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五章 生活中的轴对称综合与测试当堂检测题
展开
这是一份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五章 生活中的轴对称综合与测试当堂检测题,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生活中的轴对称(优生集训)一、综合题1.生活中,有人喜欢把传送的便条折成“”形状,折叠过程按图①、②、③、④的顺序进行(其中阴影部分表示纸条的反面):如果由信纸折成的长方形纸条(图①)长为厘米,分别回答下列问题:(1)如果长方形纸条的宽为厘米,并且开始折叠时起点与点的距离为厘米,那么在图②中, 厘米; 在图④中, 厘米.(2)如果长方形纸条的宽为厘米,现不但要折成图④的形状,而且为了美观,希望纸条两端超出点的长度相等,即最终图形是轴对称图形,试求在开始折叠时起点与点的距离(结果用表示).2.在数轴上, 已知在纸面上有一数轴 (如图), 折叠纸面.(1)若1表示的点与-1表示的点重合, 则-2表示的点与何数表示的点重合;(2)若- 1表示的点与5表示的点重合, 0表示的点与何数表示的点重合;(3)若- 1表示的点与5表示的点之间的线段对折2次, 展开后, 请写出所有的折点表示的数?3.如图,从数轴上的原点开始,先向左移动1cm到达A点,再向左移动4cm到达B点,然后向右移动10cm到达C点.(1)用1单位长度表示1cm,请你在题中所给的数轴上表示出A、B、C三点的位置;(2)把这条数轴在数m处对折,使表示﹣11和2017两数的点恰好互相重合,则与B点重合的点所表示的数是 ,m= .(3)把点C到点A的距离记为CA,点B到点A的距离记为BA,①CA﹣BA= ▲ cm;②若点B以每秒3cm的速度向左移动,同时A、C以每秒1cm、5cm的速度向右移动,设移动时间为t(t>0)秒,试探究CA﹣AB的值是否会随着t的变化而改变?请说明理由.4.如图①,将一张长方形纸片沿EF对折,使AB落在 的位置; (1)若∠1的度数为a,试求∠2的度数(用含a的代数式表示);(2)如图②,再将纸片沿GH对折,使得CD落在 的位置. ①若 ,∠1的度数为a,试求∠3的度数(用含a的代数式表示):②若 ,∠3的度数比∠1的度数大20°,试计算∠1的度数.5.如图,已知直线AB∥射线CD,∠CEB=110°。P是射线EB上一动点,过点P作PQ∥EC交射线CD于点Q,连接CP,作∠PCF=∠PCQ,交直线AB于点F,CG平分∠ECF。(1)若点P,F,G都在点E的右侧、①求∠PCC的度数;②若EGC-∠ECG=30°,求∠CPQ的度数。(不能使用“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直接解题)(2)在点P的运动过程中,是否存在这样的情形。使∠ECC:∠EFC=3:2?若存在,直接写出∠CPQ的度数;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6.问题解决:(1)问题情境:如图1所示,要在街道旁修建一个奶站,向居民区A、B提供牛奶,奶站应建在什么地方,才能使从A、B到P的距离之和最短?请画出点P的位置;(2)问题理解:如图2,在△ABC中,AB=AC,AD平分∠BAC,点E是AC边的中点,点P是线段AD上的动点,画出PC+PE取得最小值时点P的位置;(3)问题运用:如图3,在△ABC中,AB=AC=13,BC=10,AD=12,AD是∠BAC的平分线,当点E、P分别是AC和AD上的动点时,求PC+PE的最小值.7.已知:直线a∥b,点A,B在直线a上,点C,D在直线b上, 图3 图4(1)连接AD,BC,BE平分∠ABC,DE平分∠ADC,且BE,DE所在的直线交于点E.