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2课《礼记二则》课件(共35张PPT)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展开
这是一份第22课《礼记二则》课件(共35张PPT)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共35页。
礼记(二则)(第课时)八年级 语文 第六单元虽有佳肴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作品简介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是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礼记》中记载的古代文化史知识及思想学说,对儒家文化传承、当代文化教育和德性教养,有重要影响。 《虽有嘉肴》节选自《学记》。《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它对教育作用、教育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至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的阐述。作品简介教然后知困 教学相长《兑命》曰“学学半”初读课文在文中圈画出下面词语,读准字音。jiāoyuèxiào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停顿。边读边参照课下注释,理解文意。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 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合上书,考考自己是否已理解文章大意。不它的味道最好的道理好处所以困惑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 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虽然有美味的菜有,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 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困惑。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自我反省自我勉励同“敩”,教导这说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思;知道了自己困惑的地方,然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现代汉语的“教学相长”是对师生关系的一种描述。分析课文1.《虽有嘉肴》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教学相长。 课文所讲的“教学相长”是一个人学习成长的过程,在同一个主体的身上,学与教互相促进。 用类比的方法切入话题,用“嘉肴”比喻“至道”,以“弗食”“嘉肴”便“不知其旨”来类比“弗学”“至道”便“不知其善”的道理,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使文章通俗易懂,容易被人接受。分析课文2.文章要讲学习的道理,为何以“嘉肴”开篇,这样 写有什么好处? 通过引用《兑命》里“学学半”的名言,印证了“教学相长”的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分析课文3.为何得出结论“教学相长”后还要引用《兑命》 里的话?读出转折、假设句的层次感,“不知其旨”“不知其善”读出惋惜、遗憾。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诵读品味 全文共五句话,每一句诵读时应该怎样处理才能更好体现文意呢? 读出转折、假设句的层次感,“不知其旨”“不知其善”读出惋惜、遗憾。“不足”“困”重读,语速渐缓,表现出沉重感。有所奋起,语调微上扬,重读“自反”“自强”,与人振奋感。从前代经典《尚书》中发现了上述观点的佐证,读出欣喜感。最后引用《尚书》中的话印证观点。小 结中心论点:教学相长。论述过程: 首先用类比的方法切入话题,先以“嘉肴”为喻,指出“弗食不知其旨”,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的道理; 然后,对举“学”与“教”所产生的“知不足”和“知困”两种情境,并进一步解释,将论述引向深入,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 ----《礼记·学记》 礼记(二则)(第课时)八年级 语文 第六单元大道之行也导入新课 本文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里的一段话,主旨是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原文此前还有一段文字记述孔子说这番话的来由,大意是:从前,孔子曾参加过鲁国的蜡(zhà)祭。祭祀结束后,他出来在宗庙门外的楼台上游览,不觉感慨长叹鲁国的现状。言偃在他身边问道:“老师为什么叹息?”孔子回答说:“大道实行的时代,以及夏、商、周三代英明君王当政的时代,我孔丘都没有赶上,我心向往之。” 可见,孔子因为生活在变乱纷乘的春秋末期,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所以有这番言论。写作背景选贤与能 jǔ 矜寡孤独 guān男有分 fēn 货恶其弃于地也 wù 自读课文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多读几遍,读至流畅。注意读准以下字音。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 能, 讲信修睦。疏通文意施行同“举”,推举指才干出众培养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 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 亲 其亲, 不独子 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 女有归。单,只以……为亲指父母以……为子指子女单,只同“鳏”,老而无妻老而无子职分,职守出嫁故人不独 亲其亲, 不独子 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 女有归。 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疼爱、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有终老的保障,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而不能做事的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 货 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 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财物厌恶力气图谋之心兴起作乱害人兴起这财物,厌恶把它扔在地上,不是一定要据为己有;力气,厌恶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多出力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因此,图谋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不会有人盗窃财物,作乱害人,(家家户户)都只是把门从外面带上而不是从里面门上。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再读课文,注意句子的停顿、语气,读出句式特点,读出情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天下”三向用分列语气读。第二层全用排比、对偶句式,共有四组,应读出层次感。“故”“使”有统领作用,字后当作一顿。最后一组谈“货”“力”观念,此两字后亦当作一顿。读至“不必为己”,要作稍长停顿,收住这一层文字。 再读课文,注意句子的停顿、语气,读出句式特点,读出情感。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再读课文,注意句子的停顿、语气,读出句式特点,读出情感。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是故”用承上作结的语气读。“是谓大同”是全文结论,要读得字字分明、语气肯定。背诵课文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思考探究1.怎样实施“大道”,构建“大同”社会? “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思考探究2.“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有哪些?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满足生存需求“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思考探究2.“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有哪些?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一满足发展的需要“男有分,女有归”思考探究2.“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有哪些?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得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还可以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全社会的关爱。思考探究3.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和“大同”社会有何相似之处? 孔子描绘出的“大同”社会表现出他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对美好社会的期许。在他之后的两千年多年里,“天下为公”“世界大同”一直是许多思想家和改革家的社会政治理想。希望在你们这辈人的努力下,“大同”社会能早日实现!小 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