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唱名sll1 la1 si1 顿音 刘天华 笛子 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3.3唱名sll1 la1 si1 顿音 刘天华 笛子 教案,共4页。
《知识与技能 笛子》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知识与技能 笛子》是人音版音乐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四课教学内容,本课主要来学习中国民族乐器--竹笛的起源发展、基本结构及指法、笛子的演奏技巧及代表作品的欣赏,通过学习,激发对民族艺术的感受力及对民族艺术的热爱。 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激发对民族艺术的感受力及对民族艺术的热爱。【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模仿、对比等方式,加深对乐曲的感受以及审美能力。【知识与技能】通过教学,学生认识、了解竹笛,并对竹笛的音色及奏法有个初步了解。教学重难点:【重点】感受笛子的表现力以及乐曲的情绪和艺术情景。【难点】激发对民族艺术的感受力及对民族艺术的热爱。教学过程:(一)视频导入教师出示笛子演奏视频,提问:你听到了什么?你知道它是什么乐器演奏的吗?学生自由讨论教师总结: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件乐器,它将我们带进鸟的世界。一起来学习乐曲《知识与技能 笛子》。(二)初步感知认识中国竹笛。教师介绍中国竹笛。古时候称为“模吹”。它是由竹制的吹管乐器,笛上有吹孔、膜孔和六个按指孔。竹笛又分为梆笛和曲笛两种。这两种笛子的区别就在于梆笛略短,流行于北方,音色高亢明亮;曲笛稍长,流行于南方,音色柔美秀丽。(三)探究学习1.出示笛子结构图带领学生认识笛子的基本结构:笛头、吹孔、膜孔、第六孔、第五孔、第四孔、第三孔、第二孔、第一孔、出音孔、笛尾 出示常用指法表:筒音作5、筒音作2 演奏技巧笛子的演奏由于技巧、地域的关系,形成两大流派,一为南派;一为北派。就技巧而言: 南曲出手颤、叠、振、打; 北曲拿手吐、滑、剁、花。颤音(tr)例如6的颤音相当于演奏67676767一般。短颤音的一种,也称涟音,意为主音上方的手指快速颤指跳跃一次。 叠音(又)例如6的叠音相当于717 6一般。6是主音,而717相当于复倚音,是装饰音的一种,也称唤音。赠音出现在音尾的一种装饰音,会标示出所“赠”之音高,也称送音。 打音 将主音的下一孔位置,用手指迅速的“打”一下。也称导音。吐音 用吐尖轻吐的一种技巧,有单吐(T)、双吐(TK)、三吐(TKT或TTK),是一种断奏的技巧。吐时需短,急促。 滑音 音符之间移动的过程是“圆滑的”,有上滑音、下滑音、复滑音。借助手指移的慢慢打开音孔或慢慢按闭,造成类似唱腔的效果(指滑音),或借助气息控制,达到类似软绵绵的效果(气滑音)。 剁音 类似鸟叫声,各手指同时快速起落,加上顿音(重吐音),造成特殊音效。 花舌(*)利用气流冲击舌头不断的震动,造成音符的绵密颗粒感的一种技巧。竹笛的音质特点:笛子的音色清脆嘹亮。除了本身竹管的共鸣发音外,还有笛膜的震动发音。在笛膜的共振发音润色后,笛子的音色独特,清脆。曲笛:音高较低,音色醇厚,笛身较为粗长,多分布于中国南方。梆笛:音高较高,音色清亮,笛身较为细短,多用于中国北方各戏种。 中音笛:发音、形状特点介于曲笛和梆笛之间。 (四)名曲欣赏1.梆笛的特点是欢快明亮,声音清脆,技巧上吐音、剁音、花舌,技巧花哨,代表作有《扬鞭催马运粮忙》 《枣园春色》《陕北好》《挂红灯》 《五梆子》等(视频欣赏《扬鞭催马运粮忙》片段)。2. 曲笛的特点是清丽委婉 《姑苏行》《鹧鸪飞》 《三五七》《欢乐歌》等(音频欣赏《鹧鸪飞》片段)。3. 中音笛结合了梆笛和曲笛的特点,风格上最为多变,代表作《牧民新歌》 《春到湘江》《秦川抒怀》等(音频欣赏《春到湘江》片段)。 思考曲笛与梆笛的区别。学生聆听发表意见。教师总结:不同的笛子给予不同的感受,梆笛呈现的音乐音色高亢明亮;曲笛呈现的音乐音色柔美秀丽。(五)小结作业1.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程内容回顾,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习认识了中国民族乐器--笛子,感受到民族音乐带给我们的音乐魅力,希望同学们能够喜爱我们本民族的音乐,学着演奏民族乐器,将传统音乐文化传承下去。2.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课下搜集关于其他笛子的作品,下节课与同学们进行分享。四、板书设计
《知识与技能 笛子》曲笛:音高较低,音色醇厚梆笛:音高较高,音色清亮, 中音笛:发音、形状特点介于曲笛和梆笛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