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PPT课件+教案+课后服务作业设计
小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教案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教案设计,共3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谈话激趣,体会依存关系,探究体验,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运用辨析,深化理解,反馈评价,巩固提升,课堂小结,即时演练,反馈评价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2单元 因数与倍数 教案
本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整数的性质。主要内容包括:因数和倍数,2、5和3的倍数的特征,质数和合数。其中,重点是因数和倍数的概念,2、5和3的倍数的特征,质数和合数的概念。难点是了解和掌握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在建立概念、运用概念的过程中,逐步发展数学的抽象能力与推理能力。
教科书坚持精简理论概念和分散难点的处理方式,精简了整除、分解质因数、互质数等概念。首先用除法算式直接给出了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让学生感知因数与倍数的本质意义,领悟到这两个概念反映了整数除法中余数为0的情况;再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探索2、5、3的倍数的特征,其中在掌握了2的倍数特征的基础上,又安排了介绍偶数和奇数的概念,然后在进一步探讨因数和倍数的规律中认识质数和合数。本单元的知识内容比较抽象,概念也比较多,教科书中恰当地运用了生活实例或具体情境来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抽象思维能力。
数学一直被认为是“科学的皇后”,而数论更被誉为“数学的皇后”。本单元的知识作为数论知识的初步,一直是小学数学教科书中的重要内容。一方面,本单元内容是后续学习约分、通分、公因数等内容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能使学生加深对整数与整数除法的认识,加之这些知识比较抽象,而且概念间的联系非常紧密,所以也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从知识基础方面,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定的整数知识,如整数的认识、整数的四则混合运算及其应用。从认知方面,学生的抽象能力已经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思维基础,能够在活动中探索发现和总结归纳新的知识。但是本单元的概念比较抽象,而且概念又比较多,学生很容易混淆。
1.关注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概括、归纳过程,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概念,同时结合具体的例子降低难度,避免死记硬背。本单元中,因数和倍数是两个最基本的概念,要引导学生结合除法算式,抽象概括出“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的共同属性,在感悟“整除”的基础上理解因数和倍数概念的内涵。
2.加强对概念间相互关系的梳理,促进理解与记忆。本单元概念较多,如因数、倍数、质数、合数、奇数、偶数等概念,又较为抽象,很难结合生活实例或具体情境进行教学,因而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容易混淆。要引导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去掌握知识,不能机械地记忆概念和结论。
1.因数和倍数
第1课时 因数和倍数(1)
▷教学内容
教科书P5例1,完成教科书P5“做一做”和P7“练习二”中第1题。
◎教学笔记
▷教学目标
1.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能举例说明。
2.通过自主探索,体会一个数的因数与倍数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3.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另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
▷教学重点
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体会依存关系
师:同学们喜欢看《西游记》吗?知道《西游记》里有哪些人物吗?悟空、八戒、沙僧和唐僧之间是什么关系?
学生会很快说出这些人物及人物关系,可能会说他们是师徒关系。教师可以追问:悟空是唐僧的什么人?能不能简单地说悟空是徒弟和唐僧是师傅?结合情境让学生体会相互依存的关系。
师:你们和老师之间又是什么关系呢?
【学情预设】由前一个情境,学生很容易能理解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师生关系。
师:不仅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关系,在数学中,数和数之间也存在着关系。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两个自然数之间的关系。[板书课题:因数和倍数(1)]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喜欢的故事、实际生活中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体会相互依存的关系,作为本课时的学习切入点。
二、探究体验,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1.口算除法,感受商的特点。
(1)课件出示教科书P5例1中的算式。(课件不出示算式答案。)
【教学提示】
要面向全体,让学生都参与计算。
师:会计算吗?(学生一般都会)
师:来,我们一起口算一下。
(2)学生口算,课件呈现计算结果。
【学情预设】在计算时,一般能整除的算式,学生都会直接说出结果。不能整除的,教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灵活处理,对能除尽的写出小数商,不能除尽的写出商和余数。
◎教学笔记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口算的过程中深刻感受商的特点。
2.观察算式特点,进行分类。
师:同学们真不错,很快都口算出来了。仔细观察,这些算式都一样吗?
【学情预设】学生会说不一样。
师:既然不一样,你能把这些算式分类吗?
【学情预设】根据商的特点,有的学生把算式分成三类:第一类商是整数,第二类商是整数有余数,第三类商是小数;有的学生把算式分成两类:第一类商是整数,第二类商不是整数。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哪种分类比较好,为什么,从而统一标准进行分类。
师小结:商是小数和商是整数有余数的算式,都是属于被除数除以除数,商不是整数一类,因此这些算式分成两类比较好。
课件出示分类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分类,抽象概括出每类算式的共同特点,初步感知被除数、除数和商都是整数的算式特点。
3.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
(1)发现特点,抽象概括概念。
师:我们现在就来分析研究第一类算式。这类算式有什么特点呢?
师生共同探讨,发现这类算式的特点:被除数、除数和商都是整数。
【学情预设】有的学生可能会说算式中的数都是自然数,教师引导学生,自然数也是整数,习惯上我们都称之为整数。
师指出: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被除数是除数的倍数,除数是被除数的因数。例如,12÷2=6,我们就说12是2的倍数,2是12的因数。12÷6=2,我们就说12是6的倍数,6是12的因数。(课件出示结论,板书结论。)
【设计意图】由具体的算式到抽象的概念,让学生充分认识算式中的被除数、除数和商都是整数的共同属性,在此基础上建立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让学生自由表达,在讨论和思考中相互促进,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2)深化理解,举例说明。
师:谁能说一说,第一类的每个算式中,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师:谁能再列举一道这样的算式,并说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设计意图】举例是对概念理解运用的一种常用的方式,通过举例内化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3)明确研究因数和倍数时0除外。
师:我们知道,在自然数中,有一个数很特殊,大家知道是哪一个数吗?
【学情预设】学生一般都知道是0。
师:对,因为0有很多特殊性,如0乘一个数还得0,0不能作除数等等。
课件出示例子。
【教学提示】
教学提示本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要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归纳算式特点。
◎教学笔记
三、运用辨析,深化理解
1.课件出示教科书P5“做一做”。
(1)同桌之间互相说说。
(2)指名学生说。
【学情预设】通过让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因数与倍数是相互依存的。
2.课件出示习题。
师:上面的说法对吗?说说你的理由。
【学情预设】充分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如果有学生判断错误,让其他学生判断并说出错在哪里。
(1)虽然6和5是整数,但是6除以5的商不是整数,所以不能说6是5的倍数,5是6的因数。
(2)研究因数和倍数的时候,我们所说的数是自然数(一般不包括0),1.8和0.3都不是自然数,不能说它们谁是谁的因数或倍数。
(3)由算式24÷3=8可以知道24÷8=3,所以24是8的倍数,8是24的因数。同时,教师提示学生并课件出示: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被除数是除数的倍数,也是商的倍数,除数是被除数的因数,商也是被除数的因数。
(4)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关系,由54÷6=9知道54是6的倍数,6是54的因数,但是不能单独说某一个数是因数或倍数。
【设计意图】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比较抽象,通过反例帮助学生辨析,帮助学生准确把握概念的外延和内涵,明确概念的条件(前提),理解概念的依存性。
四、反馈评价,巩固提升
1.互相说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课件出示算式。
学生互相说说后,再全班集中交流。
【学情预设】本次交流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有所提升,需要根据一道算式,说出其中的所有相互关系,谁是谁的因数或倍数。
【教学提示】
教学提示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再交流。
【教学提示】
教学提示对概念的深化理解,教师可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再发表见解。
2.课件出示教科书P7“练习二”第1题。
(1)学生独立在教科书上解答。
师:填好了吗?说说你是怎样填的。
(2)学生汇报交流后,课件呈现正确答案。
【设计意图】由根据除法算式判断,到直接对两个数的关系进行判断,对学生来说是一次认识的提升。促进学生自主运用概念的条件,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五、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回顾一下,本节课我们学了些什么?
