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必修 下册第三单元9 说“木叶”教学演示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语文必修 下册第三单元9 说“木叶”教学演示ppt课件,共2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写作背景,知人论世,如何快速阅读,“木叶”的艺术特征,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现象本质,巩固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味文中诗句,理解古代诗歌中“木叶” 意象的意蕴;比较 “(落)木(叶)”与“树(叶)”的不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3、初步培养学生感悟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丰富意蕴,提高诗歌的阅读欣赏能力。
1、认识学者林庚先生。
4、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的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新诗的创作曾经历了20世纪30年代的辉煌,但当代诗坛却呈现出一派萎靡不振的景象,林庚说:“当代诗歌的路子不对……诗歌的语言是艺术的语言、诗化的语言、精练的语言,它需要从日常的生活语言中不断进行提炼,既不能脱离生活语言,又要超越生活语言。他写的《说“木叶”》,正是通过对古代诗歌中“木”字的艺术象征的阐释,说明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点的。
“他气定神闲从民国走来,跨过一个喧嚣纷杂的时代。”
林庚(1910-2006),字静希。林志钧之子。诗人,现代诗人、古代文学学者、文学史家。北京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 林庚的一生充满诗意。当年读清华大学中文系时的毕业论文就是他的第一本新诗集《夜》。此后,他创作出《春野的窗》《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等诗集,被誉为给诗坛带来“一份晚唐的美丽”。他笔耕不辍,90岁高龄时还新出了一本诗集。 在学术上,林庚对中国文学史的研究独树一帜,其中楚辞和唐诗研究是他的“双璧”。他对唐诗作出了“盛唐气象”、“少年精神”等经典概括,被学界广为接受。林庚对中国文学史的研究独树一帜,20世纪40年代以来,他曾三度撰写中国文学史,其中《中国文学简史》作为高校教材流传至今。
北大诗歌中心主任。知行合一的学者诗人。“喧闹时代的隐退者”。
“皎如白雪,煦若阳春。” ——吴组缃
林庚、吴组缃、李长之、季羡林
林庚、吴组缃、王瑶、季镇淮
弟子们送给他十六个字:
建安风骨,盛唐气象;少年精神,布衣情怀。
他纯真、率真、赤诚,就像一个真正的孩子。而这是做一个大师最大的特点。
他首先是一位诗人,是一位追求超越的诗人,超越平庸以达到精神的自由和美的极致。他有博大的胸怀和兼容的气度……他有童心,毫不世故;他对宇宙和人生有深邃的思考,所以他总能把握住自己人生的方向。
凡是见过林庚先生的人,都说他仙风道骨,从里到外透出一股清气。他的确是远离尘嚣。他的超然似乎是因为无须介入世俗的纷争……尽管本世纪不乏兼备诗才和学力的通人,但像林先生这样诗性和理性交互渗透在创作和学问之中,并形成鲜明特色的大家却很罕见。
他抬起头,微微含笑,望着屋宇的东方,目光中有坚毅,有安详,有回忆,有思索,有自足,有憧憬。
文章题目为《说“木叶”》,为说得有序,说得深透,本文采用了句首标义法,每段开头都用一句话领起下文,容易让读者把握“说”的要领。快速阅读全文,抓住关键语句,理清文章结构。
!删去例子!划记观点!整理脉络
①说明从屈原开始,“木叶”成为诗人钟爱的形象。
②古诗中很少用“树叶”,后发展到用“落木”。
③说明“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的不同,关键在于“木”字。
说明“木叶”为古代诗人所钟爱
分析“木”的两个艺术特征
④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
⑤说明为什么会有这个特征(暗示性)。
⑥第二个艺术特征: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
⑦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艺术领域:一字之差,相隔千里
从概念上说,“木叶”就是“树叶”,那么诗歌之中我们能不能将同一概念的词语相互替换?
在文学领域,概念相同的词语,它们在形象、色泽、联想意义上,可能大有区别。 进入诗歌,就会形成不同的意象,造成不同的意境和情感。所以诗歌之中概念相同的词语是不能相互替换。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杜甫《春望》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欧阳修《醉翁亭记》月出照园中,珍木郁苍苍。—— 刘桢《公宴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常建《破山寺后禅院》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荒城虚照碧山月,古木尽入苍梧云。—— 李白《梁园吟》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 李白《秋下荆门》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杜甫《送韩十四江东省觐》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马戴《灞上秋居》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
——乐建兵 朱国《也说“木叶”》
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
文中阐释了“木”在形象上有哪些特征?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九歌》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曹植《美女篇》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
读第六段,“木叶”“落叶”“黄叶”带给我们的感觉是否一样?
“木叶”飘零中透些微黄
“落叶”则饱含水分,繁密
“黄叶”微黄但不干燥,无飘零之意
▲落叶: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木叶:秋风叶落,树叶疏朗,树干微黄干燥。▲落木:比“木叶”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一“字”之差 相去千里
小组讨论“树叶”“木叶”“落木”的区别。
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5。
为什么诗歌中只是“一字之差”,意韵却差别巨大?
本文谈到“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它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 所谓“概念中的意义”,大约是指在字典、辞典上可以查到的词语的意思。有人称之为言内义,它明了确定。 而作为概念的影子的暗示性,所指的是概念以外的意义,如象征义、深层义、言外义等,这样的意义是不确定的、有弹性的,是要依据上下文、整首诗来表达或理解的。 在诗歌鉴赏中,不仅要玩味语言的言内义,而且要玩味概念以外的意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和鉴赏诗歌的旨趣。
本文所谈诗歌的“暗示性”对我们欣赏诗歌有什么启示?
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丰富的意蕴往往寄诸言外。因此,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不仅要品尝言内的意思,而且要品尝言外意蕴。1: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它们如“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如“月”“梅”“柳”“杜鹃”“草”等。平时要注意多积累这些古诗中常见的意象的艺术特点。2:我国古典诗歌中,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诗人把同一意象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就会表现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感情。
古 诗人 钟爱“木叶”
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真正目的何在?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 王国维《人间词话》
本文是一篇随笔,也是“咬文嚼字”的典范。在文章中作者通过“木叶”阐述了一种文学现象——中国诗歌的语言具有暗示性,提倡推敲用字用词,更好的把握诗歌的内涵和意境。
在古代诗歌中,诗人多用“木叶”甚至“落木”,而极少看见用“树叶”或“落叶”。
“木”与秋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木”适宜用在秋风叶落的季节。
在艺术的领域里,一字之差,相隔千里。
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诸言外。
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
以“流水”意象为例,探究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 闲适悠然的自然风景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繁华事散逐香尘, 流水无情草自春。”
” 寄情与流水,但有长相思。”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9 说“木叶”教案配套ppt课件,共2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全文思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9 说“木叶”课堂教学课件ppt,共4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知人论世,文本研讨,阅读文章理清思路,枝繁叶茂饱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第三单元9 说“木叶”教课内容ppt课件,共1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各段的段意,全文的结构层次,含有落叶的因素,“木”的艺术特征,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现象本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