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中图版(2019)地理选择性必修2 1.2 区域差异与因地制宜 同步练习(教师版)1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3153828/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1-2022学年中图版(2019)地理选择性必修2 1.2 区域差异与因地制宜 同步练习(教师版)1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3153828/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1-2022学年中图版(2019)地理选择性必修2 1.2 区域差异与因地制宜 同步练习(教师版)1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3153828/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2021 -2022学年中图版地理选择性必修二同步练习(教师版+学生版)
- 2021-2022学年中图版(2019)地理选择性必修2 1.1区域的含义和类型 同步练习(教师版)1 其他 0 次下载
- 2021-2022学年中图版(2019)地理选择性必修2 2.2德国鲁尔区的产业结构变化 同步练习(教师版)1 试卷 2 次下载
- 2021-2022学年中图版(2019)地理选择性必修2 2.3 辽宁阜新的转型与发展 同步练习(教师版)1 试卷 2 次下载
- 2021-2022学年中图版(2019)地理选择性必修2 2.4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同步练习 (教师版)1 试卷 2 次下载
- 2021-2022学年中图版(2019)地理选择性必修2 2.1上海大都市的辐射功能 同步练习(教师版)1 试卷 3 次下载
高中地理中图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二节 区域差异与因地制宜当堂检测题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中图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二节 区域差异与因地制宜当堂检测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区域特征描述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2022学年中图版(2019)地理选择性必修2 1.2 区域差异与因地制宜 同步练习一.选择题(共10小题)1.下列土壤中,哪种是经人类长期耕作改造形成的土壤( )A.红壤 B.棕壤 C.水稻土 D.灰化土【考点】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解答】解:我国水稻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南方地区大部分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土质粘重;但由于人们长期种植水稻形成了肥沃的水稻土,选项中的其余土壤是自然形成的,ABD错误。故选:C。2.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将我国东部季风区划分为南方和北方。南方和北方生活习惯与地理环境密不可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洗澡:南方多“淋浴”;北方多“泡澡”,因为水资源丰欠程度不同 B.指路:南方多说“前后左右”;北方多说“东南西北”,因为地形开阔程度不同 C.道路:南方多“平直”;北方多“曲折”,因为河流密集程度不同 D.语言:南方“十里不同音”;北方“有差别,但都能听懂”,因为交流便捷程度不同【考点】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解答】解:A、南方水资源丰富,南方多“淋浴“,因为水资源丰欠程度不同,观点正确。B、南方多说“前后左右”,因为地形开阔程度不同,不符合题意。C、南方河流比北方密集,北方多“平直”,但符合题意。D、语言:南方“十里不同音”,但都能听懂”,观点正确。故选:C。3.北方人喜面食,南方人喜食米饭,造成这一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A.地形因素 B.气候因素 C.海陆位置 D.人类活动【考点】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解答】解: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地理分界线是秦岭一淮河一线,南北方的气候差异显著,出现水乡人家的景观,南,北方主要种植小麦,南方主要种植水稻,故B正确。故选:B。4.下列区域特征描述正确的是( )A.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中国最北的省区 B.辽宁省与韩国隔海相望 C.云南省与菲律宾隔海相望 D.西藏自治区毗邻泰国【考点】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解答】解:结合我国的行政区分布可知,我国最北的省区是黑龙江。辽宁省与韩国隔海相望,B正确。云南地处我国西南地区,没有与菲律宾隔海相望。云南毗邻泰国,D错误。故选:B。5.在图中,图1景观为N地某乡村图片,被称作“草中小屋”的白墙房子结构小、深入山体( )A.防火山喷发 B.采光 C.防滑坡与泥石流 D.