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发声练习 童声 教案
展开《发声练习》
教材分析
歌唱,是小学音乐教学中最普及、最受欢迎的音乐教学内容之一,在新的教育理念下,如何在小学音乐课中进行科学的声音训练、让小学生从小养成合理的、科学的发声方法。让他们的声音变得更美妙、更动听。在小学音乐课教学中,教师要建立正确的童声概念,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歌唱习惯。只有让学生掌握了合理的、科学的发声方法、学会有控制地表现歌曲,他们才能真实现小学音乐唱歌教学的目的。
学情分析
在小学阶段的音乐学习中,相比音乐欣赏、音乐活动、音乐知识、音乐创编等音乐教学内容,歌曲的学习占小学音乐教学内容的比例很大的,小学低年级尤为明显,可现在的小学生歌唱不容乐观,70%的学生因不注意科学用嗓、科学发声、科学唱歌而出现沙、暗、哑或糟糕的“公鸭嗓”情况,造成学生对音乐学习失去兴趣和主动性,造成只有少数学生才能完成3-6年级中“能用自然的声音、准确的节奏有表情的演唱歌曲”的局面,在《音乐课程标准》中,明显增加了科学演唱、嗓音保护等要求;明确提出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演唱技巧,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用自然圆润的声音参与齐唱,感受自我的音色美。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加强学生歌唱的听觉训练,逐步树立正确的声乐概念,使学生能科学地进行演唱。
二、过程与方法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然歌唱的状态和习惯,其次是结合歌曲中 的咬字特点,带领学生进行发声练习,以科学的发声方法来演唱歌曲。
三、知识与技能
掌握发声方法理论知识,能把练声时掌握的发声方法运用到歌 曲演唱上;歌唱时气息的控制。
练习音域在1=C至1=A之间进行
教学重点
掌握发声方法,并把练声时掌握的发声方法运用到歌曲演唱上,力求声音柔美,并逐步拓宽音域,为歌词中的咬字与发音做好铺垫。
教学难点
掌握歌唱中气息的控制,用轻声唱,避免声音挤压,注意气息的控制和声音的流畅
教学过程
一、组织课堂、师生问好
1 2 34 | 5- | 5 1 1 5 | 6 5. |
同学 们 好 同学 你好 你好,
5 1 1 5 | 6 5. | 5 4 3 2 | 1 - ||
老师 您好 您好 王老 师 您 好。
二、情景导入
春天是花的世界,你们瞧!花园里洁白似雪的梨花,金灿灿的油菜花,粉红绚丽的挑花和吹着小喇叭的迎春花竞相开放,山坡上一簇簇五颜六色的小野花可爱极。
三、发声练习
(一)、唱歌的姿势
正确唱歌姿势,不仅是歌唱者良好的心态的表现,而且还关系到气息的运用,共鸣的调节以及歌唱的效果,在训练时,应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演唱习惯,做到两眼平视有神,下颌内收,颈直不紧张,脊柱挺直,小腹微收,腰部稳定。
(二)、唱歌中的呼吸
首先是吸气,在做呼吸练习时,先做好正确的演唱姿势,保持腰挺直,胸肩松宽,头自如,眼望远处,从内心到面的表情都充满情意,然后,“痛快地叹一口气”使胸部放松,吸气时,口腔稍打开,硬软腭提起,并与提眉动作配合,很兴奋地以后腰为主,将腰围向外松张,让气自然地,流畅地“流进”使腰、后背都有“气感”,胸部也就自然有了宽阔的感觉,比如用“打呵欠”去感觉以上动作。但呼气时不准过深,否则使胸、腹部僵硬,影响发声的灵活和音高的准确,吸气时不要有声响,反之不仅影响歌唱的艺术效果,还会使吸气不易深沉,影响气息的支持,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要养成两肋扩张,小腹微收的习惯。
(三)、发声练习是歌唱发声的一种综合性基本技能的训练,学习唱歌必须以最基本的发声练习开始。
1、做获得气息支点的练习,体会吸与声的配合,利用科学的哼唱方法,体会并调节自己的歌唱共鸣。
2、学会张开嘴巴唱歌,上下齿松开,有下巴松松的“掉下来的感觉”舌尖松松地抵下牙。
3、唱八度音程时,从低到高,母音不断裂连起来唱,口咽腔同时从小到大张开。
4、气息通畅的配合,发出圆润通畅自如的声音。
(四)歌曲练习
发音练习的目的,归根到底是为了更完善地演唱歌曲,所以必须要注意咬字、吐字的清晰,正确地掌握语言的回声,明确汉字语言的结构规律,将歌曲曲调与咬字吐字结合起来练习。练唱时,将每个字按照出声引长归韵的咬字方法,先念几遍,再结合发声练习,以字带声,力求做到字正腔圆,声情并茂,演唱时发元音的着力点,应尽量接近声区的集中点,使三个声区的共鸣得到衔接和灵活调整。
歌唱艺术是声音与文学相结合的艺术,我们唱好歌曲,不能只讲声音,不讲感情,反之也不行,我们应对歌曲的思想内容、表现手法以及词曲作者、歌曲的时代背景,有个全面的了解和分析,再进行适当的处理,把歌曲的艺术形象准确完整地再现出来,达到以情带声,声情并茂。
四、课堂小结
音乐教学要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动力,音乐活动与教学要重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声练习也应该这样。让发声练习在模拟生活的自然情境中,在没有生硬的说教、没有机械的训练、没有拗口的专业术语中,在学生兴趣盎然的自主探索和实践中进行,充分挖掘发声练习中的情感因素。这样的有“情”有“趣”的发声练习,才是学生喜欢的形式,才是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