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科版 (2017)三年级上册5.水能溶解多少物质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小学科学教科版 (2017)三年级上册5.水能溶解多少物质教案,共1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说教材,说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说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五课《水能溶解多少物质》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课是新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五课《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是初步认识水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教材呈现了三个活动:活动一,学生通过观察、比较食盐、沙在水中变化的不同,认识溶解这一概念;活动二,通过观察面粉在水中的变化,加深对溶解和不溶解的理解。活动三,通过学习使用过滤的方法,理解溶解的本质特征。为今后研究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等知识提供感性和理性的基础。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概念目标:了解生活中一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一些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从而知道溶解的本质特征。 能力目标:1、使学生经过亲身实验,细心观察实验过程,并能用自己的话描述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2、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情感目标:体验实验的乐趣,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
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我安排了三个实验和一个延伸实验,确定教学的重点为观察和描述食盐、沙和面粉在水中的状态。教学难点确定为用过滤的方法把沙和面粉从水中分离出来。
二、说学情
本课是一篇操作性很强的实验课,因此教学时,要尽量让学生亲自做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观察、比较,理解什么是溶解,我先鼓励学生大胆猜一猜,表达自己的想法,然后再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探究中感悟,较好地实现了小学科学课程的培养目标。
三、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一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里,一些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过程与方法】:观察和描述几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和不溶解现象。使用过滤装置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研究溶解与不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严格按规范利用溶解装置进行实验。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观察、比较、描述食盐、沙和面粉三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与不溶解。
【教学难点】: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中的变化有哪些异同。
五、说教法和学法
本课教法通过实验观察对实验现象进行准确描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指导学生物已类举的方法自主实验,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
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利用以下材料辅助教学:
透明的玻璃杯、食盐、面粉、沙、搅拌棒、滤纸、漏斗、锥形瓶、水等 ,记录纸。
本课说学法:【探究学习是通过实验观察对实验现象进行准确描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自主学习是指导学生物已类举的方法自主实验,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利用以下材料辅助教学:
透明的玻璃杯、食盐、面粉、沙、搅拌棒、滤纸、漏斗、锥形瓶、水等 ,记录纸。
六、教学过程
为了重点突出探究的层次性,我始终以“溶解”为主线,安排了以下的教学流程:提出问题——方法研究——实验探究——交流总结
(一) 故事导入,提示课题
课始,以《小毛驴过河》的童话故事导入:驮着一袋盐的小毛驴过河,等它过了河后,觉得身上轻了许多,回头一看背上只剩下口袋了,盐到哪里去了呢?
估计学生随口会说出(溶解了),我顺势引出“溶解”一词,提出问题:溶解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这一环节我以故事入手,让学生轻松进入学习状态,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他们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同时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为学生们能以饱满的热情进入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 设计实验 展开活动
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三个实验活动,重点对第一个实验的方法指导,突出实验步骤,现象观察,以及语言描述的指导
活动一:食盐在水中的溶解
1、桌上有一小袋,选一杯清水,一根搅拌棒,怎样利用这3样物品,开展实验研究呢?
2、学生想想,并说说实验步骤
3、为了实验步骤的严密性,指导学生观察实验记录单
4、各组统一实验步骤:
第一步:观察口袋中的食盐,观察方法(摸、看)
第二步:倒入水中,不搅拌,观察2分钟。
第三步:搅拌后,观察食盐的变化
活动二和三:沙和面粉在水中的变化
1、刚才,我们研究了食盐在水中的变化,那如果换成沙,还有这样的现象吗?
2、学生猜想后,就可以直接让学生进行验证实验,在这里教师提醒学生实验的细节和现象的观察
3、交流:教师板书
看上去三种物质在水中的状态呈现阶梯式,那么面粉和水的混合物,是接近食盐和水的混合物,还是更接近沙和水的混合物?