①如图1,若∠ABC=60°,∠ADC=70°,则∠BED的度数为 ;②如图2,设∠ABC=α,∠ADC=β,则∠BED的度数为 (用含有α,β的式子表示).(2)如图3,EF平分∠MEN,NP平分∠END,EQ//NP,则∠FEQ和∠BME的数量关系是 。(3)如图4,若∠BAP= ∠BAC,∠DCP= ∠ACD,且AE平分∠BAP,CF平分∠DCP,猜想∠E+∠F的结果并且证明你的结论; 8.如图,AD BC,∠BAD的平分线交BC于点G.∠BCD=90°. (1)试说明:∠BAG=∠BGA:(2)如图2,∠BCD的平分线交AD于点E交射线GA于点F,①写出∠AFC,∠BAG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②若∠ABG=55°,则∠AFC= ▲ .(3)如图3,线段AG上有点P,满足∠ABP=3∠PBG,过点C作CH∥AG.若在直线AG上取一点M,使∠PBM=∠DCH,则 的值是 . 9.教材呈现:如图是华师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76页的部分内容.如图,已知△ABC分别用∠1、∠2、∠3表示△ABC的三个内角,证明∠1+∠2+∠3=180°.解:延长BC至点E,以点C为顶点,在BE的上侧作∠DCE=∠2,则CD∥BA(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1)请根据教材提示,结合图一,将证明过程补充完整.(2)结论应用:①如图二,在△ABC中,∠A=60°,BP平分∠ABC,CP平分∠ACB,求∠BPC的度数.②如图三,将△ABC的∠A折叠,使点A落在△ABC外的A1处,折痕为DE.若∠A=α,∠BDA1=β,∠CEA1=γ,则α、β、γ满足的等量关系为 ▲ (用含α、β、γ的代数式表示).10.如图,在等边 中,已知点 在直线 上(不与点 、 重合),点 在直线 上,且 . 图1图2(1)若点 为线段 的中点时,求证: ; (2)若 的边长为2, .求 的长. 11.已知长方形纸片ABCD,点E在边AB上,点F、G在边CD上,连接EF、EG.将∠BEG对折,点B落在直线EG上的点B′处,得折痕EM;将∠AEF对折,点A落在直线EF上的点A′处,得折痕EN.(1)如图1,若点F与点G重合,求∠MEN的度数; (2)如图2,若点G在点F的右侧,且∠FEG=30°,求∠MEN的度数; (3)若∠MEN=α,请直接用含α的式子表示∠FEG的大小. 12.如图1,将一段长为60cm绳子AB拉直铺平后折叠(绳子无弹性,折叠处长度忽略不计),使绳子与自身一部分重叠.(1)若将绳子AB沿M、N点折叠,点A、B分别落在 、 处. ①如图2,若 、 恰好重合于点О处,MN= cm;②如图3,若点 落在点 的左侧,且 ,MN= cm;③若 ,MN= cm.(用含n的代数式表示)(2)如图4,若将绳子AB沿N点折叠后,点B落在 处,在重合部分 上沿绳子垂直方向剪断,将绳子分为三段,若这三段的长度由短到长的比为3:4:5,直接写出AN所有可能的长度. 13.已知长方形纸片ABCD,点E在边AB上,点F、G在边CD上,连接EF、EG,将∠BEG对折,点B落在直线EG上的点B′处,得折痕EM;将∠AEF对折,点A落在直线EF上的点A′处,得折痕EN.(1)如图1,若点F与点G重合,求∠MEN的度数;(2)如图2,若点G在点F的右侧,且∠FEG=30°,求∠MEN的度数;14.利用折纸可以作出角平分线.(1)如图1,若∠AOB=58°,则∠BOC= . (2)折叠长方形纸片,OC,OD均是折痕,折叠后,点A落在点A′,点B落在点B',连接OA'.①如图2,当点B'在OA'上时,判断∠AOC与∠BOD的关系,并说明理由;②如图3,当点B'在∠COA'的内部时,连接OB',若∠AOC=44°,∠BOD=61°,求∠A'OB'的度数.15.