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刷卷03-2022年高考语文考前信息必刷卷(新高考地区专用)
展开绝密★启用前
2022年高考语文考前信息必刷卷03
新高考地区专用
新高考地区考试题型为9(现代文阅读35分)+8(古代诗文阅读35分)+5(语言文字应用20分)+1(作文60分)。
1.2021年新高考Ⅰ卷与2020年新高考Ⅰ卷(山东)试卷结构保持一致。
2.践行评价体系,考查内容选材灵活,命题点多变,题型相对稳定,考察形式更灵活
3.2021年新高考卷的写作试题,对材料的理解难度比2020年的时政材料加大,写作材料(Ⅰ卷:体育之效;Ⅱ卷:写人与做人),富有哲理,思辨意味浓,这就要求审题难度加大。高考作文材料的变化也应证了命题打破套路,破除模式化的走向。
文言文阅读和过去全国卷相比,分值由过去的19分,提高至20分,有所上升。题型与过去相比,有了新的变化,降低了翻译题的分数,增加了一道问答题,总体难度有所上升。
文言文阅读最大的变化就是增加了问答题。这就要求学生不仅仅要理解文章内容,还要深入分析文本。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对学生的要求有很明显的一个提高。
具有继承性。与过去的高考全国卷相比,除了增加了一道问答题之外,其他内容均延续过去的考察形式,这体现了新旧高考之间的一个继承性。
考察体裁上有所创新,过去旧高考考察的内容大都是人物传记。但在新高考之中,有一个很明显的创新性。这也要求学生在后续的复习之中不能仅仅只关注人物传记,还要关注其他体裁的文章。
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终于开学了!”北京家长王丽莉(化名)如释重负。
她的儿子开学就上了初中,在过去的整个暑假中,王丽莉跟儿子几乎一直在“战斗”。
其实,她本来计划暑假期间送儿子一份大礼:小学毕业游。但是,儿子说什么也不愿意出门。王丽莉最初以为是青春期在作崇,但是后来事情却变得越来越不对劲:儿子每天起床第一件事是对着镜子梳妆,洗脸、护肤做得非常仔细,甚至会偷偷拿面膜去敷,王丽莉就撞到了两次。
王丽莉马上找儿子谈话,告诉他男孩子应该有男孩子的样子,结果,儿子拿出了手机随手点了几下,八九个明星的照片张张划过,“你认识吗?我也希望成为他们这样。”
他说,这八九个男孩是在“某某练习生”的综艺节目中出道的。他们肤白、唇红、皓齿、明眸,在中小学生中有大把“粉丝”,看着一张张充满阴柔气息的男孩照片,王丽莉竟不知说什么好。
其实,男孩教育的危机,《中国青年报》早在2010年前后就已经关注,之后,性别教育也日益被人们重视,有些家长还特意利用寒暑假让孩子参加类似“军营男子汉”的活动。但仍有很多中小学男生没有按既定的路线发展,与前几代同龄人相比,现在男生发育得更早,个子蹿得老高,但越来越多的男孩高大的外表下却是一份阴柔的审美,喜欢精致妆容,热衷发美美的自拍、上传花样视频。
(选自《中国青年报》新闻报道《“娘气”亚文化放过我儿子吧》2018年9月10日,有删改)
材料二:
“男孩危机”话题自10多年前进入舆论视野以来,一直经久不衰。一些学者提出,学业危机、心理危机、体质危机和社会危机共同催生了“男孩危机”,并认为“应试教育是男孩成长危机中最为凶猛的杀手”。
据教育部统计数据,女大学生的绝对数量在2009年已超过男性,占比达50.48%。如果进一步考虑女大学生的招生录取比例与性别比,实际上早在2005年中国便已进入女性教育优势时代。而且在教育层次上,女性教育也呈现“中专一大专一本科”的不断攀升趋势,显示了教育领域中女性地位的日渐上升和男性优势的逐步丧失。如此看来,“男孩危机”似乎成为一个得到数据和日常话语支持的事实。那么,女性教育优势与“男孩危机”难道是一币两面?换句话说,“男孩危机”是否真由女性教育优势凸显所致?
女性教育优势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男女平等”宏观政策的推动,在这一政策的推动下,中国女性得以获得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特别是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新一代独生子女家庭、纯女户家庭大幅增加,男孩女孩被寄予同样的期望,两性获得了家庭收入提高后同等的家庭支持的增量公平,男女之间的教育不平等状况大为改善。在机会均等的条件下,女性的先发优势以及对考试制度的适应性,或导致女性在升学率方面存在优势,特别是经过.中考和高考两道关卡的考验,女生教育优势明显增长。不过研究显示,高考的性别分辨率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也并非高校女生数量超过男生的主要原因。
事实上,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欧美国家便出现高等教育女性化,迄今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高等教育中的普遍现象,全球高校女生的总量已经超过男生,只有在南亚、中东以及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区,女生仍处于劣势。这说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和国家,对应着更好的性别教育平等状况,身在其中的女性亦具有更多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并证明着自身能力。我国高等教育机会的性别变化也因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而呈现出城乡差异,农村女性在高等教育机会获得上处于弱势地位。因此,应试教育不足以解释女性教育优势现象,女性教育优势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与“男孩危机”并无直接关系。
反而值得特别指出的是,女性教育资本的积累并没有从根本上转变女性在学术、就业、婚姻等诸多方面的弱势地位,也没有从根本上扭转社会结构性性别不平等状况。学术上,虽然本科教育中女大学生数量多于男性,但在高层次博士教育中女性数量依然少于男性,学术领域中的女科学家比例低,学术界尤其理工科拥有高级职称的女性少。在就业市场中,女性仍处于弱势地位,不仅可选择的范围狭窄,而且在与同等条件的男性竞争中也不太容易得到同等的就业机会。女性的教育优势遭遇传统的“梯度”婚姻结构,反而催生了更多“剩女”就业中的弱势地位及表现,又使得女性经常在家庭决策中成为被牺牲的那个,更多的家庭主妇由此产生。