引导学生回顾:计算——算式——分类——发现特征——因数和倍数——运用辨析。
师:说一说,你们对因数和倍数有哪些认识?
【设计意图】课堂小结不仅仅是对知识的归纳,更是为了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帮助学生感悟概念建立的过程,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板书设计
因数和倍数(1)
12÷2=6
12是2的倍数,2是12的因数
12是6的倍数,6是12的因数
因数与倍数是相互依存的。
▷教学反思
学生在前面已经接触过因数和倍数的概念,但是此“因数”“倍数”与彼“因数”“倍数”不是同一概念,学生还是有点容易混淆。由于本节课是学生建立因数和倍数概念的第一课时,为了能建立清晰正确的概念,避免造成不必要的干扰,教师回避了乘法各部分名称及“倍数”“几倍”,计划等学生对因数和倍数有了较全面的认识后再来辨析。
▷作业设计
二、下面4组数中,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7和63 8和32 17和34 52和13
四、辨一辨。(对的画“√”,错的画“×”)
1.6÷6=1,这里6既是因数,也是倍数。 ( )
2.已知a÷b=4(a,b都是非0自然数),则a是b的倍数,b是a的因数。 ( )
3.24和16都是8的倍数,8既是24的因数,也是16的因数。 ( )
4.自然数1,2,3,4,…都是1的倍数。 ( )
5.3.6是9的倍数。
参考答案
二、7是63的因数,63是7的倍数。
8是32的因数,32是8的倍数。
17是34的因数,34是17的倍数。
13是52的因数,52是13的倍数。
四、1.× 2.√ 3.√ 4.√ 5.×
◎教学笔记
◎教学笔记
第2课时 因数和倍数(2) 教案
▷教学内容
教科书P6例2、例3,完成教科书P7~8“练习二”中第2、5、7、8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体会因数和倍数的意义,培养数感。
2.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发现因数和倍数个数方面的特征,感受分类思想。
3.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思维的条理性和有序性。提升分析、概括和比较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有序地找出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整理
按照从前往后的顺序,一道题一道题解答,学生边说课件边展示结果。
【学情预设】对于2÷4,要求学生说清楚为什么没有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
【设计意图】回顾因数和倍数的意义,一方面加深理解,另一方面为本课时的学习作铺垫。
二、探索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1.设疑提问。
承接前面的口算题,教师提问:18的因数只有6和3吗?
【学情预设】学生议论纷纷,各抒己见,基本形成了18不是只有6和3两个因数的意见。
2.课件出示教科书P6例2。
师:18的因数有哪几个呢?独自思考,想办法找出18的所有因数。
3.展示交流。
(1)关注学生的解题方法,选择有代表性的方法交流。
【学情预设】预设1:根据因数和倍数的意义,通过除法算式找18的因数。因为18÷1=18,所以18和1是18的因数;18÷2=9,所以2和9是18的因数;18÷3=6,所以3和6是18的因数。
预设2:想哪两个整数的积是18,这两个整数就都是18的因数。
预设3:思路不是很清晰,一个一个地试。
(2)引导学生有序思考,归纳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找到了18的因数,你们觉得哪种方法好?
【教学提示】
学生很难知道自己的方法是否与别人的相同,所以在学生自主探索时,教师要了解到各种不同的方法,展示时才会有条不紊。
◎教学笔记
【学情预设】列乘法或除法算式找。
师引导学生发现:这两种方法每次能找出两个因数,而且不重复、不遗漏。
结合学生的回答,课件分别呈现列除法算式和乘法算式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师小结:从最小的非0自然数1找起,一直找到它本身,找的过程中一对一对地找,写的时候从小到大写。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的个性思维,在学生已有的经验上交流分享,体验各种不同找法,在比较中感悟优化。
4.明确18的因数的表示方法。
师:(课件呈现,教师指着课件)像这种表示18的因数的方法,我们称之为列举法。
师:18的因数还有一种表示方法,就是图示法。(课件出示集合图)这个圈里的数都是18的因数,18的因数都写在这个圈里。
【设计意图】用集合图表示一个数的全部因数,为后面用交集图表示两个数的公因数打下基础。
5.观察、发现一个数的因数的特征。
(1)找30和36的因数。
师:我们已经找出了18的因数,你能找出30的因数有哪些吗?36的因数呢?
学生自主解答后展示交流。
【学情预设】有的学生接受新知比较慢,还不能一下子用到最优的方法,但是大部分学生都能有序找到30和36的因数。
(2)发现、归纳一个数的因数的特征。
师:仔细观察找到的因数,你们发现了什么?
课件集中呈现18、30、36的全部因数。
【学情预设】学生会根据各个数的因数发现部分特征,如都有因数1、每个数本身就是自己的因数等,但不一定能全面说出来。教师要引导学生将具体的数据抽象化。
师小结: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1,最大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课件出示并板书)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观察归纳出一个数的因数的特征,初步感受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以及最大因数和最小因数的特征。
三、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师:刚刚我们学习了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我们再来看看如何找一个数的倍数。
1.课件出示教科书P6例3。
师:2的倍数有哪些?你是怎样找到的?
学生独立自主解答。
【教学提示】
让学生经历逐步优化的过程,先让答案不完全的学生交流,再让有序思考的学生展示。
2.交流展示找到的倍数及方法。
师:找到了2的倍数了吗?找到了多少个?
【学情预设】学生都会找2的倍数,但是找到的个数不相同,有的找得多,有的找得少。
师:你们是怎么找的?
【学情预设】预设1:利用除法算式找2的倍数。因为2÷2=1,所以2是2的倍数,4÷2=2,所以4是2的倍数……
预设2:利用乘法算式找2的倍数。因为2×1=2,所以2是2的倍数,2×2=4,所以4是2的倍数……
预设3:从小到大一个一个地试,如用4÷2,6÷2……看能不能得到整数商且没余数。
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找2的倍数,很不错。你们能继续找吗?写得完吗?
【学情预设】不管哪种方法,学生都感觉写不完。
3.提炼找倍数的方法。
师:这么多种方法里面,你们觉得哪种方法好?
师小结:一般用乘法,用2分别去乘非零自然数,得到的积都是2的倍数。(课件出示)
师:写不完的我们用省略号“……”表示。
4.明确2的倍数的表示方法。
师:与一个数的因数的表示方法一样,我们可以用列举法(课件展示),也可以用图示法(课件呈现集合图)表示一个数的倍数。
5.自主找3、5的倍数。
【学情预设】学生已经知道了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而且3和5都比较小,用非零自然数去乘,得到的积很容易口算出来。
学生边说,课件边呈现找的方法和结果。
6.观察发现一个数的倍数的特征。
课件集中呈现2、3、5的倍数。
师:仔细观察,你发现这些数的倍数有哪些特征呢?