(任何的发现、发明都建立在大胆猜想的基础上。通过猜想活动,激活学生思维,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在这样基础上进行的验证,学生印象才更深刻)
(三)探究实验过滤的过程
面粉的溶解特征处于食盐、沙子两种物质的中间状态,但是学生难以作出正确的判断,在这里引出“过滤”顺理成章。
我先拿出一张滤纸,给学生讲解它的作用以及使用方法,
在这里我对教材的内容适当修改了一下:实验器材略作调整,便于学生的操作。特别是拆装滤纸的方法要做示范,还要讲解一些相应的操作要求。然后再让学生分组进行过滤实验,实验后让学生根据实验现象解释:什么是溶解?
通过实验让学生认识到判断物质在水中是否溶解的科学概念,期望学生对溶解从原来的“说不清楚”到能够说出主要特点,也就是: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液中的物质分离出来。这也正是我们教学所期望的。)
七、板书设计
是否有颗粒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板书 是否有沉淀
是否可以过滤分离
八、教学反思:
1、通过教学发现:整堂课的教学内容,一环紧扣一环,从一开始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过程中至始至终不离开所教的内容,食盐、沙、面粉,三者紧扣,实验到位,学生在这样的调动下,学习的积极性很高,都想抢先知道自己的想法,
2、在实验方法的指导上,重点放在第一个的实验,要求指导到位,促使学生清楚实验的步骤,实验中的注意点,在教学中,我掌握了这点,后面的实验方法都是在前面的前提下,学生自己完成的,这样的话,学生的实验能力有就提高了。
3、在过滤实验中,我适当替换了实验器材,学生操作方便。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水
第五课《水能溶解多少物质》说课稿
说教材
本课是操作性很强地实验课,因此教学时,要尽量让学生亲自做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观察、比较、理解什么是溶解,我先鼓励学生大胆猜一猜,表达自己的想法,然后再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探究中感悟,较好地实现了小学科学课程地培养目标。
这一课的学习,为后面研究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等知识提供感性和理性的基础。本课教材呈现了三个活动:
活动(一),食盐在水中溶解了。学生通过观察、比较食盐和沙在水中的不同,认识溶解这一概念。
活动(二),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通过观察面粉在水中的变化,加深对溶解和不溶解的理解。
说学情
三年级的学生对于溶解是有一定认识的,如把少量的糖或盐放在水里,就会慢慢化掉,类似这样的现象学生们都见过,甚至是亲手做过。部分学生也听说过溶解一词,甚至已经在生活中使用它,但还不能准备地说清楚究竟什么是溶解,也还不能准确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溶解。
说教法和学法
本课的教法是以教学目标以及小学生的学习特点,我坚持以科学探究为核心,以生为本,教师主导,以思维训练为主线安排本课教学,通过交流互动的方式,运用观察法、比较法、发现法、实验法进行探究活动,帮助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中自主地、愉快地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相互交流与合作精神,形成注重事实,敢于提出问题的严谨科学态度,发展能力,激发兴趣。
本课学法是通过实验观察对实验现象进行准确描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自主学习是指导学生物已类举的方法自主实验,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
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利用以下材料辅助教学:
透明的玻璃杯、食盐、面粉、沙、搅拌棒、滤纸、漏斗、锥形瓶、水等 ,记录纸。
四、教学目标
知道一些物质能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不能溶解地物质可用过滤的办法把它从水中分离出来
通过实验、观察和比较,描述食盐、沙、面粉在水中的现象;
体验探究溶解问题的乐趣,在观察比较活动中,能够意识到细致的观察才会使描速更准确;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实验。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观察、比较、描述食盐、沙和面粉三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与不溶解;
【教学难点】:了解生活中一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一些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从而知道溶解的本质特征。
【教学用具】:
【教师准备】:配置好的糖水和盐水,1装水烧杯,1玻璃棒,1袋盐,过滤装置
【小组准备】:3装水烧杯,食盐、沙、面粉各1袋,1玻璃棒,3张滤纸,过滤装置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故事:小毛驴背着盐过河,盐不见了?