总而言之,女性的社会弱势地位没有因其教育优势而得到根本性的改变,更谈不上占据优势,两性不平等程度虽在降低,但同时也变得更加隐蔽,弥散于社会与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日常话语和某些数据中,“女性优势”与“男孩危机”被看成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这有碍于人们对性别平等的客观认知。
促进女性发展并不意味着削弱男性发展,遏制女性教育优势也绝不会推动“男孩危机”问题的解决,反之亦然。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应获得充分、持续、健康的发展,都应被给予自由、充分而公平的发展机会,推动教育向包容、平和与平等的方向发展,这或许是真正解决教育领域中性别平等问题的有效途径。我们的终极目标始终是两性的和谐共赢,唯有如此,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加和谐,不断取得进步和发展。
(选自光明网时评《“男孩危机”是由女性教育优势导致的吗?》2021年4月21日,有删改)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丽莉想方设法仍没能改变受到“娘气”亚文化深刻影响的儿子,这表明阴柔的审美已经成为一些中小学男生的执着追求
B. 那些在寒暑假参加类似“军营男子汉”活动的男孩,并没有产生多少改变,外表高大的他们仍喜欢精致妆容,显得很女性化。
C. 女性教育优势的出现,根本原因在于“男女平等”宏观政策的推动,但在高层次学术领域,这一政策的推动效果还未明显体现。
D. 如果我们把“女性优势”与“男孩危机”看成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对此一直强调,这会妨碍人们对性别平等的客观认知。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两则材料提到的“男孩危机”的内涵不大一样,材料一主要指男孩“娘气”化现象,材料二主要是指男孩在教育领域优势地位下降。
B. 因为女性有先发的优势且更适应考试制度,所以只要机会均等,女性在升学率方面就会有绝对优势,其教育优势自然也会更加明显。
C. 南亚、中东等地区的高校女生总量处于劣势,我国农村女性在高等教育机会获得上处于劣势,原因基本相同: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
D. 我们的教育应该向着包容、平和与平等的方向发展,这样才有可能既促进女性发展,也不削弱男性发展,使之都得到良好的发展机会。
3. 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威廉·波拉克在《真正的男孩》中认为,当代男孩胆小懦弱、缺乏自信,取得的成就远不及当代女孩。
B. 统计显示,中国“剩女”在一线城市居多,特别是北京,“剩女”数量已经突破80万,不仅居国内第一,更是创下了世界之最。
C. 女性的教育优势,在大学生毕业找工作的时候几乎会丧失殆尽;某些用人单位或者明显或者含糊地表现出重男轻女的倾向。
D. 女孩并非只擅长死记硬背,她们也是素质教育的受益者,随着试题中考查能力与素养的题目增加,女生的成绩日渐上升。
4. 有人认为“‘男孩危机’是由女性教育优势凸显所致”,材料二是怎样批驳这一观点的?请具体说明。
5. 两则材料的表达方式有何不同?为什么有这样的不同?请简要概括。
【答案】1. B 2. B 3. C
4. ①先从中外教育的基本情况正面论证应试教育不足以解释女性教育优势现象,从而证明“男孩危机”与女性教育优势关系不大。
②后运用反证法,指出女性的社会弱势地位没有因其教育优势而得到根本性的改变,从而论证“男孩危机来自女孩教育优势”的观点其实是一个伪命题。
③运用举例、对比的论证方法,使论证更有力。
5. ①不同:材料一主要运用了叙述和描写的方式,材料二主要运用了议论的方式。
②原因:材料一是新闻报道,通过事实来表现“娘气”亚文化对孩子们的影响,借助于叙述和描写更生动直观。材料二是时事评论,用议论更容易阐明自己观点。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B.“并没有产生多少改变,外表高大的他们仍喜欢精致妆容,显得很女性化”曲解文意。原文是“但仍有很多中小学男生没有按既定的路线发展,与前几代同龄人相比,现在男生发育得更早,个子蹿得老高,但越来越多的男孩高大的外表下却是一份阴柔的审美,喜欢精致妆容,热衷发美美的自拍、上传花样视频”。选项是说“军营男子汉”的活动对男孩的发展没产生多少改变,而原文是说与前几代同龄人相比的结果。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只要机会均等,女性在升学率方面就会有绝对优势,其教育优势自然也会更加明显”或然变必然。原文是“在机会均等的条件下,女性的先发优势以及对考试制度的适应性,或许导致女性在升学率方面存在优势,特别是经过中考和高考两道关卡的考验,女生教育优势明显增长”,原文是“或许”,而选项把或然变必然。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的观点是男孩危机与女性教育优势凸显无直接关系。
A.材料二的“男孩危机”指的是教育领域的男性优势逐步丧失,而本项不涉及教育领域。
B.一线城市“剩女”数量庞大,表明这是女孩危机,根本没有涉及“男孩危机”的问题。另外“剩女”增加的原因未必都与女性高学历有关。
C.内容与材料二第5段的内容吻合。
