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湘艺版七年级下册绣荷包(云南) 绣荷包(山西)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湘艺版七年级下册绣荷包(云南) 绣荷包(山西)教学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教学背景,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过程,学习效果评价设计,教学设计的特点,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云南民歌《绣荷包》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一)指导思想本课以“学习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熟悉并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怀”为指导思想,通过聆听比较、自主感受、模仿学唱等过程学习演唱歌曲《绣荷包》,提高音乐技能,提升音乐素养。 (二)理论依据本节课以苏霍姆林斯基的“参与—体验—模仿”和“深度学习”作为理论依据。二、教学背景 (一)教学内容分析荷包,旧时人们很讲究的一种“腰间杂物”,佩戴荷包的历史可追溯先秦,早在清代就已成为广为传唱的时令小调,且在全国五十多个地区均有流传。所以,民歌《绣荷包》蕴含着较为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云南弥渡民歌《绣荷包》是各地《绣荷包》歌曲中较为经典和具有代表性的一首,旋律优美细腻、曲折委婉,大大不同北方的跳进多的特征,整首歌曲呈现出起伏不大的跃动感,具有民间舞蹈的歌唱性。属于字少腔多型歌曲,句尾多有拖腔,歌曲节奏鲜明,呈现出灵巧、欢快的风格特点,调式为五声羽调式。装饰音、拖腔的演唱以及歌曲风格的把握是学唱这首歌曲的重点。(二)学生情况分析从知识储备来说,初二同学大部分都识谱,但在视唱方面较弱,有时会出现“能说出音,但唱不准”的情况。节奏方面,学生对、节奏较熟悉,对于和的掌握不准确。此外,同学们平时接触的大多都是流行音乐,对于中国民歌,同学们接触的不是很多。从能力储备来说,在之前的课上学唱过蒙古族民歌《银杯》,本节课《绣荷包》中有衬词、方言、装饰音及拖腔的运用,因此在把握整个作品的音乐情绪以及表现歌曲的味道方面,是本节课学习的重点。 (三)教学方式与手段说明直观演示——教师的示范性演唱以及课堂中采用的音频,使学生获得具体、生动、真实的感性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参与音乐活动。启发探究——在聆听、感受、表现音乐中,探究本首歌曲的语言风格和唱腔风格;在读谱视唱、听记旋律片段中巩固和提高音乐基础知识。比较发现——对比歌唱家的演唱,找出不同,并进一步分析歌曲的演唱特点。参与体验——学生模仿、感受、体验云南方言的演唱;为歌曲创编舞蹈和声势伴奏,体现奥尔夫教学法中的“综合性”。(四)技术准备1. 学习方言演唱歌曲,为歌曲配伴奏;2. 学习 “小崴”的舞蹈动作; 3. 制作PPT、谱例等。(五)前期教学状况、问题与对策前段时间的课程中,我会利用课前几分钟时间进行五声音阶的模唱,巩固学生对音高的把握和调式的判断。节奏方面,学习过 、、 、、 等均分节奏,对于附点节奏 和切分节奏的掌握不准确,本节课通过念读、听记等方式使学生能够基本掌握这两种节奏型。此外,面对学生的起点和可能出现的问题,我将采取以下对策:1. 对作品风格的把握不到位——我会多让学生聆听模仿,借助律动感受歌曲的拖腔;通过分析歌曲的字儿、劲儿、气儿,更好地表现歌曲的味儿。2. 声音小,不敢演唱——变换演唱形式,齐唱、领唱、对唱,逐渐加入表演唱。3. 对作品音乐特点的分析不全面——启发引导学生从旋律、节奏、调式等音乐要素来分析,关注文化中的音乐。 三、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够积极参与到歌曲《绣荷包》的学习实践活动中,从而进一步了解和喜爱中国民歌,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怀。(二)过程与方法 能够在聆听比较、自主感受、模仿学唱中学习演唱歌曲《绣荷包》,体验并把握歌曲中装饰音、拖腔的演唱特点,基本表现出歌曲的情绪和韵味;在听记节奏、读谱视唱中巩固和落实音乐基础知识,提高演唱技能。 (三)知识与技能 1. 