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知识梳理 其他 8 次下载
-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知识梳理 其他 8 次下载
-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知识梳理 其他 10 次下载
-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五单元知识梳理 其他 8 次下载
-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知识梳理 其他 8 次下载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知识梳理
展开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知识梳理
一、重点字音
箪(dān) 蹴(cù) 跣(xiǎn) 俟(sì) 衾(qīn)
贽(zhì) 拭(shì) 缟素(gǎo) 怫然(fú) 嗜学(shì)
弗之怠(dài) 逾约(yú) 硕师(shuò) 叱咄(duō)
负箧(qiè) 曳屣(xǐ) 皲裂(jūn) 媵人(yìnɡ)
容臭(xiù) 烨然(yè) 缊袍(yùn) 耄老(mào)
廪稍(lǐn) 麾下(huī)
二、文言知识
1.通假字
(1) 故患有所不辟也(同“避”,躲避)
(2)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同“辨”,辨别)
(3)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同“德”,感恩、感激;“与”同“欤”,语气词)
(4) 乡为身死而不受(同“向”,先前、从前)
(5) 故不错意也(同“措”)
(6) 仓鹰击于殿上(同“苍”)
(7)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同“肢”,肢体)
(8) 同舍生皆被绮绣(同“披”,穿)
(9) 与之论辨(同“辩”,辩驳)
2.古今异义
(1) 一豆羹(古义: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形似高脚盘/今义:豆类植物)
(2)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古义:古代的一种量器/今义:计时的器具,有挂在墙上的,也有放在桌上的)
(3) 万钟于我何加焉(古义:益处/今义:增加)
(4) 虽然,受地于先王(古义:即使这样/今义:连词,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往往有“可是、但是”等跟它呼应,表示承认甲事为事实,但乙事并不因为甲事而不成立)
(5) 岂直五百里哉[古义:只,仅仅/今义:成直线的(跟“曲”相对)]
(6) 休祲降于天(古义:吉祥/今义:休息)
(7) 长跪而谢之曰(古义:道歉/今义:感谢)
(8) 以头抢地尔(古义:碰,撞/今义:抢夺)
(9) 非若是也(古义:这样/今义:常用作判断动词)
(10) 走送之(古义:跑/今义:人或鸟兽的脚交互向前移动)
(11) 媵人持汤沃灌(古义:热水/今义: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
(12) 右备容臭[古义:读xiù,气味,这里指香气/今义:读chòu,(气味)难闻(跟“香”相对)]
(13) 主人日再食(古义:两次/今义:表示又一次)
(14) 会挽雕弓如满月(古义:终将/今义:理解,懂得)
(15) 可怜白发生(古义:可惜/今义:值得怜悯)
3.一词多义
(1) 而 蹴尔而与之(连词,表修饰,可不译)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连词,表转折,可译为“却”)
(2) 为 乡为身死而不受(介词,为了)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动词,做)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动词,接受)
(3) 得 故不为苟得也(动词,取得)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德”,感恩、感激)
(4) 与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欤”,语气词)
呼尔而与之(动词,给)
(5) 于 万钟于我何加焉(介词,对)
所恶有甚于死者(介词,表示比较)
(6) 以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介词,用)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介词,凭借)
徒以有先生也(介词,因为)
(7) 徒 亦免冠徒跣(动词,裸露)
徒以有先生也(副词,只,仅仅)
(8) 以 以衾拥覆(介词,用)
无从致书以观(连词,来)
(9) 之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结构助词,的)
走送之(代词,指书)
当余之从师也(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0) 故 故余虽愚(连词,因此)
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副词,特意)
(11) 道 益慕圣贤之道(名词,学说)
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动词,说)
(12) 若 烨然若神人(动词,好像)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动词,如,比得上)
(13) 足 以中有足乐者(副词,足以,足够)
足肤皲裂而不知(名词,脚)
(14) 质 援疑质理(动词,询问)
非天质之卑(名词,资质,禀赋)
4.词类活用
(1) 请广于君(形容词作动词,增广、扩充)
(2) 轻寡人与(形容词作动词,轻视,看不起)
(3) 天下缟素(名词作动词,穿白色丧服)
(4) 伏尸百万(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倒下)