D.证明女孩在素质教育领域也有实力。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根据第三段中“在机会均等的条件下,女性的先发优势以及对考试制度的适应性,或许导致女性在升学率方面存在优势,特别是经过中考和高考两道关卡的考验,女生教育优势明显增长。不过研究显示,高考的性别分辨率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也并非高校女生数量超过男生的主要原因”,第四段中“我国高等教育机会的性别变化也因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而呈现出城乡差异,农村女性在高等教育机会获得上处于弱势地位。因此,应试教育不足以解释女性教育优势现象,女性教育优势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与“男孩危机”并无直接关系”,这些内容分别是从中外教育的基本情况正面论证应试教育不足以解释女性教育优势现象,从而证明“男孩危机”与女性教育优势关系不大。
根据第五段中“学术上,虽然本科教育中女大学生数量多于男性,但在高层次博士教育中,女性数量依然少于男性,学术领域中的女科学家比例低。在就业市场中,女性仍处于弱势地位,不仅可选择的范围狭窄,而且在与同等条件的男性竞争中也不太容易得到同等的就业机会。女性的教育优势遭遇传统的‘梯度’婚姻结构,反而催生了更多‘剩女’。就业中的弱势地位及表现,又使得女性经常在家庭决策中成为被牺牲的那个,更多的家庭主妇由此产生”,这是从反面运用反证法,指出女性的社会弱势地位没有因其教育优势而得到根本性的改变,从而论证“男孩危机来自女孩教育优势”的观点其实是一个伪命题。
根据“事实上,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欧美国家便出现高等教育女性化,迄今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高等教育中的普遍现象,全球高校女生的总量已经超过男生,只有在南亚、中东以及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区,女生仍处于劣势”,运用举例、对比的论证方法,使论证更有力。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
表达方式主要有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
材料一摘编自《中国青年报》新闻报道《家长担心“男孩危机”,“娘气”亚文化请放过孩子》,从标题上看就比较文学性,而且材料一主要是讲述了北京家长王丽莉的儿子比较“娘气”的一件事情,所以运用的是记叙和描写的手法。而且材料一是想通过这件事情来展现中国很多男孩子的教育危机,展现现在“娘气”文化对孩子们的影响,所以借助于叙述和描写更生动直观。
材料二摘编自光明网时评《“男孩危机”是由女性教育优势导致的吗?》,首先从文体上看,这是一篇时评,时评就是对当前发生的新闻及其新闻中的事实或者新闻中表现出的乃至隐藏的问题,发表作者自己的见解,或者归纳、整理出新的结论或者观点。简单地说,就是评说一件事情、一个问题或者是针对几件事情、几个问题进行评说,运用议论的方式会更好地发表观点,所以材料二以议论的方式为主。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两段材料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渡船
刘帆
马老四独自坐在船头发呆。
渡口的小卖部门前,大半个树荫下,坐着一群人,这是一伙要过江的人,也是马老四的渡客。过渡的人,不管知道不知道,大家都习惯喊他“老四”。
马老四有个规矩,不到点不开船。因此,买了票的这伙人,就在岸上树底下拖条板凳歇着。三三两两,也没个队形,惯了,这些渡客,马老四有时闭着眼睛,听声音也能听出来谁是谁。
渡客们肆无忌惮地谈论一个话题,在马老四看来,可能是一种痛。马老四的儿子指着岸上的一帮人说:“爹,他们在谈论架桥的事,吴乡长上次过江也说过,这么宽的江,得有一座桥。”
如果是不知好歹的人,跟马老四说“架桥”的事,或许,马老四会生气。然而,现在说话的是儿子,还有儿媳妇也在船上,马老四心头的气,堵得慌,他看了一眼儿子:“是啊,架桥,做不了水上人家,你就上岸,老马家还有几亩薄田,饿不着。”或许,是担心儿子听不懂,马老四故意抬高了八度声音,冲着青衣江吼道。然后背转身,朝岸上一声吆喝:“开船喽——”
这马老四,今儿个怎么回事?离开船时间还有半个钟呢!
众人不情不愿的,一个个从树荫底下钻出来,拎着包,挑着担,牵着小孩,乖乖上船。
马老四如今的汽船,虽然比不得电视上海洋里漂浮的豪华游轮,但就在这青衣江,却也是十分地显摆了。比起马老四之前的木帆船,起码,在这往来两岸的渡客眼里的船,在这青衣江,上下游几十里远近,也就他的船最好了。所以,众渡客都喜欢往他的船扎堆。马老四脸上的笑容,据说从新船抵达青衣江那天起,就明显地挂在脸上。
过江从之前的五角到一元,再到今天的五元,说老实话,也没见到几个渡客感到不满。
马老四的腰包日渐鼓起来。这条船能够载多少人,往返摆渡多少趟,整条航线全由他说了算。按理说,赚得也差不多了,停渡也可以,毕竟年纪摆在那里,脸上被江风吹、日头晒,人黝黑,更显老些。
渡船的航线,是马老四开辟的。不对,航线是马老四家族很久很久以前,在这青衣江上用一条船劈波斩浪开出来的,就是通俗讲的,水上通道。
马老四家族选择青衣江这一段宽阔江面摆渡,是有考量的。青衣江蜿蜒流长,多狭窄江段,这样的地方,往往波涛汹涌,只有这宽阔水面,水路虽然远了点,但是水流平缓,摆渡才比较安全。特别是之前的渡船是木船,为避免狂风骇浪,降低风险,保证人和船的安全,自然是平缓江段适宜。
一年三百多天,马老四的船几乎没有看到停渡的。或许,这也由不得马老四,毕竟,青衣江两岸,走亲、采买的渡客们三三两两地过江,特别是往返的学生伢子,上学没少渡过,哪天停歇过?这使得马老四一家,上岸的机会就很少。采买油盐酱醋茶和肉蛋蔬菜等,小贩们会送到江边来,不甚宽阔的码头,不晓得何时开始繁盛,开圩建市,两岸同出一辙。不同的是,马老四陆上安家的这一头,圩市是农历三、六、九,对岸是二、五、八,两岸物资集散,有所差别,往来互市,才有流通,或许就是这个理。
马老四心中的烦恼,又显然不在两岸的圩日不同。刚才儿子的话,勾起马老四心中的不快,是因为传言有板有眼。原来计划架桥,桥址是选择在狭窄江段,为的是缩短里程,减少不必要的投资。但是,上个月,乡长从这里过河,在船上说可能在马老四这一处航道建桥,马老四听说后,对桥址就特别敏感。
“架桥”是这么说,却眼见一直没动工。马老四曾质疑这是要断自己的活路。如此有针对性的设想,马老四不是傻子,随时在盘算上岸过日子的时间,那一天真的来临,马老四的劲道也就没有了。
马老四正准备开船,岸上突然传来呼声:“等一等!”马老四停下来,朝岸上摆手。
