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6课 北宋的政治评课ppt课件
展开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1.了解北宋的建立。 2. 掌握宋太祖赵匡胤强化中央集权的目的、措施和影响。 3.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及历史影响。
北宋建立的时间、建立者、事件、都城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军事、政治、经济财政上)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的目的、具体措施、影响王安石变法的原因、目的、主要措施、影响
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夺取后周政权,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赵匡胤,宋朝开国皇帝,曾受后周世宗柴荣器重,掌管殿前禁军。柴荣死后,七岁的恭帝即位。赵匡胤,与禁军高级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结义兄弟掌握了军权。
传闻契丹兵将南下攻周,宰相范质等未辨真伪,急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御敌。周军行至陈桥驿,赵匡胤之弟和赵普等策划发动兵变,众将以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高呼万岁,拥立他为皇帝。随后,赵匡胤率军回师开封,周恭帝被迫禅位。
千秋疑案陈桥驿,一著黄袍便罢兵。
宋太祖927年-976年
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依照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赵匡胤相继灭亡后蜀、南汉及南唐,其弟宋太宗继位后灭吴越、闽南、北汉。重新恢复了华夏地区的统一,结束了自唐末五代以来长达近七十年的藩镇割据混战局面。
2.北宋统一中原和南方 影响: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但并没有统一全国。
注意:北宋的统一只是消除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状态,不是全国的统一
多个民族政权并立的状态
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何故也?
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
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如?
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赵普分析唐末以来政局动乱的原因是什么?
设法收回地方政府的权力,集权于中央。即夺其权、制钱谷、收精兵
据此,赵普建议怎么做?
①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
宋太祖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同时避免别的将领也“黄袍加身”,篡夺自己的政权, 961年七月初九晚,赵匡胤通过一次酒宴,以威胁利诱的方式,要求高阶军官禁军将领石守信等人交出手中兵权。
②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祖宗制兵之法,天下之兵本于枢密,有发兵之权而无握兵之重;京师之兵总于三帅,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上下相维,不得专制。此所以百三十余年无兵变也。 ——范祖禹《范太史集》
京城驻军要轮流到外地或边境戍守,这种轮流驻防的办法称为“更戍法”。这种方法名义上是锻炼士兵吃苦耐劳,实际上是借着士兵的经常换防,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将官再也不能同士兵结合,在士兵中建立自己的声望,也就再也不能率兵同朝廷皇帝对抗了。
③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使权力集中在皇帝手中。
中央权力过于分散,各部之间互不了解情况,政府效率低下。
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纵皆贪浊,亦不及武臣一人也。 ——宋太祖
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 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 指知州、知府等地方长官)通签书施行”。 —— 《宋史·职官志》
a.为加强控制,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长官。
b.为防止知州的权力过大难以控制,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频繁调动州县长官。
c.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权力。
①宋太祖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权力,除各州留一部分用作地方的必要支出外,其余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
宋太宗时于各路设转运使,其官衙称转运使司,俗称漕司。转运使除掌握一路或数路财赋外,还兼领考察地方官吏、维持治安、清点刑狱、举贤荐能等职责。
②陆续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了。
地方:行政权、财权、兵权