如图, 与 的角平分线交于点P. (1)若 , ,求 的度数; (2)猜想 , , 的等量关系. 16. 阅读思考:小迪在学习过程中,发现“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可以用“表示这两点数的差”来表示,探索过程如下: 如图1所示,线段 的长度可表示为: ,于是他归纳出这样的结论:如果点A表示的数为a,点B表示的数为b,当 时, (较大数一较小数).(1)尝试应用:①如图2所示,计算: , ;②把一条数轴在数m对应的点处对折,使表示-20和2020两数的点恰好互相重合,求数m的值;(2)问题解决:①如图3所示,点P表示数x,点M表示数 ,点N表示数 ,且 ,求出点P和点N分别表示的数;②在上述①的条件下,是否存在点Q,使 ?若存在,请直接写出点Q所表示的数;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17.阅读思考:小芬在学习过程中,发现“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可以用“表示这两点数的差”来表示,探索过程如下:如图1所示,线段AB,BC,CD的长度可表示为:AB=3=4﹣1,BC=5=4﹣(﹣1),CD=3=(﹣1)﹣(﹣4),于是他归纳出这样的结论:如果点A表示的数为a,点B表示的数为b,当b>a时,AB=b﹣a(较大数﹣较小数).(1)尝试应用:①如图2所示,计算:OE= ,EF= ;②把一条数轴在数m处对折,使表示﹣18和2020两数的点恰好互相重合,则m= ;(2)问题解决:①如图3所示,点P表示数x,点M表示数﹣2,点N表示数2x+14,且MN=4PM,求出点P和点N分别表示的数;②在上述①的条件下,是否存在点Q,使PQ+QN=3QM?若存在,请直接写出点Q所表示的数;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18.同学们,我们己学习了角平分线的概念和性质,那么你会用它们解决有关问题吗?(1)如图(1),己知 ,请你画出它的角平分线 ,并填空:因为OC是 的平分线,所以∠ =∠ (2)如图(2),己知 ,若将 沿着射线OC翻折,射线OA落在OB处,请你画出射线OB,射线OC一定平分 .理由如下:因为 是由 翻折而成,而翻折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所以 ,所以射线 是∠ 的角平分线.(3)拓展应用
如图(3),将长方形紙片的一角折叠,使顶点A落在C处,折痕为 ,再将它的另一个角也折叠,顶点B落在OC上的D处并且使OD过点C,折痕为OF.直接利用(2)的结论; ①若 ,求 的度数.(写出计算说理过程)②若 ,求 的度数,从计算中你发现了 的度数有什么规律?(写出计算说理过程)19.如图1,点O为直线AB上一点,过点O作射线OC,使∠BOC=50°.现将一直角三角板的直角顶点放在点O处,一边OD与射线OB重合,如图2.(1)∠EOC= ; (2)如图3,将三角板DOE绕点O逆时针旋转一定角度,此时OC是∠EOB的角平分线,求∠BOD的度数;(3)将三角板DOE绕点O逆时针旋转,在OE与OA重合前,是否有某个时刻满足∠DOC= ∠AOE,求此时∠BOD的度数.20.如图(1)如图1,射线OC在 的内部,OM平分 ,ON平分 ,若 ,求 的度数; (2)射线OC,OD在 的内部,OM平分 ,ON平分 ,若 , ,求 的度数; (3)在(2)中, , ,其他条件不变,请用含m,n的代数式表示MON的度数 不用说理 . 21.将一副三角板如图1摆放, , , 平分 , 平分 . (1) = ; (2)将图1中的三角板 绕点 旋转到图2的位置,求 ; (3)将图1中的三角板 绕点 旋转到图3的位置,求 . 22.如图,已知数轴上两点A、B对应的数分别为﹣1、3,点P为数轴上一动点,其对应的数为x.