岸上的人终于在起航前上了船。
马老四喊儿子开船,自己跑到船尾。
“乡长!”马老四喊道。
“老四啊,我还是喜欢坐这渡船。”
“嗯……乡长啊,我想通了,架桥好,桥通路宽,汽车一溜就过去了……”
乡长好像没听到,径直走到船头,“那年我上学,就是坐着它走,上岸的!渡船怎么啦?渡人上岸,好啊!听说你儿子将来要去‘渡人’,做教书先生,那更好啊……”
(选自《小小说月刊》,2021年第3期)
链接材料:
他力图将传统文化和生活韵致重新演绎,注入觉悟、觉醒等内心梦幻与灵动,抒写唯美、极致、婉转、情愫、曲奇、哲理、经验等等,在生活与现实的经度和纬度上,借助小小说描摹宽广的世界、美好的时光、永恒的灵魂、历史的脚印等等,空间挥洒、故事悸动、人物鲜活,对人生有启迪有默默无声的建言,在历史与现实之间通过讲述留下梦幻印痕,展现不同的生活况味和矛盾冲突,关注人生、情感和当下生活状态,具有较深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节选自杨晓敏《刘帆小小说简论》)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篇写马老四“独自坐在船头发呆”,“发呆”写出了他心事沉重,“独自”写出了他内心的想法不被人注意,与后文的“一群人”形成了对照。
B. 作者写渡客们谈论架桥话题时用到了成语“肆无忌惮”,既表现出渡客们内心的冷漠,也从马老四的角度写出了他内心对这一话题的反感。
C. 小说结尾有关“渡人”的对话发人深省。马老四的“渡人”是将人送到对岸,儿子将来的“渡人”是教书育人,这也升华了小说的主题。
D. 小说体现了“链接材料”中“展现不同的生活况味和矛盾冲突,关注人生、情感和当下生活状态”,其中“矛盾冲突”主要体现于马老四的内心冲突。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善于运用多种叙述方式。按事件发生顺序展开时,不断交代航船与渡口的来历,这属于插叙。
B. 作者善于描摹人物的心理,尤其是对马老四内心世界的展示,使得小说带有了浓浓的抒情意味。
C. 小说综合运用了描写、记叙等表达方式,暗示着作者对传统生活方式和古老文明的反思。
D. 小说语言通俗,用词精准,“挂”“鼓”等动词写出人物愉悦的心情,从而与现在的烦恼形成反差。
8. 小说题为“渡船”,作者为什么要详写青衣江两岸圩市?为什么要提及两岸圩市的差别?
9. 杨晓敏评论刘帆小小说时提到了“觉醒”一词,你认为《渡船》中有没有写到人物的“觉醒”?请具体分析。
【答案】6. B 7. C
8. ①小说题为“渡船”,而作者详细写两岸的圩市,两者表面上无关,实际上与渡船的命运存亡以及马老四的人生走向密切相关。②作者写两岸圩市差别是为了写马老四的烦恼,一是这种差别给马老四带来烦恼(“烦恼又显然不在两岸圩日的不同”暗示曾经圩日不同给马老四家生活带来不便的烦恼),二是这种烦恼在架桥传言影响下又进一步增强了,(现在的烦恼是传言要架桥,圩市将不复存在)直接触及文章主旨。
9. 有写到,小说中的“觉醒”主要体现在马老四和乡长身上。①对于马老四来说,他的“觉醒”表现在他意识到现代文明的不可抵挡,于是克服内心的烦恼与愤懑,接受了现实,最终同意架桥。②对于乡长来说,他的“觉醒”表现在他意识到了传统生活方式和古老文明的价值,体现了现代文明和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必要存在。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
B.“表现出渡客们内心的冷漠”错误,渡客们谈论架桥话题谈的热闹,表明他们对架桥一事感兴趣,说不上冷漠,“肆无忌惮”是马老四的感受。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暗示着作者对传统生活方式和古老文明的批判与反思”错误,结尾乡长的话表明他意识到了传统生活方式和古老文明的价值,是对现代文明的建设发展与传统生活方式、古老文明的相处方式的思考,所以文本不会是对传统生活方式和古老文明的批判与反思。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情节作用的能力。
小说题目是“渡船”,马老四以渡船为生,因摆渡形成码头进而有了圩市,两岸因为圩市时间不同而人员流动更大,渡船生意就会更好,作者详细写两岸的圩市,两者表面上无关,实际上与渡船的命运存亡以及马老四的人生走向密切相关。
作者写“采买油盐酱醋茶和肉蛋蔬菜等,小贩们会送到江边来,不甚宽阔的码头,不晓得何时开始繁盛,开圩建市,两岸同出一辙。不同的是,马老四陆上安家的这一头,圩市是农历三、六、九,对岸是二、五、八,两岸物资集散,有所差别,往来互市,才有流通”两岸圩市差别,正因为来往人员多,因此“吴乡长上次过江也说过,这么宽的江,得有一座桥”,乡长想把桥址选到这里,这就给马老四带来了烦恼,这种烦恼在架桥传言影响下又进一步增强了。详写两岸圩市差别,利于刻画人物形象。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人物形象和小说主旨的能力。
“觉醒”就是觉悟,是人物心灵的成长。小说中的“觉醒”主要体现在马老四和乡长身上。
①对于马老四来说,他一开始因为要建桥而烦恼,害怕自家生活因此收到影响,在结尾他说“乡长啊,我想通了,架桥好,桥通路宽,汽车一溜就过去了”,可见他他意识到现代文明是不可抵挡的,于是克服内心的烦恼与愤懑,接受了现实,最终同意架桥。这是马老四的“觉醒”。
②对于乡长来说,开始他计划架桥,并要选址在马老四的航道上,结尾在坐船时谈到“那年我上学,就是坐着它走,上岸的!渡船怎么啦?渡人上岸,好啊!听说你儿子将来要去‘渡人’,做教书先生,那更好啊……”,他意识到渡船承载着历史,是很多人的童年回忆,这种传统生活方式和古老文明是有它存在的价值的,这体现了现代文明和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必要存在。这是乡长的“觉醒”。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永明十一年,孝文帝将迁都洛阳,恐群臣不从,乃议大举伐齐,欲以胁众。离于明堂左阁,使太常卿王谌筮之,遇“革”,帝曰:“‘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吉孰大焉。”群臣莫敢言。尚书、任城王拓跋澄曰:“今出师以征未服,而得汤、武革命之象,未为全吉也。”