【学情预设】有了前面的观察归纳经验,学生很容易发现一个数的倍数的特征。
师小结: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倍数。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课件呈现并板书)
【设计意图】有了前面找一个数的因数的学习经验,找一个数的倍数及发现一个数的倍数的特征要容易一些,所以在环节设计中也要轻松一些。
四、巩固练习,形成技能
1.课件出示教科书P7“练习二”第2题。
(1)师:想一想怎样找不会遗漏,也不会重复。
(2)学生独立完成,交流答案,课件呈现答案。
2.课件出示教科书P7“练习二”第5题。
(1)学生独立思考后与同桌交流。
(2)课件出示答案。
◎教学笔记
【教学提示】
要给那些接受新知识比较慢的学生慢慢成长的空间,在此教师主要引导学生交流有序找到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教学笔记
【学情预设】第(1)题是因数的概念,后3题是倍数的概念,根据所学知识让学生说明理由。针对不同的想法,要让学生充分交流。
3.课件出示教科书P8“练习二”第7题。
(1)学生在教科书上独立完成。
(2)全班集中交流,课件同步呈现正确答案。
【学情预设】这道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要关注解答错误的学生,让解答错误的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4.课件出示教科书P8“练习二”第8题。
小组讨论,找出符合条件的数。
【学情预设】此题也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引导学生先找出42的因数有哪些,然后在42的因数中找出3的倍数有哪些,即可找出这个数。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教科书资源,从前到后,由易到难,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既能发现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进行完善,又能巩固前面所学知识,进一步加深理解。
五、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怎样找一个数的因数吗?一个数的因数有什么特点?
师:怎样找一个数的倍数?一个数的倍数有什么特点?
▷板书设计
因数和倍数(2)
因数的特征:一个数的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是它本身。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倍数的特征:一个数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因数和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找一个数的因数时,如何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对于刚刚对因数和倍数有感性认识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教学时让学生充分交流,在交流辨析的过程中逐步优化。虽然用时比较长,但是效果很好。
▷作业设计
对应课时作业。
2.2、5、3的倍数的特征 教案
◎教学笔记
第1课时 2、5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内容
教科书P9例1,完成教科书P9“做一做”和P11“练习三”中第1、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探索,掌握2、5的倍数的特征,能准确判断2、5的倍数,促进数感的发展。
2.了解奇数与偶数,能准确判断奇数与偶数。
3.通过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活动,培养抽象概括能力和分析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2、5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
▷教学准备
课件,每名学生一张百数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识,设疑导入
1.复习回顾。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有关因数和倍数的知识,谁能举例说一说什么叫因数,什么叫倍数?
师:关于倍数,你还知道什么知识?能举例说说吗?
【学情预设】大多数学生能结合前面所学的知识,举例表述倍数和因数的意义,并能说出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知道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特征。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让学生用语言表述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并举出具体的例子,帮助学生重点回顾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为学习本节课的知识打基础。
【教学提示】
学生随便报数时,教师可以说:“报大一点的,再报大一点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设疑导入。
师:同学们说了这么多关于倍数的知识,真棒!关于倍数的知识,我还知道很多,不信的话,你们可以考考老师。你们随便说一个自然数,老师都能快速判断它是不是2或5的倍数。
学生报数,教师快速说出是不是2或5的倍数,同时让学生运用除法知识进行验证。
师:老师厉害吧!你们想知道老师为什么不计算就能快速判断出来吗?(想)学了今天的知识,你们就知道其中的奥秘了。(板书课题:2、5的倍数的特征)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考教师的游戏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快速又准确地进行判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二、探索5的倍数的特征
1.课件出示教科书P9例1。
◎教学笔记
师: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百数表,在这些数中找出5的倍数,把它们圈起来。学生自主活动,找出5的倍数圈起来。
2.集中展示,交流汇报。
展示学生的作品。
师:大家仔细观察××同学圈的,有不同的意见吗?
【学情预设】学生不一定都能很完整地将5的倍数都圈出来,教师以其中一份作品为例,跟同学们一起补充完整。
师:现在都圈出来了吧?你们有什么发现呢?
【教学提示】
此处是本节课的重点,可以鼓励学生举出个位数字是5或是0的五位数、六位数等不同的数进行验证。
【学情预设】有的同学发现圈起来的数都在同一列,即第5列和第10列,有的同学发现圈起来的数个位数字都是0或5。
3.由具体到抽象,理解5的倍数的特征。
(1)举例验证,观察发现。
师:我们观察发现的5的倍数,个位上的数字都是0或者5。100以内的数是这样的,其他数也是这样的吗?
师:请同学们与同桌合作,举出一些更大的、个位上的数字是0或5的数,看它们是不是5的倍数。
【学情预设】同学们举出三位数、四位数或更大的数,用除法验证是不是5的倍数。
师:验证了吗?你举出的是什么数?是不是5的倍数?
(2)归纳5的倍数的特征。
师:我们通过圈一圈、举例等方式发现了哪些数是5的倍数,怎样的数才是5的倍数呢?
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归纳:个位上是0或5的数都是5的倍数。(课件呈现并板书)
【教学提示】
针对学生的各种猜想,教师不要急于肯定或否定,让学生说说自己猜想的依据,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设计意图】借助百数表,让学生通过找一找、圈一圈、议一议等活动,发现5的倍数的特征。同时让学生体验合情推理的一般过程,即仅仅通过100以内的数还不够,可以通过举例来验证规律,当所有非零的数都符合这一特征时,就可以概括出基本的特征,完善学生的认知。
三、探索2的倍数的特征
1.猜想。
师:根据5的倍数的特征,猜想一下,什么样的数会是2的倍数呢?
【学情预设】预设1:由5的倍数的特征,学生可能会猜想个位数字是0和2的整数是2的倍数。
预设2:因为4是2的倍数,学生猜想个位数字是0、2和4的整数是2的倍数。
◎教学笔记
……
【设计意图】通过猜想,培养学生的思考、类推能力。
2.验证。
(1)借助百数表观察验证。
师:大家的猜想都很有道理,到底是否正确呢?继续来观察百数表,将表中2的倍数涂上红色。
(2)课件出示百数表。
(3)学生在自己的百数表上给2的倍数涂上红色。
【学情预设】根据在百数表中找5的倍数的经验,学生能很快在百数表中涂出2的倍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找一找、涂一涂,初步发现2的倍数的特征。
(4)交流比较,发现2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提示】
对于2的倍数的特征,主要是建立感性认知,所以要让学生观察、交流、比较,在具体的活动中感知。
师:谁来说说,你涂的数有哪些特征?
学生汇报,课件将个位是0、2、4、6、8的数变红。
师:观察2的倍数的特征,跟你刚才的猜想一致吗?
【学情预设】预设1:涂色的数与自己的猜想不一致,通过涂色丰富了对2的倍数的特征的认识。
预设2:涂色的数与自己的猜想一致,激励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3.归纳2的倍数的特征。
师:2的倍数到底有什么特征呢?可以像刚才探究5的倍数的特征一样,举出更大的数,验证你的发现。
【学情预设】通过猜想、涂色、小组交流、全班汇报、课件演示,学生完全能归纳出2的倍数的特征。也许学生表述的语言不是很规范、全面,只要学生的表达合理就要给予肯定。
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教师板书: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课件同时展示)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小组交流,既可以让全体学生参与其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也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2的倍数的特征,理解更深刻。
四、做一做,加深理解
1.课件出示教科书P9“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教科书P9“做一做”。
师:知道了2和5的倍数的特征,你们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吗?(会)做一做教科书上P9的“做一做”。
2.评价反馈。
学生汇报,课件显示答案。
3.发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数的特征。
师:做完这道题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发现:个位上是0的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课件呈现并板书)
4.解疑释惑。
师:现在明白了老师为什么不计算就能很快判断出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了吧?