(5) 且秦灭韩亡魏(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
(6) 手自笔录(名词作状语,用笔)
(7) 腰白玉之环(名词作动词,在腰间佩戴)
(8) 无鲜肥滋味之享(形容词作名词,新鲜肥美的东西)
(9)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名词作动词,穿着破旧的衣服)
(10) 左牵黄,右擎苍(形容词作名词,黄犬,苍鹰)
(11) 鬓微霜(名词作形容词,白)
5.文言句式
(1)省略句 ①乡为身死而不受[省略主语、宾语,应为“(有人)乡为(礼义)身死而不受(施舍)”]
②未尝稍降辞色[省略主语,应为“(先达)未尝稍降辞色”]
③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省略主语,应为“(余)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④余立侍左右[省略介词,应为“余立侍(于)左右”]
(2)判断句 ①鱼,我所欲也(“……也”,表判断)
②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者,……也”表判断)
③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前一分句用“……也”表判断;后一分句用“非……也”表否定判断)
④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者,……也”表判断)
(3)倒装句 ①受地于先王(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于先王受地”)
②休祲降于天(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休祲于天降”)
③弗之怠(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弗怠之”)
④每假借于藏书之家(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每于藏书之家假借”)
⑤亲射虎,看孙郎(正常语序为“看孙郎,亲射虎”)
三、文学常识
1.作者
(1)刘向(约前77—前6),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今江苏沛县)人。他是汉皇族楚元王(刘交)的四世孙。治《春秋榖梁传》,亦好《左氏传》。曾任谏大夫、宗正等。用阴阳灾异附会时政,屡次上书劾奏宦官、外戚专权。成帝时,任光禄大夫,终中垒校尉。曾校阅群书,撰成《别录》,为中国目录学之祖。
(2)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今属浙江)人,元末明初文学家。元末荐授翰林编修,不受。至正二十年(1360年)与刘基、章溢、叶琛同受朱元璋礼聘,尊为先生。洪武初主修《元史》,官至学士承旨知制诰。致仕后因长孙宋慎牵涉胡惟庸案,全家谪茂州,中途病死于夔州。生平著作甚多,为明初一代文宗。著作有《宋学士先生文集》等。
(3)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4)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他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文有《东坡七集》,词集有《东坡乐府》,等等。
(5)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词人。其作品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并称“苏辛”。代表作有《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有《稼轩长短句》。
(6)秋瑾(1875—1907),字璿卿,号竞雄,别署鉴湖女侠,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中国民主革命烈士。今有《秋瑾集》。
2.文体知识
(1)诸子散文: 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学说著作。战国时期,周天子权威不复存在,多个政治中心并存使得不同学说得以自由发展。于是,出现了儒家、墨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纵横家、农家、杂家、小说家等众多学派,形成了诸子百家。他们纷纷著书立说,大胆发表各自的观点,个性鲜明,针砭时弊,推动了各国政治文化的发展。其代表作品有儒家的《论语》《孟子》《荀子》,墨家的《墨子》,道家的《老子》《庄子》,法家的《韩非子》,以及纵横家的《战国策》,等等。其中以《庄子》的文学性最高,而《荀子》《韩非子》在体式和技巧上则达到了成熟。诸子散文经历了语录体散文、专题性论文、对话论辩体散文几个阶段的发展后,日趋成熟,为中国古代论说文体制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衬托: 又叫“映衬”,是为了突出主体事物,用类似的或相反的、相异的事物做陪衬的一种表现手法。衬托可分为两种:①正衬,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②反衬,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衬托与对比不同,对比的两个事物关系是并列的,不分主次;衬托可以明显地分出衬托事物和被衬托事物,有主次之分。对比常用于论述,衬托常用于描写。
(3)序:有赠序和书序之分。本文属于赠序。赠序,是文人临别时所写的赠言性质的文字,内容多是勉励、推重、赞许之辞,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言辞恳切而意味深长,相当于议论性散文。如《送孟东野序》是韩愈为孟郊到江南就任溧阳县尉而作的一篇赠序。
(4)词:又叫诗余、长短句,是诗歌的一种。古代的词,都合乐歌唱,故唐、五代时多称“曲”“杂曲”或“曲子词”。词体萌芽于隋唐之际,与燕乐的盛兴有关(一说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句子长短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