帝厉声曰:“繇云‘大人虎变’,何言不吉?”澄曰:“隆下龙兴已久,何得今乃虎变!”帝作色曰:“社稷我之社稷,任城欲沮众邪!”澄曰:“社稷虽为陛下之有,臣为社稷之臣,安可知危而不言!”帝久之乃解。曰:“各言其志,夫亦何伤!”既还宫,召澄入见,逆谓之曰:“向者‘革’卦,今当更与卿论之。明堂之忿,恐人人竞言,沮我大计,故以声色怖文武耳,想识朕意。”因屏人谓澄曰:“今日之举,诚为不易。但国家兴自朔土,徒居平城,此乃用武之地,非可文治。今将移风易俗,其道诚难,朕欲因此迁宅中原,卿以为何如?”澄曰:“陛下欲宅中土,以经略四海,此周、汉所以兴隆也。”帝曰:“北人习常恋故,必将惊扰,奈何?”澄曰:“非常之事,故非常人之所及。陛下断自圣心,彼亦何所能为!”帝曰:“任城,吾之子房也!”六月丙戌,命作河桥,欲以济师。秋九月戊辰,魏主济河,庚午,至洛阳。丙子,诏诸军前发。丁丑,帝戎服,执鞭乘马而出。群臣稽颡于马前。帝曰:“庙算已定,大军将进,诸公更欲何云?”尚书李冲等曰:“今者之举,天下所不愿,唯陛下欲之。臣不知陛下独行,竟何之也?臣等有其意而无其辞,敢以死请”!帝曰:“今者兴发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何如欲迁者左不欲者右。”安定王拓拔休等相帅如右。南安王拓拔桢进曰:“‘成大功者不谋于众。’今陛下苟辍南伐之谋,迁都洛邑,此臣等之愿,苍生之幸也”。群臣皆呼万岁。时旧人【注】虽不愿内徙,而惮于南伐,无敢言者,遂定迁都之计。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魏迁洛阳》,有删改)
[注]旧人,指鲜卑族人。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今者兴发/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何如/欲迁者左/不欲者右
B. 今者兴发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何如/欲迁者左/不欲者右
C. 今者兴发/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何如/欲迁者左/不欲者右
D. 今者兴发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何如/欲迁者左/不欲者右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明堂:中国古代最隆重的皇家礼制建筑之一,是古代帝王宜明政教的地方,在此举行朝会、祭祀、选士等大典。
B. 筮,中国古代用蓍草占卦,或者灼烧龟甲或牛骨,辨视其裂纹以推断事情吉凶。《诗经·氓》里有“尔卜尔筮”。
C. 武:周武王姬发,西周开国君主,周文王次子。他亲率大军于牧野之战灭商,建都镐京。国号大周,谥号武王。
D. 稽颡:古代一种跪拜礼,屈膝下拜,以额触地,表示极度虔诚。出自《仪礼·士丧礼》:“主人哭拜,稽颡成踊。”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孝文帝想迁都到洛阳,担心大臣们不愿意听从,于是商议大举讨伐齐,想借此胁迫大臣们南迁。
B. 对孝文帝商议大举讨伐齐之事,包括尚书、任城王拓跋澄在内,大臣们开始的时候并不支持。
C. 大臣们都知道孝文帝率兵伐齐的真正目的是想要迁都洛阳后,态度便全都由阻止而改为支持了。
D. 鲜卑族人虽然不愿意迁都,但又害怕继续南伐,所以,没人再敢说话,迁都计划最终得以确定。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欲宅中土,以经略四海,此周、汉之所以兴隆也。
(2)非常之事,故非常人之所及。陛下断自圣心,彼亦何所能为。
14. 孝文帝为什么在明堂上大动肝火呢?请简要概括。
【答案】10. D 11. B 12. C
13. (1)陛下想迁都(迁宅)中原,来经营治理天下,这是周朝、汉朝国家兴隆的原因。
(2)不平凡的事,本来是不平凡的人才能做到。陛下您的决断是出自圣明的内心,他们又能有什么办法(做什么)。
14. (1)在明堂时孝文帝大动肝火是害怕大臣们争抢发言,阻止了他迁都大事,所以他才声色俱厉;(2)孝文帝发怒是为了吓唬那些文武百官罢了,让大臣们不再反对他迁都一事。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于此”作“迁都”的补语;“王公”作主语,“以为”作谓语,“何如”作宾语,故应在“王公以为何如”前后停顿,排除BC。
“今者兴发不小”的意思是现在我们大规模出动。“不小”作“兴发”的谓语,中间不能断开,“动”做主语,之前断开,排除A。
断句后,疏通语意为:现在我们大规模出动,但是师出无功而返,你们让后人怎么看我呢?如果不想继续南下征战,就要把都城迁到洛阳,你们认为怎么样?同意迁都的站在左边,不同意的站到右边。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筮,中国古代用蓍草占卦,或者灼烧龟甲或牛骨,辨视其裂纹以推断事情吉凶”错。筮,用蓍草占卦。卜,灼烧龟甲或牛骨,辨视其裂纹以推断事情吉凶。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信息的能力。
C.“大臣们都知道孝文帝率兵伐齐的真正目的”错。并非所有的大臣都知道孝文帝率兵伐齐的真正目的是想要迁都洛阳,根据“安定王拓拔休等相帅如右”可知,安定王拓跋休等人都站到右边,表示反对,所以,并非所有人都支持迁都洛阳。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 “宅”,以……为宅,迁都城;“经略”,经营治理;“所以”,……的原因;“此周、汉之所以兴隆也”,判断句。
(2)“非常”,不平凡的;“断”,决断;“何”,什么。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
文中“明堂之忿,恐人人竞言,沮我大计,故以声色怖文武耳”的意思是在明堂时我非常愤怒,是害怕大臣们争抢发言,阻止我的大事,所以才声色俱厉,是想吓唬那些文武百官罢了。据此概括为:在明堂时孝文帝发怒的原因是他害怕大臣们跟着拓跋澄,争先恐后发言,阻止他迁都洛阳大事;孝文帝大动肝火的目的只是吓唬那些文武百官罢了,让大臣们不敢再发表意见,发怒是为了堵住大臣们反对迁都的嘴巴而已。
参考译文:
永明十一年,孝文帝将要迁都洛阳,他担心大臣们不愿意听从,于是商议大举讨伐齐,想借此胁迫大臣们南迁。孝文帝在明堂左阁休息,派太常卿王谌为他占卜起兵的吉凶,占卜的结果是“革”,孝文帝说:“‘商汤和周武王革命,是响应上天而又顺应百姓的举动。’是大吉大利的卦象。”文武百官都不敢说话。尚书、任城王拓跋澄说:“现在出兵去讨伐未征服的地区,可占卜的卦象是商汤和周武王革命,恐怕不全部是大吉之兆。”孝文帝严厉地说:“爻辞说‘大人物的变革像老虎一样’你为何说不吉?”拓跋澄说:“陛下称帝已经很久了,为何现在说像老虎一样变革!”孝文帝变脸发怒说:“国家是我的国家,任城王你是想让我军的士气低落吗!”拓跋澄说:“虽然国家是归您所有,可是我是国家的大臣,怎么可以知道危险而不说出来!”过了很久孝文帝才气消,说:“每个人都可以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有什么关系!”孝文帝回到皇宫后,征召拓跋澄入宫觐见。孝文帝迎上去说:“关于此前‘革’卦之事,现在还想跟您讨论一下。在明堂时我非常愤怒,是害怕大臣们争抢发言,阻止我的大事,所以才声色俱厉,是想吓唬那些文武百官罢了,我想您明白我的意思。”然后,孝文帝屏退侍从对拓跋澄说:“现在我想做的这件事,确实不容易。但是魏国从北方地区崛起后,南迁平城,这是有利于武力征伐的地方,而不利于文教治国。如今我想改革民族的风俗习惯,这个想法真的太难实现。所以我决定把都城迁移到中原地区,您认为怎么样?”拓跋澄说:“陛下想迁都(迁宅)中原,来经营治理天下,这是周朝、汉朝国家兴隆的原因。”孝文帝说:“北方人习惯和贪恋原有的风俗习性,我这样做一定会使北方人震惊骚动,怎么办?”拓跋澄说:“不平凡的事,本来是不平凡的人才能做到。陛下您的决断是出自圣明的内心,他们又能有什么办法,”孝文帝说:“任城王真是我的张良。”六月丙戌日,孝文帝下令修筑黄河大桥,准备率军渡河南下。秋季九月戊辰日,孝文帝渡黄河,庚午日,到达洛阳。丙子日,下诏各路大军继续向南进发。丁丑日,孝文帝身着战袍,手执马鞭,骑马出城,随行的文武百官全都在他的战马前跪拜。孝文帝说:“我们的军事战略已经决定,现在命令各路大军前进,诸位还想说什么呢?”尚书李冲等说:今天的军事行动,是天下人都不愿意的,只有陛下一个人想做。臣下不知道陛下您独自前行,将要去什么地方?臣下们有劝谏的意愿却找不到劝谏的言辞,所以斗胆冒死前来请命。”孝文帝说:“现在我们大规模出动,但是师出无功而返,你们让后人怎么看我呢?如果不想继续南下征战,就要把都城迁到洛阳你们看怎么样?同意迁都的站在左边,不同意的站到右边。”安定王拓跋休等人都站到右边,南安王拓跋桢向前一步说:“想建立大功勋的人不要与众人商议。今天陛下如果停止继续南伐的想法,迁都洛阳,这是我们做臣子的愿望,是全天下百姓的幸事。”文武百官都大呼万岁。当时的鲜卑族人虽然不愿意迁都,但又害怕继续南伐,所以没有人再敢说话,于是迁都洛阳的计划就确定下来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东山谒外大父墓①
陈师道
土山宛转屈苍龙,下有槃槃②盖世翁。
万木刺天元自直,丛篁侵道更须东。
百年富贵今谁见,一代功名托至公。
少日拊头期类我③,暮年垂泪向西风。
【注】①东山:雍丘(今河南杞县)东山。外大父:外祖父。这里指北宋仁宗朝名相庞籍。西夏攻宋时,他屡任边帅,用部将狄青等击退西夏兵。任枢密使时,并省官属,裁汰冗兵,减少财政支出。拜同平章事后,力主重用狄青,讨平依智高叛乱。②槃槃:大貌。多指才能出众。③类我:与“我”(此指作者外祖父)类似。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先用比喻手法描写外祖坟墓地势之雄伟,然后高度赞美外祖父的盖世之功。
B. 颔联描写墓旁森然的林木与丛竹,其主要用意是比况、衬托外祖正直的品节。
C. 第五句感慨今昔,写外祖终身的富贵及今有谁能见?言下颇有世态炎凉之感。
D. 第六句是对外祖的评价,认为他获得绝代功名,是凭仗他主持正义,秉以公心。
16. 本诗尾联表达了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15. C 16. ①对外祖父的怀念与愧疚。诗人追忆小的时候,外祖父抚摸着自己的头,期待自己长大后能像他那样为国立功,然而自己辜负了外祖父的期望,因而深感愧疚。②对时光流逝、功业无成的感慨。转眼间,诗人已到迟暮之年,可是仍旧一事无成,他感慨万分,唯有对西风洒泪而已。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C.“言下颇有世态炎凉之感”理解错误。这里是写外祖身后多年之事,今人已不清楚他当日的地位与功业,这里尽管也有诗人的失落惆怅之感,但不能说是世态炎凉人情冷暖。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尾联“少日拊头期类我”,是诗人追忆自己小时候,外祖父曾经抚摸着自己的头,期待自己长大后能像他那样为国立功。结合注释①“这里指北宋仁宗朝名相庞籍。西夏攻宋时,他屡任边帅,用部将狄青等击退西夏兵。任枢密使时,并省官属,裁汰冗兵,减少财政支出。拜同平章事后,力主重用狄青,讨平依智高叛乱”可知,作者的外祖父曾经为国立下了卓越的功劳。这里作者借回忆外祖父对自己的殷殷期望,表达了自己对外祖父的怀念;同时,也表达了因不能实现外祖父的期望,而深感愧疚的感情。
“暮年垂泪向西风”是说此时的诗人已到迟暮之年,深感年华逝去,而功业未成,不禁悲从中来,潸然泪下,对着“西风”感慨悲叹。抒发了诗人对年华逝去而功业难成的凄凉之感,也表达了作者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中“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与《赤壁赋》中“蜉蝣”一句大体相同,都是以微小生物来表明生命的短暂。