能够用方言演唱歌曲《绣荷包》,并能利用熟悉的旋律,巩固和提高由和组成的旋律片段的听记和视唱。2. 探索云南弥渡民歌的音乐特点及风格,对民歌中的小调有初步了解。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学唱歌曲《绣荷包》,感受、表现歌曲的情绪和韵味。(二)教学难点1.体验歌曲中装饰音、拖腔的演唱特点,并尝试模仿演唱。2. 对和组成的旋律片段的听记。 五、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学阶段教师活动与教学指导策略学生活动设置意图 导入【识】教师范唱,引出歌曲 1.教师演唱歌曲片断,提问:老师唱了一首关于什么的歌曲?2.简介荷包的由来,引出歌曲《绣荷包》。听老师演唱,辨识歌曲的内容和地域风格。实物展示,直入主题,通过教师范唱,引起学生进一步学唱和探究的兴趣。 学唱歌曲|生歌变熟歌1.【唱】唱会:教师手打指挥拍,分句范唱,及时解决学唱过程中学生认为的难点。 感受歌曲情绪。请学生完整演唱并尝试表现歌曲情绪(提示:乐句清晰,气息连贯,声音明亮、轻快)2.【听】聆听歌曲(吴碧霞演唱版本),感受歌曲的演唱特点。3.【议】讨论歌曲的语言风格和唱腔风格。语言风格:(1)方言:“荷”、“哥”、“个”(2)衬词:“嘛”、“是”(3)咬字吐字:延长字腹唱腔风格:(1)润腔(双倚音,单倚音) (2)字腔关系(一字多音,腔随字走) 注:在讨论的过程中,将这些润腔和拖腔的地方反复进行练习和模仿。4.【唱】唱出味道:背唱歌曲第一段,进一步尝试表现歌曲的风格。 变换演唱形式(领唱、齐唱、对唱)5.【演】边唱边跳,综合性表演简单介绍弥渡花灯。示范云南花灯“小崴”的舞蹈动作,带领学生边唱边跳。(女生学习“小崴”动作,男生可配合音乐做声势伴奏)学生手打节拍,跟随老师模唱歌曲,初步感受歌曲的情绪。完整演唱。聆听歌曲,感受歌曲的演唱特点。 讨论歌曲的语言风格和唱腔风格并尝试模仿演唱,尽可能表现出歌曲的韵味。 完整演唱,尝试表现歌曲风格。变换演唱形式演唱。女生学习“小崴”舞蹈动作。男生做声势伴奏。 拍手 拍腿教师示范、学生模唱,用最简单、最直接的 “口传心授”方式教唱歌曲。 在唱会的基础上聆听,对比自己的演唱,更多地关注歌曲的演唱特点。 把握歌曲的风格韵味,即“润腔”、“拖腔”、“方言”等方面。 变换演唱形式既为了增强演唱的兴趣,也为后面综合性体验做铺垫。民间歌曲具有歌舞不分家的特点,此环节旨在引导学生在音乐活动中,表现歌曲的情绪和风格。巩固知识|熟歌学本领 【听记】1. 教师展示由和组成的节奏卡片,请学生念读。2. 教师弹旋律,学生记写缺失的旋律片段。3. 用钢琴弹伴奏,带领学生视唱乐谱。【析】引导学生分析歌曲旋律、节奏及调式特点,并填写学案。旋律:细腻优美,波浪式进行,以级进为主,偶尔会出现跳进音程,但都是在弱拍出现;节奏:密集,多附点和切分节奏;调式: 五声音阶羽调式。提问:为什么弥渡民歌有这样的音乐特点?(1)地理位置(山清水秀)(2)语言(平缓圆润,语势起伏不大)(3)民族融合(彝、白族)【辨】辨别歌曲的体裁,初识小调。小调又叫 “小曲”、“小令”,是我国民歌的重要体裁之一,流传于城镇和集市的民间独唱、对唱和舞蹈小曲。小调题材广泛,旋律_________,节奏____________,结构均衡对称,常用衬字、衬腔拓展音乐结构,加强情感表达。 手拍节拍,口读节奏。 记写缺失的旋律片段。 手打指挥拍,视唱乐谱。 结合乐谱,分析歌曲旋律、节奏及调式特点。 探讨弥渡民歌的音乐特点及风格,分析其文化背景。 补充小调的概念。 复习旧知,学习新知。 在唱会歌曲的基础上,再来视唱乐谱,记写附点和切分节奏的旋律片段,引导学生关注音乐本体。 树立“文化中的音乐”观,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举一反三,对小调的音乐体裁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总结归纳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唱了一首云南弥渡民歌《绣荷包》,探索了其音乐风格和演唱特点,感受到了语言、地理环境、文化生活等对歌曲风格的影响。感兴趣的同学还可以再搜集、学唱不同地域的《绣荷包》,从音乐要素方面进行比较,下节课交流。课下搜集、了解不同地域不同版本的《绣荷包》,比较其异同。在了解云南弥渡民歌音乐特点的基础上,拓展不同地域版本的《绣荷包》,比较同一题材不同地域带来的不同风格的音乐。六、学习效果评价设计评价内容评价标准分值得分评价方式 歌唱 1.能够模仿老师的演唱,完整演唱歌曲。10分 自评互评 2.能够有感情、有韵味地完整演唱歌曲。20分3.