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五课《品出情感的韵味》说课稿 含教学反思 初中教案
展开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五课《品出情感的韵味》说课稿
第五课 品出情感的韵味
我们的情感世界
在品味情感中成长
《我们的情感世界》说课稿
一、说教材
第五课第一框“我们的情感世界”分为二目:“丰富的情感”“情感的作用”,第一目包含三层意思:第一层是通过分享生活中的情感体验,体会情感的丰富性;第二层是情绪与情感的联系和区别;第三层是情感分类,感受情感的复杂性。第二目包含两层意思:第一层通过探究分享活动知道情感是人最基本的精神需求,对人有驱动作用;第二层是客观全面了解情感,能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的成长。
二、说学情
通过第四课《揭开情绪的面纱》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情绪的基本知识以及掌握了一些具体的调节与管理情绪的方法。情绪是短暂的、不稳定的,初中学生神经系统的兴奋度高,敏感性较强,容易激动,遇到困难时容易产生强烈的反抗情绪。而学业中的胜任感、交友中的有力感和师生间的信任感,是学生安宁、自足、愉悦情感的主要来源。他们重视集体、社会、他人的评价,珍视友谊。获得美好情感的体验,对初中学生的发展非常重要,影响着学生的自我认知,道德感、理智感等高级情感只有在自我确认和顺遂的情感状态中才能得以升华。
三、说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生活中的美好情感,养成积
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关注自己的情感,形成通过情感积累涵养情怀、陶冶情操的意识。
●能力目标:提高对自身情感状态的觉察能力,增强对生活体验的敏感性。
●知识目标:知道情绪与情感的联系与区别。了解情感对于个人成长的价值。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情感的丰富性以及情感的作用。
教学难点:情感的作用。
五、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材内容,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过程。先感受情感的丰富性与复杂性,再通过一系列情境体会情感对于个人的作用,最后通过活动和阅读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情感世及了解他人的情感世界。
(一)复习导入
《我们的情感世界》属于第二单元第五课内容,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学习并了解了关于情绪等相关知识,情感与情绪有区别又有联系,需要给学生搭设台阶,由情绪直接切入到情感,一方面唤起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与应用,另一方面为本课做铺垫。
(二)丰富的情感
对比刚才的情境,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对母亲手的感觉并结合自身实际谈真实感受。不仅能够让学生学会表达对母亲的情感,而且可以分辨情感与情绪的不同,即情绪是由个别事件引起的暂时的直观的心里反应,而情感则是对某些人或事物相对稳定的倾向。
从母亲的手延伸到其他手势,让学生畅所欲言,分享看到这些手内心的真实感受,体会情感的丰富多样。
通过一盏温暖的灯,也可以感受到家的温馨。和学生一起总结情感的内涵,进一步加深对情感的认识。
结合前一课所学知识,引导学生理解情绪与情感的联系与区别。
(三)情感的分类及作用
通过马斯洛需求层次金字塔中“安全的需要”所处重要位置,得出安全感这类情感属于人的基础性情感,也是人基本的精神需求;通过评价新闻图片中这位母亲的行为,体会道德感是高级情感,这种情感可以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通过案例既将情感进行分类,又初步感受了情感的作用。
通过“头脑风暴”的小游戏,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体会快乐,引导学生认识到,这种快乐不同于情绪中的快乐,这是一种基于创造力和想象力的高级情感,这种情感有利于我们更全面地观察事物、探索未知。
阅读贾平凹《写给母亲》一文的片段,请学生分享对这篇文章的感受。引导学生认识到情感大多与自己生活实际相关,要理解他人想要表达的情感,需要时间和方法。
观看电视节目《朗读者》片段,思考:为什么斯琴高娃可以读得那么动情感人,仿佛这篇文章是在写自己的母亲?紧接着播放主持人对斯琴高娃的采访,引导学生认识到情感是伴随着我们的成长不断积累和发展的。