(2)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写桃花源中的人见到渔人刚问了几句后,就发出邀请,对其热情款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3)“草”是古诗词中的重要意象,可以用来表达悲伤、喜悦等感情,如“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这类句子还有“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朝菌不知晦朔 ②. 蟪蛄不知春秋 ③. 便要还家 ④. 设酒杀鸡作食 ⑤. 晴川历历汉阳树 ⑥. 芳草萋萋鹦鹉洲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考生要注意下列字词的书写:“晦朔”“蟪蛄”“要”“作”“萋萋”。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日,三星堆遗址再次启动发掘,6个新坑、3000多年前的丝绸、500多件重要文物,掀起了三星堆文化热,神秘的古蜀文化“沉睡三千年,一醒天下惊”。
长期以来,由于文献记载缺乏,古蜀国对我们知之甚少,而在关于三星堆的热烈讨论中,让我们看到无数网友对文物的关心。大家自愿化身“国宝守护人”,将对历史的崇敬、文化的自信、民族的认同寄托在了青铜神树上、黄金面具上、象牙制品上,让自豪和热血沸腾了千年时光。
浩瀚的中华大地上,可能还有更多的“三星堆”等待着我们唤醒。商鼎周彝、战国错金、秦俑汉陶、晋帖唐画……它们和三星堆文化一样,( )我们要做的,不只是唤醒沉睡的文明,更要传承它们,发扬它们,携着辉煌的文明走向未来。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守望着华夏大地数千年的沧海变迁,等待着苏醒绽放,等待着惊艳世界。
B. 等待着苏醒绽放,等待着惊艳世界,守望着华夏大地数千年的沧海变迁。
C. 守望着华夏大地数千年的沧海变迁,等待着惊艳世界,等待着苏醒绽放。
D. 等待着惊艳世界,等待着苏醒绽放,守望着华夏大地数千年的沧海变迁。
19. 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B. 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
C. 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
D.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20. 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
【答案】18. A 19. C
20. 第一处:“古蜀国”和“我们”调换顺序;第二处:删掉“在……中”或“让”。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所填句子有一定的逻辑关系,这些文物首先是见证历史,守望沧海变迁,然后等待着人们发掘,才能苏醒绽放,最后惊艳世界。据此排除BCD。
故选A。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原文写古蜀文化“沉睡”“醒”,是拟人修辞。
A.比喻修辞,“露似真珠月似弓”,将露水比作真珠,把月亮比作弓。
B.夸张修辞,落笔可摇动五岳,啸傲之声,直凌越沧海。
C.拟人修辞,生动形象描写了桃花追逐着杨花飘落景色。
D.互文修辞,秦汉时的明月照耀着秦汉时的关塞。
故选C。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长期以来,由于文献记载缺乏,古蜀国对我们知之甚少,而在关于三星堆的热烈讨论中,让我们看到无数网友对文物的关心”有两处错误。
第一处:“古蜀国对我们知之甚少”主客体颠倒,应是“我们对古蜀国知之甚少”;
第二处:“在……中”“让”滥用介词,导致句子缺乏主语,删掉其一。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盐是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参与者,且日常烹饪时,① 。
近几年人们对健康日益重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减盐的重要性。虽然如此,② ,却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有些人觉得,减盐很简单,炒菜时少放一勺盐就可以了。③ 。在饮食上,科学“减盐”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首先,要做到厨房里科学用盐。可以在厨房准备一把限盐勺,根据家庭成员年龄及身体的具体情况而制定每天的盐摄入量。其次,要对味精、酱料等调味品多加注意。盐摄入包含显性盐和隐性盐,显性盐就是日常生活中的烹调用盐,隐性盐包括酱油、酱类等调味品和饼干、咸菜等高盐食品。再次,除了摄入的盐要控制外,体内多余的盐分也要想办法排出。饮食中要增加蔬菜、水果的比例,这些食物含钠元素较少,水分也多,对排盐有一定帮助。除此之外,吃盐较多的人需要多运动、多喝水,通过汗液、尿液把身体内多余的钠离子排出,进一步清理人体的内环境。
21.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2. 请依据上文,为社区“健康生活”宣传栏拟写宣传语,要求列举科学减盐的三条措施,句式要整齐,每条不超过9个字。
【答案】21. ①几乎都要加入食盐调味 ②但是如何科学减盐 ③这其实很片面
22. 厨房用盐应科学,高盐食品慎食用,多余盐分巧排出。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结合上文“盐是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参与者,且日常烹饪时”,推断①处是强调要经常使用食盐,可以填入“几乎都要加入食盐调味”之类的内容。
第二空,结合上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减盐的重要性。虽然如此”,后面应该用“但是……”的句式;再结合后文内容“却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有些人觉得,减盐很简单,炒菜时少放一勺盐就可以了”“在饮食上,科学‘减盐’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强调要科学地减盐。推断②处应该填入“但是如何科学减盐”之类的内容。