(1)若点P到点A、点B的距离相等,求点P对应的数是 ;(2)数轴上存在点P到点A、点B的距离之和为10,则x= ;(3)若将数轴折叠,使﹣1与3表示的点重合,则﹣3表示的点与数 表示的点重合;(4)若数轴上M、N两点之间的距离为2021(M在N的左侧),且M、N两点经过(3)折叠后互相重合,则M,N两点表示的数分别是:M: ,N: .23.操作探究:已知在纸面上有一数轴左右对折纸面,折痕所在的直线与数轴的交点为“对折中心点”.(1)操作一:左右对折纸面,使1对应的点与-1对应的点重合,则-3对应的点与 对应的点重合;(2)操作二:左右对折纸面,使-1对应的点与3对应的点重合,回答以下问题:①对折中心点对应的数为 ,对折后5对应的点与数 对应的点重合;②若数轴上A、B两点之间的距离为11(A在B的左侧),且A、B两点经折叠后重合,通过计算求A、B两点对应的数分别是多少 ?(3)操作三:已知数轴上的点A对应的数是a,点B对应的数是b,对折中心点C对应的数是c,此时点A与点B对折重合,那么a,b,c三数满足的关系式为 .24.如图①,在数轴上有一条线段AB,点A,B表示的数分别是﹣2和﹣11.(1)若M是线段AB的中点,则点M在数轴上对应的数为 . (2)若C为线段AB上一点,如图②,以点C为折点,将此数轴向右对折;如图③,点B落在点A的右边点B′处,若AB′= B′C,求点C在数轴上对应的数是多少? 25.如图,长方形 中, , 为边 上一点,将长方形沿 折叠( 为折痕),使点 与点 重合, 平分 交 于 ,过点 作 交 于点 , (1)求证: (2)若 ,求 的度数26.在△ABC中,∠BAC=90°,点D是BC上一点,将△ABD沿AD翻折后得到△AED,边AE交射线BC于点F.(1)如(图1),当AE⊥BC时,求证:DE∥AC (2)若∠C=2∠B,∠BAD=x°(0<x<60)①如(图2),当DE⊥BC时,求x的值.②是否存在这样的x的值,使得△DEF中有两个角相等.若存在,并求x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答案解析部分【解析】【解答】解:(1)图②中BE=26-3-2=21(厘米),图④中BM=21-2×3=15(厘米).故答案为21,15;
【分析】(1)结合图形、根据折叠的性质计算即可;
(2)根据纸条两端超出点P的长度相等、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计算即可。【解析】【解答】解:(3)设第一次对折的中心为x,
∴x- (-1)=5-x,解得x=2,
设第二次对折中心为y,
∴2-y=y-(-1)或5-y=y-2,
解得y=0.5或3.5.
综上,对折点表示的数有:0.5,2,3.5.
【分析】(1)根据折叠图形对称的特点先求出对称中心所表示的数,则可求出-2关于对称中心的对称的点所表示的数,即可解答;
(2)设对称中心表示的数为x,根据对称的性质列方程求出对称中心所表示的数,再设0表示的点与y表示的点重合,然后根据对称的特点列方程求解即可;
(3)设第一次对折的中心为x,根据对称的特点列方程求出第一次折叠后的对称中心所表示的数,设第二次对折中心为y,分两种情况根据对称的特点分别列方程求解,即可解答.【解析】【解答】解:(1)∵从数轴上的原点开始,先向左移动1cm到达A点,再向左移动4cm到达B点,然后向右移动10cm到达C点,
∴点A表示的数为:0-1=-1;
点B表示的数为:-1-4=-5;
点C表示的数为:-5+10=5;
(2)∵把这条数轴在数m处对折,使表示﹣11和2017两数的点恰好互相重合,
∴
解之:m=1003;
设与点B重合的数为x,
解之:x=2011.
故答案为:2001,1003.
(3)①∵点C表示的数是5,点A表示的数是-1,点B表示的数是-5,
∴CA=5-(-1)=6,BA=-1-(-5)=4;
∴CA-BA=6-4=2.
故答案为:2.
