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音乐人音版七年级下册音乐小网站教学设计及反思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音乐人音版七年级下册音乐小网站教学设计及反思,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汉族民歌教学题目:《汉族民族》教学对象:初一年级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通过对汉族民歌的概念的了解,引导学生认识汉族民歌的三种体裁形式并体会其形成原因、风格与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索、课堂互动、模唱等活动,培养学生对音乐的鉴赏、分析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汉族三种民歌体裁形式的了解与欣赏,激发学生对汉族民歌的兴趣,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国民间音乐,感受民间音乐创作的魅力与民间文化的价值。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通过听赏汉族民歌,引导学生了解、体会中国民间音乐的魅力。 二、难点:通过对中国民间音乐的了解,引导学生加强对中国民间文化理解。教学用具:多媒体、黑板、电钢等教学方法:对比法、引导法、提问法、实例法、模仿法、归纳法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同学们,欢迎大家和我一起走进音乐的殿堂!在上课之前,先来听老师唱一首歌曲,看看你们听过这首歌没有?(歌唱民歌《槐花几时开》)(答:略) 2.这是一首什么样的歌曲呢?(答:民歌)那我们再来听下一首……(歌唱民歌《沂蒙山小调》) 3.你听过这首歌曲吗?这又是一首什么样的歌曲呢?(答:民歌) 4.那我们再听听下一首。(歌唱带有民歌色彩的创作歌曲《映山红》) 5.这首歌曲大家熟悉吗?这是首什么样的歌曲呢?(答:民歌) 6.其实《映山红》是一首带有民歌色彩的创作歌曲,它是《闪闪的红星》里的歌曲。那么到底什么是民歌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我们汉族的民歌,走进汉族民歌的世界吧!二、什么是民歌? 1.聆听下面这首汉族民歌。体会一下,这首民歌表现了什么样的场景?它的节奏与音调有什么样的特点?为什么有这样的特点? 2.它表现了怎么样的场景呢?(答:略)没错,让我们来看看图片,体会一下纤夫拉船辛苦劳动的样子。 3.那么这首民歌的演唱形式、节奏和音调又有什么样的特点呢?(答: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特点呢?(答:略) 4.没错,从事体力劳动的劳动者为了统一步伐,调节呼吸,释放身体负重的压力,常常发出这种吆喝或呼号的声音。 2.什么是民歌?流传范围——民间,创作者——劳动人民,传唱形式——口头传唱,目的——表达人民思想感情。(所以)民歌的定义:指流传于民间,由劳动人民口头创作与传唱、用于表达劳动人民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形式。(设计意图:提取民歌定义中的关键字词,区别于带民族特点的创作歌曲,严格定义民歌。) 3.民歌的三种体裁:山歌、号子、小调。(设计意图:直接运用讲解法,严格定义民歌的三种体裁。)三、按体裁分类学习汉族民歌 1.山歌 (1).再次欣赏《脚夫调》(附歌词),体会一下,这首民歌表现了什么样的场景呢?它的演唱形式、节奏与曲调又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2).场景:表现了脚夫赶脚时的场景。表现了脚夫赶脚时那种寂寞惆怅、凄恻无助的心情。 演唱形式:独唱; 节奏:舒缓自由; 曲调:高亢嘹亮。(设计意图:通过对《脚夫调》这首陕北信天游的再度欣赏,加深学生对歌曲形式的印象,体会其中表达的场景、感情与特点。) (3).什么是山歌? 山歌是指人们在田野、山间劳动或抒发情感时即兴演唱的歌曲,也是表达内心思想感情的抒情小曲。山歌是民歌中地方色彩最浓、风格最强的一种。(设计意图:通过前面的特点,引出山歌的定义,引导学生自己去定义每一种体裁,加深印象。) 2.号子 (1).欣赏下面一首民歌,想一想,这首民歌表现了什么样的场景?它的节奏与音调有什么样的特点?为什么有这样的特点? (2).播放民歌《川江号子》。 (3).表现场景:图片展示。(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展示引导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川江号子所表现的纤夫拉船的辛苦的劳动场景。) (4).号子特点 演唱形式:一领众合 节奏:固定 曲调:粗犷有力 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声音?劳动者为了统一步伐,调节呼吸,释放身体负重的压力,常常发出吆喝或呼号的声音。 (5).实践:其实我们日常生活中也经常会呼喊一些简单的号子,比如我们在运动会上拔河的时候,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试一试吧。(设计意图:通过在课堂上对川江号子的模唱互动,引导学生加深对川江号子的体会,深入了解其风格特点。) (6).什么是号子? 人们在从事体力劳动过程中创作并演唱的一种呼号性的歌曲。一般具有指挥劳动、协调动作、鼓舞劳动热情、消除疲劳的作用。号子的律动感很强,节奏比较固定,与劳动的节奏紧密配合,既适合于边唱边劳动,又可以鼓舞劳动热情。号子的音调粗犷有力,多采用领唱与齐唱,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设计意图:通过前面的特点,引出号子的定义,引导学生自己去定义每一种体裁,加深印象。) 3.小调 (1).前面我们了解的两种体裁虽然风格独特而各有不同,但是从数量、流传度与再创作性上来说,在我们接下来要了解的这种民歌体裁面前可以说就是小巫见大巫了。那么我们接下来就来了解一下民歌中数量最多、流传最广、也是经过最多再创作的一种体裁——小调。(设计意图:开门见山地把前两种体裁拿来与小调进行对比,引导学生带着神秘感学习小调的相关知识,并从一开始就带着“为什么数量最多、流传最广、最多再创作”的问题去了解小调。) (2).什么是小调? 小调一般指流行于城镇集市的汉族民间歌舞小曲,也称“里巷之曲”。是民歌中数量最多、流传最广、最艺术化的品种。 (3).欣赏民歌茉莉花。想一想,这首民歌表现的是什么样的画面?这是一首什么地方的民歌呢? (4).播放《茉莉花》。 (5).表现画面:茉莉花开时节,满园飘香,美丽的少女们热爱生活与大自然,爱花、惜花、怜花,欲采又舍不得采的画面。 来自:江苏 (6).教师模唱苏州版《茉莉花》:聆听一下老师唱的这首和刚才听的有什么不同? (7).简介《茉莉花》,并讲解不同版本的《茉莉花》。《茉莉花》起源于南京民间传唱百年的“鲜花调”。它的版本有很多,河北、东北、湖北、江苏都有茉莉花,即使同在江苏,苏州、泗阳、扬州,也都有各自的茉莉花。 小调的特点: 演唱形式:独唱 节奏:规整 曲调:细腻优美 (8).学生跟随老师模唱《茉莉花》(设计意图:通过对不同版本茉莉花的听觉对比,引导学生了解民歌小调特点,并在了解小调特点之后的模唱当中加深对其特点的理解。)四、总结:汉族民歌的三大体裁的含义、特点及代表曲目。五、扩展:汉族民歌与文化六、在歌声中下课 再次歌唱汉族民歌小调茉莉花,在歌声中结束教学。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音乐人音版七年级上册走向复兴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组织教学,教学《快乐的节奏》,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音版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经典交响欣赏☆第九(自新大陆)交响曲(第二乐章)教案设计,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师明确学习目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音乐人音版七年级上册走向复兴教案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认识强弱符号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