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五年下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学反思(共2篇)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3141964/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小学语文五年下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学反思(共2篇)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3141964/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小学语文五年下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学反思(共2篇)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3141964/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小学语文五年下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学反思(共2篇)
展开小学语文《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学反思(一)《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一篇描写祖国大好河山及沦陷区百姓疾苦的诗歌,道出了作者的悲愤与感慨。由于古诗内容的时空跨度太大,加之学生的阅历背景又太浅,他们很难导诗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而且古诗的话语风格离学生的现有语感相去甚远,多数古诗教学仅仅满足于诗义的疏通和诗句的积累,至于诗的文化底蕴则往往无暇顾及;因此,古诗教学的模式还相对比较陈日和保守,很难有所突破。在课堂上,首先让学生自主学习,品读诗句。诗歌的前两句"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句意比较浅显,因此我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教学,让学生找出描写黄河与华山雄伟丽的词语,边释义边朗读,通衬字词的魅力感悟山河的壮美,再把内心的自豪感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学生的激情被带动起来,一下子投入到学习中。然后创设情境,有感而发,在教学"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这一句时,不能仅仅停留在字面意思上我借助现代煤体,通过一段视频引导学生想象,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又感受到了什么?引导学生人情大境。学生在情境感染下,进行了丰富的想象与再创作,把战马嘶斯鸣、铁蹄肆虐,老百姓惨死在金人的铁蹄之下,甚至是他们当时真实的生活场景都用语言表述出来,充分体会了北方遗民水深火热的生活。再通过《题临安邸》让学生通过对比南北方天壤之别的生活,让学生与诗人陆游一起为百姓的苦难生活感到"悲痛",为南宋王朝的荒淫生活感到"悲愤",更深层次地体会"泪尽·与"望"的真正含义。 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古诗的重要手段,朗读的最高境界是大情大境,古诗朗读也不例外。因此在学完整首诗之后,我再介绍作者,让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通过朗读体会诗人的满腔爱国情,通过介绍作者的资料自然引出诗题,学生的感悟更深刻,诗题自然不用多说,学生就抓住了"感"字,再读整首诗,更能感受诗歌的情境,让他们进入角色,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发挥自己的创见性,去表现诗歌的 小学语文《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学反思(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是南宋诗人陆游的一首爱国诗篇,集中而深刻地表现了作者怀念北方人民、渴望收复失地的心情。整首诗情感真挚,字字句句饱含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因为大好河山的沦丧而悲愤;因为中原百姓的悲惨生活而同情;因为南宋权贵的醉生梦死而愤怒。体会诗人的情感,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应该是这首诗教学的重点所在。一、师本对话,充分预设古诗的创作背景距离我们生活的年代遥远,学生难以身同感受,难以体会诗人的情诗人的意。学生的困惑其实也是我们老师的困惑,毕竟我们没有经历过战乱的年代,没有国破家亡的感受。可是,如果我们教者都没有与作者产生共鸣,怎么可能引领学生去体会诗人的情感呢? 我查阅了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不同版本的赏析及教学设计。一遍遍地吟诵,一遍遍地感知,一遍遍融入自己的理解。首先,我从题目入手。这首诗的题目揭示了全诗的内容,蕴含了诗人的爱国情感。读了题目,我产生了疑问:这样一个秋夜,天还没有亮,诗人怎么会走出家门呢?乘凉?不合情理。睡不着觉,为什么?感慨万千!什么感慨?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慨?我有这样的疑问,学生自然也会有困惑。在诗句的理解上,我也有一些波动。前两句“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过渡转折“如此壮丽的河山,如今却沦陷于金人的践踏之下,想到这,陆游是怎样的心情呢?”引出诗人的悲愤之情!想一想,此时的陆游哪里是在自豪,他是满怀悲愤!显然这样的设计强化了“自豪”之情。引导学生由诗句产生联想:看到了哪些画面?想到了哪些诗句,哪些词语?引出“江山如此多娇”,引出诗人的悲愤之情。后两句“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是全诗理解的重点。哪些字眼打动了我?这些重点字词之间在情感上又有什么关联呢?因为“胡尘”而“泪尽”,因为“泪”而“望”,因为“又”引出“遗”。在品析这些字词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了陆游对沦陷区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寻欢作乐的南宋权贵的愤怒。 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我想学生之想,抓哪些内容、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能让学生与诗人产生共鸣呢?这样充分地理解文本,为下面的教学设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精心设计,突破难点1、课题质疑,首尾呼应读了课题,你产生了哪些疑问呢?(为什么会在即将天亮的秋夜走出家门呢?诗人有什么样的感慨?为什么有这样的感慨?)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走近陆游,走进陆游的内心世界,去感受秋夜将晓,篱门外一位老人的情怀。 这首诗的题目揭示了全诗的内容,蕴含了诗人的爱国情感。由诗题产生的疑问能更好地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感慨及产生感慨的原因,体会诗人的情感,学生学有目标。 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再来读一读诗的题目:作者为什么会在即将天亮的秋夜走出家门呢?(忧国忧民、难以入睡)就在这样一个秋夜,陆游因为大好河山的沦丧而痛苦;因为中原百姓的悲惨而同情;更因为南宋统治者的醉生梦死而悲愤!诗人感慨万千! 在品析全诗的基础上再回头看诗题:作者为什么会在即将天亮的秋夜走出家门?水到渠成,与诗题的质疑形成了很好的照应,整节课的教学清清楚楚一条线。 2、自读自悟,以悟促读 五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古诗自学能力,理解这首诗大致的意思并不是难事。怎样让学生去品味诗句背后的情感呢?我采用了自读自悟的方式。读一读,想一想:注意了哪些字?圈画出来写写自己的感受。然后集体交流(重点字的理解根据学生的汇报可以打乱顺序)。引导学生品析“遗”、“泪尽”、“胡尘”、“望”、“又”等字词体会诗人的情感。 3、创设情境,体会情感 学生的年龄小阅历浅,难以体会诗中所蕴含的丰富情感,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去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去想象去品味。 理解“胡尘”:仅仅是指侵略者的铁蹄践踏扬起的尘土吗?金兵来了!他们烧杀抢虐、无恶不作。指名描述想象的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一幕幕怎样悲惨的画面?你又仿佛听到了什么?在音效的渲染下,“胡尘”两字化为这样的画面:战马嘶鸣、铁蹄肆虐,白发苍苍的老人惨死在金兵的铁蹄下……此景此境,怎不让人顿生悲切凄凉之情?当诗句通过学生的想象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学生才能投身其中,深入感受诗人的情感。 4、以点带面,拓展阅读 拓展了几首诗,既加深了学生对陆游爱国情操的感悟,又拓展了学生的阅读激发学生课余时间去了解更多陆游的诗篇。 教学总是有遗憾的。如果在“读悟”这个环节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去交流,深入体会字词之间的情感联系,一定会生成更多的精彩。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