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7《我们的衣食之源》说课稿2篇教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9/13131647/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四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7《我们的衣食之源》说课稿2篇教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9/13131647/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四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7《我们的衣食之源》说课稿2篇教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9/13131647/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小学政治 (道德与法治)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7 我们的衣食之源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小学政治 (道德与法治)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7 我们的衣食之源教案,共1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和教学重,教学环节和设计意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我们的衣食之源》是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美好生活哪里来”中的第一课,这一课是根据《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主题五“我们的国家”中第6条“初步了解我国的工农业生产,以及工农业生产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工人、农民付出的辛勤劳动与智慧,尊重他们的劳动”而编写的。
由两个大板块组成,“白白的大米哪里来”“美好生活的保证”。通过生动的图例,呈现了水稻的种植过程。让学生参与活动,在实践中认识我国农业,知道农业是美好生活的保证,从而尊重农业生产者的劳动。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处于从中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期。城市里的孩子,物质生活相对富足,不愁吃穿,对农业生产知识的了解与关注较少,也不懂得珍惜劳动成果。农村的孩子对农业并不陌生,也积累了一些生活经验,但是认识只停留在种和收的环节上,对农业在当今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缺乏认识。
三、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1.了解农业生产者在农作物的种植和生产过程中付出的辛勤劳动。(教学重点)
2.懂得尊重农业生产者的劳动,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教学难点)
四、教学环节和设计意图
活动一:猜谜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出示谜语(脱去黄金袍,露出白胖子,身子比豆小,煮饭香喷鼻),让学生猜谜底(大米),并追问:每天出现在我们餐桌的大米,是从哪里来的?揭示课题《白白的大米哪里来》。(板书《白白的大米哪里来》)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以“猜谜小游戏”开课,自然揭题,激发学生兴趣,拉近师生关系,活跃课堂氛围。
活动二:观察研究,寻找大米的由来
1.在作业单上给图片排顺序,并说一说排列的理由。
2.看视频,说一说大米是怎么来的。(播放水稻种植和生产过程的视频)
3.小结:一粒种子要想变成大米,要经过“育秧—插秧—田间管理—收割—碾米”大大小小几十道工序,经历长达5个月的时间,工序繁多、周期较长。(板书:工序繁多 周期较长)
4.除了大米,我们常吃的五谷还有玉米、小麦、大豆、高粱。课前小调查,询问身边的长辈,选择一种,了解它的种植和生产过程,同桌交流,并谈谈感受。
5.教师引用课本“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句话进行小结。这句话出自《朱子家训》,意思是:一粥一饭得来不容易,一丝一线生产出来是很艰难的,提醒人们衣食来之不易,不能浪费。(板书:来之不易 不能浪费)
设计意图:视频结合生活调查,让学生初步了解水稻的种植和生产过程,知道大米是怎么来的。通过调查了解其他五谷的种植和生长过程,探究农业生产和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
活动三:模拟插秧,体验农民艰辛
1.都说农民辛苦,他们的劳作到底有多辛苦呢?让我们走进田间地头,一起去看一看。(播放农民插秧的视频)仔细看,插秧的动作怎么样?田里的秧苗必须怎样?并做好记录。
2.课件出示插秧动作要求,学生模拟插秧,重复动作持续三分钟。
3.随机采访同学:“你有什么感受?”
4.插秧只不过农民劳作的一个环节,大家只做了那么一会儿就累了,但是他们却要插那么多秧,多么辛苦。从播种到收割,在这么长时间里,农民还要克服哪些困难?(出示农民劳作图片)
5.引出唐朝诗人李绅写的诗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并读一读书中第53页两个小朋友说的话。
6.小结:一代又一代的劳动人民,用他们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灿烂的农耕文化,每当看到餐桌上丰盛的食物,我们要感谢农民的辛勤劳动,没有他们的付出,就没有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设计意图:从中体会农业生产者在农作物的种植和生产过程中付出的辛勤劳动,产生尊重农业生产者劳动成果的情感。
活动四:实际行动,珍惜劳动成果
1.每一种农作物的种植和生产都有很多人辛苦的付出,然而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一幕。(出示同学们浪费粮食的视频)看完视频,你有什么感受?