通过小结,梳理和概括这部分内容帮助学生了解情感对于成长的帮助,进一步思考如何更好地理解周围人的情感世界。
通过总结让学生提升认知,虽然自己只有十几岁,还不能完全感知体会斯琴高娃、贾平凹他们的深切情感,但是自己也有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也可以用自身实际行动去传达这份情感,让他人了解自己的情感世界。引出情感的最后一个作用。
以上就是我对第二单元第五课《品出情感的韵味》第一框《我们的情感世界》的教学设计思路的介绍,谢谢大家。
六、板书设计
丰富的情感安全感、道德感、爱的情感、恐惧感、敬畏感
我们的情感世界影响我们的判断和选择,驱使我们做出行动
情感的作用有助于我们全面地观察事物、探索未知
培养宽广、博大情怀
七、教学反思
学生对情绪有了解但是对于情感了解甚少,甚至有的学生不知道情感是怎么回事。为了增加学生的理解、分析,运用了情景设置的方式、抽题讨论探究。学生对情感有了初步的理解。在今后的教学中让多培养学生爱国、责任等方面的情感。
《在品味情感中成长》说课稿
一、说教材
《在品味情感中成长》是初中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二框的内容。分别为“体味美好情感”和“传递情感正能量”。第一目以学生运用自己的经验列举美好情感开始,提出问题“美好情感如何获得”。之后通过活动设计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负面的情感体验对我们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回答“学会承受,善于将负面情感转变为成长的助力也是获得美好情感的一个重要途径”。第二目为本节课重点内容,主要引导学生探讨“传递美好的情感,传递生命的正能量”。为突出这一重点,课文在正文阐述,进行价值观的正面引导之余,还设置了两个“探究与分享”栏目,力图引发学生间不同经验的交流与碰撞,引起学生对此问题的深度思考。
这节课是关于每个人内心丰富的情感世界的讨论,创设学生积极美好情感以及养成传递情感正能量的认同和能力,在第一框帮助学生明确学生明确情感与情绪的关系、情感是复杂多样的、以及情感的作用等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和延伸。本节课内容在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情绪管理的基础上,在与同学讨论交流情感与情绪的区别联系的前提下,关注学生自身的情感发展,探讨自身美好的情感体验如何在与他人的情感交流中传递开来,形成社会正能量。
二、说学情
首先,从学生的知识基础来看,七年级下册的整本教材内容都是围绕学生成长中的问题与矛盾而展开的。通过前四课的学习,引领学生步入青春时光,体会成长的喜悦,积极面对成长中的烦恼,学会情绪管理,并帮助他人改善情绪。特别是第五课第一框“我们的情感世界”这一关于情感的基础知识的学习,都给学生学习本课打下了较为坚实稳固的知识基础。
其次,从学生的接受能力上来看,本节课内容虽然从表述和理解上都较为抽象,需要对学生直观的生活经历进行概括、分析和总结,单从这点来看较有难度。但是一来学生的知识基础通过前面的学习已有保障,且本节课内容本身就是前一框题的深化和延伸,所以虽有难度,但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的接受能力不成问题。
其三,从这一阶段的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来看,“自我中心”现象是这一时期的中学生心理发展需要重视的一个问题。具体表现是把自己作为人际和社会关注的中心,将自我的情绪、情感体验扩大化、绝对化,从而将主观和现实统一于自我,而不理解他人为什么与自己的感受和观点不同。设置本节课内容,引导学生俯瞰、反思自己的情感世界,并关注他人的情感世界,传递美好情感,传递正能量。从自身情感体验出发,不只关心他人,更关注周围的世界。这不仅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更遵循了学生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
三、说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味生活中的美好情感,并通过自己的行动主动创造美好的情感体验。积极传递美好的情感,传递生命的正能量。
2.能力目标:能正确认识负面的情感体验,并学习提高自己承受负面感受,并将其转变为成长助力的能力。能用自己的热情与行动来引发美好的情感,并影响周围其他人的情感体验。
3.知识目标:能够认同美好的情感是可以通过自身的行动来形成的。知道负面情感对我们的成长的作用。懂得美好的情感是可以传递的。
四、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如何获得美好情感;传递情感正能量