防大风【考点】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解答】解:读图,甲地位于山地迎风坡,风力强劲,主要是为了防止被大风刮坏;根据图中景观,没有岩浆岩分布,A错;图中门窗很小,不利于采光;滑坡是山体沿滑动面整体下滑,房子深入山体,C错。故选:D。6.有关中亚自然环境的叙述,正确的叙述是( )A.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势西高东低 B.地处西风带,深受湿润的西风影响,气候温湿 C.植被以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 D.境内多内流河、内陆湖【考点】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解答】解:中亚的地形以丘陵、平原为主,A错误,离海远,故气候较干旱;该地区气候类型为温带大陆性气候、荒漠为主;由于该地区气候干旱,多内流河,D正确。故选:D。7.如图图1的两条曲线A、B代表图2中A、B两处所测得的河流年径流董,读图完成问题。有关图2中河流流向正确的是( )A.先向西再折向西北 B.先向东南再折东 C.先向东再折向东南 D.先向西北再折向西【考点】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解答】解:结合图1可知,B处所测得的河流年径流量年变化较小,受到河流的调蓄作用,因此A位于湖泊的上游,结合选项可知。故选:A。8.自然环境对文化影响深刻,四川盆地传统民居为吊脚楼,这种房屋形成适应当地( )A.抵御台风 B.气候潮湿 C.保湿保暖 D.河湖纵横【考点】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解答】解:四川盆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较多,所以吊脚楼高度较高。故选:B。9.读我国某地区民居图,该地区的民居( )A.规模较大 B.多呈团块状 C.多呈带状 D.多沿陆路交通分布【考点】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解答】解:该图反映的是江南水乡景观。我国南方地区河网密布,规模较小。故选:C。10.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地域内,长时期形成的特定文化现象,各地民居体现了当地特征。下列民居景观中( )A. B. C. D.【考点】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解答】解:A图中的树木为棕榈树,建筑为修建在沿海地区的茅草屋,与地面隔开,这主要是为了适应热带潮湿炎热的气候而形成的热带地域文化;B图为四合院,属于我国北方典型建筑;C图中有小桥、流水,还有坡度较高的屋顶、多季风降水的气候特征相适应,C选项符合题意;D图为窑洞,属于我国黄土高原地区特有建筑。故选:C。二.填空题(共5小题)11.东南亚范围: 中南半岛 山河相间纵列分布、 马来群岛 地形崎岖。【考点】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解答】解:东南亚范围主要是指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其中,山河相间、马来群岛的地形崎岖。故答案为:中南半岛;马来群岛。12.区域的发展一般会经过初期开发、成长壮大到转型调整再到获得再生四个阶段,但再生阶段并非是每个区域发展的必然结果 对 。【考点】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解答】解:区域的发展经历由初期开发到成长壮大的过程,随着资源开发规模的扩大,人地关系越来越复杂,但再生阶段并非是每个区域发展的必然结果。故答案为:对。13.亚洲地形总体特点:地形复杂,中间 高 四周 低 。【考点】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解答】解:亚洲的河流大体呈现发射状,地形图上颜色多样,结合地形图及河流流向可知亚洲地形总体特点:地形复杂,四周低。故答案为:高;低。14.中亚降水从北往南 减少 ,自西往东 增加 。【考点】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解答】解:中亚降水主要来自海洋,从北往南距海越来越远;自西往东,降水逐渐增加。故答案为:减少,增加。15.人地关系和谐的区域发展阶段是初期阶段和成长阶段。 错 。【考点】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解答】解:人地关系和谐的区域发展阶段是初期阶段和再生阶段。故答案为:错。三.解答题(共3小题)16.冰岛(如图1)被称为“冰与火之国”。国土约11%被冰川覆盖。读图文,回答下列问题。(1)结合自然环境特征,说明冰岛被称为“冰与火之国”的理由。斯瓦蒂瀑布在冰岛语中意为“黑色的瀑布”。瀑布的白色水流与周围黑色的六边形玄武岩柱群形成了鲜明对比。瀑布底部则布满了从柱群上剥落下来的尖锐石块。(如图2)(2)描述图2中地貌景观的特征,并推测图中地貌景观形成的过程。【考点】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和地质构造. 【解答】解:(1)根据经纬线可知,冰岛纬度较高,岛内中部地势海拔较高;位于大西洋和北冰洋的交汇处,降雪丰富;冰岛位于美洲板块和亚欧板块的生长边界(大西洋中脊)上、地质活动频繁的国家,被称为“冰与火之国”。(2)根据材料可知,右图是斯瓦蒂瀑布,瀑布边缘山体陡峭。根据该地貌景观判断,地壳运动频繁,冷却凝固形成黑色玄武岩。故答案为:(1)纬度较高,中部地势也较高;受盛行西风影响,冰川众多;岩浆活动活跃,地热资源丰富。(2)地貌景观:由黑色的玄武岩组成,边缘陡峭。过程:岩浆活动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黑色的玄武岩。