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2单元 描绘身边的风景|沪教版
展开课题:《描绘身边的风景》
年级 | 四 | 学期 | 上 | 单元主题 | 描绘身边的景色 | 教材 | 上教版 | |||||||
课型 | 绘画表现 | 评价模块 | 绘画与表达 | 课时 | 2课时 | |||||||||
课标中相应 的内容标准 | 本课选自上海教育出版社四年级美术第一学期第二单元《描绘身边的景色》,属于“绘画与表达”模块的学习内容。它所对应的内容标准是《2004版上海市中小学美术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小学阶段(三至五年级)“内容与要求”部分,学习模块“表现与应用”中的:了解造型基本规律,进行简单的造型练习,懂得组织画面的基本方法。 | |||||||||||||
教材分析 | 本课源自“描绘身边的景色”这一单元中《我们来画树》和《写生身边的风景》,以单元化的形式进行学习。 在本课之前,学生进行了以下学习活动:1.观察树的结构和形态,用写生的方式记录观察的结果。2. 在小组内展示发表自己观察的结果,和同学共同探讨树木的生长和造型特点。3.选择一棵校园中的大树,用线条进行写生,尝试表现树枝的穿插关系、树叶的疏密关系。4.以树和建筑为主题,用摄影的方式到校园中、社区中收集风景素材。 本课将引导学生:对素材进行挑选,观察近景与远景的关系,确定主要景物和次要景物,用线条画照片;用疏密变化的线条处理画面的主次关系,表现自己喜爱的风景;根据作业要求,欣赏和评述自己与同伴的美术作品。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了解近景与远景、主要景物与次要景物的关系,初步学会用有疏密变化的线条表现主次关系,感受景物的层次美、空间美,增强观察力、概括力和表现力。 | |||||||||||||
学情分析 | 随着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心智的逐步成熟,思维能力、观察能力的不断提高,他们已不满足于简单而抽象的符号化表达,而是试图进入客观描绘、更具理性的写实阶段。校园和社区是学生们熟悉的生活环境,但他们对这些场景未必仔细观察过。在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进行观察记录、同伴交流、摄影考察、绘画表现等学习活动,学会用艺术的眼光观察生活,有目的地从生活中寻找素材,对真实的环境进行艺术表现。既满足学生最求肖似的心理需求,又培养学生创造表现的能力,同时激发学生对身边环境的关注和热爱。 | |||||||||||||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了解近景与远景、主要景物与次要景物的关系,初步学会用疏 密的线条表现虚实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单元化学习,在欣赏、观察、比较、讨论、实践等过程中,学习景物的主次、远近及虚实刻画的表现方法,提高学生的构图布局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景物的层次美、空间美,增强写生的观察力、概括力和表现力,增进对身边环境的关注和热爱。 | |||||||||||||
教学重难点 | 重点:感受景物的层次美和空间美,用线条画出景物的主次关系和层次感。 难点:学会对收集的素材进行挑选和调整,根据需要安排画面的主次、优化照片素材中的大小和位置,并用有疏密变化的线条表现画面的层次美感。 | |||||||||||||
作业设计 | 作业内容:对收集的素材进行挑选和艺术加工,用线条画身边风景的照片,也可在前课写生大树的基础上添加。 作业要求: 基本要求:景物组合有主次,能表现出近景和远景的前后遮挡关系。 提高要求:用有疏密变化的线条表现出画面的层次美感。 | |||||||||||||
教学准备 | 学具:铅画纸、铅笔、勾线笔、校园或社区的照片、《单元学习档案袋》 教具:课件、示范作品 | |||||||||||||
教学资源 | 学校和社区中的景物 | |||||||||||||
教学过程(第1课时) | ||||||||||||||
教学环节 | 教学活动 | 关键提问 | 评价要点 | |||||||||||
一、欣赏与探究 | 1.师生交流“照片墙”上的风景素材。
2.教师出示校园场景。 3.学生上台摆放“景物”。
4.教师小结,出示板书:景物有主次(改变大小、调整位置)。 | ·你拍摄的是什么地方? ·你在摄影时选择的主体是什么? ·你是通过什么方法来体现场景中的主体的?