【设计意图】运用2、5的倍数的特征解决问题,既巩固2、5的倍数的特征,又渗透2和5的公倍数的特征。
五、认识奇数和偶数
1.学生自学教科书P9。
师:我们认识了2、5的倍数的特征,请将教科书P9的空填完,并认真读一读例1。
◎教学笔记
2.自学情况反馈。
师:从教科书中,你学到了些什么?
【学情预设】知道了2、5的倍数的特征,还知道了什么是偶数和奇数。
师:谁来说说什么是偶数?什么是奇数?
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述偶数和奇数。
师:偶数就是我们以前所说的“双数”,奇数就是我们以前所说的“单数”。
师小结:整数中,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数。0也是偶数。(板书)
3.判断、举例,理解奇数和偶数的概念。
【教学提示】
教学提示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
(1)让学生举出几个偶数、几个奇数。
(2)教师说几个数,请学生迅速判断它是偶数还是奇数。
【设计意图】偶数和奇数的概念是约定俗成的,不存在要自主探究,只要学生知道就行。而在低年级的时候,学生已经知道了双数和单数,所以在这里让学生通过自学的方式认识偶数和奇数,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通过举例、判断的方式加深对偶数和奇数的理解,比教师直接告诉学生效果要好。
六、即时演练,反馈评价
1.课件出示教科书P11“练习三”第1题。
(1)学生自主读题,厘清题意。
(2)要求学生用两种不同的符号在教科书上标出奇数和偶数。
(3)交流哪些是奇数,哪些是偶数。
学生交流后,课件呈现正确结果。
【学情预设】此题是对奇数和偶数概念的巩固,学生都能比较轻松地解答。
【设计意图】巩固理解奇数、偶数的含义,能正确判断一个自然数是奇数还是偶数。
2.课件出示教科书P11“练习三”第2题。
(1)学生独立在教科书上完成。
(2)汇报交流,课件呈现完整答案。
当学生说出答案后,教师追问:你怎么想的?为什么?
【学情预设】(1)5的倍数的特征是个位上的数字是0或5,两位数的最高位不能为0,所以这个数只能是55。教师可以追问:50行吗?为什么?(2)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这个数的个位数字只能是0。(3)2的倍数和5的倍数都有很多,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这个三位数个位数字一定是0,要使它最小,百位和十位上的数应该尽可能小,那就是100。
3.课件出示习题。
(1)学生独立思考每个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为什么。
(2)师生共同讨论,交流想法。
◎教学笔记
【设计意图】通过辨析,厘清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加深对奇数、偶数、2的倍数的特征、5的倍数的特征的理解。
七、课堂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整理本节课的知识,课件完整地呈现本节课的核心要点。
▷板书设计
2、5的倍数的特征
个位上是0或5的数都是5的倍数。
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个位上是0的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整数中,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数。0也是偶数。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中,先根据观察,发现2、5的倍数的特征,再根据特征,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5的倍数,奇数和偶数的认识也是如此。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说理能力与习惯,所以在教学中涉及解决问题,都是尽可能让学生不仅说是什么,还要说为什么,怎么想的。这也导致本节课的时间很紧张,今后在交流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说不同的想法,想法相同的就不重复,节省教学时间,提升教学效率。
▷作业设计
三、按要求写数。
1.□□两个数位上的数相同,并且是奇数。
2.8□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3.□□是5的倍数中最大的两位数。
4.□□□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最大的三位数。
四、用三张数字卡片组成三位数。
1.偶数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奇数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是5的倍数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同时是2和5的倍数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三、1.7 7(答案不唯一) 2.0 3.9 5 4.9 9 0
四、1.250,520,502
2.205
3.250,520,205
4.250,520
◎教学笔记
第2课时 3的倍数的特征 教案
▷教学内容
教科书P10例2,完成教科书P10“做一做”及P11“练习三”中第3~5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探索,理解并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能判断或写出3的倍数,促进数感的发展。
2.通过观察、猜想、验证、推理、概括等活动经历探究3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培养观察、比较和分析、概括等能力,积累活动经验。
3.通过主动参与探究、质疑问难等过程,获得探索数学结论的成功体验,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难点
能正确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
▷教学准备
课件,每人一张百数表。
▷教学过程
一、回顾探究2、5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揭示课题
1.回顾旧知识。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2、5的倍数的特征,回顾一下,我们是怎样发现2、5的倍数的特征的?
学生交流,教师引导归纳:找出倍数——观察比较——发现特征。
2.揭示课题。
师:本节课我们学习3的倍数的特征。(板书课题:3的倍数的特征)
【设计意图】3的倍数的特征相对于2、5的倍数的特征比较隐蔽,不容易观察发现,生活中也找不到情境介入,通过回顾2、5的倍数的特征的探究历程,引导学生掌握一般的探究流程,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帮助。
二、探究3的倍数的特征
1.猜想。
师:我们知道2、5的倍数的特征,猜一猜,3的倍数的特征会是怎样的?说说你的理由。
【教学提示】
对于学生的各种猜测,只要合理就行,不要急于判断。
【学情预设】按照一般的思维惯性,可能很多学生会猜测个位上是0和3的数是3的倍数,或个位上是0、3、6、9的数是3的倍数。
2.制造冲突,激发探究意识。
师:猜测是否正确,我们举例验证就行。
师:快速计算,根据你们的猜测,看看10、23、36、49这几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
【学情预设】学生通过除法计算,会发现10、23、49并不是3的倍数,36是3的倍数。
师:计算发现了什么?你们的猜测正确吗?
【学情预设】学生发现,根据猜测举出的数中,有的是3的倍数,有的不是3的倍数,3的倍数好像跟个位数字无关。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数,验证同学们的猜测,制造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产生积极的探究需求。
3.利用探究经验,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笔记
师:看来把2、5的规律直接迁移过来是不行的,我们还是要经历探究过程,自主去发现。
(1)借助百数表,找出3的倍数。
课件出示教科书P10例2。
师:请同学们拿出百数表,在表上用红色涂出3的倍数。
学生自主涂色。
【学情预设】学生有前面涂色的经验和有序思考的习惯,在此会逐步涂出3的倍数。少数不能全部涂出来的同学,可以与同桌讨论一下,相互指导。
(2)交流展示学生涂出的作品。
【教学提示】
提醒学生,一位数个位上的数字就是它本身。
以其中某一个同学的作品为例,引导学生完善,涂出所有3的倍数,并结合学生的交流,课件呈现所有3的倍数。
(3)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
师:横着看,圈出3的倍数中的前10个数,个位上分别是哪些数字?(课件呈现)
师: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只看个位行吗?
通过课件展示,引导学生观察,发现3的倍数跟个位数字无关,只看个位不行。
【学情预设】学生能很快找出前10个3的倍数,发现个位上的数有1~9和0,发现3的倍数只看个位不行。
【设计意图】前面验证猜想时已经感受到了3的倍数与个位数字无关,在此,进一步借助百数表,让学生直接感受到3的倍数的特征跟个位数字无关,减少受到2、5的倍数的特征的干扰。
【教学提示】
3的倍数的特征比较隐蔽,要耐心倾听学生的想法。
师:横着看不行,还可以怎样看?你发现了什么?小组内相互讨论。
学生活动,组内讨论、交流。
【学情预设】有的竖着看,有的可能是斜着看。如果学生说到竖着看,就让其他同学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辨析发现竖着看行不通。
师:哪个小组来汇报你们的发现?是怎么发现的?
师:根据大家的发现,你能说说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吗?