【设计意图:以故事导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验前的预测能结合学生们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畅所欲言的发表自己的见解,调动课堂的气氛】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实验、观察、比较食盐、沙在水中的变化。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先大胆预测实验结果
(1)教师提出实验方法、要求取一小匙食盐和一小匙沙,分别放入两个装水的烧杯里,不搅拌,静静观察,比较食盐和沙在水中的变化,过一会儿用玻璃棒轻轻搅拌,观察它们的变化。(静静观察一会儿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白溶解需要一定的过程。)
(2)学生小组动手操作实验并观察。
(3)学生汇报观察到的现象
食盐和沙在水中的变化是怎样的?(食盐在水中溶解了,沙在水中没有溶解)
(4)组织讨论:哪些现象使我们判断食盐在水中溶解了?哪些现象使我们判断沙在水中没有溶解?
(5)小结:物质在水中溶解有哪些特点?
观察面粉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教师讲解:通过刚才的观察和比较,同学们知道了像食盐这样放在水里经过搅拌看不见了,就是溶解。像沙在水里经过搅拌还能看见颗粒就是没有溶解。那么面粉在水里又会是怎样呢?猜猜看。
引导学生思考,表达自己的想法。
小组实验验证:取一小匙面粉,放入一个盛有水的烧杯里,静静观察一会儿,看看面粉在水中的变化,然后再用筷子轻轻搅拌一会儿,观察面粉在水中的变化。
汇报交流。面粉在水中的变化是怎样的?在水中的变化到底是接近于食盐还是沙?(学生可能会有争议)教师:要判断面粉在水中溶解了没有,它在水中的变化到底是接近于食盐还是沙,我们不必着急。请两组同学的面粉混合物放到讲台上来,我们待会儿再观察。
【探究过程中让学生们动手动脑,自己来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的办法归纳整理让孩子们学会梳理的能力,课外延伸能让孩子们体会到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科学,科学并不遥远。】
(三)总结:
通过今天的实验研究,你们学到了什么?
课后调查一下,生活中还有哪些物质会溶解在水里。
七、板书设计
水溶盐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板书 水溶解面粉
食盐、沙和面粉三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与不溶解
八、教学反思
溶解看似比较简单的一个生活现象,学生在生活中也有一些生活经验,如看到糖和食盐等“化”到水里的情形,但要真正弄清楚溶解的概念也并不简单。所以在设计这堂课时要注意循序渐进,让学生在自己的亲身体验和感受中建立溶解的念。 首先从学生最熟悉的食盐溶解的现象出发,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加强观察,并学会总结溶解的特征。溶解的特征之一是溶液不会自行沉淀”,特征之二是“看不见物质的颗粒”。但是我们在溶解食盐过程中,往往由于食盐本身含有杂质,在溶解后在杯底会有一些沉淀。为避免对学生产生误导,一是在实验准备时,把食盐溶液进行过滤,二是在学生实验出现类似现象是,要及时的解释。学生观察完溶解现象后,让学生观察沙在水里的情况,可以更好的做对比,从对比中找到溶解的真正含义。 当学生对溶解的概念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可以让学生根据溶解和不溶解的特征来辨别面粉在水中是否溶解。面粉和食盐与沙相比,溶解过程中出现的现象特征处于前两种物质的中间状态,所以学生较难判断,究竟能不能看见面粉颗粒呢?因为面粉溶解后,呈现出的是一杯白色的悬浊液,几乎看不清面粉的颗粒,这就需要学生仔细耐心的观察,当放置一段时间后,很明显,面粉沉淀到了杯底。当我们更进一步,我们还是能看到水中悬浮着的面粉颗粒。因此通过用眼观察,我们就可以判断面粉是不溶解于水的。而后面的过滤实验则更有力的证明了这一点。再加上学生这么大面积地进行科学探究活动,时间变成了突出问题,很难满足科学探究需要。 总之,对于学生科学概念的理解不能急于求成,一定要让学生在亲身体验和感受中获得,这样才会深刻,也才是真正增长了学生的知识。物质状态
小袋中的食盐
搅拌前的食盐
搅拌后的食盐
现象
物质状态
小袋中的沙
搅拌前的沙
搅拌后的沙
现象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科学教科版 (2017)三年级上册4.冰融化了教案,共1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说教材,说学情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科学教科版 (2017)三年级上册3.水结冰了教案及反思,共1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说教材,说学情,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教科版 (2017)三年级上册1.感受空气教学设计及反思,共1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说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说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说教材,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