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5 草船借箭教案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5 草船借箭教案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总结全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能够简单概述故事的情节。
2.有感情朗读课文,扣住课文的语言,感受人物的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亲近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3. 通过对诸葛亮筹划安排“草船借箭”部分内容研读, 体会诸葛亮的笑 ,感受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安排周密,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的本领。
教学重点:
通过研读,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感受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安排周密,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的本领。
教学难点:
从课文的对话描写中感受人物性格特点,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汉朝自高祖斩白蛇而起义,一统天下,后来光武中兴,传至献帝,遂分为三国。于是乎便有了这部名著——《三国演义》。全书一共120 回,每一章回都是一个精彩的故事。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其中的一个有名的故事,第11 课《草船借箭》。(板书课题)
背景简介: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当时曹操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诸葛亮就是刘备派到孙权那里帮忙作战的。
默读课文,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说一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起因:周瑜很妒忌诸葛亮,要他十天内造出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以大局为重,立下军令状,答应三天内造好十万支箭。
经过:诸葛亮请鲁肃帮忙准备船只、军士、草把子等,并叮嘱鲁肃不要把借船的事告诉周瑜。第三天夜里,诸葛亮把鲁肃请到船上,在大雾漫天时把船只开向曹军水寨,曹操不敢轻易出兵,只叫弓弩手射箭,二十条船两边草把子上插满了箭。
结果:十万支箭如期交付周瑜,周瑜自叹不如。
三、品读课文,诸葛亮是如何化解周瑜的刁难的?
①知人善用
鲁肃为人忠厚、顾全大局,特向他借船。
[“三天之内要造十万支箭,得请你帮帮我的忙……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鲁肃可以信赖。
②通晓天文
[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的人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与第四段信誓旦旦借箭相照应
情势如此危急,但诸葛亮却表现得特别冷静沉着,说明他早料到第三天四更时会“大雾漫天”,适合借箭。
③善于谋划
便于统一行动,不留空当,使受箭面积达到最大。
[五更时分,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呐喊。]
虚张声势,制造进攻的假象,引曹军出来射箭,也为了让曹军明确射箭的目标和方向。
④了解人心
[诸葛亮笑着说:“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雾散了就回去。”
曹操得知江上的动静后,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必有埋伏,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拨水军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便是。”]
算准了曹操多疑不敢出兵
指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根据客观形势决定策略。
[周瑜大吃一惊,长叹道:“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回顾全文,说说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体现在哪些方面。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①他布局巧妙,计划周密,包括他如何将计就计,借箭的准备,受箭的方法,叫鲁肃一起去取箭等。②他知人心,他知道鲁肃忠厚守信,又顾全大局,可以信赖,所以向他借船;曹操谨慎多疑,定不会贸然出兵;周瑜取箭后必会生疑,但绝不会直接问原因,所以请鲁肃同船,回去后好向周瑜解释。③他识天气,取箭时的大雾漫天和雾散时下令返回可以证明这一点。
四、默读精思,寻找“功臣”,感受形象
故事的结局大快人心!再次默读课文,想想草船借箭能够成功,有哪些功臣呢?画出相应语句。
(一)第一功臣———诸葛亮。品读语句,直接感受“知天气,晓地理,巧安排”。
草船借箭从构想到实施都很奇妙,可谓神来之笔。作为第一功臣,诸葛亮都发挥了哪些作用呢?
1.知天气。
(1)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大雾漫天”是什么意思?与“借箭”有什么联系?
这场大雾是借箭成功必不可少的条件,这是凑巧遇到,还是诸葛亮早已料到?
(2)周瑜问∶“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诸葛亮说∶“只要三天。”
①教师读周瑜的话发问,指名读诸葛亮的话。
②教师随一组学生从前向后按顺序发问,提升语气,引导学生读出自信、坚定。追问:军中无戏言,掉脑袋的事你怎么回答得这么坚定?
(3)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的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①重读“直到”读出时间之久,感受大家心里着急。
②多媒体出示,引发想象:
第一天,诸葛亮没动静,鲁肃急啊,他问诸葛亮,诸葛亮笑而不语,心想: 。
第二天,还没动静,周瑜疑惑,派人打探,诸葛亮故作为难,心中窃喜: 。
相继补充赤壁之战,神坛做法借东风。总结:知天气。
2.晓地理,巧安排。
天还没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
①小组交流:诸葛亮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
②小组汇报预设:
“一字摆开”,避免走散,使受箭面积增大。“擂鼓呐喊”,既是制造假象,又是让曹军明确目标。“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既能两面受箭,保持平衡,也便于箭满后顺流急返,省去调头的时间。
(二)其他“功臣”———鲁肃、周瑜、曹操,感受形象,侧面凸显“识人心”。
小组合作:快速浏览课文,借助之前圈画的语句,简要记录,完成表格。
1.学生反馈立功表现,直接读相应语段。
2.抓重点词语指导朗读,认识诸葛亮,感知“识人心”。
①品读周瑜,抓“大事”。周瑜心中的大事是什么?诸葛亮的大事又是什么?
表情和动作是心灵的窗,心不同,表现则不同。给第二段加上提示语再分角色朗读人物对话。感受周瑜的嫉贤妒能,诸葛亮的胸有成竹。
②品读鲁肃,抓“果然”。鲁肃果然不提借船的事。感受鲁肃深明大义,忠厚老实。果然是意料之中,通过这个词读出了诸葛亮有什么过人之处?
③品读曹操,抓“一定”。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这句与后文曹操的语言描写采用男女生对读。如此确定,诸葛亮有什么过人之处?
3.小结:诸葛亮对阴险小人将计就计;对忠厚之人委以重托;对多疑之人虚张声势,真是“识人心”啊!
五、总结全文:
有人写了一首小诗赞美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它简练地概括了草船借箭的经过:(让我们用这首小诗来结束今天的这节课。)
草船借箭不寻常,
天文地理心中装。
神机妙算诸葛亮,
世世代代美名扬。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教学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阅读单元导语页,检查预习,潜心文本,对比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5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及反思,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题名称,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设计,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五年级下册5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读题质疑,梳理问题,激发兴趣,初读课文,大致梳理文章段落大意,学习课文,总结全文,阅读链接,延伸读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