【学情预设】学生从涂色的部分很快就能发现斜着看第一斜行:3,12,21,30;第二斜行:6,15,24,33,42,51,60…十位依次加1,个位依次减1,各斜行中的数各位上的数的和不变,发现3的倍数各位上的数的和都是3的倍数。
【设计意图】充分借助课件的涂色,降低学生观察发现规律的难度,让学生自主探索。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对比、类推,不断地尝试、校正,发现3的倍数的特征跟各数数位上的数字和有关,继而初步感知3的倍数的特征,同时积累探索活动的经验。
◎教学笔记
(4)深化理解,强化认识。
师:根据你们发现的规律,举几个数试一试,看是不是3的倍数。
学生举例,其他同学一起计算验证。
师:你们现在知道了3的倍数的特征吗?是怎样的?
学生表达,教师板书:一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举例验证任意多位数是不是3的倍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感。同时从特殊到一般,经历归纳推理的一般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发展学生的推理、抽象、概括能力。
三、实践应用,深化理解
1.课件出示教科书P10“做一做”。
(1)判断哪些数字卡片摆出来的数是3的倍数。
师:下面用数字卡片摆出来的数哪些是3的倍数?你是怎么判断的?
【学情预设】学生有的可能一个一个地试除,有的可能直接求出两个数的数字和,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摆出来的数是不是3的倍数,跟数字的顺序无关,而是跟组成数的数字和有关,直接求出数字和就行。
(2)师:在每个数后面加上一张卡片,使这个三位数成为3的倍数。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分组讨论,全班集中交流展示。
【学情预设】这个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有点难度,特别是58、47这两个数,本身不是3的倍数,要引导学生交流思维,发现规律,按规律补充卡片,将所有的可能都考虑到。
【设计意图】这个问题第一问学生很容易解答,但是第二问是一个开放的问题,答案不唯一,对于学生来说,有点难度。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既是降低探究难度,也是智慧合作共享,感悟思维方法。
2.课件出示教科书P11“练习三”第3题。
(1)学生独立在教科书上圈出来。
(2)全班集中交流展示,课件呈现完整答案。
【教学提示】
不仅仅是关注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提炼思维方法。
【学情预设】这题是对3的倍数的特征的巩固练习,根据3的倍数的特征,计算每个数各位上的数字和是不是3的倍数即可。
3.课件出示教科书P11“练习三”第4题。
(1)教师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师:读一读,说出的数要符合哪些条件?
【学情预设】预设1:既是3的倍数,又是偶数。
预设2:既是5的倍数,又是奇数。
(2)学生独立思考,列举符合条件的数。
(3)汇报交流,提炼思维方法。
【学情预设】预设1:3的倍数的偶数,个位数字必须是偶数,可以先确定个位数字,再根据各位上的数字和是3的倍数的特征确定其他数位上的数字。
预设2:5的倍数的奇数,个位数字只能是5,个位数字是5的数一定既是5的倍数,又是奇数,所以只要个位数字是5的数都符合条件。
4.课件出示教科书P11“练习三”第5题。
(1)学生独立解答。
(2)组内交流。
(3)全班集中评价。
◎教学笔记
【学情预设】每个方框里填1个数字,使每个数都是3的倍数,对学生而言并不是很难,但是要将所有的填法找出来,需要严谨的思维。学生汇报交流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思维方法,引导学生有序思考。
【设计意图】这是一道发散题,一是让学生掌握这类题的思考方法,二是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能力,养成严谨的思维品质。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呢?
▷板书设计
3的倍数的特征
一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教学反思
前面2、5的倍数的特征对于本节课学习来说,有一定的负迁移,恰好与学生的认知产生冲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但是3的倍数的特征非常抽象,学生只有亲身经历涂色,通过观察涂色,才能发现规律。我在思考,如果百数表中的涂色不给学生这么明显的暗示,学生是否能发现3的倍数的特征?我们该如何从数学本质上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寻规律?
▷作业设计
三、在下面的□里填上一个数字,使这个数是3的倍数。(把符合条件的所有数字都填在横线上)
1.21□,□里可以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5□,□里可以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59□,□里可以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100□,□里可以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三、1.0,3,6,9
2.1,4,7
3.1,4,7
4.2,5,8
◎教学笔记
2.2 练习课 教案
▷教学内容
教科书P11~13“练习三”中第6~12题、“生活中的数学”和“你知道吗?”。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并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会准确判断2、5、3的倍数。促进数感的发展。
2.知道2、5、3倍数的特征及奇数与偶数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在运用概念的过程中,逐步发展数学的抽象能力与推理能力。
3.在练习过程中感悟同时是2、5、3中任意两个数的倍数的特征,灵活运用这些特征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
进一步理解并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难点
正确运用2、5、3的倍数的特征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提示】
现在小型电影院很少设单双号,如果学生不知道,教师就直接介绍。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说说生活中的数学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2、5、3的倍数的特征,想想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这些知识。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说到买东西时,知道是否算错了钱数等生活问题,让学生自由表达。如果学生无法找到生活中数学的应用,教师可以直接介绍。
师:只要我们用心观察,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如我们数学书的页码,摊开书,左边的页码都是偶数,右边的页码都是奇数。(让学生翻开书看看)如果老师说看奇数页的内容时,你们会看书的哪一边啊?(书的右边)
师:你们到电影院看电影时,观察过座位号吗?有什么规律?
教师引导学生看教科书P13“生活中的数学”情境图。
师:大型电影院、文化宫、报告厅等地方,每次参与的人比较多时,为了控制人流,就会设单双号。看看,座位号是多少的该从双号入口进?老师是6排39号,该从哪个入口进?
师:从图中,你还知道了哪些地方用到了奇数、偶数知识?
【学情预设】街道两边的门牌号;体育课时报数,单数出列……
师:这些知识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本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用处,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基础训练,加深理解
1.课件出示习题。
师:哪些数涂的是绿色?你是怎么想的?
◎教学笔记
学生口答,教师点击课件呈现答案。
【学情预设】判断一个数是否是2的倍数,只需看这个数的个位上的数字是否是0,2,4,6,8即可。
2.课件出示习题。
师:哪些数是3的倍数?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口答,课件呈现答案。
【学情预设】各数位上的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3.课件依次出示教科书P12“练习三”第8题里的3道小题。
师:个位上是3,6,9的数,都是3的倍数。对吗?为什么?
【学情预设】不对,学生直接说出3的倍数的特征,或者举例说明。
师:个位上是1,3,5,7,9的数,都是奇数。对吗?为什么?
【学情预设】对。个位上是1,3,5,7,9的数都不是2的倍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就是奇数。或者,个位上是1,3,5,7,9的数除以2都得不到整数商,所以是奇数。
师:在全部整数里,不是奇数就是偶数。对吗?说说理由。
【学情预设】对。因为所有的整数,个位数字要么是0、2、4、6、8,要么是1、3、5、7、9,所以不是奇数就是偶数。或者,因为所有的整数要么是2的倍数,要么不是2的倍数。
【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掌握2、3的倍数的特征,理解奇数和偶数的概念,落实基本的概念。
【教学提示】
引导学生结合图文,完整、有序地读出数学信息。
三、综合应用,巩固提升
1.课件出示教科书P12“练习三”第7题。
(1)分析解答。
师:从图中你读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引导学生读出数学信息:妈妈买了马蹄莲和郁金香,马蹄莲每枝10元,郁金香每枝5元。妈妈给营业员阿姨100元钱,找回了13元。判断找回的钱对不对。
(2)师:营业员阿姨找回的钱对吗?