2.出示2019年我国浪费粮食的数据以及全球重度饥饿国家数据进行对比,引发学生思考。
3.了解这些,你有什么想说的?追问:那平时我们应该要怎么做呢?商量出在生活中节约粮食的方法和措施。
4.小结:通过以上学习,我们要知道“一粥一饭,来之不易”,要珍惜粮食,感恩劳动人民的付出,尊重和珍惜它们的劳动成果。(板书:好好珍惜,劳动成果)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数据对比,让学生明白粮食来之不易,要节约、爱惜它。并且真正地付之于行动,商量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和措施,落实在生活中,实现导行作用。
本节课注重体验,链接生活,让学生在参与中直观了解水稻的种植和生产过程,知道大米是怎么来的。体会农业生产者在农作物的种植和生产过程中付出的辛勤劳动。懂得尊重农业生产者的劳动成果,养成节约、珍惜粮食的习惯。
7.《我们的衣食之源》第二课时说课
第7课《我们的衣食之源》第二课时说课
一、教材分析
《我们的衣食之源》是《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我们的生活哪里来”中的第一课,这一课是根据《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主题五“我们的国家”第6条“初步了解我国的工农业生产,以及工农业生产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工人农民付出的辛勤劳动与智慧,尊重他们的劳动”而编写的。
二、学情分析
绝大多数的四年级学生,缺少农事劳作的了解和经历。在生活中存在部分浪费纸张、不“光盘”行动、不珍惜农业资源等现象。因此学生需要具体了解农业生产的种类,加强对国情的了解,学会感恩工作者与珍惜粮食,进一步获得社会性发展。
三、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1.了解农业生产的主要种类。(教学重点)
2.认识农业生产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及其重要性。(教学难点)
四、教学环节和设计意图
第二课时的教学我将围绕“美好生活哪里来”的主题贯穿整节课。从第一课时自然过渡到深入了解农业生产的种类,通过欣赏图片、交流、实践体验来感受农业生产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与重要性。
活动一:农业生产的种类
1.展示城市与乡村晚餐的图片,说说餐桌上都有哪些食材。
2.思考:这些食物都是怎么来的?(板书:种植业)
3.说一说,课前查资料了解的“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4.出示生活中常见的食物、图片,并分类。教师归纳出本节课要重点了解的三大种类。(板书:畜牧业、林业、渔业)
小结:我们的国家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生产种类多样,有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副业,等等。农业发展好,人们幸福生活少不了!(板书:美好生活的保证)
此板块的设计意图是从生活经验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农业生产的主要种类,认识农业是人们的衣食之源,为接下来的“生活需要畜牧业”环节做铺垫。
活动二:生活需要畜牧业
1.小主持人提问:到冬天了,同学们知道羽绒服是怎么制作的吗?观看“羽绒服的制作”视频,并谈感受。
2.介绍畜牧业的概念。
3.举例说一说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有哪些来自畜牧业。
4.分享经验:生活中有过养蚕的经历吗?听“蚕宝宝的一生”的故事。
5.设想:如果畜牧业不存在,我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欣赏图片、交流等方式了解并学习生活中畜牧业的重要性。通过交流并分享养蚕的经历,让学生结合自身体验来感受生活离不开畜牧业。
活动三:生活需要林业
1.观看视频:一张纸的内心独白,谈感受。
2.你还知道林业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什么吗?
3.设想:如果林业不存在了,我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
4.交流课前完成的“我国林业资源大调查”表格,同桌交流。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分享经验、制作约定卡的方式了解并学习林业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活动四:生活需要渔业
1.说一说,我们餐桌上哪些食品来自渔业。
2.设想:如果海洋污染多,鱼儿越来越少,我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
3.图片展示渔业为人们的生活带来的福利。
设计意图:直观感受渔业为生活带来的福利,并感受渔民工作不易,从而学会珍惜渔业生产者的劳动成果,明白生活离不开渔业。
活动五:展望新时代的农业
1.连一连:教材第57页,把下面的物品与农业生产的相关行业用线连起来,再说说这个行业生产哪些物品。
2.学习第57页“知识窗”,了解中国农民丰收节。
3.齐唱《二十四节气歌》。
4.播放视频:秒读中国经济:我国未来的农业会是什么样?
5.绘画设计《未来农业中的新技术》。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农业对生活的重要性,珍惜农业生产者的劳动成果,懂得为未来农业发展做出努力,从而达成教学目标。
以上五个活动板块的设计,通过“分种类—细了解—勇设想”环节,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并重视农业发展,认识农业生产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最后达成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我们的衣食之源》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我们的衣食之源》(板书课题)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作具体阐述。
一、说教材
教学背景: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少学生出现了这样的现象:纸张随意乱撕;买来的铅笔想削就削;食物就不用说了,浪费得更为严重。要纠正学生的这些不良行为,必须通过教育,让学生明白这些都与农业有关,都与农业的生产有关。农业的生产又是多么不容易啊!本节课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社会生活环境看,当今物质生活的相对富足,让史多的城镇孩子不:道劳动的艰辛,不知道生活的艰难。因此虽然本课的教学对象已是四年级的歪子,但由于他们从不用为吃穿操心,也就不会去关心它的来源,所以孩子对力方面的知识很少了解与关注,更不懂得珍惜劳动成果.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程度上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己经具有了一定的收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他们对周围事物的认知也不仅仅停留在表象上。根据新课标和本课的教学内容与特点,结合学情,我设定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1.了解农业生产者在农作物的种植和生产过程中付出的辛勤劳动。
2.了解农业生产的主要种类及他们与人们生活的紧密联系。
为了落实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我将教学重难点设定如下:
教学重点:了解农业生产的主要种类及他们与人们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难点:了解农业生产的主要种类。
二、说教法
新课标要求: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课程要通过创设多样性的情境不断丰富和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学生参与式的教学模式,采取启发法、讨论法、探究法、情景法等教学方法,配合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三、说教学过程
(一)、视频、图片导入。
1.师播“放白白的大米”视频及图片。生认真观察。
师:视频和图片中是什么粮食?
生:大米。
师:对,是大米。大米可以做成香喷喷的米饭。当你吃着米饭的时侯,可曾想过,这白白的大米从哪里来的?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这个问题。
2.板书课题:我们的衣食之源
(二)、讲授新课。
活动一:白白的大米哪里来
看一看,说一说。
1.看一看:继续播放大米生产过程视频。
2.说一说:大米哪里来。
育秧一一插秧一一田间管理一一收割一一碾米
3.请选择一种农作物,可以是粮食作物,也可以是蔬菜,了解一下它的种植过程。【设计理念】通过观察和说一说,让学生对大米及其他农作物的种植过程加以了解,体会种田人的艰辛。
四、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7.我们的衣食之源
白白的大米哪里来
美好生活的保证
此板书力求让学生抓住课文主线,突出教学重难点,简单明了,便于掌握。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谢谢各位聆听!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政治 (道德与法治)7 我们的衣食之源教案设计,共8页。
这是一份政治 (道德与法治)第三单元 美好生活哪里来7 我们的衣食之源教学设计,共1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课堂练习,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四年级下册4 我们的衣食之源获奖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