确立依据: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课的具体课程内容、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及他们的心理发展规律等确立如上教学重点。
2.教学难点:正确认识负面的情感体验;传递情感正能量
确立依据:从学生的知识基础、现处年龄阶段的心理认知特点以及对教学内容的深入分析确立如上教学难点。
五、说教法学法
为达成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确定了以“创设课堂情境”为主,“多媒体素材利用”为辅的教学方法;以及学生“自主学习,夯实基础”、“小组合作,提升能力”的学习方法。将其灵活运用于课堂教学,我拟定了如下课堂流程。
六、说教学过程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取的是以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为主,教师多媒体素材提供以及精讲点拨为辅的教学方法。因本节课内容直面学生心灵深处的情感世界,关注他们的情感体验和态度行为的改变,如果以我的讲解为主的话课堂容易空洞枯燥,言之无物,且不易于学生理解;而由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出发,同时教师提供必要的辅助素材以帮助学生理解这样更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降低课堂难度,且对于课堂氛围的营造也更有好处;最后,对于学生理解不了或者理解有误的知识再由我来进行精讲点拨,达到课堂效果的最大化。
(一) 运用经验,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一系列描述情感体验的词汇:
正义感 爱国 畏惧感 焦虑 幸福感 抑郁 成就感 信赖 责任感 被爱 被尊重 羞耻感 充实感 挫败感 感动
并提问:(1)结合你的生活体验,说一说哪些情感是美好的。
(2)任选以上美好的情感体验,与大家分享你因为什么事情产生了这种情感体验?
(3)你能结合自己的经验,概括这些美好的情感是如何产生的?
总结: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会不断的接触一些美好的人或者事物,参加许多的有趣的、有意义的活动,也体会着各种各样美好的情感体验。那么这些美好的情感它们的产生是否有迹可循?我们能否通过自己的行动去主动创造这些体验?追求美好的情感是否意味着要排斥、逃避生活中的那些负面的情感?那些给我们带来快乐、满足的美好情感能否传递给他人?我们能否用自己的情感温暖周围的世界?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开始今天的学习《在品味情感中成长》。
【设计意图】运用学生个体化的生活经验导入新课是非常不错的选择,教材中的栏目设计很好,但是问题二与问题一跨度太大,因此我在设计时在其之间增补了一问,使从易到难的思维坡度更缓。同时,也有鼓励学生表达与分享,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意图在里面。
(二) 学生自主学习。
课件出示本节课需探讨的三个问题:1.如何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
2.如何正确认识负面的情感体验?
3.如何传递情感正能量?
要求学生自主阅读课本47-50页的内容,思考课件中提出来的三个问题,在课本上进行简单的勾划标注。这个过程大概用时3分钟,然后1分钟时间同桌相互核对,汇总疑难。
【设计意图】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处于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这种需要尤为强烈。因此,在正式进入课堂学习后,先将学习的主动权交于学生,让他们自主阅读教材内容,根据课件提问,自己在教材中寻找答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通过自学完成知识目标,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同时这也是学生对课文形成整体感知,构建学习框架的最好时机。
(三) 合作感悟,在乐中学。
设计小游戏:同心协力
两位同学背靠背坐在地上,双臂交叉,合力使对方一同站起。必须两人都成功站起,可给三次实验机会。成功后,不断增加成员人数,继续同要求游戏。可视课堂节奏直至增加到4人甚至6人。
游戏结束后:(1)参加游戏的同学先交流然后与全班同学分享他们在游戏中的行为、感受。包括他们是如何成功的?成功时的感受是怎样的?为什么失败?失败时候的感受?失败对他们之后的再次成功有什么影响?
