及刹车。前面的洪流猝不及防,身后的洪流惯性推涌,于是,洪流不假思索地向前、向前——“轰”的一声,汹涌的河水前栽后涌,栽进两岸山石做的壶口。千里黄河一壶收。壶口内,一河的全部能量,挤压、叠加,瞬间裂爆,突然释放,声震如钟。水雾、飞沫,腾空而起。涛声、浪花,相携而生。那宏大的气浪,腾挪翻卷,直冲云天。
眼前的洪涛在抖动,脚下的石头在颤动,两岸的山川在晃动,浊黄的天空在摆动。那压抑的轰鸣,似沉雷低吼,如老牛拉磨,像岩浆涌动,如地轴卡磨。岸边,已拥满了人群,风动如苇“呼”的一声,一波水雾劈头盖脸地卷过。“哟”的一声,人群一阵惊呼,人们翘首的头,被扫过的水雾一下子压下来,大家都以袖遮脸。入冬的壶口,天冰地凉。被风搅起的黄水水雾,一次次覆盖人群,水雾扑人一脸,不由人一个激灵。然而,人群没有退缩,大家都在往前挤,要挤到河谷的岸边。上一轮水雾刚过去不久,再一次水雾又过来了。风搅着饱满的水雾,高浓度含量的黄泥黄水,“呼”的一声,把人群压低。人群随之又是一阵“哟”的惊呼。(命题点:句子赏析。运用游客的反应,侧面表现出壶口洪流的汹涌。这里适合考查。)
瀑布滔滔之中,黄色的水雾,一股股在狭长的谷底,一次次升腾翻卷。人群涌动着,有人打着伞,大部分人顾不得打伞。和人头一起攒动的,还有错错落落、高高低低举着拍照的手机。人们是在追寻着什么,倾听着什么,捕捉着什么,发现着什么。(命题点:文意理解。“人们在追寻什么?”游客想要捕捉自然美景,作者则从滔滔瀑布中感受到了革命烈士的热血与愤怒。)于是,渐渐地,轰轰隆隆的涛声中,耳边隐隐约约有了钢琴的节奏:“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光未然当年驻足于此,被震到了,一腔热血,沸腾成了壶口的雾涛。“划呀、划呀、划呀……”岸边的艄公当年被震到了,摇橹的双臂,拧成了扭动的腱肌。“怒吼吧,怒吼吧,向着全中国受难的人民,发出战斗的警号!”光未然、艄公,还有乘船东渡以及黄河两岸的人们,当年都被震到了!于是东渡、东渡,挺进、挺进!中国革命,向着晋察冀,向着敌后方……
我站在临岸的凸石上,在人群拥挤的外围,在距离瀑布最近的地方,感受着壶口!眼前流云,耳畔流风。天上飘着雨,由上往下。地下瀑布卷起的“雨”,由下往上。我就在这双重的雨雾中,伫立。头发湿了。脸面湿了。上衣,挂满了细密的水雾。耳畔,歌声阵阵;眼前,万马奔腾。黄河的涛声,在山间回荡。抗战的号角,在心头回响。于是就觉得,壶口的呜咽,是一个民族的苦难,壶口的咆哮,表现着这个民族的顽强。没人能遏制黄河的奔涌,没人能阻挡河流的前进。壶口,华夏山水孕出的这一口石钟,悬挂在这个民族兴亡的生命线上,黄钟大吕,激昂震荡,鼓舞着一个民族的士气,昭示着这个民族的不屈。(命题点:主旨理解。作者由景生情,表达了作者对不屈的中华民族的赞颂。)
涛雾过后,我满面的泥水,满身的泥点。我觉得,是女娲先人用纤指的挥弹,在点认这些从黄土地走出的子孙。
壶口,轰鸣着。钟声,激荡着。冷风袭来,天色向晚。要离开了,我抹了一把脸,除过黄水,竟然还有泪水。身后,涛声不绝,钟声不息。朋友聚会,无意间聊到一个话题:什么样的人,会令你敬佩?一个朋友的回答简短有力:在最低谷时不放弃,用力托举梦想的人。
中考高频主题:至爱亲情
父爱或许不似母爱般温柔似水,但总在细节之处打动儿女之心。阅读本文,感受在花香中弥漫着的父爱。
父爱在栀子花的芳香里
姚云
小时,父母家住一楼,门前有一个不大的院子。不知何时起,院子的角落种了一棵栀子花树。每当花开季节,一朵朵,一簇簇,满株耀眼的洁白,在绿叶丛中轻盈舞动,那馨香,满院流淌。(命题点:句子赏析。运用叠词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出栀子花的繁多与香气迷人的特点。)父亲除了爱书香,也爱花香,比如,百花中他喜欢腊梅、茉莉、栀子花、菊花、金银花……这让他的生活增添了不少小小的乐趣。而这棵栀子花是父亲的最爱,他会钻研花的习性,精心培育。栀子花开的时候,父亲会小心摘下几朵装进我的书包,让我带一身芳香去上学,弟弟们都没有过这个待遇。我们姐弟也经常围着这棵栀子花树嬉笑追逐,惹得父亲嗔怪,生怕我们碰折了花枝。贫乏的生活,因为有了这一院花香而倍感温馨。(命题点:句子赏析。栀子花不仅使父亲内心丰盈,也让我们的家庭倍感温馨。)
