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时间的脚印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时间的脚印教案,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八 年级 语文 学科教案 备课教师: 课 题:《时间的脚印》第 一 课时 修改与补充教学目标:1、能明确说明对象,理清文章思路。 2、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启迪学生探究意识和科学精神。 3、体会文章生动有趣的语言。教学重点:1、理清文章思路;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2、体会文章生动有趣的语言。教学难点:1、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启迪学生探究意识和科学精神。2、体会文章生动有趣的语言。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谁看见过时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把时间比作一去不复返的流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在这里人们把时间比作飞速的箭和梭……其实时间把它的脚印留在了许许多多我们不曾看到、不曾了解的地方。在那里隐藏着的不仅仅是时间的脚印,而且还有无数的宝藏。例如,那千万1948年入北京大学地质系学习,1951年到北京市团委机关工作,次年参与建立北京地质学院,历任教务处科长、副处长,学报副主编、编审,地质学史研究室主任,图书馆馆长等职。1949年开始写作普及地质矿物知识的文章,之后,陆续发表科普小品及其它科普作品数百篇,部分结集《揭开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画像》和《时间的脚印》出版。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评为有突出成就的科普作家。2、给下列加粗字注音:腐蚀( ) 山麓( ) 粗糙( ) 钟鼎文( ) 龟裂( ) 楔形( ) 浑浊( ) 海枯石烂( )四、探究新知(一)熟读课文,整体感知1、速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并用笔勾画出重要环节。2、岩石是如何从毁灭走向新生的?岩石 小石子 砂砾、泥土 沉积 重压 胶结 新岩石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内容?岩石有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4、完成下列填空,说说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脚印的?从()可以看出地壳的活动;()可以说明地球上气候的变化;()可以帮助认识地球生物的演化过程5、小结:了解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对现实生活也是有意第一部分(1—4段) 引出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第二部分(5—29段) 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又分为两层: 第一层(5—21段) 岩石的厚度和生成顺序可以记录时间。 第二层(22—29段) 岩石保存了历史的痕迹。 第三部分(30—31段) 读懂岩石记录的意义。 3、岩石厚度及生成顺序记下了时间的踪迹,这是岩石记录时间的第一种方式;岩石记录时间的第二种方式是它保存了许多的历史痕迹。大家分组讨论并阅读28-29自然段,然后回答问题:岩石保存了那些历史的痕迹?(1)地壳的活动(2)气候的变化(3)古代生物的状况(4)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5)自然界转瞬即逝的活动人类是怎样根据化石来认识地球的发展历史的?三叶虫化石--寒武纪--海洋宽广高大树木化石--石炭纪--温暖潮湿长毛兽化石--第四纪--气候寒冷(三)理清顺序4、本文采取了什么说明顺序?结合课文内容简要说明。逻辑顺序。文章首先写岩石是可以记录时间的,然后写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最后写了读懂岩石记录的重大意义。这种依“无时无刻不经受着磨难”(2)第15段排比式拟人手法,生动地描绘了“狂风”“洪水”“冰河”等几种自然力的气势,“冲来了”“爬来了”增强了“洪水”“冰河”的动感和目的性,表现了它们势不可挡的威力。 (3)第15段说“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轻小的沙砾”去“旅行”,也是以拟人化的手法,写岩石被分解后的不同命运。这样写,增强了事物的主动性(沙砾)或被动性(石块),生动有趣。(4) 第19段“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中的“躺”字形容岩层的生成状态,化动为静,准确而又形象地说明了岩石新生的过程。 2、说明文以向人们传授知识为主,所以,说明文的语言必须准确、严密。请同学们找出几个例子加以说明。 “根据计算,大约3000到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句中“大约”能否去掉,为什么?不能去掉,“大约”起限制作用,表推测、估计,说明3000到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只是估计,不是绝对肯定,如果去掉“大约”,就变成绝对肯定,与事实不符,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3、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
(1)当然我们也不能忘掉人的作用。例如,在建筑兰新铁路的时候,一个山头在几分钟内就被炸掉了,这相对地质作用的速度可要快多了。( )(2) 根据计算,大约3 000至10 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1米厚的岩石。( )(3)岩石在最初生成的时候,像书页一样平卧着,一层层地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 ( )八、板书设计:(一)生活中和大自然中保留着许多种时间的记录。 (二)岩石是怎样记录下时间的 (三)读懂大自然记录,造福人类。(逻辑顺序) 修改与补充…年来躺在山野里的岩石,便是一部历史教科书……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我国著名科普学家陶世龙的科普小品《时间的脚印》,一起走进大自然。二、解题:本文是一篇科普作品,其主要任务是介绍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目的是说明认识岩石这一奇异功能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激发青少年探索自然奥秘的热情。文章的题目《时间的脚印》,是从高土其《时间伯伯》一诗中引申借用来的。其拟人化手法的运用,形象地说明了那些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岩石中都潜藏着时间的踪影,以引起人们的探究欲望和阅读兴趣。3、文本链接寻找大自然记录的时间的脚印——化石是远古时间的脚印;年轮是树木经历风雨的脚印……出示在山东临朐县山旺由硅藻土沉积而成的其薄如纸的岩层,保存着大量古动物和古植物化石;为玄武蛙的化石,右为拟银鹊树的叶子的化石图片……三、检查预习1、作者简介:陶世龙,男,1929年4月出生于四川省安岳县。1948年入北京大学地质系学习,1951年到北京市团委机关工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时间的脚印教案及反思,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自学展示,整体感知,精读细研,合作探究,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 (五四制)八年级下册(2018)8 *时间的脚印/陶世龙教案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教学新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 (五四制)八年级下册(2018)8 *时间的脚印/陶世龙教学设计,共1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