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七下)《游山西村》教学反思(共二篇)
展开初中语文(七下)《游山西村》教学反思(一) 《游山西村》是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中的一首,这是一首记游的七言律诗。本诗紧扣“游”字,按照“叙事—写景—抒情”的顺序,生动地描绘出一幅色彩明丽的江南农村风光图,表达了对古朴淳厚的乡村民俗的留恋和热爱之情。诗歌教学在部编版的教材中比例比较大 ,这对基础教育学段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有利于扎实孩子们中国传统文化的功底。七年级的学生刚从小学升入初一,对传统文化积累还不是很扎实,对这样的诗歌,孩子们可能只能理解到它的表面含义,对于诗歌深层的人生哲理,孩子们还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慢慢的体会。陆游的七律诗是最工整的,这首《游山西村》结构严谨,主线突出全诗八句无无一处有‘‘游”字,处处贴近游字,游性十足,层次分明,尤其中间两联,对仗工整,写难状之景,如珠落玉盘,圆润流转,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要怎么样才能让学生理解到这种层次呢?我采取的方法是让学生逐句先读,再翻译,最后品析。成功之处:1、在孩子们读准确朗读并读懂诗歌之后,我让孩子们总结诗歌的主题思想,以及作者蕴含在其中的思想感情,并谈一下文章中体现的人生哲理,分享自己在实际生活中的哲理故事运用。这个环节设计的主要是想让学生们明白"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句古诗的深层含义,借此教会同学们碰到困难时,应该有正确的人生观。2、本课的五首古代诗歌,都是文质兼美的哲理诗。因此本教学设计中,注重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赏析诗歌之美,进而培养初步鉴赏古诗的能力。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逐步感受诗韵之美;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理解诗歌内涵,建立知人论世的阅读意识;品析关键诗句,体会诗人情感。逐步将知识学习、能力训练与人文教育有机结合。3、对于古代诗歌的教学应将背诵古诗和理解诗歌诗意放在第一位。只有读通了诗歌,才能更深入地理解其主旨。因此我采用了一起背诵古诗的小组比赛的形式,效果十分不错。 不足之处:1、本节课我没有让学生提前预习,是我最大的失误。本以为一节课就学这么一首短诗,课上看书就能了解的,结果发现学生还是不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课上有些迷茫。 2、部分环节时间安排不好。留给学生体验的时间太少,没有达到让学生去感受诗文情境。 3、学生阅历不够,阅读此类哲理诗多有不解,宜用更多生动形象的故事加深他们对诗中所阐释的哲理的感悟。通过这样的反思分析,从名家名师的教学艺术中得到启发,得到教益。课堂教学虽是一门“有遗憾”的艺术,但我当不懈追求,虚心学习,不断探索,不断反思,不断提升,力求使自己日趋成熟,力争使课堂日臻完善。 初中语文(七下)《游山西村》教学反思(二) 《游山西村》作者陆游,是宋代著名诗人。作者围绕一个“游”字贯穿全文,描写了山西村村民纯朴的民风,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尤其是最后两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成为千古传颂的名句。这首诗描述了山水萦绕的迷路感觉与移步换形又见新景象的喜悦之情;人们从中领悟到蕴含的生活哲理——不论前路多么难行难辨,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人生就能“绝处逢生”(出现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崭新境界),表达了作者对淳朴、闲适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在《游山西村》中,“游”字贯穿全诗,我的教学也围绕“游”字展开。教学中,我要求学生读了古诗之后,谈一谈自己对题目的认识。之后马上抛出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作者到山西村游玩,游得高兴还是不高兴呢?结果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认为是玩得很高兴;另一种认为玩得不高兴。我没有及早下结论,而是要求孩子们自己再次阅读古诗,通过对诗中的词句的理解,看作者究竟游得高兴不高兴。于是课堂就在学生的思索辩论中轻松地进行着。教学结束之后,我思索着,觉得这节课的教学让我感慨良多: 1、“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这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布鲁纳)”。当学生的认识没有统一,或是没有达到教师认为的高度或深度时,教师不必端出正确的答案,更不必马上肯定一方,否定另一方。教师此刻要做的是,将学生的答案搁置一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通过对文本的深层次的阅读,使他们自己感悟到文本中蕴含的情绪。此时,教师再稍加引导,学生的认识就会更加清楚。2、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营造学习的情境。要结合学生生活实际,通过教师优美诗意的语言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所营造的意境。3、当学生有了新的见解时,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当学生在展示时,教师要当一个好的听众,适时给予学生引导,给予学生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