中央:以宰相为首的百官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对解决藩镇割据,维护国家统一,起了重要作用。但是,这些措施又是一把双刃剑,在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矛盾的同时,也为北宋种了下积贫积弱的祸根。到北宋中期,成为引发社会危机的重要原因。
做人莫做军,做铁莫 做针。 ——(宋)谚语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提倡文人政治,严禁武人干政,其目的在痛纠唐末五代武人乱国的弊病。 ——《中国通史》
重文轻武政策的目的: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①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天圣八年进士,修《新唐书》。宋英宗时,官至枢密副使(兵权)、参知政事(行政权)。
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 ——太祖誓碑
据学者统计“北宋一朝科举考试共录取文士 60035人,平均每年约 360人;武举考试共录取武士868人,平均每年约5人。”宋代还规定文武官员在任期间,文臣考核升迁的年限比武臣短。
《劝学诗》宋真宗(北宋第3位皇帝)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②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宋初太祖时,取士较严,进士人数最多也没超过31人,宋太宗即位后,开始突破100大关,有时一科竞达300多人… …宋代平均每年取士的人数约为唐代的5倍,约为元代的30倍,约为明代的4倍,约为清朝的3.4倍。 ——《宋代扩大科举取士与冗官问题》
锁院制度弥封制度誊录制度别试制度
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陈寅恪(kè)先生文集》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到宋朝,已呈现巅峰状态。 ——英国学者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政治机构重叠,相互牵制,官吏冗多,办事效率下降,增加了朝廷财政支出。
从王朝内部来说,横亘两宋三百多年始终没有一股政治势力膨胀到足以威胁赵宋皇位的稳固。 ——《浅析宋代文官制度的得失》 从本质上看,宋代只不过是残唐五代的延续,宋代之所以国祚长久,没有短命而亡,只是因为宋太祖断绝了武人专政的传统……宋代的中央政府管理体系多头分权,效率并不很高。 ——许倬云《大国霸业的兴废》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1021-1086)
读材料,说说王安石为什么要变法?
材料三 北宋与辽和西夏屡次发生战争,后分别同二者签订协议,每年交其“岁币”“岁赐”。
材料一:“景德、祥符中,文武官总计9785员,今内外官属总17300余员,……较之先朝,才四十余年,已逾一倍多矣。” ——(宋)包拯奏报
材料二 北宋中期有人说:“天下之所以困,本于兵”,“天下六分之物,五分养兵”。
宋神宗(1048-1085)
宋神宗1067年即位,次年改元熙宁。1069年任用王安石变法,故此次变法又称为“熙宁变法”。
通过变法,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
涉及经济、军事和教育领域。
征收役钱,用来雇人到官府服役;原先不服役的官僚等,也要交纳役钱
核实土地,按土地的多少、好坏平均征税
把农村人口编制起来,有两个以上成年男子的人户,出一丁为保丁;保丁平时种田,农闲练兵
限制官僚等的特权,增加政府收入
使官僚和大地主不能隐瞒土地,逃避赋税增加国家赋税收入
加强对人民的控制,稳定统治秩序,增强国家的军事力量
原则:加强国家在各个领域的管控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士大夫的家国情怀
变法收到一些成效,但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强烈反对。宋神宗死后,新法几乎全部被废除。
据变法内容,说说哪些条款触犯了官僚地主的利益?
1. 皇帝是中国帝制时期最高统治者的称号,据统计,中国皇帝共有400多位。其中,赵匡胤登上皇位的方式是( ) A. 嫡长子继承 B. 外戚夺权 C. 朝中大将夺权 D. 宦官专权
2. 有学者认为,相对于汉唐两个朝代,宋代不是弱,也不是贫,而是无效率。导致其“无效率”的主要原因是( ) A. 科举制的完善 B. 理学的兴起 C. 事权的分割 D. 租佃制的发展
3.宋夏议和之前,在宋夏之间的不断战争中,宋朝被动挨打,节节败退,损失惨重。研究其原因应该是( ) ①宋朝重文轻武,不重视军队建设 ②宋朝文臣不悉军务,却掌握军政大权 ③宋朝兵不识将,将不识兵,战斗力削弱 ④宋朝军队将领处处受制,往往会错失战机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6课 北宋的政治教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6课 北宋的政治教课课件ppt,共2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北宋建立,赵匡胤,陈桥驿兵变,军事方针,先南后北,“陈桥驿兵变”,“黄袍加身”,合作探究一,北宋实现局部统一,杯酒释兵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6课 北宋的政治教案配套课件ppt: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6课 北宋的政治教案配套课件ppt
初中历史第6课 北宋的政治完整版ppt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第6课 北宋的政治完整版ppt课件,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