同桌间相互交流,并说明理由。
【学情预设】没有告诉妈妈买的马蹄莲和郁金香的具体数量,有些学生可能不知道怎么入手,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不需要具体的数量,根据付钱的数的特征进行判断。
预设1:100-13=87(元),马蹄莲10元一枝,不管买几枝马蹄莲,它的总价是10的倍数,也就是整十数;郁金香每枝5元,不管买几枝郁金香,买郁金香的钱一定是5的倍数。个位上是0或5,加起来的数个位上也一定是0或5,和一定是5的倍数,而87不是5的倍数,所以找回的钱不对。
预设2:100-13=87(元),马蹄莲10元一枝,10是5的倍数,买马蹄莲的钱一定是5的倍数,郁金香每枝5元,5也是5的倍数,所以不管买几枝马蹄莲和郁金香,总价钱一定是5的倍数。而87不是5的倍数,所以找回的钱不对。
◎教学笔记
预设3:100是5的倍数,买马蹄莲和郁金香的钱都是5的倍数,那么找回的钱也应该是5的倍数,但13不是5的倍数,所以找回的钱不对。
【设计意图】运用5的倍数的特征解决实际问题,在运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5的倍数的特征,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探究教科书P12“练习三”第11题。
(1)课件出示教科书P12“练习三”第11题。
(2)学生独立解答。
(3)展示交流,探究分享。
师:既是2和5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的最小两位数是多少?你是怎么想的?
【学情预设】预设1: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数末尾是0,就可以确定个位数字是0,再来看十位上的数字。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的数是3的倍数,0和3、6、9的和是3的倍数,所以两位数可能是30、60、90,其中最小的数就是30。
预设2:2和5的倍数中,两位数有10、20、30、40、50、60……,其中又是3的倍数的数最小是30。
【教学提示】
引导学生思考先考虑什么,满足哪些条件,再考虑什么,满足什么条件,培养学生有条理地分析问题的习惯。
预设3: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这个数就是10的倍数,一个两位数既是10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就3×10=30,所以这个最小的两位数是30。
师: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的最小三位数是多少?最大三位数是多少?
引导学生思考:先找出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的数的特征,再来考虑三位数中最大和最小的数。或先找出最小数和最大数的范围,再考虑同时是2和3的倍数的特征。
【学情预设】预设1: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最小的是6,那么最小的三位数就是6的倍数。根据找6的倍数的方法,先估算,再试乘6×16=96,6×17=102,最小的三位数是102。166×6=996,167×6=1002,最大的三位数是996。
预设2:最小的三位数是10□,再考虑2的倍数,□里可以填0、2、4、6、8,又是3的倍数,那么1+0+□的和是3的倍数,□里最小填2,所以最小的数就是102;最大的数是99□,□里的数是偶数,9+9+□的和是3的倍数,□里最大填6,所以最大的三位数是996。
【设计意图】本题是一道综合性较强的问题,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探索10、6的倍数的特征,进一步增加学生的数学探究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四、探究4的倍数的特征
1.师:前面我们学习了2、3、5的倍数的特征,由它们的倍数的特征,你们能猜想一下4的倍数的特征吗?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根据前面的经验,猜测个位数字、数字之和等,教师都不急于下结论,而是激励学生验证自己的猜想。
2.课件出示教科书P13“练习三”第12题的数表,让学生圈出4的倍数。
◎教学笔记
3.探究4的倍数与2的倍数的关系。
(1)根据学生的汇报交流,课件出示圈出的数。
(2)课件出示教科书P13“练习三”第12题第(1)问。
【学情预设】4的倍数的个位数字都是偶数,所以4的倍数都是2的倍数。
(3)师:2的倍数都是4的倍数吗?
【教学提示】
本环节只要求学有余力的学生探究,教师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处理,不对全班作要求。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取舍。
【学情预设】2的倍数的个位数字都是偶数,但是个位数字是偶数的数不一定是4的倍数。所以2的倍数不一定都是4的倍数。
4.探究4的倍数的特征。
(1)课件出示教科书P13“练习三”第12题第(2)问。
【学情预设】学生知道只看个位,不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4的倍数。但是由于数据有限,学生很难归纳出4的倍数的特征。
(2)课件出示200以内的数表,并涂出4的倍数让学生观察。
师生一起探讨、交流,发现4的倍数的特征:一个整数的末两位数是4的倍数,这个数就是4的倍数。
【设计意图】本题是一道探究性练习,运用前面探究2、3、5的倍数的特征的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有所发现,积累活动经验,提升探究能力。
五、自主练习
1.学生自主完成教科书P11~12“练习三”第6、9、10题。
2.全班交流,反馈评价。
六、课堂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新的收获呢?
▷教学反思
本节练习课中,除了巩固2、5、3的倍数的特征外,教科书还设计了很多综合性、开放性的习题,如涉及4、6、10的倍数的特征,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分析、推理能力,大部分学生能通过分析推理,有条理地表述根据什么条件,知道什么,达到学习目标,但是有少部分学生却停留在“知道”的层面,综合分析的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作业设计
一、把下面各数填在合适的方框里。
三、填空。
1.同时是2和5的倍数的最小两位数是( ),最大两位数是( );有因数3,也是2和5的倍数的最小三位数是( ),最大三位数是( )。
2.一个四位数417□。
◎教学笔记
(1)要使它是偶数,□里可以填( )。
(2)要使它是3的倍数,□里可以填( )。
(3)要使它既有因数2,又有因数5,□里可以填( )。
3.在12,14,16,32,124,630,224,6,172,2016这些数中,4的倍数有( ),只看个位,( )判断一个数是不是4的倍数(填“能”或“不能”)。
4的倍数的特征是:( )。
参考答案
一、5的倍数:15 20 65 670 205
2的倍数:4 6 12 20 670 78
3的倍数:6 12 15 93 111 78
三、1.10 90 120 990
2.(1)0、2、4、6、8
(2)0、3、6、9
(3)0
3.12,16,32,124,224,172,2016 不能 末尾的两位数能被4整除
◎教学笔记
3.质数和合数 教案
第1课时 质数和合数
▷教学内容
教科书P14例1,完成教科书P16“练习四”中第1~3题。
▷教学目标
1.理解质数、合数的意义,会正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2.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质数与合数,并能熟练判断20以内哪些数是质数,哪些数是合数。
3.在观察与思考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质数、合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
会正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教学准备
课件,百数表。
▷教学过程
一、以旧引新,初步感知
1.学生独立找1~20各数的因数。
师:同学们都会找一个数的因数吧?下面我们来找1~20各数的因数。
学生独立思考,找1~20各数的因数。
2.汇报交流,初步感知。
师:都找出来了吗?
学生汇报,课件展示1~20各数的因数。
师:仔细观察这些数的因数的个数,你们有什么发现?
【学情预设】各个数的因数的个数不一样,并不是数越大因数的个数就越多等。
3.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真会观察!整数的因数的个数并不是都相同的,根据一个数因数的个数,我们可以引出质数和合数的概念,这也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内容。(板书课题:质数和合数)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找一个数的因数入手,既复习旧知识,又认识到各个数的因数个数是不同的,为建立质数和合数的概念打下基础。
【教学提示】
引导学生在不同的分类标准下,找到相同的特征。
二、建立质数和合数的概念
1.分类活动。
师:根据因数的个数,你能将1~20分类吗?
【学情预设】学生根据因数的个数分类,有的分成两类,即多于两个因数的数为一类,其余为一类;或者1只有1个因数,为一类,其余的为一类;有的分成三类,即1为一类,两个因数的为一类,多于两个因数的为一类。
师:同学们的分法都很有道理,数学家也把整数分为三类。
课件出示分类结果。
◎教学笔记
2.揭示概念。
(1)感性认知。
师:按这三个标准分类,是不是所有的整数都能找到自己的类别?举例看看。
师:21在哪类?22呢?23呢?24呢?