【分析】(1)利用已知条件:分别可得到点A,B,C表示的数,然后将点A,B,C在数轴上描出来.(2)利用折叠的性质及线段中点的定义,可得到关于m的方程,解方程求出m的值;设与点B重合的数为x,可得到关于x的方程,解方程求出x的值,即可得到与B点重合的点所表示的数.
(3)①利用点A,B,C表示的数,可求出AC,AB的长;然后求出AC-AB的值;②利用点的运动速度和方向,可用含t的代数式分别表示出点A、B、C移动后分别表示的数,再求出AC,AB的长,然后求出AC-AB的值,即可作出判断.【解析】【分析】(1)利用平行线的性质可知∠4=∠1=α,∠4=∠B′FC=α,利用折叠的性质可推出∠2=∠BFE;再根据∠BFE+∠2+∠B′FC=180°,可表示出∠2的度数.
(2)①利用平行线的性质可证得 ∠BFE=∠C′GB= ,利用折叠的性质可证得∠3+∠HGC=180°- ,由此可求出∠3的度数;②由(1)知,∠BFE=∠EFB′=90°- ∠1,利用垂直的定义,可证得∠B′FC+∠FGC′=90°,代入可求出∠1的度数. 【解析】【分析】(1)①由题知∠CEB=110°,由平行线的性质,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可得∠ECQ=70°;由题可知CP是∠FCQ的角平分线,CG是∠ECF的角平分线,由及角平分线的性质可知角平分线将角平分成相等的两份,而∠PCG由∠FCQ和∠ECF的其中一个角的和组成,相当于这两个角和的一半,而这两个角的和是∠ECQ即可求得答案.
②根据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可得∠QCG=∠EGC,两个角同时加上∠ECG即∠QCG+∠ECG=∠EGC+∠ECG=∠ECQ=70° ,根据已知条件 ∠EGC-∠ECG=30° 得出两角,又因为 PQ∥EC ,由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CPQ=∠ECP ,根据前面计算角的度数即可求得答案.
(2)这是一个探求题,分两种情况进行讨论:
第一种情况:当点G、F在点E的右侧时, 假设∠EGC=3x°,∠EFC=2x° ,根据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可得∠QCG=∠EGC=3x°,∠QCF=∠EFC=2x° ,则 ∠GCF =x°,由角平分线的性质 ∠PCF=∠PCQ= ∠FCQ= ∠EFC=x° ,因为 ∠ECD=70°, 可求得x=17.5°从而求得∠PCE的度数即是∠CPQ的度数.
第二种情况:与第一种情况同理.
【解析】【分析】(1)如图1中,作点A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A',连接BA'交直线l于点P,连接PA,此时PA+PB的值最小;
(2)如图2中,连接BE交AD于点P',连接CP',点P'即为所求;
(3)如图3中,过点C作CT⊥AB于T,证明AC,AB关于AD对称,作点E关于AD的对称点E′,连接PE′,则PE=PE′,推出PC+PE=PC+PE′≥CT,推出当P,E′在CT上时,PE+PC的值最小,最小值为线段CT的长。【解析】【解答】解:(1)①如图,过点E作EF∥AB,
∴∠BEF=∠EBA,
∵AB∥CD ,
∴EF∥CD,
∴∠FED=∠EDC,
∴∠BEF+ cFED=∠EBA+∠EDC,
即∠BED=∠EBA+∠EDC,
∵BE平分∠ABC,DE平分∠ADC,
∴,,
∴∠BED=∠EBA+∠EDC=65°.
故填:65°.
② 如图,过点E作EF∥AB,
∴∠BEF+∠EBA=180°,
∴∠BEF=180°-∠EBA,
∵AB∥CD ,
∴EF∥CD,
∴∠FED=∠EDC,
∴∠BEF+∠FED=180°-∠EBA+∠EDC,
即∠BED=180°-∠EBA+∠EDC,
∵BE平分∠ABC,DE平分∠ADC,
∴,,
∴,
故填: .