能够边唱边做舞蹈动作(女生)或声势伴奏(男生)。10分 4.能够比较准确地视唱歌曲。10分 听记能够念读由和组成的节奏卡片。10分 自评师评能够记写由和组成的旋律片段。10分 听辨通过学唱和聆听歌唱家演唱,能够听辨出歌曲的演唱特点。10分 自评师评 听理解 1.理解并描述《绣荷包》的音乐特点。10分 自评师评 2.理解并描述云南弥渡民歌的主要音乐特点及风格,并能简单分析其原因。10分 3. 能够总结出小调的概念。10分 你的得分 备注:满分100分。85-100分,圆满完成,优秀!70-85分, 基本完成,良好!70分以下,未完成,待努力! 七、教学设计的特点1. 关注学生“学”的过程。本节课以歌曲《绣荷包》为主线,以“识—唱(唱会)—听—议—唱(唱出韵味)—演”贯穿整个学唱过程,关注学生学的过程,以培养学生“审美感知”和“艺术表现”素养为目标,引导学生感受、体验歌曲的风格和民族文化特点,每一次演唱都有不同的要求,逐层深入,“一唱”做到唱会,然后在聆听、讨论歌曲演唱风格的基础上进行“二唱”,尝试做到有感情、有味道地演唱歌曲。“三唱”则加入了舞蹈和声势的,学生进行综合性的体验。2. 生歌变熟歌,熟歌学本领。听记视唱环节放在学唱歌曲之后,目的是引导学生先模仿歌曲的“味儿”(生歌变熟歌),再加深对作品本体的认知(熟歌学本领),如念读附点、切分节奏,利用熟悉的旋律,巩固和提高由和组成的旋律片段的听记和视唱,分析调式等。3. 体现“深度学习”的理念。即有意义、理解性、阶梯式的学习。先通过模唱培养学生的旋律感,从而进一步分析歌曲的节奏和调式特点,同时也引导学生关注“文化中的音乐”,进一步认识、理解民歌与人民生活、劳动、文化习俗的密切关系。八、教学反思本节课是一节唱歌课,学生从不会唱到会唱,再从会唱到有感情、有韵味地演唱,是本节课最大的生成性成果。通过本课的教学,我有如下体会:1.民歌教学,重在味道:本节课,学生通过模仿来学唱,关注这首歌曲的字儿(方言、衬词、咬字吐字)、劲儿(甜美、明亮的声音,兴奋、热烈的情绪)、气儿(连贯的呼吸和乐句),味儿(润腔和拖腔的演唱)。边唱边议,边唱边演,在活动中学唱,把握歌曲的味道。教师的教法有直观演示,启发引导,学生的学法有参与体验、模仿练习和自主感受、讨论探究。2. 深挖作品,加强学习:对于民歌的教学,唱会不难,唱好并唱出味道是非常不易的。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自身在教之前要先想办法找各种资料(文章、音频、视频)来了解它、学习它、专研它。只有老师唱出味道了,才知道从哪些地方指导、点拨学生,才能给学生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3. 逐步深入,学以致用:模仿歌曲中装饰音、拖腔的演唱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我通过比较聆听、借助律动体验、讨论语言和演唱特点、变换演唱形式等多种方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唱好这首歌曲。此外,从歌曲中延伸出来的对附点、切分节奏的念读和记写,对小调体裁的初步了解,以及建立“文化中的音乐”观念等,都对以后的学习有所帮助,举一反三,体现了“生歌变熟歌,熟歌学本领”的教学理念。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音乐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泥土的歌(二)绣荷包(云南) 绣荷包(山西)优质教案设计,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设计理念,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湘艺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泥土的歌(二)绣荷包(云南) 绣荷包(山西)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 导入,下面听首歌,听赏山西民歌《绣荷包》,对比欣赏云南,创作与实践——“同头换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湘艺版七年级下册绣荷包(云南) 绣荷包(山西)教案设计,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出示目标,新课教学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