(2)通过观察参与游戏同学的交流,聆听他们的分享。我可借此点拨学生明确本节课的重点“如何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美好的人或物的影响、与他人的互动交往、参与有意义的活动、承受负面情感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这些正文部分所强调的价值观的正面引导都可以在对以上这些问题的分享中交流中得以体验并被接受。同时引导学生关注对失败时的体验感受,以及从失败到再次成功的心路历程的情感转变,突破本节课的难点问题“如何正确认识负面的情感体验”。
(3)再进一步,我继续提问其他没有参与游戏的同学:他们在游戏的时候,很享受,很快乐。那你们作为围观者并没有参与其中,你在观看他们游戏的时候有什么感受和体验呢?
(4)总结:我们并没有参与活动,但依然被那些参加的同学、被游戏过程中的氛围所吸引,感受到快乐、激动、紧张、为他们着急、以至于在他们再次成功后不由自主的欢呼雀跃。也就是说,这些美好的情感体验是可传递,会渲染的。我们不自觉的被这些游戏同学的情感体验所影响,那么我们或许会问,除了被动的接受外部环境的影响,我们能否主动出击,用自己的热情和行动来影响他人,感染周围的世界,传递这些正能量的情感体验呢?
【设计意图】通过趣味横生的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而学生有多乐在其中,之后的思考就会有多充分,他们的交流与分享也就会言之有物,他们对于本节课所要渗透的情感价值的接受程度也会同比例增长。知识的获得、态度的转变、价值观的塑造、行为的矫正······所有这些通过学生自身的参与、探究,实现真正的内化于心,外显于行。
(四)突破难点,归纳检测。
1.学生再次阅读课本50页“探究与分享”栏目中的故事,思考问题:
(1)大军送给邈邈的仅仅是一本小书吗?
(2)为什么大军会认为这本小书是“我们”的礼物?(提示:大军收到的礼物是什么?)
(3)你在生活中有过类似的用自己的行为给彼此带来美好情感的经历吗?
2.在学生回答过后,我会总结归纳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明确我们是可以用自己的热情和行动来影响环境的,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行为,在与他人的情感交流中传递美好的情感。并且当我们在生活中不断去创造、传递这些美好的情感体验时,我们的生命会变的更具质感、更有力量,周围的世界也会因为我们多一份美好。
3.拓展延伸:留一份同桌家庭作业。要求每位同学根据实际情况及自身对同桌的了解,为对方量身打造一次美好的情感体验。第二天每位同学上交活动报告共两份,即作为设计者的角色上交活动方案和作为情感体验接受者的角色上交自己的真实感受描述。两份报告在设计和描述时必须真实可靠,不可相互协商。完成后,可与同桌相互分享彼此的想法、感受。
【设计意图】(1)“如何传递情感正能量”是一个比较概括和抽象的问题。课文“探究与分享”栏目的故事设计的非常好,我将其作为案例素材来突破这一难点,为达到这一目的,我对该栏目中的提问进行了增补以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
(2)“如何传递情感正能量”我们可以将它视为本节课的一个难点知识。但事实上它并不仅仅作为一个知识点而存在,它要求对学生进行的是价值观的教育、是行为的引领和提示。所以设计了拓展延伸环节,趁热打铁,使学生这节课所学落实于行动,并通过行动,触动心灵。
(3)
七、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如下:
【设计意图】本节课我在板书设计时,简要概括出本课的知识重点、难点,结构清晰,便于学生理解,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并依托知识内容,促进自身情感发展。
八、说教学反思
本节课内容从学生直观的生活体验出发,但探讨的问题却并不直观易懂,反而在学习中会给人以抽象难懂之感。因此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我力图通过创设情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交流自己的经历感受等方式,拉近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生活的距离,降低学习难度。同时,与以往不同的活动式学习一来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二来这种方式本身切合本课内容的知识特点,以案例带问题,学生易于掌握,同时,这种课堂组织形式也对学生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进行了更高要求的锻炼和培养。
不足:对学生在交流分享活动环节设置有待提升,因为就课堂反馈来看,学生的参与广度不太理想,部分学生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空间和时间。需要加强对活动细节的关注,以及对学生交流过程中的交流的问题进行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