(2)∵EF平分∠MEN,NP平分∠END,
∴,,
∵ EQ∥NP,
∴,
∵∠MEN=∠BME+∠END,
∴∠MEN-∠END=∠BME,
∴,
∴2∠FEQ=∠BME,
故填:2∠FEQ=∠BME.
【分析】(1)①过点E作EF∥AB,根据平行线的性质、角平分线的性质和 ∠ABC=60°,∠ADC=70°, 即可求出∠BED的度数;
②过点E作EF∥AB,根据平行线的性质、角平分线的性质和设∠ABC=α,∠ADC=β,即可表示出∠BED的度数;(2)先运用角平分线的性质表示出∠NEF和∠ENP,再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得出,再表示出∠MEN-∠END=∠BME,由,代入∠NEF和∠NEQ的表达式即可求解;
(3) 过E作EG∥AB,过F作FH∥CD, 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即可得出 ∠BAE=∠AEG,∠DCE=∠CEG,∠BAF=∠AFH,∠DCF=∠CFH, 再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结合 ∠BAP= ∠BAC,∠DCP= ∠ACD, 即可得出 ∠BAE= ∠BAC,∠DCF= ∠DCA, 进而表示出 ∠AEC和∠AFC,再将两个式子相加,进行简单的运算即可求解.【解析】【解答】解:(3)有两种情况:①当M在BP的下方时,如图,设∠ABC=4x,∵∠ABP=3∠PBG,∴∠ABP=3x,∠PBG=x,∵AG∥CH,∴∠BCH=∠AGB= =90°-2x,∵∠BCD=90°,∴∠DCH=∠PBM=90°-(90°-2x)=2x,∴∠ABM=∠ABP+∠PBM=3x+2x=5x,∠GBM=2x-x=x,∴∠ABM:∠GBM=5x:x=5;②当M在BP的上方时,如图,同理得:∠ABM=∠ABP-∠PBM=3x-2x=x,∠GBM=2x+x=3x,∴∠ABM:∠GBM=x:3x= ,综上, 的值是5或 ,故答案为:5或 .【分析】(1)根据平行线的性质与角平分线即可证明;
(2)①由(1)和角平分线的定义可求解;②先根据直角的平分线得出∠GCF=45°,由∠ABG=55°,得出∠BAG=(180°-55°)÷2=62.5°,即可得出∠AFC的度数;
(3)当M在BP的下方时,M在BP的上方时,两种情况分类讨论即可。【解析】【分析】(1)利用平行线的性质得:∠2=∠DCE,∠1=∠ACD即可求解;
(2)①利用角平分线的定义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解即可;②根据四边形BCFD内角和为360度,分别表示出各角得出等式即可。【解析】【分析】(1)先求出 , 再求出 , 最后证明求解即可;
(2)先求出 , 再求出 , 最后计算求解即可。【解析】【分析】(1)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平角的定义,角的和差定义计算即可;
(2)根据∠MEN=∠NEF+∠FEG+∠MEG,求出∠NEF+∠MEG即可解决问题;
(3)分两种情况分别求解即可。【解析】【解答】解:(1)①因为 、 恰好重合于点О处, 所以 ,∴ cm,故答案为:30;②由题意得: ,因为 cm,所以 cm,即 cm,所以 ;
故答案为:40;③当点 落在点 的左侧时,由②得 , ;当点 落在点 的右侧时,如下图,可知 ,所以 ,所以 ,综上所述,MN的长度是 或 ;
故答案为: 或 ;【分析】( 1 ) ①根据折叠可得AM =OM, BN=ON ,再利用线段的和差即可得出MN的长度;②根据折叠可得AM=A'M, BN= B'N , 再利用线段的和差即可得出MN的长度;③分点A'落在点B'的左侧时和点A'落在点B'的右侧两种情况讨论, 利用线段的和差即可得出MN的长度 ;
(2 )分别计算出三段绳子的长度, 再分类讨论, 利用线段的和差即可得出AN的长度.【解析】【分析】(1)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平角的定义,角的和差定义计算即可;