第三空,结合上下文“却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有些人觉得,减盐很简单,炒菜时少放一勺盐就可以了”“在饮食上,科学‘减盐’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推断③处“有些人觉得,减盐很简单”的想法很片面,可以填入“这其实很片面”之类的内容。
最后还要注意字数要求,以及表达的是否准确简洁连贯。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的能力。
从“首先,要做到厨房里科学用盐”可知,厨房用盐应科学;
从“其次,要对味精、酱料等调味品多加注意”可知,高盐食品慎食用;
从“再次……体内多余的盐分也要想办法排出”可知,多余盐分巧排出。
明确三条措施的具体内容后,就是调整句式,注意字数要求。宣传标语,要求表达简洁,主题鲜明,宜采用主谓结构,具体措施宜具体,切忌笼统宽泛。
四、写作(60 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也许在历届奥运赛场上,中国人的美从未展现得如此丰富,如此撼动人心。”有网友在评价东京奥运会女子10米跳台冠军全红婵时说,全红婵才是真正的顶流,朝气自信、健康蓬勃、奋斗向上的气质具有无与伦比的吸引力。网友们说,从汗水、泪水和力量碰撞中孕育出来的青春美,治愈了时下流行的“外貌焦虑”“年龄焦虑”,让人们多了一份清醒、自信和对审美的再认识。
以上材料,给青春的你们怎样的启发?请结合材料,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除追捧颜值之风,扬中国朝气之美
当全红蝉以轻巧的一跃跳入水中,当评委齐刷制地亮出满分,相信没有人不被这个十四岁的女孩折服。她的惊鸿一跳,跳离了近年畸形的审美文化,跳出了朝气蓬勃的中国之美。而这正是我们所需要的,让我们对审美有了正确的认知。
犹记盛夏,奥运之火熊熊燃烧,运动健儿争金夺银,他们以汗水、泪水和力量展现中国美。
美,是由内而外的。你看,“小猴子”侯志慧举出举重队首金;你看,巩立姣奋力一掷夺金圆梦;你看,樊振东作为小将崭露头角。他们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帅哥美女,但当他们取得胜利,突破自己时,他们眼眸中耀眼的光,脸上灿烂的笑容,都让我们觉得,他们是最美的。这美并不是因为他们的脸蛋与身材,而是因为在他们身上有着朝气与自信,有着奋斗向上的态度,有着永不言弃的精神,这些都是关于美最好的体现。
反观当下,畸形的审美价值观大行其道,“外貌焦虑”“身材焦虑”影响着多少人的健康生活。蚂蚁腰、反手摸肚脐,锁骨放鸡蛋成为多少人心中的噩梦;为了减肥过午不食、不吃碳水、吃减肥药,引发了多少健康问题。深陷焦虑的人们丢掉了自己原有的美丽,忘记了什么是健康蓬勃,什么是朝气自信,成为了一具美丽的骨架,徒有其表。这难道是美吗?
更有甚者提出“颜值即正义”的无脑言论, 三观跟着五观走,在追捧颜值中迷失了自我。当自己的“偶像”违背道德、罔顾人伦或对历史选择遗忘而参观靖国神社后,盲从者居然为他们洗白喊冤。这样的风气必须扼制,只有除去追捧颜值之风,摒弃颜值至上的歪理,方可治愈焦虑,弘扬朝气之美。
那么什么是真正的美?真正的美,不囿于皮相。真正的美在于气质,在于精神,在于灵魂。 奥运场上挥洒汗水的运动员很美,深入乡村进行饮水安全推广的任晓媛很美,挑灯夜读向着自己的热爱奋力前进的钟芳蓉很美。每一个人都有美的潜质,正如顾城所言“人可生如蚁而美如神”。 当一个人朝气自信地向着目标前进,当一个人跌倒后也坚持站起来,当一个人的身上充满希望与力量,他就是美的。
岁月悠悠,衰微只及肌肤;热忱抛却,颓唐必至灵魂。诚哉斯言,再美的皮囊,没有了灵魂也不过是一具行尸走肉。我们只有摒弃追捧颜值的歪风邪气,方可弘扬汗水、泪水与力量中孕首出的中国美,那才是值得弘扬的美。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本题属于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是网友对东京奥运会女子10米跳台冠军全红婵的评价,首先肯定全红婵“朝气自信、健康蓬勃、奋斗向上的气质具有无与伦比的吸引力”,接着指出这种从汗水、泪水和力量中孕育出的青春美的意义,可以治愈当下的“外貌焦虑”“年龄焦虑”,“让人们多了一份清醒、自信和对审美的再认识”,这暗示了我们当下应该具备怎样的审美观和如何才能具备正确的审美观这两个问题。
“以上材料,给青春的你们怎样的启发”,一可以谈正确审美观的内涵,即该追求怎样的美;二可以谈自己发展的方向,即成长为怎样的青年。
行文构思上,考生可以先由材料引出观点,如“再识新审美,自信绽芳华”,接着由全红婵联系更多积极自信的青年事例从正面论证,然后联系当下的“外貌焦虑”等畸形审美进行正反对比,并引发“当下该如何绽放芳华”这一思考,阐述正确的做法,最后回归材料,呼应开头。
立意:
1.弘扬中国美,砥砺青春行。
2.美是永不放弃的坚守。
3.正确审美,让青春绽放。
4.中国美,在于朝气自信、健康蓬勃、奋斗向上的气质。
必刷卷03-2022年高考语文考前信息必刷卷(全国乙卷地区专用): 这是一份必刷卷03-2022年高考语文考前信息必刷卷(全国乙卷地区专用),文件包含必刷卷03-2022年高考语文考前信息必刷卷全国乙卷地区专用解析版docx、必刷卷03-2022年高考语文考前信息必刷卷全国乙卷地区专用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2页, 欢迎下载使用。
必刷卷04-2022年高考语文考前信息必刷卷(全国甲卷地区专用): 这是一份必刷卷04-2022年高考语文考前信息必刷卷(全国甲卷地区专用),文件包含必刷卷04-2022年高考语文考前信息必刷卷全国甲卷地区专用解析版docx、必刷卷04-2022年高考语文考前信息必刷卷全国甲卷地区专用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2页, 欢迎下载使用。
必刷卷03-2022年高考语文考前信息必刷卷(全国甲卷地区专用): 这是一份必刷卷03-2022年高考语文考前信息必刷卷(全国甲卷地区专用),文件包含必刷卷03-2022年高考语文考前信息必刷卷全国甲卷地区专用解析版docx、必刷卷03-2022年高考语文考前信息必刷卷全国甲卷地区专用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0页, 欢迎下载使用。