(2)归纳概念。
师:像2、3、23这样的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板书)
师:像4、6、8、9这样的数,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板书)
(3)理解概念。
师:仔细读一读这两个概念,想一想,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关键看什么?
【学情预设】关键看因数的个数。
师:在什么情况下,一个数一定是质数?
【学情预设】学生说:“只有两个因数。”教师及时追问:“什么叫只有?哪两个因数?”引导学生说出“1和它本身”。
师:什么样的数才是合数?
【学情预设】学生说:“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的数。”教师追问:“合数至少有几个因数?3个因数中可以肯定的有几个?是哪几个?”引导学生说出“1和它本身外,还有其他的因数”。
(4)揭示分类结果。
师:1有几个因数?
【学情预设】1只有1个因数,即它本身。
师:非零自然数按照因数的个数可以分为几类?
学生表述,教师板书:非零自然数分为质数、合数和1,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3.应用内化。
(1)师:说一说,20以内有哪些质数?
【教学提示】
此处要引导学生说出判断的方法,为后面制作100以内的质数表作铺垫。
结合前面的认识学生说,教师板书:20以内的质数有:2、3、5、7、11、13、17、19。
(2)师:25是质数还是合数?36呢?
【学情预设】学生判断后,让学生说说是怎么判断的,引导学生运用质数的概念判断一个数是否是质数。
【设计意图】从20以内的数的分类到概念的建立,让学生经历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对质数、合数的认识由感性到理性。
三、自主选择方法,制作100以内的质数表
师:我们知道了质数、合数,来找一找100以内有哪些质数。
1.课件出示教科书P14例1。
◎教学笔记
2.明确活动任务。
师:做质数表是什么意思?
【学情预设】通过学生交流,引导学生明确,要一个不漏地找出100以内的质数。
3.交流讨论找质数的方法。
【教学提示】
找质数有点难,为了提升效率,先讨论,确定找的方法,再让学生自主找。
师:这么多的数,该如何找呢?仔细想一想你们有什么好的方法?
【学情预设】预设1:一个数一个数判断,看每个数有几个因数。
预设2:先把合数和1去掉,剩下的就是质数。师追问:判断一个数是否是合数,有什么好的方法呢?引导学生根据2、3、5的倍数特征先判断它们的倍数是不是合数(除了本身,其他的倍数都是合数)。
4.学生自主找100以内的质数。
5.展示交流、课件同步呈现找的过程。
(1)交流找质数的方法。
师:都找出来了吗?你是怎么找的?谁来与大家分享一下?
【学情预设】学生说划去2、3、5的倍数,课件同步呈现。
师:划去了2、3、5的倍数后,剩下的数都是质数吗?
【学情预设】除了2、3、5外,找其他数的倍数,学生可能有点迷茫。
师:还要看哪些数的倍数?
学生小组讨论,确定继续看哪些数,最终确定是7。
师:为什么不接着看6、8、9、10的倍数?
【学情预设】因为6、8、9、10的倍数一定是2、3、5的倍数,前面都已经划掉了。
师:需要看11的倍数吗?同桌讨论一下。
【学情预设】不需要,因为11乘10就大于100了,而10以内的数前面都已经试过了,所以只要除到10以内的最大质数就可以了。
【设计意图】本环节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难,特别是用谁去除,除到哪个数为止,都是学生今后找一个数的因数的重要方法。让学生充分地交流、探讨,在实践中理解和掌握方法。
(2)回顾整理,归纳方法。
课件完整呈现100以内的质数表。
师:回顾一下我们刚才找100以内的质数的方法,想一想,判断一个数是不是质数,该怎么做?
师生共同探讨,交流归纳出方法:像刚才这样依次去掉每个质数之外的所有倍数的方法
◎教学笔记
叫做“筛法”,今后判断一个数是不是质数也经常用到,基本步骤是:
第一步:看是不是2、3、5的倍数,除了2、3、5本身以外,是2、3、5的倍数的数就不是质数;第二步,由小到大分别用其他质数(如7、11、13……)去除这个数,看商是否是整数,如果商是整数,这个数就不是质数;第三步,找到两个相同数,它俩积略大于或等于这个数,直到试除的质数是小于这两个相同数的最大质数为止。
(3)举例应用,理解方法。
【教学提示】
如果时间充裕,可以让同桌之间互相举例,判断一个数是否是质数。
师:判断89是不是质数,怎么判断?
【学情预设】用2、3、5的倍数的特征判断,89不是2、3、5的倍数,用7试除,有余数,而9×9=81,非常接近89,7是9以内最大的质数了。再就不用试除了,除了1和89,再找不到其他的因数,89就是质数了。
【设计意图】虽然在今后的学习中,很少有判断一个数是否是质数的内容,但是经常会用到“筛法”来找一个数的因数,如互质数、公倍数、约分、通分等内容都需要学生用较小的质数去试除,在此,对方法进行整理提炼,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四、实践应用,反馈评价
1.课件出示教科书P16“练习四”第1题。
(1)学生独立思考。
(2)全班交流解答,课件呈现答案。
【学情预设】学生会判断不正确,但判断方法有多种。
预设1:举例说明。如9是奇数,是合数。
预设2:2是偶数,但它是质数。强调2是唯一一个既是偶数又是质数的数,也是最小的质数。
预设3:除了质数外,有合数,还有1。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预设4:如2是质数,3也是质数,2+3=5,而5是奇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辨析认识奇数与质数、偶数与合数、两个质数之和与偶数的交叉关系。记住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2是最小的质数,是唯一一个既是偶数又是质数的数。
2.课件出示教科书P16“练习四”第2题。
(1)学生在教科书上独立完成。
(2)全班交流,课件展示正确答案。
3.课件出示教科书P16“练习四”第3题。
(1)学生在教科书上独立完成。
(2)全班交流,课件展示正确答案。
【学情预设】引导学生选择有利条件入手解答。如“和是10,积是21的两个质数”,和是10的数很多,但是积是21的两个数只有3和7。
【设计意图】进一步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概念,辨析质数、合数、奇数、偶数这几个概念,沟通它们之间的联系。掌握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的方法。
五、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呢?
▷板书设计
◎教学笔记
▷教学反思
质数与合数对于学生来说,有点抽象,实际生活中也难以找到合适的原型,而且学生很容易产生质数都是奇数的错误认识。本节课的几道练习题,让学生辨析质数、合数与奇数、偶数的区别与联系,还是有少数学生区分不清,看来在后面的学习中还要加强这些内容的训练。
▷作业设计
二、填一填,记一记。
20以内的质数表
三、辨一辨。(对的画“√”,错的画“×”)
1.所有的质数都是奇数,所有的合数都是偶数。 ( )
2.自然数可分为奇数和偶数,也可以分为质数和合数。 ( )
3.91是奇数,也是合数。 ( )
4.除0和2以外,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 ( )
5.质数加质数的和一定是合数。 ( )
四、选一选。(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质数与质数的乘积( )。
A.一定是合数
B.一定是质数
C.可能是质数,也可能是合数
2.10以内既是奇数又是合数的数有( )个。
A.0 B.1 C.2 D.3
3.一个合数至少有( )个因数。
A.1 B.2 C.3 D.4
参考答案
二、2 3 5 7 11 13 17 19
三、1.× 2.× 3.√ 4.√ 5.×
四、1.A 2.B 3.C
◎教学笔记
第2课时 奇偶性 教案
▷教学内容
教科书P15例2,完成教科书P16~17“练习四”中第4~7题、“你知道吗?”。
▷教学目标
1.掌握两个自然数相加之和的奇偶性的规律。
2.在探究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推理能力。
3.在解决问题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应用价值,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重点
两个数相加的和的奇偶性的确定。
▷教学难点
能应用数的奇偶性分析和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喝水用的一次性杯子1个。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感知规律
师:同学们,我们来做一个“翻杯子”的游戏,猜一猜杯口朝上还是朝下。
教师演示活动:拿出1个一次性杯子,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教师演示翻动杯子:开始杯口朝上,翻动1次,杯口朝下;翻动2次,杯口朝上;翻动3次,杯口又朝下;翻动4次,杯口又朝上……
师:翻动8次后,杯口朝上还是朝下?11次呢?