(2)根据 ∠MEN=∠NEF+∠FEG+∠MEG ,求出 ∠NEF+∠MEG, 即可解决问题。 【解析】【解答】解:(1)由折叠知,∠AOC=∠BOC= ∠AOB, ∵∠AOB=58°,∴∠BOC= ∠AOB= ×58°=29°,故答案为:29°;【分析】(1)由折叠得出∠AOC=∠BOC= ∠AOB,即可得出结论;
(2) ①由折叠得出∠AOA'=2∠AOC,∠BOB'=2∠BOD, 再由点 B'落在OA'上,得出∠AOA'+∠BOB'=180°,即可得出结论;②同①的方法求出∠AOA'=88°,∠BOB'=122°,即可得出结论。【解析】【分析】(1)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和角平分线的性质进行计算求解即可;
(2)先求出 ∠C+∠CAF+∠D+∠DBE=∠P+∠PBF+∠P+∠PAE ,再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进行求解即可。【解析】【解答】解:(2)①由题意得:,,故答案为:5,8; 【分析】(1)①先找出各点在数轴上表示的数,再根据题干提供的方法分别计算OE和EF的长即可;
②根据折叠的性质可知数m所在的点是表示- 20和2020两数的点的中点,再求出表示- 20和2020两数的点之间的距离,然后利用题干的方法列式计算即可;
(2)①根据题干的方法先用x表示出MN和PM的长,然后根据建立方程求解即可;
②设点Q表示数是y,根据点Q所在的位置分:①y<-3,②-3≤y<-2,③-2≤y<2,④y≥2四种情况,分别由PQ+QN=3QM建立方程求解即可.【解析】【解答】解:(1)①,,故答案为:5,8;②∴使表示﹣18和2020两数的点之间的距离是2038,,,∴,故答案为:1001;【分析】(1)①根据题干提供的方法计算OE和EF的长即可;
②由折叠的性质得出数m所在的点是表示- 18和2020两数的点的中点,再求出表示-18和2020两数的点之间的距离,再求出其距离的一半,最后用2020减去这个数即可得出结果;
(2)①根据题干的方法用x表示出MN和PM的长,然后根据,建立方程求出x的值即可;
②设点Q表示的数是y,根据点Q所在的位置分情况讨论,即若点Q在点P左边,若点Q在点P和点M之间,若点Q在点M和点N之间,若点Q在点N右侧, 根据 PQ+QN=3QM分别建立方程求解即可.【解析】【分析】(1)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解答即可;(2)根据折叠的性质及角平分线的定义解答即可;
(3)①由折叠可得∠COE= ,∠DOF=∠BOD,由邻补角求出∠BOD=180°-∠AOC=120°,即得∠DOF=∠BOD=60°,利用∠EOF=∠COE+∠DOF即可额求出结论;
②同①方法解答即可.【解析】【分析】(1)根据∠BOC的度数为50°,根据∠EOC和∠BOC互余,即可得到答案;
(2)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以及折叠的性质,由角的和差关系,求出答案即可;
(3)根据OD和OC的位置关系,进行分类讨论,由角的和差关系,计算得到答案即可。【解析】【分析】本题要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再结合角的和差倍分,找出各个角之间的数量关系即可求;
(1)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可得:,相加可得的度数;
(2)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得:,将分成三个角相加,并等量代换可得结论;(3)根据第二题即可推出【解析】【解答】(1)∵ 平分 , 平分 . ∴∠NOB= ∠COB=22.5°,∠MOB= ∠AOD=30°,∴ =∠NOB+∠MOB=22.5°+30°=52.5°,【分析】(1)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根据∠MON=∠NOB+∠BON,求出答案即可;
(2)根据题意,求出x-y的度数,继而根据∠MON与各个角之间的关系,求出答案即可;