·主体突出吗? ·以树和凉亭作为主体,分别可以怎样调整画面? ·原画只有房子,画家是怎样处理的?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 1.是否能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出如何体现照片中的主体景物 2.是否能够区别主次景物 3.是否可以通过 大小、位置,调整安排景物的主次
| |||||||||||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比较和讨论,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景物之美,并探究怎样突出场景中的主体,怎样选择素材,调整画面,提高学生对画面布局的能力。 | ||||||||||||||
二、思考与尝试 | 1.学生选择事先收集的素材,再作交流。 选择要求:主次分明、富有层次感
2.教师示范:选择“照片墙”中的一张素材,演示如何起稿画草图、如何画出景物的大体结构和前后遮挡。 3.教师小结,出示板书:前后有层次、造型有美感。 | ·你拍摄的照片,哪一张最为主次分明,富有层次感? ·如果找不到很满意的素材,你打算如何调整画面? ·仔细观察老师先画什么?后画什么?
| 1.是否能够对收集的素材进行挑选和艺术加工 2.是否能认真观察教师的示范,知道作画的步骤 | |||||||||||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知道如何起稿定位、如何画出景物的大体结构和前后关系,使学生初步学会画草图的方法,提高学生构图布局和造型表现的能力。 | ||||||||||||||
三、绘画与表现 | 1.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进行绘画表现。 2.教师巡视辅导,即时点评。 |
| 1.是否能够根据所选的主次景物布局画面,起草构图 2.是否能表现出景物的大体结构和前后遮挡 | |||||||||||
四、展示与交流 | 1.教师组织学生展示作品。 2.学生自评与互评。 评价要求: 景物组合有主次 近景远景有层次 景物造型有美感 | ·你觉得哪张作品的主次关系特别好? ·你觉得哪张作品的造型很有美感? | 是否能够评价画面中的主次和造型美感 | |||||||||||
五、设置悬念,引出后课 | 出示图片,提出悬念,引出后课。
| ·还有什么方法可以让画面更有层次美感? |
| |||||||||||
板书设计 |
| |||||||||||||
教学过程(第2课时) | ||||||||||||||
教学环节 | 教学活动 | 关键提问 | 评价要点 | |||||||||||
一、观察与发现 | 1.教师出示速写风景作品,学生观察比较,讨论如何表现画面的前后层次? 出示板书:画面有层次(线的疏密、色的深浅)。
2.教师示范:演示如何用疏密的线条表现画面的层次。
3.出示作业要求 | ·仔细观察,作品是如何表现出画面的前后层次的?
·思考一下,你准备怎样利用线条的疏密表现出前后的层次? | 是否能发现表现画面层次美感的方法 | |||||||||||
设计意图: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有疏密变化的线条表现主次景物的前后关系和层次美感,提高学生对素材进行艺术加工的能力和创作表现能力,感受艺术表现的乐趣。 | ||||||||||||||
二、绘画与表现 | 1.学生完善第1课时的作业。 2.教师巡视辅导。 |
| 1.是否表现出近景与远景的前后关系 2.是否用疏密的线条表现出主次景物的层次感 | |||||||||||
二、欣赏与评述 | 1.教师组织学生展示作品。 2.学生填写《单元学习评价表》,进行自评与互评。 评价要求: 景物组合有主次 有近景和远景的层次感 线条有疏密变化的美感 3.教师小结 | ·你能根据今天的作业要求评一评自己或同学的作品吗? | 是否能够关注到景物的主次、画面的层次和疏密的变化 | |||||||||||
|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评述,学生能根据作业要求评述作品,逐步提高视觉感知力和欣赏评述能力。 | |||||||||||||
板书设计 | ||||||||||||||
评价标准 | 优 | 1. 景物组合有主次,能表现近景和远景的前后遮挡关系; 2. 画面有疏密关系,能表现出近景与远景; 3. 画面有层次感。 | ||||||||||||
良 | 1. 景物组合有主次,能表现近景和远景的前后遮挡关系; 2. 画面有层次感。 | |||||||||||||
合格 |
| |||||||||||||
需努力 | 1. 没有按要求完成作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