一年又一年,栀子花树在父亲的照料下枝繁叶茂,花朵也愈开愈多。到底开多少,我也没细数过。父亲跟我说,最高峰200多朵竞相齐放,引来亲朋好友驻足观赏。那阵势那花香,至今令人难忘。父亲对这棵栀子花树格外上心,一有空就见他在院子里围着花树转悠。它缺水了,少肥了,或长虫了,他都会第一时间观察到,然后赶紧补救。父亲在家基本不做家务,下了班就开始舞文弄墨,或者侍弄院子里的花花草草,尤其是这棵栀子花树,成了他心头的最爱。
后来,我有了自己的小家。每次栀子花开时节回娘家,都会第一时间冲到院子里嗅个够。父亲见他的三个孩子里属我跟他一样最爱花,心里特别高兴,每次会在我临走时,到院子里摘下开得最美的栀子花,让我带回家,放在浅浅的清水里养着。我闻着花香,感受着浓浓父爱。
因受一楼潮湿困扰,母亲在单位分房子的时候,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三楼。这样在搬家的时候,父亲只能把这棵硕大的栀子花树挖给了我。可是喜欢花和养花是两码事,彼时的我正处于辞去公职后的创业初期,除了忙工作还要忙孩子,哪有时间养花啊!于是,我就偷偷把这棵栀子花树送给了一个家住一楼且有院子的好朋友,并千叮咛万嘱咐一定要养好它。记得每次回娘家,父亲想起栀子花时都会问其下落,我支支吾吾语焉不详。继而我又向朋友追问花的下落,朋友回答,花树实在太大了,便把它移栽到小区的空地上去了。我听罢大吃一惊,等我急急忙忙赶去想追回时,为时已晚,这棵栀子花树已“香魂一缕随风散”。(命题点:人物心理揣摩。神态与动作描写,表现我内心的愧疚。)
二十年后的今天,我也前赴后继地开始喜欢种栀子花,喜欢它的洁白朴实,喜欢它浓浓的花香。我在郊区和市区的两处房子,一个有院子,一个有着大大的露台,我在每个住处都种上了数株栀子花。但奇怪的是,无论我怎样用心用力,都再也没有当年的那棵带给我的震撼。(命题点:主旨理解。因为父亲已经不在了,栀子花失去了父亲的照顾,才无法像以前那样花团锦簇,这句话也蕴含着自己内心对父亲离开的难过与伤心。)我种的这些栀子花不是叶子越长越稀,就是花朵越来越少,有的干脆被青虫把叶子啃得精光,只剩下品相难看的枝条。它们像一起约好了似的,春天一到,稀稀拉拉地有一朵没一朵地开着,无精打采,再也开不出当年一树怒放几百朵的气势。即使这样,我还是固执地喜欢养。这不,近日谷雨,院子里有一株栀子花已经含苞待放,我每天清晨上班前都去跟它打个招呼,但见它碧绿的外缘裹着雪白的花蕾,莹白如玉,雅淡质朴。淡淡香味,在阳光中弥漫开来,愈发勾起我的回忆。(命题点:物的特点概括。栀子花莹白如玉、馨香迷人、雅淡质朴的特点让“我”想起过往回忆。)
父亲走后好多年,我的梦里更是无数次出现那个小院和那棵栀子花树,它们时常飘过我的梦境,带给我短暂的欢愉。
一阵清风吹过,隐隐飘来栀子花香,瞬间觉得神清气爽。我喜欢这味道,因为它是父亲的味道。我不去看,都知道他在,一直都在……(命题点:写作手法分析。借物抒情,表达对父亲的思念之情。)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中考现代文考前阅读36练习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根据文章内容进行补充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考现代文考前阅读27练习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按要求赏析下面的句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考现代文考前阅读28练习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文语言清新优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