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石壕吏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石壕吏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朗读诗歌,读出情境,走近杜甫,体悟情怀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八 年级 语文 学科教案 备课教师: 课 题:24课唐诗三首《石壕吏》第 1 课时 修改与补充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节奏、句式特点。2.品味诗歌构思,理解诗歌内容。3.感受诗中描述的社会现实与诗人的情怀。教学重点:品味诗歌构思,理解诗歌内容。教学难点:感受诗中描述的社会现实与诗人的情怀。教学准备:布置学生完成本课预习。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师:公元755年,唐朝发生了由盛转衰的一场大叛乱,历史上称为“安史之乱”,它给人民带来了无比深重的灾难。同学们,“安史之乱”这四个字一定会刺痛你们的眼睛,因为那是生灵涂炭、哀鸿遍野的战争,那是浸满眼泪、铺满鲜血的灾难。在这苦难的时期,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用记录历史的如椽大笔,用忧患苍生、悲天悯人的情怀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其中的一篇——《石壕吏》(板书文题)二、朗读诗歌,读出情境1.教师范读,标注字音、节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yú)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yè)城戍(shù)。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 预设 一个苦难的家庭:三男邺城戍,二男新战死。(战乱丧子之苦)儿媳出入无完裙,孙子尚在乳下。(家境困窘之苦)老妪暮年从军,老翁妻离子散。(力衰应征之苦)师:从诗题来看,主要人物应是差役,一出场只用“吏呼一何怒!”来点出他的威势,此后就让他转入“幕后”。对老妇则用明写,把她所说的话写成了一篇“抒情独白”,用心品味就会发现,老妇的话句句都是差役逼出来的。请同学们慢读想象:差役是如何逼问老妇的?试着补白暴吏的语言。(生合作交流)预设 石壕吏:家有男丁否?老妪: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尚有他人否?老妪: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石壕吏:请人速应役! 老妪: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师:请用一个字,概括差役与老妇的形象。(生交流明确)预设 差役——怒(嗔怒、蛮横);老妇——苦(艰难、悲苦)。师小结:差役的“怒”“呼”贯穿在老妇陈情的全过程中,其凶横残暴不言而喻。(同桌之间角色演读,体会诗歌情境)三、走近杜甫,体悟情怀师:这首诗近乎纯用叙述展开,除了“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就再无议论抒情句,那么作者是怎样表达情感态度的呢?(生交流明确,师小结)预设 诗人将褒贬之情融于精准客观的叙述中,用精练的词句去感染读者。如“有吏夜捉人”一句中,“夜”“捉”二字除了客观叙述事件的发生,同时也让读者感到:统治阶级于人民入睡的黑夜捉人,其突然袭击的凶残面目可想而知!作者如实而又准确的叙述,揭露批判之意不言自明!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苦难人民的深刻同情。师小结:诗人一向憎恨统治阶级压迫人民的行径,但当前这场平叛战争是国家和民族的安危所系,大敌当前,人民应当为此做出牺牲。正是出于这种考虑,诗人才明写老妇,暗写差役,赞扬老妇自请应役的精神,而对统治阶级爪牙的残暴只是含蓄地予以揭露。既表明自己支持唐王朝进行的这场平叛的战争,希望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又写出了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表明他为战争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而深感悲痛。封建时代社会的动荡,政权的更替,往往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建设和谐社会是我们的责任。我们要感恩社会,回报社会,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修改与补充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yù)/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师:请同学们自由练读课文,咬准字音,读准节奏,体会古体诗的句式特点。2.再读课文,读出层次师:《石壕吏》是一首杰出的现实主义的叙事诗,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关注文中指明时间的词,思考课文的叙事脉络。(生交流明确,师引导补充)预设 课文按时间的顺序,由暮—夜—夜久—天明,一步步深入,从诗人日暮投宿,到天明登程告别,诗的首尾是叙事,中间是对话,以“耳闻”为线索,从差吏夜间捉人,到老妇随往;从老翁逾墙逃走,到事后潜归。整个故事有开始、发展、高潮、结局,情节完整,层次十分清楚。3.理解构思,想象情境师:诗人巧妙地借老妇的口,诉说了她一家人的悲惨遭遇。请同学们演读老妇的语言,说一说这个家庭“苦”在何处?(生交流明确) 再如写故事结局的四句“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诗人在客观点明事件结局的同时,已暗藏了对事件的感受:从“暮投”到“夜久”再到“天明”,反映了老妪哭诉、官吏威逼时间之长,同时也表现诗人整夜难眠,极度关注事件的心情;“幽咽”二字把年轻寡妇忍气吞声、无力回天的悲惨命运刻画了出来,也表现了诗人的同情之心;“独”字写诗人与孤单的老翁分别的情形,诗人的悲痛之情也尽在其中。可见,作者在叙事当中,笔端饱蘸无限深情,虽不着一句议论,不着一句抒情,但凄苦、悲愤之情尽在不言中。师: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并结合诗歌写作背景,想一想: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生交流明确)课件出示背景介绍唐肃宗乾元元年(758),为平定安史之乱,唐军围攻叛军所占的邺郡(今河南安阳),胜利在望。次年春,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全线崩溃,退守河阳(今河南孟州),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此时刚好从洛阳回华州(今属陕西渭南),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一路上他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听到的都是离家出征时的悲凄哭声。“三吏”“三别”就是根据这段经历写成的,《石壕吏》是其中一首。预设 这首诗通过叙述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趁夜捉人服役的故事,控诉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战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石壕吏教学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评价任务,学习活动,总结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石壕吏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新课导入,七言古诗,都属于古体诗,整体感知,合作探究,1.写作特色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石壕吏教案设计,共1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设计理念,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教学后记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