【学情预设】学生猜测后,教师翻动杯子,验证学生的猜测。
师:如果我翻动100次后,杯口朝哪里?119次呢?
【学情预设】学生会判断杯口朝上还是朝下。
师:老师没有翻,你们就能确定杯口朝上还是朝下,为什么呢?
【学情预设】学生能发现翻动是有规律的,“翻动奇数次,杯口朝下;翻动偶数次,杯口朝上”。
师:杯子在翻动中,杯口的朝向确实是有规律的,跟杯子翻动的次数有关。奇数次,杯口朝下;偶数次,杯口朝上。同学们就是运用了奇偶性的规律对杯口的朝向作出了判断。生活中,还有很多问题涉及数的奇偶性。本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奇偶性问题。(板书课题:奇偶性)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初步感知规律。
【教学提示】
可以反问学生:需要探究“偶数与奇数的和”吗?让学生明白“奇数+偶数”与“偶数+奇数”是同一类型。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1.阅读与理解题意。
(1)课件出示教科书P15例2。
(2)理解题意。
师: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学情预设】有的学生将题目用自己的语言叙述一遍;有的学生说,题目让我们去探索奇数、偶数的和。
◎教学笔记
教师引导学生对三个问题用算式表征,并用课件呈现。
2.举例探索,初步感受。
师:自己任意写几道两个除0以外的自然数相加的算式,看看它们的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
学生自主写算式计算,再展示交流。
【学情预设】学生写出不同的算式进行计算,并交流自己的发现。学生会发现:一个奇数加一个偶数,和是奇数;一个奇数加一个奇数,和是偶数;一个偶数加一个偶数,和还是偶数。
【教学提示】
小学生很难自主想到用图形说明,教师要给予适当的提示。
3.寻找依据,发现规律。
师:同学们用举例的方法发现了一些规律,这些规律是不是具有普遍性呢?想一想,可以用哪些方法进行验证?
【学情预设】有的学生想到用语言表述,一般学生继续列举更多的算式说明,有的学生想到用图形说明。师生边交流边用课件呈现。
预设1:继续举例,用算式说明。
预设2:用图形说明,结合图形尝试用字母表示数,如用2n+1表示奇数,用2m表示偶数,将数与形结合起来理解。
那么,“奇数+偶数”就是“(2n+1)+2m=2(n+m)+1”,除以2有余数。
“奇数+奇数”就是“(2n+1)+(2m+1)=(2n+2m+2)=2(n+m+1)”,除以2没有余数。
“偶数+偶数”就是“2n+2m=2(n+m)”,除以2没有余数。
师:现在能总结发现的规律吗?
【学情预设】学生用算式和语言表示自然数和的奇偶性规律。
课件呈现。(教师板书)
奇数+偶数=奇数 奇数+奇数=偶数 偶数+偶数=偶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运用叙述、举例、图示等方法验证发现的规律,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积累探究经验。
4.回顾与反思。
师:这个结论正确吗?
引导学生找更大的数试一试。课件举例验证。
◎教学笔记
三、拓展提升,深化认识
师:两个自然数相加,和的奇偶性我们可以确定,如果是多个自然数相加呢?
(1)偶数+偶数+偶数+…+偶数
(2)奇数+奇数+奇数+…+奇数
【学情预设】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探究,如举例、画图、用字母推理等等,会发现:不管多少个偶数相加,和都是偶数;奇数个奇数相加和是奇数;偶数个奇数相加和是偶数。
师:如果一组自然数相加,其中有偶数,也有奇数,在确定和的奇偶性时,该怎么办?
小组讨论后交流探讨。
【学情预设】看这组数中有多少个奇数。因为不管多少个偶数相加,和都是偶数,不影响计算结果的奇偶性。如果这组数中有奇数个奇数,和就是奇数;有偶数个奇数,和就是偶数。
师小结:多个自然数相加,就看加数中奇数的个数,如果加数中有奇数个奇数,和就是奇数;有偶数个奇数,和就是偶数。
【设计意图】利用两数相加的经验,进行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探究多个数相加的和的奇偶性,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四、运用规律,内化规律
1.解决基本问题。
学生自主解答。
全班交流展示,课件呈现解答过程。
2.解决生活问题。
课件出示教科书P17“练习四”第6题。
(1)学生自主解答。
(2)同桌交流。
(3)集中评价。
【教学提示】
有了探究和的奇偶性的经验,此处学生自主探究应该不难。教学时要让学生充分地发表个人观点。
【学情预设】30是偶数,分成甲、乙两队,也就是甲、乙两队的人数和是偶数。偶数个奇数的和是偶数,如果甲队人数为奇数,乙队人数也一定是奇数;多个偶数相加其和为偶数,如果甲队人数为偶数,乙队人数也一定为偶数。
3.拓展延伸。
课件出示教科书P16“练习四”第4题。
(1)学生独立探究积的奇偶性。
(2)全班展示交流。
(3)引导发现规律:奇数×奇数=奇数 偶数×偶数=偶数 奇数×偶数=偶数
【学情预设】有了前面的探究经验,学生都会举例探索,发现规律。
4.探究活动。
课件出示教科书P16“练习四”第5题,学生同桌之间交流。
【学情预设】由于在前面的活动中,已经涉及“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的数的特征”,所以在此学生很容易知道6的倍数特征。
师小结:6的倍数的特征:1.个位数字是偶数,2.各位上的数字和是3的倍数。
5.数学文化。
◎教学笔记
(1)课件出示教科书P17“你知道吗?”,介绍“哥德巴赫猜想”。
(2)两人一组,根据“哥德巴赫猜想”玩玩教科书P17第7题中的游戏。
五、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呢?
学生说后,教师引导整理。
▷板书设计
奇偶性
奇数+偶数=奇数
奇数+奇数=偶数
偶数+偶数=偶数
▷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是为解决问题设计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更注重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特别注重“阅读与理解”中学生对问题的表征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探究问题。在探究和的奇偶性规律时,反复让学生通过举例、图示等方法理解规律,加深印象。所以在练习的探究活动中,学生相对比较轻松。
▷作业设计
见“状元成才路”系列丛书《创优作业100分》对应课时作业P9第三、六题。
三、不计算,直接判断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
46+27( ) 34+108( )
13×72( ) 268×54( )
89+415( ) 71×67( )
六、有48个桃子,把它们放在13个篮子里,每个篮子里只能放奇数个桃子,这件事你能办到吗?
参考答案
三、奇数 偶数 偶数 偶数 偶数 奇数
六、不能办到。13个奇数的和一定是奇数,不可能是偶数48。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数学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教案及反思,共6页。
这是一份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探究活动一,探究活动二,探究活动三,课堂小结,当堂测评,板书设计,教后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