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设计
展开八 年级 语文 学科教案 备课教师:
课 题: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 一 课时 |
| 修改与补充 |
教学目标: 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3. 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当我们津津乐道于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四大发明和奥数夺冠的时候,你是否知道当代十大科技中没有一项是咱中国人的? 著名的李约瑟命题就是探讨近代中国的科技为什么落后了的。从“五四”时起有很多有识之士就在思考这个问题,可直到现在,中国的孩子“高分低能”“会读书不会研究”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仍是不争的事实。问题出在哪里呢? 二、探究新知 1、作者 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三个月后随父母回到中国。1956年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60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1962年获得(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
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格,探察、探究。 物,物体、事物。 致,达到、得到。 知,知识、认识。格物致知精神”就是“实验精神”。论点:我们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四、理清思路,把握说明顺序 1.请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给全文划分层次并归纳意思。 第一部分(l段)提出问题 :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第二部分(2~12段)分析问题: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病,论述“格物致知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13)解决问题: 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 2. 阅读2-5自然段作者说: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四书”是什么书? 朱熹抽取《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和《论语》《孟子》编在一起,称为“四书”。是儒家主要经典。 3.“格物”和“致知”出自何处? 出自《大学》,《大学》中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目,成为南宋以后理学家的基本纲领的一部分。 4.《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 《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我们也可以了解,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很少数的人关键性的发现。 | 修改与补充 | 理学)哲学博士学位。 2、字词 3、写作背景 选自《瞭望》1991年第44期。有改动。1990年5月,《瞭望》周刊等单位组织“情系中华”征文活动,历时一年四个月,收到来稿近千篇。《瞭望》周刊海外版对部分来稿进行了刊登,在海内外产生热烈的反响。征文评委会评出两篇特别荣誉奖,著名物理学家丁肇中的《怀念》是其中一篇。1991年10月18日,征文活动颁奖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丁肇中在会上发表了这篇演讲。 4、语文知识 议论文又叫说理文。 它是一种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进而剖析事物、论述事理、发表意见、提出主张的文体。作者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等论证方法,明确某种观点正确或者错误,肯定或否定某种主张。议论文要求做到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语言精练、论证合理、逻辑严密。 三、筛选信息,明确说明对象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请在文中画出每段的关键句,且找出文中的过渡句。 2.什么叫“格物”和“致知”?课文中作了解释,请找出来。 “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5.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端? 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传统的中国教育“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6.作者说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他怎么证明的? 举明代大理论家王阳明“格竹子”的事例证明。 为什么用这个例子证明? 因为“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 ——有代表性。 7.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五、小结 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小心具体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至于这目标怎样选定,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我们也可以了解,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很少数的人关键性的发现。 总之,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 有哪两个方面? 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
|
六、课堂小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哪些收获? 2、你还有什么想法吗? 七、作业 完成同步练习作业题 八、板书设计 提出问题: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传统教育弊端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分析问题 摆事实 讲道理 实践精神的重要性 对比
解决问题:要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教学反思: 1、成功之处
2、不足之处
3、补救措施
| 修改与补充 |
|
附:检测试题
一选择题:
1.“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中“格物”一词的含义是( )。
- 合格的事物 B.推究事物的原理
C.探讨自己 D.追求最高理想
2.选出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
A .袖手旁观一帆风顺 B .格物致知豪无选择
C .推之四海传之万世 D .寻求真理学术权威
3.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实验的过程仅仅是消积的观察。
B .解放军总部授与我一枚荣誉奖章。
C .这件事让我不知所措。
D .我很容幸被邀请去清华大学演讲。
二填空题:
1.翻译下列词语
一帆风顺:
推之四海传之万世:
不知所措:
袖手旁观:
格物:
致知: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 cheng yi ()、 zh è ng xin ( )、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
(2)我觉得真正的 ge wu zhi zhT ( )精神,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
三解答题:
1.简述“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真正意义。
①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是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②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
③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 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是不可缺少的,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管研究科学,研究人文学,
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得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需要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希望我们这一代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①从文中看出,什么是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②从选文看,作者强调“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原因是什么?
③本段论述的是什么问题?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学习路径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及反思,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难点突破,课时准备,课时安排,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堂小结,作业布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