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2020年从GDP总量来看,广东、江苏、山东依然是位居前三名。其中,广东GDP已超11万亿元,矿产资源丰富,是全国唯一拥有全部41个工业大类的省份,经济曾一度领先其他省份。近些年发展乏力,与“粤老大”、“苏大强”的差距越来越大。材料二:图1为山东省、广东省位置图;图2为我国东部邻国及山东矿产分布图;如表1为山东、广东重要数据比校。表1省份常住人口(亿)常住人口增长率(%)研发经费占比(%)高新企业数量(万家)三次产业结构主要工业广东1.2120.793.15.374.3:39.3:56.5计算机、通讯、电子设备制造,以轻工业为主,轻重工业协调山东1.015.992.11.467.3:39.1:56.5石油、煤炭能源加工化学原料制品。重工业为主,技术含量低(1)填表比较山东广东两省自然环境的差异。表2 山东广东地理位置沿海,临近日本、韩国沿海紧邻香港、澳门,临近东南亚气候温带季风气候① 亚热带季风 气候土壤黄壤红壤水文水量小、② 汛期短、有结冰期、含沙量大 水量大、汛期长、无结冰期、含沙量小植被温带落叶阔叶林③ 常绿阔叶 林自然资源④ 矿产(能源)资源丰富,水资源短缺 矿产资源短缺,水资源丰富(2)山东省经济曾一度领先其他省份,据材料分析其发展经济的优势。(3)根据表2,近些年来与广东相比山东经济落后的原因。【考点】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解答】解:(1)广东省位于秦岭—淮河以南,绝大部分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故①亚热带季风气候;山东省位于秦岭—淮河以北,降水较少、8月份;汛期短,河流有结冰期,水土流失严重。读图可知、石油,但由于降水较少,导致水资源短缺、有结冰期,④矿产(能源)资源丰富。(2)由材料可知,山东是中国的人口大省;是全国唯一拥有全部41个工业大类的省份,说明工业基础好而且门类齐全,山东省煤炭、海盐等矿产资源丰富,韩国距离近。(3)由表中信息可知,与广东相比,说明人口迁入少,科研投入不足;三次产业结构中,工业转型升级较慢、通讯,主要是轻工业,技术含量高、煤炭、化学原料制品,工业技术含量低。故答案为:(1)①亚热带季风;②汛期短、含沙量大;④矿产(能源)资源丰富。(2)临近日本,韩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工业基础好而且门类齐全。(3)工业技术含量低;工业转型升级慢,高科技企业数量小,经济活力不够。18.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阿富汗是一个位于亚洲中西部的内陆国家,东北突出的狭长地带(瓦罕走廊)与中国接壤。阿富汗矿藏资源丰富,阿富汗的能矿资源价值超过3万亿美元。至2014年已发现1400多处矿藏,包括铁、络铁、铜、铅、锌、镍、锂、铍、金、银、煤、铀、石油和天然气等。著名矿藏包括哈吉加克铁矿、艾娜克铜矿、阿富汗﹣塔吉克盆地油气田等。天然气储量约为1500亿立方米,铁矿储量17亿吨,铜矿石储量5亿吨。阿富汗是内陆国,阿富汗的交通运输业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仍然比较落后。材料二:2018年,中阿双边贸易额6.9亿美元,同比增长27%,中国对阿出口6.7亿美元,同比增长23.4%,同比增长6倍。截至2020年底,中国累计在阿直接投资超过4亿美元。材料三:如图为“阿富汗等高线地形图”。(1)分析中国与阿富汗发展边贸关系的潜在困难。(2)分析阿富汗吸引中国投资的原因。(3)分析阿富汗吸引国外投资的限制性因素。【考点】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解答】解:(1)由材料“东北突出的狭长地带(瓦罕走廊)与中国接壤。阿富汗矿藏资源丰富,与我国接壤地带有限,与我国贸易互补需求较小,无出海口。至20世纪70年代末,但是仍然比较落后,设施落后。阿富汗经济发展落后,消费能力不足。(2)由材料“阿富汗的能矿资源价值超过3万亿美元。至2014年已发现1400多处矿藏、络铁、铜、铅、锌、镍、锂、铍、金、银、煤、铀,煤矿储量约1亿吨,铜矿石储量8亿吨”可知;而我国能源需求量大,对矿产资源需求量大。”可知,空间距离较近;当地优惠政策支持,阿富汗连通东亚与西亚。(3)由材料“阿富汗矿藏资源丰富,但基本未开发,资源开发少,消费能力有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阿富汗深居内陆,且多山地地形;由材料“阿富汗是内陆国。交通运输主要靠公路和航空,阿富汗的交通运输业有了较大的发展。”可知;产业基础薄弱等。故答案为:(1)贸易互补需求较小;设施落后,人口较少。(2)矿产资源储量丰富且种类齐全;属于邻国,便于投资;阿富汗连通东亚与西亚。(3)经济发展落后,消费能力有限;政治局势不稳定;交通设施较为落后。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中图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二节 区域差异与因地制宜同步测试题,共9页。
这是一份中图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二节 区域差异与因地制宜复习练习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从自然条件看,两地的差异是,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中图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二节 区域差异与因地制宜第1课时复习练习题,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