(3)根据题意,求出∠BOD的度数,继而求出∠CON=∠BON,继而根据∠MON=∠BOM+∠BON。【解析】【解答】解:(1)∵点P到点A、点B的距离相等,∴点P为线段AB的中点,∴点P对应的数为1;故答案为:1;(2)∵点P到点A、点B的距离之和为10,对点P的位置分情况讨论如下:①点P在点A左边,∵点P到点A、点B的距离之和为10,且线段AB的距离为4,∴点P到点A的距离为3,∴x=﹣4;②点P在线段AB上,不符合题意,舍去;③点P在点B右边,∵点P到点A、点B的距离之和为10,且线段AB的距离为4,∴点P到点B的距离为3,∴x=6;∴综上所述:x=﹣4或6;故答案为:﹣4或6;(3)若将数轴折叠,使﹣1与3表示的点重合,则对折点对应的数值为1,∵﹣3到1的距离为4,∴5到1的距离也为4,∴则﹣3表示的点与数5表示的点重合;故答案为:5;(4)若数轴上M、N两点之间的距离为2021(M在N的左侧),且M,N两点经过(3)折叠后互相重合,则对折点对应的数值为1,∴点M到1的距离为1015.5,∴M对应的数为﹣1014.5,∵点N到1的距离为1015.5,∴N点对应的数为1016.5.故答案为:﹣1014.5,1016.5.【分析】(1)根据题意可直接进行求解;(2)对点P的位置分情况讨论如下:①点P在点A左边,则有点P到点A的距离为3,进而求解即可;②点P在线段AB上,不符合题意,舍去;③点P在点B右边,则有点P到点B的距离为3,进而求解即可;(3)若将数轴折叠,使﹣1与3表示的点重合,则对折点对应的数值为1,然后根据题意进行求解即可;(4)若数轴上M、N两点之间的距离为2021(M在N的左侧),且M,N两点经过(3)折叠后互相重合,则对折点对应的数值为1,然后根据题意进行求解即可.【解析】【解答】解:(1)∵1与-1重合,∴折痕点为原点,∴-3表示的点与3表示的点重合.故答案为:3.(2)①∵由表示-1的点与表示3的点重合,∴可确定折痕点是表示1的点,∴5表示的点与数-3表示的点重合.故答案为:1,-3.(3)根据题意得 ,∴ .【分析】(1)1与-1重合,可以发现1与-1互为相反数,因此-3表示的点与3表示的点重合;(2)①-1表示的点与3表示的点重合,则折痕点为1,因此5表示的点与数-3表示的点重合;②由①知折痕点为1,且A、B两点之间距离为11,则A表示1-5.5=-4.5,B点表示1+5.5=6.5.(3)根据题意得 ,从而可得结论.【解析】【解答】解:(1)∵点A,B表示的数分别是﹣2和﹣11,∴AB=-2-(-11)=9,∵M是线段AB的中点,∴BM= ,∴点M表示的数为:-11+4.5=-6.5,故答案为:-6.5;【分析】(1)先求出AB的长,再利用线段中点的定义求出BM的长,继而利用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进行求解即可;
(2)设AB′=x,根据AB′= B′C,可得AB=9x,列方程进行求解即可得答案.【解析】【分析】(1)由折叠的性质得出∠AEB=∠AEF,证出AE⊥EG,进而得出结论;
(2)求出∠AEB=70°,由平行线的性质进而得出答案.【解析】【分析】(1)根据折叠的性质得到∠B=∠E,根据平行线的判定定理证明;(2)①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分别求出∠C=60°,∠B=30°,根据折叠的性质计算即可;②分∠EDF=∠DFE、∠DFE=∠E、∠EDF=∠E三种情况,列方程解答即可.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浙教版数学七下复习阶梯训练:整式的乘除(优生集训)含解析,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浙教版数学七下期末复习阶梯训练:数据与统计图表(优生集训)含解析,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浙教版数学七下期末复习阶梯训练:分式(优生集训)含解析,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